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妈妈,爱我你就抱抱我(李中莹家庭大学系列03)
18983000000019

第19章 孩子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4)

孩子打碎了水杯,你可以教会他怎样才不会打碎,是少装点水,拿稳一点还是走路更慢一点。犯了错误就直接告诉孩子错在哪里,如何改正做得更好,绝对不是骂他半天还没有让他学会正确的方法,下次依然可能犯同样的错误。

大人生气责骂,大人情绪失控地一味抱怨、批评、指责,甚至痛说家史,往往一度忘记了事情的原因是什么,也忘记了表明自己到底想要孩子怎样做。小孩委屈哭泣,受到很多批评和责骂,最终却没有从父母那里学来“怎样做得更好”的能力和技巧……最终一场“战争”打下来,只能是“两败俱伤”,对孩子的成长毫无益处。

没有避风港的小船

精神分裂症小患者

之前在电话里,女孩子的妈妈告诉我,女孩子已经被医生诊断为精神分裂症。我给她说明,如果是精神分裂症患者,就已经超出心理辅导的范畴,请她们在医院治疗后的康复期再来找我。但是她母亲一再请求,我答应她带孩子来看看。

16岁的女孩子皮肤粉白,长相秀气,来自四川一个山清水秀的小县城。刚来时她很兴奋,意识很清醒,从表面上一点也看不出来是个精神异常的孩子。

她是由妈妈和12岁的表妹陪伴来的。妈妈说女孩子最喜欢这个性格内向的表妹,而表妹也不会因为表姐有病远离她或者怕她,所以,放假时妈妈请表妹专门来陪女孩子。

女孩子自己填写了咨询表格,字写得漂亮工整,表述都很清晰。我甚至一度怀疑,是否又一个被对“症”贴了“标签”的患者,而并非是一个真正的精神病患者?

女孩子虽然愿意给表妹讲自己填写的内容,但是不允许她拿表格。问到是否愿意画画的时候,她有点不高兴地使劲摇头,说表妹学过画画,自己没有学过,并且强调:“今天是我治病,不是妹妹治病,她不能画画。”看来她对没有学过画画很在意。

我把她带到沙盘室时,她像个孩子般兴奋地叫起来,但是马上对跟进来的表妹说:“这是老师给我用的,你不能用。”

表妹很失望。

我对表妹说:“等一会儿姐姐做完了,你也可以来玩。”

她高兴地连连点头,主动出去了。

她是一个很听话的孩子,认真地按照我的要求进行各个程序。她挑选小人偶的时候特别仔细,要把整个人偶都反复检查,确认没有任何问题才摆到沙盘上去。虽然没有学过画画,但她对色彩和画面的整体结构把握得很好,半小时之内,做了一个很完整漂亮的沙盘。

听到我的感叹和表扬,她一直咧着嘴笑,眼睛只盯着我的脸。我让她自己也好好看看这个漂亮的作品,她看了一会儿,莫名地就有点愤怒了,突然说:“讨厌死了,讨厌!”

“什么讨厌?”

她生气地指着沙盘,说话变得又急又快,连说两遍我才听明白:她说抱着一束花站在桥上的那个漂亮女孩是自己。但是现在自己被困在桥上走不下来,非常讨厌。

“试试看,你能不能帮助她走下来?”

她纹丝不动,坚决地说:

“走不下来,不能走下来。”

“为什么不能走下来?”

她突然有点烦躁,两手伸进去使劲抓、放沙子,但尽量注意不破坏自己摆出来的画面。等她慢慢平静一些后,我继续跟她交谈。

“是她不能走下来,还是你不想让她走下来?”

她想了想,很艰难地缓缓地说:“我……不想……让她……下来。”

“下来后会怎么样呢?”

她不说话,眼睛定定地看着沙盘,几分钟后突然紧张地说:“太危险了。”说完自顾自地转身走出了沙盘游戏治疗室。

在咨询室里,她大口大口地喝了一杯水,又愿意跟我说话了。开始时,我们还能进行正常的交流,但是一提到学校,她的脸色马上变了……

“现在是高中一年级,对吗?”

“是的,高一,学校很讨厌。”

“学校里什么讨厌?”

