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毛泽东哲学和中国哲学的兴盛
18860600000020

第20章

重振了民族精神文化

毛泽东的思想和哲学一旦跃居于中国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和核心地位,必然会驱动整个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发展,使之焕然一新。在这里,它遵循着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一个民族的精神文化是一个整体,是一种立体式结构,它不仅包括社会意识诸形态和政治、法律思想,哲学人生观、价值观、伦理观、思维方式等自觉的精神现象,亦包括一些自发、自然地产生的精神现象,如民族的风尚、习俗、性格、情感、生活准则、行为方式,等等,所有这些理性的和感性的社会精神现象主要通过社会的教育、科学、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卫生体育、图书博物等这些文化渠道得以传播和表现,并体现在整个民族的全部现实社会生活中。在这个多层次的立体文化结构中,哲学思维方式属于最深的层次,相对于其他相关层次,它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可以说,它是一个活的社会机体的神经中枢,是贯通联络其他各相关部分的精神纽带,是民族精神文化的内核,虽然它受制于其他相关部分。一个民族的哲学思维模式的改变和转换,必然导致该民族精神文化的各个相关部分及其总体的改变和转换。因此,当毛泽东的思想和哲学跃居于整个中国社会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时,它就必然导致整个中华民族精神文化和精神风貌的改观。毛泽东的思想和哲学,把中国社会思想,特别是政治、哲学、伦理等思想引入到一个全新的阶段,也把中国社会科学推进到一个全面性建设的历史时代的入口处,这个新质思想体系促进了中国社会精神文化划时代意义的发展。以毛泽东思想作为一个科学的理论系统,它的各个子理论如政治思想、经济思想、军事思想、谋略思想、科学和文化思想、文学艺术思想、工作方法思想、哲学思想、伦理思想,等等,都已奠立于科学的基础之上。这样,以毛泽东思想体系为核心的中国社会意识形态,也就第一次登置于科学的基础之上,从而宣告了以非科学的唯心史观为核心的传统社会意识形态的统治地位的结束。这种根本性的转换和改观具体表现为:它结束了被用来为封建皇权服务的孔儒传统思想在中国思想文化界的统治,也取缔了具有半封建半殖民地文化特征的地主、买办资产阶级文化,极大地冲击了种种落后的文化传统和文化习惯,代之而起的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和社会主义的文化。毛泽东的思想和理论不仅日益渗透于中国社会科学的各个学科领域中,而且还日益溶解在广大人民的各个精神生活领域中。它在中国社会的现实物质生活发生巨大变化的基础上,极大地改变着这个社会的现实精神生活。它使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状态得以重振,整个社会心理结构、及人们的思维图式得以重构,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思维观、价值观、伦理观、审美观和情谊观等得以不同程度的改造和改变,以及民族生活风俗、习惯等其他精神品格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和移易。这似乎是一场无形的、静悄悄的革命,但它不亚于一次壮丽的日出。

毛泽东的思想和哲学对于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影响和振发虽然是整体性的,但这种影响和振发的程度则深浅不同因而呈现出不平衡性。这个民族中受其影响最深的是文化知识层,文化知识界人士通过直接学习和研究马列主义著作和毛泽东的著作,能较为迅速地领会和掌握其基本思想,其次则是有一些文化知识的体力劳动者,他们通过教育和辅导基本上能学习和接受其主要的思想;再次就是这一民族中的文化盲,他们是在社会实际生活中通过亲身体验得到新文化精神的陶冶的。

首先,生活在新中国的文化知识界人士及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公民,在大体上都各自按照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建构起了自己的思维模式。由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思想理论基础,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是先进的科学世界观,它们就成了新时代不甘落伍的人们思想修养和思想改造所须达到的起码准则和目标。因而从50年代起始,铲除地主、资产阶级剥削思想,洗刷唯心主义精神和克服形而上学观念,学习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成了一时风尚。这一切收到了巨大的成效。可以毫不夸张地这样说,在50年代成长起来的那一代青年知识分子,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虔诚信仰者,他们力求学会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和方法,并将其运用于自己的实际工作中,这种现象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身上表现尤著,因为他们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性质决定了他们必须成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工作者。当时,在国家的统一计划和管理下,新中国第一代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任务是:开始着手有组织、有计划的科学研究工作,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有关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等的调查研究和历史资料的整理工作,为中国社会科学的发展打下初步基础。他们在旧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基础极其落后的前提下,在一个广度上文化极贫困的农业文化为主体的环境中,为使新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事业能得以迅速建设而作出了巨大的努力。在新中国成立后最初短短的7个年头中,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哲学社会科学的许多学科,如历史学、考古学、语言学、文学、经济学、哲学、法学、民族学、社会学、软治学,等等,都基本上创建起来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政府非常注重哲学社会科学的建设,为了发展和繁荣社会志义文化,壮大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阵地,政府还特地注意培养理论人才,支持办好学术刊物,创造学术环境,提供学术阵地。由于党和政府领导人的殷切希望和积极鼓励,在这一时期里,广大社会文化工作者在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改造和建设事业的过程中,除了自己努力学习、掌握和积极宣传马列主义的基本理论外,还对封建主义思想和资产阶级思想展开了认真的学术批判和评论,这不仅在哲学社会科学各个学科领域中都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也使自己的思想实现了一次巨大的飞跃。

