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青少年科普故事大本营第三季-电子故事总动员
18925700000012

第12章 电报发明者—萨缪尔·芬利·布里斯·莫尔斯

通讯技术关键性的变革发生在19世纪中期。

1832年秋天,在大西洋中航行的一艘邮船上,美国医生杰克逊给旅客们讲电磁铁原理,旅客中41岁的美国画家萨缪尔·芬利·布里斯·莫尔斯被深深地吸引住了,并牢记住了这些。他联想起自己所看到的法国信号机体系,它每次只能凭视力所及传讯数英里而已;如果用电流传输电磁讯号,不是可以在瞬息之间把消息传送数千英里之遥吗?从这以后,他毅然改行投身于电学研究领域。

莫尔斯于1791年出生在美国一个牧师家庭。他青年时研究绘画和雕刻,历任过若干艺术团体的负责职务。他抛却了铺着荣誉地毯的艺术之路,转向尚处于幼年时代的电学,冒着失败的风险,在崎岖不平的科技之峰上努力攀登。在试制电报机的过程中,莫尔斯的生活极为困苦,有时甚至挨饿。他节衣缩食,以购置实验用具。1836年,他不得不重操艺术家的旧业,以解决生计问题。但他始终没有中断研究工作。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友人的帮助,莫尔斯终于获得成功。

莫尔斯从在电线中流动的电流在电线突然截止时会迸出火花这一事实得到启发,“异想天开”地想,如果将电流截止片刻发出火花作为一种信号,电流接通而没有火花作为另一种信号,电流接通时间加长又作为一种信号,这三种信号组合起来,就可以代表全部的字母和数字,文字就可以通过电流在电线中传到远处了。

经过几年的琢磨,1837年,莫尔斯设计出了著名且简单的电码,称为“莫尔斯电码”,它是利用“点”、“划”和“间隔”(实际上就是时间长短不一的电脉冲信号)的不同组合来表示字母、数字、标点和符号。

1844年5月24日,在华盛顿国会大厦联邦最高法院会议厅里,一批科学家和政府官员聚精会神地注视着莫尔斯,只见他亲手操纵着电报机,随着一连串的“点”、“划”信号的发出,远在64千米外的巴尔的摩城收到由“嘀”、“嗒”声组成的世界上第一份电报。

第一封电报的内容是圣经的诗句:“上帝创造了何等的奇迹”。

电报机有人工和自动两种,还有有线发送和无线发送两种方式。人工电报机是由人来按动电键,使电键接点开闭,形成“点”、“划”和“间隔”信号,经电路传输出去,收报端接到这种电信号后,便控制音响振荡器产生出“嘀”、“嗒”声,“嘀”声为“点”,“嗒”声为“划”,供收报员收听抄报。

在无线通信情况下,发报端除有发报电键外,还必须有发射机,以便将电键发出的电脉冲信号变换(即调制)成高频载波信号,才能发送出去。在接收端,除了耳机外,还必须有接收机,它将发射端发送的高频载波信号接收下来,再变换(即解调)成音频信号,供人工收听抄报。

自动电报机的发报端在发报时,事先将准备发送的报文用专用的凿孔机凿成发送凿孔纸带,然后用快机发送出去。在收报端,使用波纹收报机来收报,即在移动的纸带上自动记录莫尔斯电码波纹信号。

今天,我们从一个小的方面就可以看出莫尔斯的贡献:他发明的电报,为各地气象资料迅速传递和集中提供了条件,使绘制当时的天气图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