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旅游学概论
18854600000007

第7章 旅游知识概述(5)

三是旅游学研究的综合化阶段。20世纪60年代,因为全球化的大众旅游方兴未艾,美国、加拿大和日本等国家的学者们加入到旅游学研究中来,出现了众多学科向旅游学领域广泛渗透的现象,“旅游的经济属性思想一统天下”的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1972年,英国萨里大学的梅特利克(S畅Medlik)和伯卡特(A畅J畅Burkart)出版了枟旅游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枠一书。他们指出,旅游活动涉及许多领域,引起了不同学科研究者的兴趣和重视,他们纷纷借助某一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从某一方面或某一层次揭示旅游活动的规律。这个时期,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市场学、管理学、生态学、地理学、规划学、历史学、美学等学科为旅游学科的发展都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正体现了旅游学所要求的在更大范围内和更深刻程度上的综合和深化。

四是旅游学研究的前学科阶段。进入20世纪80年代,经过100年的成果积淀,旅游学理论体系基本达到了前学科(pre-discipline)阶段。这个阶段的旅游学研究主要有三个明显的特点:第一,理论体系的尝试性研究比较活跃,取得了比较多的阶段性成果。美国的利珀(NeilLeiper)1981年出版枟旅游学的发展趋势枠,美国的乔威斯克(Z畅Jovicic)1988年出版枟旅游学原理与方法枠,英国的库珀(C畅Cooper)与弗瑞奇尔(J畅Fletcher)1993出版枟旅游学理论与实务枠,美国的戈尔德耐(C畅R畅Goeldner)、里奇(J畅R畅BrentRitchie)与麦金托什(R畅W畅Mclntosh)1995年出版枟旅游业原理、方法与实践枠,属于这类成果的典型代表。第二,旅游学的方法论研究成为热点。美国的枟旅游研究年刊枠1988年编辑出版枟旅游研究的方法论枠专辑,英国的史密斯(StephenL畅J畅Smith)1989年出版枟旅游分析手册枠,美国的麦尔和摩尔森2002年出版枟旅游系统枠,英国的佩吉(StephenJ畅Page)2003年出版枟旅游管理枠,都对旅游学的方法论进行了研究。第三,学术导向性的旅游期刊发挥了重要作用。美国的枟旅游研究年刊枠自1974年创刊以来,相继推出了枟旅游社会学枠(1979)、枟旅游地理学枠(1979)、枟旅游管理学枠(1980)、枟旅游教育枠(1981)、枟国际旅游经济学枠(1982)、枟旅游人类学枠(1983)、枟旅游与政治科学枠(1983)、枟旅游与社会心理学枠(1984)、枟旅游民俗学枠(1984)、枟旅游与环境科学枠(1987)、枟旅游符号学枠(1989)、枟旅游社会科学枠(1991)等27期专辑,对旅游学的学科研究成果进行阶段性总结,从1997年开始把专辑研究成果上升到“旅游社会科学系列丛书”的层面出版专业著作。英国的枟旅游管理枠也从1997年开始推出旅游学研究的系列专辑,从而促进了旅游学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的界定及研究方法的改进。

二、国内旅游学研究的基本态势

中国的旅游学研究是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逐步发展起来的,经历了从无到有、从零散到系统、从翻译借鉴到自主创新、从肤浅到深刻的发展过程,为建设旅游学科理论体系奠定了基础。具体而言,国内旅游学研究具有以下四个基本特征。

一是开展旅游学研究的时间比较晚。1978年,我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并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现代旅游业也随之发展起来。在这种背景下,国内学者开始了旅游学的研究工作。1982年,邓观利在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枟旅游概论枠,这是国内第一本关于旅游学的专业教材。1986年,枟旅游学刊枠在北京旅游学院创刊,这是国内第一本研究旅游学的专业期刊。相对而言,我国的旅游学研究比欧洲晚了将近一个世纪。

