书城经济旅游学概论
18854600000014

第14章 旅游知识概述(12)

1954年4月15日,新中国第一家面向外国人的旅行社———中国国际旅行社(以下简称国旅)在北京诞生。成立之初的国旅的基本任务是承办除政府代表团以外的所有机关团体单位委托的对外宾的食、住、行、游等生活招待,并办理中国铁道部与前苏联政府签订的国际铁路旅客联运业务。由此看出,中国国际旅行社是为适应日益繁重的外宾接待工作而设立的。1954年以后,该社开始接待外国自费旅游者。自1954年“日内瓦会议”后,特别是1955年“万隆会议”召开后,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空前提高,国际影响日益扩大,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的数量明显增加。到1957年年底,中国国际旅行社已和11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旅行社有业务往来,另外还与西方国家的113个旅游机构建立了联系。据不完全统计,自1956年初到1957年10月,国际旅行社总社共接待了各国自费旅游者3885人,其中主要是前苏联及东欧等国家的旅游者,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旅游者只占其中的17%。

(2)开拓时期(1956—1966年)

从1956年开始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是中国旅游事业的开拓阶段,其标志是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局的成立。

由于“左倾”错误和自然灾害对国民经济造成严重破坏,加上中苏关系的恶化等外部原因,1961年至1963年,是我国旅游业的一个低谷时期。从1960年开始,前苏联及东欧一些国家来我国的自费旅游者逐年下降,而西方国家旅行者人数却大幅度上升。我国的国际旅游市场发生了根本变化。

196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亚非14国,中法建交、中古通航等一系列外交成果的出现,为我国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新契机。1964年6月5日,国务院决定成立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局(以下简称旅游局);1964年7月22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式批准,旅游局作为国务院的直属机构,负责全国旅游事业的管理。当时我国的旅游政策是:首先是为了学习各国人民的长处,宣传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加强和促进与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和相互了解;其次才是通过旅游增加外汇收入。

1965年,接待国际旅客12877人次,创造了新中国成立后10多年来的最高纪录。

正当我国的旅游事业蓬勃发展的时候,旅游业同国民经济其他行业一样,遭到了“文化大革命”的厄运,被迫进入了停滞时期。

(3)停滞时期(1967—1977年)

1966年5月开始的10年“文化大革命”时期,正是现代旅游业在国际上大发展的时期。而刚刚起步的新中国旅游却受到了严重干扰和破坏,处于历史上的萧条阶段。

“文化大革命”时期,从国旅总社到分社,业务一度停止,大批翻译和业务干部遭到迫害,旅游工作一度处于瘫痪状态。

1971年,毛泽东主席对旅游接待工作做了重要批示,周恩来总理亲自部署并召开了旅游工作会议,提出了“宣传自己,了解别人”的正确方针,并多次指示:在经济上,旅游事业的收支应略有盈余。于是,旅游工作才开始恢复。华侨探亲旅游曾在“文化大革命”中一度中断,华侨服务总社也被迫取消,直至1972年才得以恢复。1974年经国务院批准,中国旅行社成立,并与华侨旅行社合并办公。

1972年中美“上海公报”的发表和中日建交等一系列重大国际关系的发展,为我国旅游业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美、日游客数量逐渐增多,接待人数有所增加。

(4)发展时期(1978年以后)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随后中共中央提出的促进技术进步,提高经济效益,对外实行开放,对内搞活经济等一系列重大政策,为旅游事业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使中国旅游事业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1979年9月召开的全国旅游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旅游工作的方针、政策与任务。国际上,由于中国长期封闭,世界各国对中国的神秘具有极大的好奇心,因此,国际旅游市场掀起了“中国热”,一时间申请到中国旅游的人数急剧增长。这时,旅游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很多想了解中国的各国和各地区的朋友,带着各种目的进入中国。中国旅游业出现了历史上的空前大发展时期。1979年,在没有增加新饭店的情况下,旅游接待人数大幅度增加,旅游外汇收入达4畅49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57畅8%;接待华侨、港澳台同胞38415万人次,同比增长143畅6%,翻了一番多。

