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帝国即将溃败:西方视角下的晚清图景
18879000000031

第31章 北塘悬案

根据《中英天津条约》的第56款,《中法天津条约》的第42款,在签约之后一年之内,中国的皇帝以及英国或法国的皇帝要分别彼此预览条约,钦定批准之后,中英及中法代表们要在北京“交互存照”。换约之后,中国就要将条约章程通报全国,正式实施。

1859年6月15日,一年之期已满,在英军总司令格兰特的率领下,英法两国20多艘战舰载着数千名士兵北上,欲进北京换约。根据《文宗实录》的记载,6月22日,咸丰帝在给军机大臣等的上谕中说:

僧格林沁等奏,夷船陆续驶进海口(指天津大沽口),遵旨晓谕情形。并恒福片奏,请饬明善来津等语。此次该夷等为换约而来……僧格林沁等,当告以桂良等回京消息,令移泊北塘口外,静待经手人到,互换合约。如坚执不听,着妥为开导,专令伊国换约之官员,由北塘到津静候。并着恒福、文煜与其约明,不准随带多人,执持军械,惊扰人民,方合和好之意。并告以议和并非用兵,所有该国提督及带来兵船,均不可登岸。

也就是说,咸丰帝愿意与各国换约,只是希望能在天津换约,而不是北京。而且,皇帝以经手人桂良等尚在外地为由,希望英美等国稍事等待。

6月25日,咸丰帝得知“该夷兵船陆续到津者已属不少”,而桂良等6月16日刚从上海赶到苏州,于是派恒福、文煜等去安抚英法等国代表,“令其绕泊北塘,静候桂良等到京换约,以为暂时羁縻之计,但恐夷人不能就待……至所称欲入京朝见一节,该夷在天津,及所来照会内,并无此言,自无庸先与置办”。

而在同日的另一份上谕中,又有“该夷反复无常,难保不肆其悖悍,设竟闯入内河,该大臣(指僧格林沁)仍当示以镇静,派员谕以上年所定合约,中国既许以互换,决不肯食言”,“所有换约官员人等至多不得超过二十人之数,沿途备办供给,必当尽礼”等语,也就是说,皇帝最终又同意在北京换约。

然而,两天之后,咸丰帝就收到僧格林沁的奏报称,就在6月25日,“夷人不遵理谕,闯入内河,向我炮台先行开炮,官兵愤怒,列炮还击,将该夷船击损多只”。

8月9日,咸丰帝在一份上谕中指责“英国布鲁斯到津不遵桂良等原约,竟欲闯入大沽口内……志在决战”。

在得知这份上谕的内容之后,英国全权公使布鲁斯立即告诉英国政府“中国皇帝已经被莫名其妙地误导了”。后来,他曾致信清国军机大臣彭蕴章等人说,恒福、文煜等人根本没有将咸丰帝命英国船只“绕泊北塘”的意思详细转告给他,“他们甚至没有提过北塘”,因此,就绕泊北塘一事,“本人也没有与他们达成任何共识”。

根据西方媒体的报道,英军在这场战斗中损失了四艘炮舰,还有两艘破损严重。在乔赛亚·塔特纳尔率领的美国舰队的护送下,英军才得以撤退。美国人破坏了其声称的中立立场。事后,塔特纳尔以“血浓于水”解释自己破坏中立的行为。

得悉清军战胜的消息后,皇帝并没有兴奋过头,他如此交代僧格林沁:“倘该夷心生畏惧,不敢仍前搦战,即该夷仍驾船游驶,抑或扳弄铁戗,稍有骚扰,断不可先行开炮。设使该夷人开炮,再行轰击,以顾全大局。”与此同时,他命恒福等“派妥员或令天津道行文该夷,诘以既为换约而来,并已许其进京互换,是中国已属尽情,毫无他意,何以反先行开炮,肆行骚扰?是伊先自背约,并非我之无信”。

咸丰帝交代僧格林沁、恒福等人,如果英国人知道自己理屈,事情有转机,就请他们在拦江沙外停泊,或在天津等候,等桂良等人到北京之后,才可以互换合约。但是,尽管咸丰帝有十分的换约诚意,英法两国入侵北京主意已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