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旅游学概论
18854600000040

第40章 旅游活动的构成要素(10)

五、思考与体验

从旅游体验讲,思考与体验即与旅游活动直接或间接相关的一切大脑活动,是旅游者的思想需求和精神享受。思考与体验属于精神层面,关乎人的心理活动和感受,在旅游方面多体现为愿望、体会、评价、感念、领悟、求索。比如:来到历史文化遗迹,心存对古人的缅怀,对历史的感叹,对山河的眷顾,对导游讲解的神思;在峨眉山金顶之上,看到云海与落日,初为内心难以抑制的激动,而后又化为平静的欣赏,“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似脱尘于俗世”。当然,旅游者也可能有对目的地的遐想和对旅游体验中愉快与不愉快的回味。由此可见,思考与体验的内涵,即游客由吸引物所引发的精神、情感及思想方面的收获,不仅分布于各层面的旅游活动中,而且是整个旅游行为过程的核心价值所在。

旅游物本身所产生的吸引及展示的魅力,绝不仅为物质本身,实质上是将旅游的思考与体验放在更为重要的位置。只有通过为游客提供独具特色的精神产品与服务,才能吸引游客,进而实现旅游吸引物的最大价值。

宗教旅游是因为虔诚信仰及寻求自我超脱、以宗教活动为目的的出行活动,比如“圣城”耶路撒冷是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教徒心中的圣地,每年都有数以百万计的信徒前往朝拜;而在中国西藏和四川,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信众,不怕路途的遥远凶险,三步一跪、九步一叩,以“苦行”的方式走向他们心中的圣山。他们带着一颗颗虔诚的心为完成自我信仰的承诺和精神追求朝拜心中的神山圣地。此类旅游行为只能从人类思想或精神追求层面去理解,只有思考与体验才能把这些活动纳入旅游范畴之中,并且在以人文资源为特质的旅游活动中,思考与体验将为宗教旅游的持续稳定发展带来更大的空间。

探亲访友游所主要追求的并非物质条件的满足,而是对亲情、友情的追忆及珍惜,特别是在物质条件日趋丰富的前提下,对情感的追求将成为旅游的重要发展主题,这意味着旅游的思考与体验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业务型旅游是指为个人或集团的发展需要而进行的各种业务旅游,如学术旅游、会议旅游、考察旅游、商务旅游;文化教育型旅游是以获取新知识、满足求知欲为目的的较高层次的旅游,如修学,了解风土人情,考察民族、语言、宗教、艺术、建筑,考古,以及其他有专业性文化目的的旅游。这些活动的主要目的不是到异地游览,更重要的是完成工作和体验异质事物。

红色旅游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是将“红色”与“旅游”相结合的旅游活动,以旅游的形式传承革命精神。从本质上讲,红色旅游是“精神文化旅游产品”,如围绕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四川伟人故里“广安”等设计的旅游项目,其核心要素在于丰富游客的历史文化知识,改进游客的思想意识,借助革命事迹的宣传和革命思想的传播,加深游客的爱国主义情怀,进而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回乡游是以归乡省亲或赏物怀旧为主题的旅游活动。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针对以地缘为纽带的华侨等海外人士,在东南沿海地区颇为盛行;另一种是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族,多以宗族家庙所在的村落为核心,每年定期返回集聚,在全国范围内均以不同形式存在。虽然两种回乡游表现形式各异,但均突出以“思”为主题的旅游情感与行为特征。

其他类型的旅游,包括观光型、娱乐型、保健型、猎奇型、社交型旅游等,其出游若摒弃思考与体验而纯粹以“游”为主要目的,也难以构成完整的旅游行为,进而缺乏产生高质量旅游活动的条件。

