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张寒晖传
18863600000022

第22章 在竞存中学(3)

“纸坊街”的名称是名符其实的。这里,“家家纸墙竖,户户碾砣声”,几乎遍街都有造纸的作坊。每当秋去冬来,地净场光的时候,农民们便把农具擦净挂在墙上,干开了造纸的副业,昼夜忙碌于碾麻砣与捞纸池旁。

纸工们采用他们的老祖宗蔡伦传下来的方法,将拦麻鞋、破布、树皮等等作原料,经过剁、泡、碾、沤、洗、砸,打、搅……等十数道工序,制成纸浆:再经过捞,压、晒,才能制成一种被称作“麻纸”的土纸。这种纸大小约一尺见方.因此又叫作“斗方纸”,它是糊窗户,裱顶棚的好材料。但原料缺乏,成本昂贵,工序复杂。纸坊工人辛苦一场,收益很少。他们以沉重艰苦的劳动,换来贫困拮据的生活。

“你们也想学造纸?嘿!造纸这碗饭可不好吃哟!”刘老汉盘腿坐在炕上,巴搭着猫眼绿烟咀的旱烟袋,慢慢地听闲传,“下苦人哪能有舒服的活!”

刘老汉的对面,盘腿坐着瘦瘦的张寒晖——张寒晖在春节后不久,就借住在村南刘致锡的家中,刘老汉就是刘致锡的父亲。几个月来,他们相处得如同一家人一样。刘老汉是位造纸的行家。现在,他把烟袋递给张寒晖,张寒晖伸手接过就抽起来,两个人你一袋我一袋,屋中烟雾弥漫。老汉不紧不慢地继续咛着:“造纸行当这个罪真是够受的,在透心凉的河水里洗泡泥麻,年深月久,纸工个个都得了寒腿、寒手病,年岁不大就动弹不了了。捞纸时整天整宿猫着腰,累得小伙子都成了驼背。有些人剁麻时剁掉了手指头,有的人累倒了翻跌进纸浆池中……唉!造纸工人苦哟!就象我们的一首老歌所唱的——”刘老汉用他那沙哑、苍老的嗓子唱起了缓慢凄凉的调子:“‘流下汗泪和麻搅,手肿脚烂背如弓川…’。”

“慢点,慢点!”张寒晖象突然发现了珍宝似的,烟也忘记抽了,“大爷,你再唱一遭。”

“哈哈!张先生对我们纸工的苦歌也感兴趣呀!”刘老汉重又唱了起来,张寒晖用烟袋锅敲着炕沿,认真记着老汉唱的歌词,眯着眼睛仔细品味着那古老的调子。

张寒晖记住了纸工的古老歌谣,也把乡党的患难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造纸的方法能不能改进一下?纸张的质量能不能提高一点?纸工们的生活也应该得到一些改善。对!应该帮老乡们捉摸一下。学校办纸厂如果要想获得经济利益,关键问题也是要提高纸的质量和降低造纸的成本。

纸坊街的乡亲们听说学校要办纸厂,有的借给房子和捞纸池,有的让出了多余的碾纸槽和其他造纸工具,有的主动前来传授技术。张寒晖又从宝鸡的“工合”组织贷了一些办厂款子,相继办起了“纸坊街造纸生产合作社”和“火神巷造纸生产合作社”两个小纸厂。

现在,张寒晖带着改革传统造纸工艺的问题,陷入了沉思。在紧张繁重的校务、教学工作之余,他经常来到老乡们的捞纸池边,或和有经验的造纸工人一起吃就在碾麻砣旁,一袋接一袋地抽着旱烟,听着家常。张寒晖寻根究底,三盘六问,了解着造纸的各个环节,探索着改进的办法。张寒晖穿着破旧的棉袄,说着幽默的土语方言,如果不是他鼻梁上那副银边近视眼镜,你实在无法分清谁是纸坊工人,谁是竞存中学的教员。张寒晖联系群众确实有一手!你不能不佩服。

张寒晖托人从西安、宝鸡等地买来有关造纸法的书籍,深夜坐在油灯下细心披阅、研究,“万有文库”的《造纸新法》一书告诉人们,植物纤维可以用作造纸的原料。这句话给了张寒晖很大的启发,他合上书本,沉思良久。是不是一切植物的纤维都可以作造纸原料呢?是否可以利用本地最多产最廉价的植物作原料?

一个新奇而大胆的造纸工艺改革计划在实践之中。为了解决造纸原料的问题,张寒晖设想采用麦草来作主要原料。

他想起了初来凤翔时皇庙大殿内一堆一堆的麦草,麦草帮我们度过了严寒的关头,那麦秸散出的阵阵清香给张寒晖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他天天看到学校对面路南打麦场上高高的麦草垛子。在这里,一块钱就可以拉走一车麦秸。如果能用麦秸来造纸,这可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原料呵!