“好多……不知道,我不知道。”她语调有点烦躁起来。

“不着急,慢慢想想看,是同学、老师、功课,还是教室?”

“我不认识,不认识他们。”语气很急。

“他们是谁?同学吗?”

她的情绪变得有点激动,脸涨得通红,双手紧紧地绞起,双腿开始不停地抖动。我把手轻轻地放在她的膝盖上,说:“没有关系,你只说你愿意说的事就行了。你还需要我给你加点水吗?”她看看我,又转头看看水杯,没有说话,抖动的幅度渐渐变小了。

我换了一个话题:“你最喜欢学习哪一门功课?我听妈妈说你写作文很棒的。”

她似乎没听进去,眼神有些游离,看也不看我地说:“老师不讨厌,我睡觉,老师也不骂我。(突然提高音调)不是我自己要睡觉的。”

“哦,谁让你睡觉的呢?”

她又不说话了,过了一会儿,她又笑起来:“上次考试,我都考90分以上的。”

“是吗?你真能干。妈妈高兴吗?”

“妈妈给我买了新衣服。商场的阿姨说我皮肤白,穿粉红色很好看,你看看。”

她从椅子上站起来,转动身体给我展示身上粉红色的上衣。

“那个阿姨说得对,你穿粉红色真的很好看。”女孩子很高兴,重新坐下来后还舍不得把牵着衣角的手放下来。

“看来你很喜欢这件衣服,对吗?”

“表妹都想要呢,我不想给她。我比她漂亮。”说完以后她脸色突变,猛地抬起右手打了自己一耳光,粉白的右脸上立刻显出几根红指印,吓了我一跳。

“你为什么打自己?”

“不是我打的,是他们打的。”

“他们是谁?”

“住在我身体里的两个人。”

“什么样子的两个人?”

“一男一女,他们总是折磨我。”

“他们住在你身体里多久了?”

“好久了。我恨他们!(身体开始发抖,断断续续地哭泣起来)我怕他们,他们总是缠着我。我睡觉的时候他们让我醒着,我上课的时候他们又让我睡觉。他们就不让我好好过,他们要我死,他们就是想要我死……”

她的情绪开始失控,一会儿又哭又叫,说这两个人在学校周围的一个小商店里,安放了定时炸弹,就为了炸死她,她以后不能去学校了。一会儿她又笑了,说她想让妈妈再买一件粉红色的毛衣,这样她就更漂亮了……

没有保护伞,孩子像波涛中孤独的小船

我请妈妈过来把她紧紧地抱在怀里,也许是闹得有些累了,她居然慢慢地睡着了。

孩子的妈妈是个很要强的女人,小时候因为家贫不能上大学,初中毕业就考入一所中专师范学校,毕业后回家乡当了小学老师。她是没有机会实现远大抱负的女人,一直嫌弃丈夫能力太差,不能挣大钱,为了让一家人过上好日子,她在女儿很小的时候就远走他乡去做生意。

孩子跟着当普通公务员的爸爸生活,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就在学校里寄宿。没有妈妈在身边的孩子总被人欺负,性格软弱的父亲只有劝孩子忍让、躲避。有时孩子在学校被一些霸道的孩子抢去了饭票,在父亲那里也得不到支持和依靠。慢慢地,孩子回家以后的话语越来越少,性格变得越来越内向。

有一次周末,正准备回家的孩子被几个大孩子拦住,抢走了回家的路费,还挨了打。孩子没有钱坐公交车,步行了两个多小时才回到家。父亲看到鼻青脸肿的女儿很心疼,听说带头抢钱的是自己单位领导的孩子,心里很气愤,想了好久,终于忍不住,鼓起勇气给领导家里打电话。谁知话还没有说完,就被对方抢白了一顿:“小孩子家打打闹闹很正常,大人也来参与是不是太过分了?孩子不懂事,难道大人也不懂事吗?”随即挂了电话。

孩子看到爸爸沮丧无奈的样子,对父亲的保护彻底地失望了。她在学校里,渐渐地开始出现异常症状:无缘无故地在墙上撞头、上课时突然哭泣、自言自语、莫名地傻笑等,学校老师发现后,害怕出意外,通知家长带回家做治疗。