二是以翻译借鉴为主。继邓观利出版枟旅游概论枠之后,王洪滨、杨时进等人也出版了枟旅游概论枠,这些书在编写体例、概念术语和内容表达等方面比较多地受到梅特利克和伯卡特的枟旅游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枠的影响。一个明显的标志是大家还没有将“旅游学”这个概念提出来。直到1991年,南开大学的李天元出版了枟旅游学概论枠,“旅游学”这个概念才第一次出现在国内的旅游学研究中。随后,李光坚(1991)、孙文昌(1992)、田里(1994)、徐明(1995)、曾廷忠(1995)、谢彦君(1998)、马勇(1998)、刘伟(1999)、魏向东(2000)等出版的枟旅游学概论枠或枟旅游学枠一直未能取得重大的突破,在框架体系和研究方法上始终没有摆脱枟旅游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枠的影响。

三是认识论的功利性倾向。从我国已经出版的旅游学教材来看,旅游学研究的内容主要建立在旅游结构论的基础上,也就是旅游学术界和旅游实业界普遍存在着的3种习惯说法:第一种是吃、住、行、游、购、娱的“六要素说”,第二种是旅游主体(旅游者)、旅游客体(旅游资源)、旅游媒体(旅游业)的“三体说”,第三种是“旅游产业说”。这3种习惯说法,实质上反映了人们把旅游活动仅仅理解为经济学现象的功利性倾向。当然,旅游学研究产生这种认识论的功利性倾向是有客观原因的。首先是旅游学研究起步阶段的拿来主义的影响,因为国外旅游学研究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受功利性思想主导学术研究成果相对比较多,国内在翻译借鉴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了这种思想的影响;其次是中国的旅游业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是以经济利益为主导方向的,在国家层面上采取了“适度超前”的发展战略,在地方层面上采取了“重要产业”的发展战略,因为“理论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所以国内的旅游学研究受到了现实需求的影响,出现了功利性的倾向。目前这种倾向还在主导旅游学的研究,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

四是旅游学研究依赖高等旅游教育。我国旅游学研究的学者队伍主要集中在高等院校,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教材建设方面,这使旅游学研究的发展深深地打上了高等旅游教育的烙印。我国高等旅游教育从1978年上海旅游专科学校的诞生开始,30年左右的时间经历了4个跳跃式的发展阶段,旅游学研究也如影随形经历了4次从隐学到显学的演变过程。

第一个阶段:1978—1988年的10年探索发展时期。这个时期主要以国家旅游局指导8所高等院校开办旅游系或旅游专业为代表,为适应我国旅游业由外事接待型向经济效益型转变做了大量人才培养的开拓性工作。20世纪80年代中期恰好是国内一些综合性大学进行学科(专业)重组的浪潮期,旅游业的长足发展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旅游教育被纳入综合性大学“试办”的议事日程,我国高等旅游教育开始了数量增长型的无序发展。这个时期的旅游学研究以基本常识的普及为主。

第二个阶段:1989—1994年的6年规模化发展时期。旅游业快速发展激发了高校的兴趣,各高校纷纷涉足旅游教育,高等旅游教育在全国范围内“天女散花式”地开办起来,实现了我国高等旅游教育办学数量的规模化扩张。在这个时期,以南开大学、杭州大学等高校旅游系为代表,加快了我国高等旅游教材的编著和对国外旅游理论著作的翻译工作,形成了指导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理论轮廓。以中科院地理所、北京大学等为代表,把地理学、区域科学、经济学等学科延伸到旅游教育,开始了旅游专业方向的硕士研究生教育工作,把我国高等旅游教育提高到了更高的层次。这个时期的旅游学研究以翻译国外旅游学成果、借鉴相关学科理论为主。