张寒晖又向化学老师请教了一些化学知识。晚上,他通宵不眠,把石灰、火碱和麦草等倒进茶缸、嗽口杯和饭碗里,并且不时研捶,搅动,反复观察,来回折腾,进行沤泡,漂白试验,攻克用麦草造纸的各遭难关。

有志者事竟成。经过了数不清的日夜试验,终于成功了!啊!这可以说是纸坊街造纸历史上的一场“革命”!千百年来历代相袭的传统造纸方法,居然被改变了。张寒晖又不嫌其烦地到每家纸坊去传授他的造纸新工艺。从此,纸坊街和火神巷的纸工们都可以用当地的廉价材料麦秸来造纸了,而且,造出的新纸比原来的麻纸大一倍多,又白又光亮,再加上不同材料和颜色的配方,可以生产出白、灰白,黄、草绿等不同色彩的纸张,无论钢笔,毛笔书写都很合适,铅印、油印都很漂亮。这对于纸坊街群众可真是一个大贡献!

噢!你噢!在这条街上,张寒晖简直成了神仙!

“张先生,你为我们纸工淘神费事,我们谢谢了!”

“没想到这瞧着不起眼的麦草,原来还有这么大的用处呀!张先生的办法真神啦!”

“老张,到我屋里抽一锅烟!”

只要张寒晖出现在纸坊街上,到处都送过来乡党、纸工热情诚挚的问候和邀请。

为了表示对张寒晖的尊敬,乡亲们亲切地把这种新型的麦草纸叫作“寒晖纸”。在纸工的心目中,张寒晖就是活圣人!

张寒晖并没学过造纸,也从未搞过造纸工作,他为什么能够在这方面获得成功呢?

原因也简单:他是把他的一颗心掏给纸坊街的乡亲和竞存的师生们了!

一九三九年,反动掘进一步迫害西安《老百姓》报,停止供给纸张,使《老百姓》报面临停刊的危险。这时,正好“寒晖纸”试验成功了。李敷仁在西安得到这一消息后,十分高兴,立即赶到凤翔来观看。他看到“寒晖纸”的大小,厚薄都可以印刷报纸,只是一面光滑,一面粗糙,不能两面铅印。他和张寒晖反复研究,又设法从西安买来一台碾光机。经过碾光,纸张两面都光措了,既好看,用途又广。

《老百姓》报就靠这“寒晖纸”度过了一大难关。竞存师生的用纸问题由此也得到了解决。纸厂的收入,还帮助一些生活困难的同学解决了生活费问题。

不久,张寒晖又组织纸坊街的纸工们成立了“造纸同业工会”,各家生产的纸张,都集中交到工会,再统一卖给西安几家进步报纸。纸坊街的土纸在省城供不应求。这使纸工们增加了收入,也有力地支援了西安进步文化事业。

就在张寒晖与造纸工人朝夕相处,探索造纸新拷的日子里,还产生了一个重要的副产品,他创作了一首反映造纸工人劳动生活的歌曲《纸工歌》。

原先,纸工们将乱麻,破布剿碎砸烂洗净之后,泡在捞纸池里,再用棍子来回拔搅,直到把麻,布的纤维完全搅匀,成为纸浆。这是很累人、费时而枯燥的劳动。双手不停地搅动,一搅就是大半夜。这时,纸工们常常唱起一种由他们的先辈传下来的原始调子,没有歌词,只有“一二三四……”的数字,每唱一遍,恰好搅动二十下。这是为了减轻劳累和便于记忆搅动次数的一种传统办法。张寒晖根据这种劳动的节奏特点,创作出描述造纸工人日常劳动和反映抗日救国内容的歌词,编写了流畅动听的曲调。新的《纸工歌》

受到造纸工人们热烈的欢迎,成为这一带家喻户晓、妇孺皆唱的一首歌曲。这首《纸工歌》具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它与造纸劳动的紧密结合,这点已见上述。第二就是语言(包括文学语动的紧密结合,这点已见上述。第二就是语言(包括文学语言和音乐言语两个方面)的群众化。张寒晖采用群众的生活语言编敢词,吸收了富有特色的地方语汇,使歌词带有生动活泼的生活气息。抗战内容的宣传,也是通过老百姓完全能理解的比喻和通俗幽默的对答来表达的。《纸工歌》的曲调,与凤翔地区的民间音乐有着亲密的血缘关系。它旋律优美,风格谆朴,平易近人。如果没有深厚的生活基础和与群众长期的亲密交往与了解,如果没有丰富,生动的民间音乐的素养,这是做不到的。《纸工歌》代表了张寒晖歌曲创作的典型的民间化和大众化的风格。

竞存中学的师生们,也时常唱着《纸工歌》在自己的造纸广里参加劳动。因此,不论校内校外,整条纸坊街以及附近的农村,《纸工歌》的优美调子时起时落,不停地飘荡着。哪怕是在后半夜,你也可以听到从捞纸池边传出造纸工人幽默的对唱。

42“九·一八”八周年

故国东望又一年!