1979年,国家旅游总局成立了中国旅游服务公司、北戴河海滨旅游公司和中国旅游出版社,办起了第一家旅游报刊枟旅游通讯枠(后改名为枟中国旅游报枠)。同年8月11日,国务院批转了轻工部、旅游总局提出的进一步发展旅游纪念品、工艺品生产和销售的报告,并设立了中国旅游产品生产供应公司,后又在全国逐步形成了旅游商品生产供应的网络。

1979年,国家旅游总局创建了上海旅游专科学校,1980年开始在大学里开办旅游系和旅游专业,后来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又划归国家旅游总局领导,作为培养翻译、导游和高级旅游管理人才的基地。1980年6月,中国青年旅行社诞生了,为中国旅游事业的发展增添了一支新生力量。从此,中国旅游业进入了全面发展时期。1980年,来我国大陆的外国旅游者达52畅9万人次,增幅为46畅1%;来祖国大陆探亲、观光的华侨和港、澳、台同胞人数也增长了34畅6%,达到517畅34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6畅17亿美元,增长了31畅3%。

1981年7月,国务院在北京首次召开了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会后发出了枟关于加强旅游工作的决定枠。各地政府相继成立了旅游领导小组,建立了旅游行政管理机构,极大地调动了各方面办旅游的积极性。旅游工作出现了新气象,加快了改革步伐,开始实现了4个转变。一是从过去主要搞旅游接待,转变为开发建设旅游资源与接待并举;二是从只抓国际旅游,转变到国际、国内旅游一起抓,相互促进;三是从以国家投资建设旅游基础设施为主,转变为国家、地方、部门、集体、个人一起上,自力更生与利用外资一起上,加快了旅游设施的建设;四是旅游经营单位(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汽车和游船公司等)由事业单位转为企业化单位,从所属的行政管理部门独立出来,自主经营,参与行业竞争,实行优胜劣汰。这4个转变的实现,是中国旅游业改革迈出的重要步伐,也是新中国旅游发展里程中的重大转折。

1985年2月,在国务院举行的第92次常务会议上,决定把旅游事业的发展列入国家“七五计划”,并增加投资。这标志着我国已将旅游业的发展纳入了国民经济发展计划。1998年11月,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党中央作出了把旅游业列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的战略决策,为旅游业在新世纪的发展创造了重要的发展条件。

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已由旅游资源大国发展成为亚洲旅游大国,旅游业已经成为中国第三产业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新兴产业,正在成为新的中国国民经济增长点,在很多地方,旅游业还成为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和先导产业。旅游业的发展速度不断增快,近10年来,旅游业平均增长速度保持在10%以上,超过同期旅游业发达国家的增长速度。2002年,中国内地入境旅游总人数达3680畅26万人次,国际旅游外汇收入达203畅85亿美元,旅游业在世界上所占位次不断提升;入境旅游人数由1980年占世界的第18位,提升到了第5位,仅次于法国、西班牙、美国和意大利。旅游外汇收入由1980年的世界第34位,提升到了世界第7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五大旅游目的地国。现任世界旅游组织秘书长弗朗吉亚利预计:“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国,届时将有1畅37亿人去那里参观、访问和游览。”对此,他还幽默地说:“作为一个法国人,我也很不情愿让中国得到这一荣誉,但没有办法,预测的结果就是这样。”

本章小结

旅游活动是一种内容丰富、类型多样、涉及面极广的社会经济活动,是现代社会中人类的一种短期性的特殊生活方式,因而现代旅游活动与一般的社会经济活动有着不同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内容的综合性、异地性、停留的暂时性、精神的享受性、往返的流动性等特点。

思考与练习

1畅旅游活动的含义是什么?

2畅简述旅游的类型。

3畅世界旅游业是怎样出现和发展起来的?

4畅我国古代旅行方式有哪几类?

5畅谈谈托马斯·库克对近代旅游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