第三个阶段:1995—2000年的内涵式发展时期。随着我国旅游业实现了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并举的发展战略,旅游市场的激烈竞争促进了旅游业发展方式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为我国高等旅游教育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机遇和动力。在此条件下,有四个方面值得我们关注:一是综合性大学为了更好地以集约方式办旅游教育,相继成立了旅游学院和旅游研究机构,更加注重师资、教材、手段、设施等旅游教育的内涵因素;二是以1994年11月全国高等旅游教育研究会召开的“武汉会议”和1997年11月全国高等旅游教育协作会举办的“昆明会议”为标志,我国高等旅游教育开始了资源共享性的“教学—科研—合作”体系网络化;三是国家教育部对旅游管理专业目录进行调整,对高等旅游院校的旅游专业进行评估,促进了高等旅游教育的规范化建设;四是以高等教育出版社、旅游教育出版社、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南开大学出版社等的积极参与为代表,相继出版发行了多批具有较高质量、自成体系的高等旅游教材;以枟旅游学刊枠、枟旅游科学枠、枟经济地理枠、枟中国旅游报枠为代表的全国性旅游专业报刊和旅游边缘性报刊,发表了大量有创见、有价值的学术论文,为旅游学科理论建设和高等旅游教育“整体跟进”与“适度超前”奠定了基础。枟旅游学刊枠1997—1999年开展的关于旅游学理论体系研究的大讨论,对中国旅游学的觉醒和自立具有建设性的历史意义。

第四个阶段:从2001年开始的创新性发展时期。这个时期具有8个特点:一是旅游院校数量和学生人数形成规模;二是旅游教育的发展基本上与区域旅游业的发展相适应,形成了旅游业越发达的地区,旅游院校数量和在校学生人数就越多,旅游教育也就越发达的良好格局;三是以旅游管理和饭店管理为主的旅游教育专业体系基本形成;四是院校层次结构形成了从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生到博士生的金字塔形结构;五是国内旅游学研究的原创性成果开始充实到教材内容中;六是办学体制改革不断变化,出现了旅游企业集团与高等院校联合办学的可喜局面;七是“教学—科研—实践”共轭型办学机制开始形成,旅游院校开始承担国家级基金研究项目和省、部级科研课题,以及一大批地方旅游专项研究课题;八是高等旅游教育“立足国内,走向世界”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广泛。在这个时期,国内的旅游系研究开始出现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各种颇具创新性的成果丰富起来。

4 旅游学的学科性质

任何一门学科的形成,都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对人们社会实践活动的概括和总结。旅游学就是伴随着旅游活动的产生与发展而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是研究旅游活动中各种矛盾运动规律的科学。关于旅游学的学科性质问题,许多旅游学著作都采取了回避的态度,比如库珀与弗瑞奇尔1993出版的枟旅游学理论与实务枠、戈尔德耐等人1995年出版的枟旅游业原理、方法与实践枠、李天元1991年出版的枟旅游学概论枠等都没有涉及旅游学的学科性质问题。实际上,对旅游学的学科性质问题至今也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还处于探索性的理解阶段。

一、旅游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吗

旅游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我国至今还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国内旅游学术界有一个基本的共识:1991年以前,国内是没有“旅游学”这个概念的,更不用说独立的旅游学科。直到1991年,李天元与王连义共同主编的枟旅游学概论枠出版,国内才开始使用“旅游学”这个概念。

1992年11月1日,国家技术监督局颁布了枟学科分类与代码枠(GB/T13745—1992),该学科分类标准包括管理学、语言学、宗教学、哲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考古学、历史学、艺术学、文学、图书情报档案学、新闻学、社会学、法学、军事学、政治学、教育学、体育科学和统计学19个学科。这个学科分类体系中,在一级学科“经济学”中设有二级学科“旅游经济学”,而且“旅游经济学”是由“旅游经济学理论”、“旅游经济管理学”、“旅游企业管理学”、“旅游事业史”和“旅游经济学其他科学”三级学科所构成的。这种分类标准和学科体系充分反映了人们把旅游活动仅仅理解为经济学现象的功利性倾向,而且偏重于旅游经济活动中的供给,因而显然是不合理的或者说不科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