女孩子因没有得到父母的关爱与保护,长期压抑、恐惧,又没有可以倾诉的对象,慢慢变得内向、自闭,最终产生“人格分裂”倾向。

回家以后症状更严重,在外地做生意的妈妈赶回家来照顾。在家乡的小医院里,医生初步诊断是“精神分裂症”,建议带到大城市的医院确诊。

妈妈不愿意接受这个事实,坚持带到我这里来试试看有没有办法。鉴于当事人的人格分裂症状比较严重,我依然建议其母亲带去医院神经科诊治。

第二天接到女孩子妈妈的电话,省城有名的大医院确诊是人格分裂,需要住院治疗。我答应等她情况好转时,如果主治医生同意,再介入心理辅导。

女孩子住院治疗了3个月,在家休养了两个多月,再带到我这里时,精神面貌已经大大好转。我提醒她们,在做心理辅导期间,后续药物的使用,必须根据精神科医生的指示正确服用,不能自行增加或减少。

女孩子自称“那两个人”虽然不常折磨她了,只是过一段时间就会再来到她身体里“捣乱”。我用简快疗法里“接受恐惧”的技巧,连续做了3次练习,才让女孩子把“那两个人”安放在自己心里,允许他们可以离开自己的身体,或者进入自己的身体。

我告诉孩子,身体里的“那两个人”也是她自己,是她心里认为自己不够好的另外两个部分。只有接受他们,才能得到他们的支持,让自己更完整、更好。

孩子似懂非懂,但是愿意配合做一些练习,我采用催眠技术,每周或每两周做一次辅导,连续做了6次,反复让孩子跟身体里的那两个人对话、连接、整合。最后,孩子告诉我,那两个人不再来身体里“捣乱”了,变成了小精灵住在心里,对她很友好,非常愿意让她以后“好好过”。

在接下来的辅导中,我分别运用简快疗法里的“借力法”“消除恐惧法”等技巧,结合“脱敏疗法”等技术,对女孩子进行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治疗。前后总共经过了8个多月的时间,孩子终于走出了过去的困扰。现在孩子恢复良好,如今已经进入一所新学校读高一,可以正常地学习和生活。

不懂孩子的爱,如何爱孩子

女孩子因为没有得到父母的关爱与保护,长期压抑、恐惧,又没有可以倾诉的对象,慢慢地变得内向、自闭;母亲几年不回家,父亲性格软弱,她经常会听到别人说:“你妈妈不要你们了。”在爸爸妈妈那里却得不到确认。

时间久了,女孩子在内心幻化出两个跟现实完全对立的人物,把自己无力应对的现实问题和责任都归咎于“那两个人”,借以自我保护和逃避生活中的压力。

发展出“系统排列”治疗技术的海灵格先生(德国)认为:大部分患有精神分裂的人并非他自己先分裂了,而是他身边的重要他人分裂了,他为了身边重要的他人,慢慢把自己丢失了,所以才分裂了。

青少年时期是精神分裂症的第一高发期,初期表现为学习能力下降、孤僻退缩、情感封闭、人际关系活动贫乏,等等,病情发展下去,思维内容会变得离奇,难以理解或思维破裂,某些行为会变得幼稚、冲动,甚至会出现幻觉或妄想等精神症状。

曾有国内调查发现,在精神分裂症发病的原因中,心理社会因素占40%-80%的重要地位,具有相当大的诱发作用。所以,患精神分裂症的病人在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应结合心理社会方面的干预、理解和关怀。

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期,如果把心理治疗作为行为纠正的必要手段,会有效地改善病人的某些功能缺陷,提高人际交往技巧,宣泄不良情绪,提升沟通交流的方式,可以帮助病人认识和理解自己的问题,学会自我控制和管理,尽快恢复健康,重新融入正常的生活环境。

很多时间,孩子易疲劳、无力、丧失兴趣、懒散、不爱交往等等,类似于“神经衰弱”的初期症状,会被大人误认为是不求上进、性格内向不开朗、受挫能力差、意志不坚强等,不能及时就诊,结果导致病情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