一九三九年九月十八日,是“九·一八事变”八周年纪念日。照例,竞存中学要举行庄严隆重的纪念仪式。

早在“九·一八”前的一个月,全校就开始了纪念活动的准备,出墙报,练习歌咏,排演话剧等。张寒晖更为忙碌,他既要指导歌唱,导演话剧,还要帮同学准备发言稿……纪念集会的地点是在校长的屋门口。会场上挂着师生亲手做的绘有白山黑水的大门帘,同学们都戴着黑纱,肃穆地列队进入会场。

师娘在一清早就熬好了一大锅浓浓的黄连水,将大锅放在会场的入口处。象每年一样,进会场之前,师娘亲自给每个学生舀一碗黄连水,要同学们莫忘国耻,卧薪尝胆。她操着东北口音,挨个地向着孩子们:

“苦不?”

“苦!”

“忘了不?”

“忘不了!”

纪念会开始,先由校长带领师生们为抗日死难烈士默哀。然后,一位同学站在前面指挥大家唱《松花江上》。今天,大家唱的分外激动。唱完后,师生们放声大哭,哭声延续了好几分钟。接着,小指挥举起紧握着的拳头,以有力的手势指挥大家高唱《干吗要悲伤》,深沉的悲痛又化作强大的力量,通过豪迈的歌声表达了出来。今天,这首歌曲也唱得分外雄壮。

“秋三〇”的一位学生在大会上致词,他说:“九·一八”至今八年了,全国抗战也已经两年多了,但是国民政府仍然拿不出有力的抗日方针和行动,军事上一退再退。近一段时期以来,与敌人“妥协”之声风传全国,汉奸、卖国贼横行不法,真是可气、可恨。我们要求抵抗,要求自卫,要求打回老家去。即使关中沦陷了,我们也决不当亡国奴,我们全体同学决心拿起武器,背上行装,上麟游山打游击去!

这位同学发言刚结束,“秋三〇”全班学生唱起了《游击乐》,他们一个个挺着胸膛,昂着头颅,歌声唱出了游击战士的乐观精神和自豪感,好象他们就是一群英勇善战,神出鬼没的游击健儿。

竞存小学全体师生也来参加了这次纪念集会。今天,小学都全体同学高声齐唱了《竞存小学校歌》。这是张寒晖专为竞存小学谱写的。此前,小学部的聂树藩老师写了首《竞存小学校歌》的歌词,他带着歌词来找张寒晖。

“张老师,你给中学部写了校歌,给我们小学部也谱一首吧!歌词我已经写好,你看看行不行,希望能尽快编出来,好教给孩子们唱。”

张寒晖欣然同意,留下了歌词,对聂老师说:“好,我试试看。”

他在几天之内赶写出了全部曲谱,交给了聂老师。很快,竞存小学师生们全都会唱了。今天,小学生以高昂的情绪,在大会上唱起了《竞存小学校歌》。

当时,竞存小学在火神巷村边的火神庙里。火神庙东边有一条小河,师生们洗脸,洗衣都在这条河里。火神庙的对面有一个戏楼,那是五年级的课堂。歌曲第一段所唱的“清澈的溪畔,破落的戏楼,团聚着一群流浪的朋友”,描绘的正是这一环境。

接着,音乐昂扬起来,成为军号般的号召音调,节奏也由4/4拍子变了成2/4的进行曲性格。

散曲的最后一段是坚定而壮阔的进行曲,唱出了全校师生“不打到鸭绿江边誓不休”的决心。

当这首小学校歌在“九·一八”八周年大会上唱出时,歌词中有“八载飘零”的句子。以后,每过一年就加一级数字,一直唱到抗日战争胜利的那年,歌词也就成为“十四载飘零”了。随着抗战胜利后竞存小学的解散,这首《竞存小学校歌》也就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但它一直活在竞存校友的心中。

隆重的“九·一八”纪念仪式,在全校师生愤怒的“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打倒汉奸”!的口号声中,在雄壮的《打回老家去》的歌声中结束。

这天晚上,在校门外大路南的打麦场上,还举行了纪念晚会,演出了合唱,独唱、话剧。诗朗诵,活报剧等节目。

第二天,张寒晖又率领同学们到凤翔城内的戏楼进行演出。

由傅勤华老师创作,张寒晖老师导演的反封建的话剧《崇德堂》,曾使凤翔城乡的许多观众流下了热泪。学生们也从尉中受到教育,从观众的掌声和哭声中提高了思想觉悟。

43刻在心上的歌曲革命的歌声,溶化在竞存师生的生活中,溶化在他们的血液中,溶化在他们的思想中。

唱歌,是竞存师生不可缺少的一个生活内容。

每天从早到晚,革命歌声飞出竞存校园,飘扬在关中平原。

清晨,集合号声潮破宁静的长空,同学们一听到高亢而略带颤抖的号音,便一骨碌爬起来,纷纷提醒:“快!快!

车校长在吹集合号了!”校长年岁大了,底气不足,吹出的号音总有些颤抖。大家每听到这号音,心里总是热呼呼的。

当学生们从分散的住地集中到操场时,校长早就等侯在那里了。于是,开始了唱歌、跑步、操练。

每次开饭之前,大家都要先唱几支歌,然后再开始吃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