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债务海啸
18981200000019

第19章 国际资本与债务(1)

国际资本的起源

1956年,法国。

《国际先驱论坛报》刊载了一个广告,上面写着:招募美国男女推销员,最低收入每年一万美元。要求应聘者具有销售才能,有在一个快速成长的行业里努力工作的决心和幽默感。这则平平常常的广告,立马吸引了从事各种职业的有幽默感的男男女女前来应聘。这家招聘公司的名称是——投资者海外服务公司,简称IOS,是伯纳德·科恩菲尔德花300美元注册的一家小公司。他的宗旨是:让所有的人成为百万富翁。这家公司就是全球第一家进行海外投资的金融机构,国际资本一词由此而来。他的口头禅是:假如你有100万美元。

至于索罗斯,只是后来者。他们干的活,就是不花一分钱,到其他国家去赚钱。戴高乐当总统后,这家公司受到压制,但是,越是压制越是导致这家公司的兴盛,在其他国家赚取的财富就越多。

现在全球国际资本的实力有多大谁也不知道,归谁统率也不知道。但是,奇怪的是,这种资本按照国际市场的法则在运行,而这种法则的制定人追本溯源来自伯纳德·科恩菲尔德“正直、理智、勤奋”这六个字和IOS章程。

从法国起步,国际资本风起云涌、所向披靡、蓬勃发展。从此,全球经济风云都与国际资本的运行有关。目前,全球最大的资本市场是外汇市场,每一天的交易额在6.5万亿美元上下,最多的时候,曾经突破10万亿美元。注意,这可不是虚拟资本。

每一次全球经济发生危机时,都是国际资本最狂热的时候。从历史上看,第一次狂热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末,全球石油危机爆发,美元石油的黄金时代开始,制造了无数的亿万富翁,也带来资产价格的大泡沫,受到冲击最大的是拉美。

阿根廷的哭泣

有必要再说说阿根廷。在国际资本第二次出击时,阿根廷和目前的中国一样,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而国际上石油产出国积聚大量财富寻找出路,便去阿根廷、巴西和墨西哥等国家淘金数年,推高了这些国家的股市和楼市,结果一夜之间外资出逃,阿根廷汇率开始实行自由浮动,泡沫破灭。

国际资本第一次出击是在1973年至1983年,虽然拉美经济增长很快,但由于房地产的超常发展,背负的国内外债务很大。第二次石油危机爆发,情况与第一次石油危机完全相反,这次是石油价格下跌使石油出口国紧缩了海外投资。拉美庞大的债务隐患终于显露狰狞,而墨西哥、厄瓜多尔等国除了房地产还投资石油开发,受创更重。危机爆发后,由于房地产投资巨大,国家遭受的打击无疑是致命的。同时,由于拉美经济过于倚重房地产,这次危机正好戳中了拉美经济的死穴。所以,当墨西哥首先宣布延缓还债后,即刻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拉美经济陷入危机。至此,拉美国家经济便不再保持高速发展的态势,而是增长低迷、通货膨胀加剧、外债危机频发、贫富差距加大,并伴有严重的社会动荡。债务危机和经济危机的爆发使整个20世纪80年代被称作拉美“失去的十年”。

那么,国际资本是如何攻击阿根廷比索的?国际资本第二次出击是专门针对阿根廷的。那是20世纪90年代,华尔街把阿根廷吹捧为全球最火爆的经济体之一。高盛、摩根大通等大企业的投资银行家、基金经理和经纪人都在建议其客户:大量投资拉丁美洲的第二大经济体,大手笔买进阿根廷股票和政府债券。其热情之高,出手之果敢和迅速,似乎错过就不会再有这样好的机会。

