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帝国即将溃败:西方视角下的晚清图景
18879000000039

第39章 大势已去,天国遭弃!

正因为有这些利益的存在,英国政府在声明严守中立立场时,附加上了“通商港口不被侵犯”的前提条件。但是,在当时那种背景之下,这个前提条件很容易被利用。

发生在宁波的冲突可以说明问题。

在19世纪60年代,宁波是一座大城市,人口有50万以上。1861年年底时,宁波虽仍在清政府掌握之下,但已经受到太平军的严重威胁。英国军官曾给清朝当局很多援助,包括提供军火或者军事建议,比如,教导清军如何驻防城池。但是,12月中,在李秀成堂弟李世贤的率领下,太平军仍然很快就拿下了宁波。根据英国议会的档案资料,太平军占领宁波期间,并未侵扰外国商人的利益。理查德·伯克在下院发言时也说:“很明显,英国当局与叛军之间存在着友好的关系……我们的领事没有任何理由抱怨太平军领袖有任何违背约定的行为。”

在叛军占领宁波之后不久,英国领事哈维认为解决外国租界问题的有利时机到了。1862年1月13日,在与美国、法国驻宁波领事,以及英国炮舰“斯考特号”(Scout)船长商议后,哈维选定了一块几乎与宁波市面积相等的土地作为租界。这块土地既适于防守,也适于开展贸易。

次日,哈维在一封写给布鲁斯的书信中说:

自这个港口于1843年对外通商以来,我们从未根据条约规定在宁波获得明确的“租界”。一直以来,这个需要都被这里日益增多的商业团体所感知……我相信在这里采取的措施会得到阁下您的赞同,阁下您将乐见这些措施得到皇帝或恭亲王的批准或确认。

实际上,这块租界当时处于李世贤的掌控之下。但他并没有提出太大的异议。因此,哈维命人占据了这块地方,并在那里盖了一些宽敞的住宅。在之后的两三个月时间里,外国人一直在建设这块租界。

但是,从4月份开始,事情起了一些变化。这个月的某一天,在鸣枪欢迎某位太平军首领的仪式上,太平军的一些子弹击中了炮舰“斑鸠号”,还有几发子弹落到了其他英国船只的附近。

英军总司令格兰特派“遭遇号”战舰舰长罗德里克·迪(Roderick Dew)去要求太平军赔偿和道歉。诚如伯克所言,“任何看过格兰特爵士的指令的人都会发现,他并未授权罗德里克袭击宁波”。

4月27日,罗德里克致信太平军首领,要求对方道歉,并撤除指向租界和英国船只的炮台。太平军设置这些炮台的目的,原本是为了防御清军袭击宁波城,但是,他们还是答应了罗德里克的条件。一位黄姓太平军首领(General Huwang)致信罗德里克:“我们渴望与你们保持良好的关系。这是我们发出这份声明的原因。”

但是,根据英国议会的档案资料,收到这封信之后,罗德里克却造访了清军军营。后者当时正在集结兵力,准备攻打宁波。伯克在下议院演讲时说:“有充分的理由相信,罗德里克知道他们将要做什么。清军对宁波的围攻得到他完全地赞同。”

5月10日,清军正式攻打宁波。当时,罗德里克率几艘炮舰停泊在附近的江面上,一字排开,炮口直对着宁波城。完全是一副攻击准备的样子。就在清军发起攻击之前,罗德里克给太平军首领去了一封信:

我们现在通知你们,我们保持完全的中立。但是,如果你们向清军开炮,或者你们的军队在对着租界的城墙上向清军开枪,使租界居民的生命受到危害时,我们将认为,回击并且炮轰宁波城是我们的责任。

根据伯克提供的资料,5月10日上午10点,罗德里克下令英国炮舰开火。他们对宁波的炮轰一直持续到下午2点。“然后,他们去吃饭。3点的时候,罗德里克的人登陆,将太平军逐出宁波。当晚,他将这座城市作为礼物送给了道台(Toutae)……这个故事向我们展示了英国官员在中国是如何行事的”。

宁波之战并非太平军与英军发生军事冲突的开始。1860年6月,“遵王”赖文光率领的2万太平军曾攻打上海,与驻守上海的英国军队有过一次交手。

根据英国议会的档案资料,1861年初,英军总司令格兰特曾造访南京,并与太平天国首领会晤。他成功地使后者承诺在一年之内不进攻上海。而当时,李秀成率领的60万太平军已经控制了浙江和江苏。

李秀成基本遵守了南京作出的承诺。不过,1861年年底,在“忠二王”李容发——“忠王”李秀成的二儿子——的率领下,2万太平军开赴浦东,在大败清军之后占据了浦东。于是,上海道台吴煦请求英国人和法国人施以援手。12月,美国人华尔(Frederick T。Ward)率军与太平军作战。此前,华尔已训练了2000名菲律宾和中国士兵。战争开始后不久,在李容发的提议下,双方在圣诞节期间停火15日。

在此期间,上海道台吴煦已经向两江总督曾国藩求援。曾国藩命下属李鸿章招募淮勇,于1862年3月编成“淮军”两万,准备南下上海。与此同时,在英军新任总司令斯泰夫利将军(General Staveley)的率领下,屯驻在华北——尤其是天津——的英法联军南下上海,以保护欧洲人的利益不受太平军的侵害。

1862年4月至9月,太平军与清军及外国军队在上海交战了5个月。在上海之战中,李秀成指挥的太平军开始时为20万,后来有8万兵力调回南京,以应对曾国荃对南京的进攻,因此,实际兵力为12万。英法联军及清军的兵力共计7万,其中,吴煦麾下绿营4万,李鸿章麾下淮军2万,华尔麾下的“常胜军”——外国雇佣军——兵力为3千,英法联军及其他兵力7千左右。

上海之战的结果是,太平军战死2.5万,对手战死者约1万人。5月份,在浙江慈溪进行的战役中,李秀成部击毙了华尔。但是,在重兵围困之下,太平军大势已去。最终,洪秀全命李秀成部放弃了上海。

1862年10月18日出版的《便士画报》如此评论这场战役:

英国人应该对中国的内战有兴趣,因为英国士兵开始参战,他们为清政府而战……英国制造的炮舰派上了用场……我们并不了解双方的详情,但我们知道双方都很惨烈……我们觉得中国可能会成为第二个印度。

在这场战役之后,太平天国的命运急转直下。在清军及外国军队的围剿下,再加之内部变乱频频,1864年7月,天京陷落,太平天国灭亡。在天京陷落的前一个月,洪秀全病逝。在天京陷落一个月后,李秀成被清军处死。

1864年4月,在伦敦出版的《评论季刊》如此评论太平天国起义的历史意义:“这是一个尤其引人注目的现象。它包含了以前的起义从未有过的元素,它在众多人口中培育了宗教狂热的幼芽。”

在洋务运动实行二十年之后,美国军事家薛斐尔惊讶地发现,清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海军,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完全不懂海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