思考与体验贯穿于整个旅游过程,即包括旅游前、旅游中、旅游后三个阶段,起着决定是否旅游、如何游、游后有何感受的作用。旅游前,人们会根据自己闲暇时间长短,旅游目的地远近与知名度,旅游地消费水平、经济能力、生活方式,以及对旅游目的地的期望,对出游地进行选择。这时的思考主要是旅游动机,有了这样的思考,才会促使人们产生旅游行为。旅游中,思考的结果经过旅游体验得以实现,决定了人们的快乐程度,并会直接影响到旅游中的消费行为。旅游后,旅游者会对整个旅游过程做一个总的思考,来评价这次活动有何所得、是否旅有所值。因此,思考与体验存在于旅游活动之中,决定着旅游的消费行为。

【阅读资料7-1】

德国员工素质(社会文化环境要素之一)对四川旅游业的借鉴

德国的旅游从业人员教育分为职业教育和学术教育两种,其中旅游职业教育已经相当完善。在德国要想在获得官方认可的服务行业就职,如服务业助理、职业宾馆人员、训练有素的服务生、厨师、宾馆贸易职员、宾馆贸易助理等,必须进行为期三年的企业与职业学校相结合的脱产培训。旅游交通职业教育有三种不同的学徒培训,包括航空、铁路和船运等商业服务,要求学徒在贸易、商业经济、技术知识和金融等方面得到各项培训。德国旅游企业中大约有2000个旅馆业主和3000个导游员。由于市场对其软性技能如与顾客交流等和硬性技能如外语、历史知识等都有着较高的要求,这一职业群体一般都会继续接受高等教育。而四川恰恰在这方面存有不少欠缺。

目前,四川旅游人才缺口较大。其中四川旅游从业人数总和仅占全国的4畅7%,旅游院校的在校生人数也仅占全国的6畅7%,旅游人力资源总量和后备力量都明显不足。旅游员工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旅游业队伍经验不足,甚至不少景区以廉价的未经培训过的“农民工”为主体,整个旅游服务体系存在经营管理不善、服务质量不到位等问题,不能适应旅游业大发展的需要。

四川要实现旅游业的大发展,势必要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旅游产业大军,但这同时也对四川旅游教育提出了一个较高的要求,这也是在短时期内难以迅速达到和实现的。在目前这种情况下,在四川设立旅游发展专家委员会是一个可行之法。专家委员会可以由有关的政府官员和社科院、高等学校、旅游企业中的专家组成。可以为兼职,其职责是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开发、市场定位提出建议,对经济发展政策、文化文物政策、交通运输政策、环境保护政策等进行研讨,承担重大课题研究任务,为省委、省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服务。各市县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成立相应组织,为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当参谋。

综上所述,旅游作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体不只是“吃、住、行、游、购、娱”的需要。随着现代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活动的要素已经远远超越了吃、住、行、游、购、娱的要素,无论从隐含还是显在的需求上考量,旅游资源、环境(自然生态环境与社会文化环境)、经济基础、闲暇时间、思考与体验都是不可忽视的旅游要素,对传统六要素起着主导和指引的作用,是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动力,也是旅游经济最高价值的有效体现。在文化演进日益加剧的现实社会,对旅游精神文化内涵的集体记忆与尊重,已成为维护文化代际公平的重要手段。要跳出原来的理解,在更广的范围里去思考和研究旅游活动的要素,事实上,在现代旅游活动中,重要的要素甚至更多。

本章小结

旅游既是人类的基本活动之一,也是高层次的消费活动。传统观点认为:旅游活动的过程就是旅行者吃、住、行、游、购、娱各环节上发生各种关系的过程。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日益发展,人们对旅游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层次在不断提高。旅游六要素只涵盖了人们参与旅游的基本的物质需求,却忽略了人们参与旅游的精神需求。本章对旅游六要素重新进行了定义与分析,试图解释旅游活动的要素应当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而变化,认为旅游现阶段的新要素应为:旅游资源、环境(自然生态环境与社会文化环境)、经济基础、闲暇时间、思考与体验。本章分析了旅游新要素产生的条件,并阐述了旅游新要素的主要内容。

思考与练习

1畅旅游新要素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2畅旅游新要素的内容有哪些?

3畅假如你有5天假期,请策划一次外出旅游活动,分析旅游活动新要素在旅游选择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