在这个人人都在改造也确实大规模地改造了人的精神面貌的不寻常时代,从旧社会走过来的老一代知识分子的世界观也发生了奇迹般的变化、这些”旧知识分子“通过在实际工作中加强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大多基本上放弃了唯心主义立场,转而接受了辩证唯物主义。例如,象新理学的代表者冯友兰、新心学的代表者贺麟等这些较为著名的哲学家,后来都较为自觉地遗弃了唯心主义思想,而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并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探讨、研究中外哲学和哲学史方面,作出了可喜的贡献和成绩。尤其引人注目的是,新中国第一代自然科学工作者也较为迅速地在思想上自觉地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指导。这些50年代的学人(其中不少是怀抱振兴中华民族的志愿、冒着风险从求学的异国返回新中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由于有较深厚的自然科学理论知识素养,又有正确的哲学思想作为方法上的指导,因此就在各自的专业领域作出了巨大成绩和杰出贡献。在这些知识分子中,后来已有不少的人成就为知名的科学家,成就为一些重要科学领域的开拓者和研究工作的组织者,如钱学森、赵忠尧、李薰、李四光、华罗庚、童第周、钱三强、张文裕、唐敖庆、张光斗、蔡希陶等人就是那一代人中的著名代表。

正是因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成了中华民族文化高层中的精髓部分,成了全体新中国的社会科学工作者和自然科学工作者思想上的指南,正是因为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成了几乎是所有科学文化工作者的一个重要的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所以,包括各专门研究机构中的研究人员、各大学的教授讲师在内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这些社会精神文化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在不断地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化的生产和再生产时,必然会使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核心的社会科学文化加速向前发展,不断扩大自己的阵地。这具体表现为通过社会广泛的理论宣传、文化教育、文学艺术、电影戏剧、电视广播等各种渠道,使马克思主义的道理得到广泛的灌输和传扬,普遍地武装着广大中国民众的思想,并塑造维新他们的心灵。由于文化髙层这种不可逆转的辐射作用和扩散作用,就促使社会的文化中层和文化基层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知识不断增加,促使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理论水平和文化素养的普遍提高。

另一方面,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通过党的组织系统得以大规摸的传播。由于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拥有严密的组织和纪律的政党,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是它的最终目标,中国共产党的章程规定每个共产党员都应该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遵守党的纪律和维护党和国家的利益,在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起先锋模范作用。因此,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理论,不仅为每一个共产党员进行思想修养时所必备,也为每一个愿意自己进步和愿意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的社会公民进行思想修养时所必备。这样,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通过庞大的党组织机构有组织、有计划地得到灌输、普及和宣传,并通过党的基层组织广泛地传播到人民群众的思想意识中。特别是由于中国共产党的高级领导人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及其实践中的巧妙运用,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结合马列主义理论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的经验,因而他们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水平比较高,他们观察和处理问题时的哲学思维能力比较强。这些高级领导人较高水准的活生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通过党中央的高级领导机关向下属各级党的组织机关传达文件或召开会议,以及下层组织对这些文件或会议精神的学习、贯彻和执行,就逐渐地为广大的干部和群众所接受。更由于中国共产党已经成为-个执政党,作为党的思想理论原则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同时也是中国人民、中国人民政府和整个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思想理论原则,因此,它必然还会通过国家政府部门的各级行政机构,自上而下地不断灌输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意识中,从而不断促使整个党和整个社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理论水平的普遍提高,同时,党和国家的一些杰出领导人在处理公务,在深入基层执行或检查工作时,他们所体现出的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的思想作风及工作作风,也会言传身教式的直接影响社会中层和基层干部,并广泛地影响到社会的每一角落,影响到普通的城市市民和乡村农民那里。

5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精神生活领域中,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得以源源不断的灌输和孜孜不倦的宣传,这种现象的产生虽然是人们自觉活动的结果,但又与社会精神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一致。社会主义的经济和政治必然要求自己有社会主义的文化,必然不能让封建主义文化和资本主义文化存活,而当旧文化、旧思想观念和僵化思维模式的社会经济、政治基础被挖掉、被取代时,对新思想文化的学习和对新思想的掌握就成了社会精神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因此,建国以来中国社会广泛出现的持久不衰的群众性的学文化、学理论、学哲学决不是偶然的,也决不是某个社会集团或某个人主观人为的,而是广大人民群众对精神生活的渴求,即在新的社会生活条件下为了使自己的思想观念更新以跟上时代步伐的本质表现。虽然受到中国社会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的条件制约,但由于积极性的高涨,广大民众还是能够通过努力学习,简单地扼要地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理论观点。例如,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展开的全国性的学哲学活动中,人们对”从实际出发“,”主观能动性“、”矛盾规律“等理论就有初步的和基本的把握,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候的人们在处理日常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时,不正是开始学会运用矛盾分析法,遵循”两点论“的吗?这不正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广大中国人民的思想水平已有较高的进步和提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