据测算,1991年至2001年的10年间,因为承销阿根廷的债券业务,流进华尔街证券公司腰包的手续费就接近10亿美元。效力华尔街证券公司的分析师撰写的报告,对阿根廷股票市场的繁荣极其乐观。在外国投资者对阿根廷股票市场的兴趣逐渐高涨乃至过度狂热之际,阿根廷政府持续发行了更多的债券。结果,举债规模超过1000亿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当时的阿根廷举债不过区区1000亿美元,不及现在中国房地产商在海外发行的房地产信托产品的1/6。阿根廷总统卡洛斯·梅内姆领导的政府此前曾对徘徊不前的经济进行改革,放松了政府对经济的监管,将之推向市场,还对缺乏效率的国有企业进行私有化改革。随着阿根廷经济形势的逐渐好转,不时发生的高通胀及频繁的货币贬值,似乎已经成为过去。这其中的一个关键原因在于,确定比索和强大的美元之间兑换比率的是固定汇率,这点又和中国目前的处境一模一样。

大家想想,美元和比索价值相当,确定固定汇率提供的稳定性让阿根廷生产厂家、商人和消费者充满自信,这在阿根廷的好几代人看来,还是头一次。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阿根廷经济增长速度十分乐观,于是,华尔街的分析师开始向私人投资者大力推荐阿根廷市场。华尔街所有的主要机构都向布宜诺斯艾利斯派出了销售团队,发行的所有新债券都被抢购一空。

随着亚洲金融危机和俄罗斯银行系统危机的爆发,这些地区的基金经理渐渐地没有什么业务可做了,闲得发慌。而阿根廷市场则是另一番景象,那里逐渐成为快速获利的首选市场。从表面上看,阿根廷经济迅速发展,成为新兴市场的领头羊,这是基于其较为健康的经济基础。世人认为,阿根廷的经济发展与亚洲国家或俄罗斯的情形不是一回事,因此,这些国家所遭遇的经济恶化敲响的警钟并没有让青睐阿根廷的投资者警醒。

但日益膨胀的阿根廷负债规模已不容小觑:1993年,其负债规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为29%;截至1998年,比例已飙升至41%。请注意,中国目前负债水平至少达到160%。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财政金融风险问题研究》称,截至2010年年底,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最大口径下负债总额23.76万亿元,占2010年全年GDP比值59%,接近国际公认的公共部门负债率警戒线。“中国的问题不是投资太多,而是政府投资太多。”上述报告执笔人说。这个仅仅是2010年的数据,目前的数据是中国负债水平至少达到160%,相当于1929年全球第一次经济危机爆发时美国当时的负债率。闲话少说,而当时的阿根廷逃过此次经济劫难的唯一希望在于,全球投资者持续信任阿根廷具备偿债付息能力,不会大量抛售阿根廷比索。

有人认为,世界市场可通过自发调节而保持平衡,如果一个国家不值得外国投资者投资,那么自由流动的全球化资金就不会被吸引到这个国家。如果外国投资者愿意投资,那么这个国家的市场就一定要有自然吸引力。稳健经济原则就是资本流进该国的原因。无论如何,经济理论都这么说,但在现实中,资金被大量引入往往是基于获得短期利润的目的。投资者购买的绝不是短期政府债券。因为有很多投资者购买的是为期20年的政府债券,但是买卖债券收取佣金的经纪人的情形则不同,他们想的是迅速获利。

1999年,阿根廷邻国巴西发生金融危机,危机所引发的连锁效应将阿根廷经济也拖入了衰退期。于是,投资者开始对阿根廷的偿债付息能力表示担忧,但华尔街仍然成功地在部分欧洲国家获得了新的融资来源,因为欧洲国家对小规模投资者的立法保护力度没有美国严格。于是,华尔街证券公司极尽误导之能事,将多达240亿美元的阿根廷政府债券悉数推销给他们的欧洲客户。随着阿根廷经济形势的恶化,负债比例达到其国内生产总值的50%。此时,唯一能让阿根廷不陷入绝境的办法就是新进投资者不断投入资金。

这时,华尔街推出了“债务互换”交易:

鉴于阿根廷政府不太可能偿还这些短期债务,其债券持有人可以将其手中持有的短期债券换为长期债券。实际上,这一计划是给阿根廷一个喘息的时间,从而让该国采取措施,使其经济重回正常轨道。虽然投资者强烈质疑这个计划能否奏效,但仍然有价值300亿美元的新发行的债券被互换,而执行互换交易的华尔街7家银行也为此足足挣了1亿美元的手续费。

就在他们还在为此项创新而洋洋得意时,阿根廷市场的“自由落体”又开始了,即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再次为其提供贷款也未能减缓其下落的速度。绝望之下,为了防止资金外逃,阿根廷当局试图关闭银行,而此举引发了民众愤怒,随之街上发生暴乱。2001年12月,德拉鲁阿政府倒台。阿根廷新上任的总统爱德华多·杜阿尔德宣布不履行偿贷义务,放弃比索与美元之间的固定汇率。之后一连好几个星期,阿根廷的整个银行系统都关闭了,比索暂停交易。

从当时来看,这是历史上主权国家发生的最大规模的债务违约。然而,因为其发生的时间比较特殊,阿根廷并没有成为全球的焦点,因为全球的关注点都集中在“九一一”恐怖袭击引发的灾难性后果上了。阿根廷出现债务违约问题,是因为该国过量发行政府债券所致。也有人担心,银行(如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银行花旗银行)不当的业务操作行为引发了阿根廷经济的泡沫,正如银行引发安然公司和世通公司的泡沫一样。如果花旗银行是世界的秘密主宰者之一,那么,该银行就应从这次事件中安然无恙地全身而退。但事实上花旗银行亏损严重,被迫注销约20亿美元的坏账。

债务违约事发3年之后,阿根廷提出对所欠的1000亿美元债务进行结构调整:以30美分抵销1美元的比价用新的债务替代原来的债务。为了顺利实施此次债务结构调整,阿根廷要求所有债务人(7万名左右)中超过2/3的债务人接受这种安排。结果,超过2/3的债务人很容易就接受了这个安排。于是,阿根廷顺利实施了银行业务史上最令人称奇的一项金融交易——债务国能将交易条件强加给债权人,这在历史上也是头一次。

此前,阿根廷的债务违约和这次与债权人进行的交易,与“阴谋论者”眼中银行界的运转方式是否相吻合呢?如果过分简单地看待这个问题,就是阿根廷欺骗了外国银行,至少套取了700亿美元的资金,这是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银行抢劫案”。对于阿根廷提出的仅偿付一小部分债务的任何提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是拒绝接受。阿根廷认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要求阿根廷强制实施的经济政策,对其经济发展的限制太大,无法在阿根廷实施。阿根廷只会偿还该国所能承受的债务,这种处理财务的方式既简单又现实。大多数债权人都希望多少能挽回一些损失,至少可以让阿根廷偿还一部分所欠的债务。阿根廷与美元脱钩后,国内股票市场迅速反弹,再加上世界经济总体上发展良好,于是,阿根廷出口的商品又能在世界市场上与他国竞争了。

阿根廷与其债权人私下达成交易的决定和似乎是侥幸取得的成功都造成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担忧,因为他们担心其他债务累累的国家会效仿阿根廷,采取类似的流氓措施。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整个国际金融界就可能变得混乱无序了。这样,国际资本闻讯后,转向攻击阿根廷比索,阿根廷所有债务一下暴露出来,银行体系几近崩溃。

阿根廷遭此劫难,失落10年,已经是最轻微的惩罚了。

港元本次在劫难逃

几乎所有经济增长过快的国家都不断累积起巨额债务。在这些国家债务超过极限时,国际资本就会蜂拥而上制造事端。“你们不要怪我,是你们自己金融出了问题,我是在帮你们纠错。”这句名言,尽管显示出索罗斯在东南亚取胜后的洋洋得意,但却是一针见血。

中国人有句俗话:苍蝇不叮无缝蛋。一个健康运行的经济体是不会出事的,而那些名声在外而特别内虚的经济体,一旦债务超过极限,可能难逃一劫。

关于东南亚金融风暴,我们记忆犹新,在此不再赘述,但是,必须澄清几大谬误:

一是市场普遍认为,索罗斯攻击香港是失败的,连著名财经作家陈思进也表示:“索罗斯攻击中国香港时,中国内地的金融实力还远不如现在,都能打赢。现在要是和国际资本打金融战,因为人民币还有防火墙,我觉得国际资本胜算概率不高。”果真如此吗?答案是:肯定不是这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