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微观社会主义经济研究
18984700000017

第17章 资源和灾源(15)

当发布黄、红、黑色信号时:第一,听从当地政府部门的安排。第二,如需离开住所,要尽快离开,并且尽量和朋友、家人在一起,到地势比较高的坚固房子,或到事先指定的洪水区域以外的地区。第三,无论如何都要离开移动房屋、危房、简易棚、铁皮屋;不能靠在围墙旁避风,以免围墙被台风刮倒引致人员伤亡。第四,把自己的撤离计划通知邻居和在警报区以外的家人或亲戚。第五,千万不能为了赶时间而冒险趟过水流湍急的河沟。切记!如果被通知撤离,就应立即执行。如果没有被通知离开房屋,那么就留在结构坚固的建筑内,要计划好强风来临时,自己将怎样行动。如果家有冰箱,将冰箱开到最冷档,以防停电引起食物过早变质;拔掉小的电源插头;浴缸和大的容器中充满水,以备清洁卫生需要。当外边的风变得越来强时,要远离门窗,关闭所有的内房间门,加固外门。如果在楼中居住,要待在一楼的内间。如果住的是多层楼房,要待在一楼或二楼的大堂内并且远离门窗,需要时躺在桌子下面或者是坚固的物体下面。

特别需要警惕:第一,旋转风。往往在台风中心附近,由于风力大且风向变化突然,其破坏力特强。第二,“平静”的“台风眼”。陆地上往往在受强烈的偏北风和暴雨袭击之后,会出现一片风平浪静、云开雨停甚至蓝天星月“迷”人景象。这实际上是受“台风眼”影响,千万不要被这种暂时的现象所迷惑而放松防护。当“台风眼”过去之后,风向可能突转180度,变成偏南方向,并且会很快达到甚至超过原先的强度。

当大风信号解除后,要坚持收听电台广播、收看电视,当撤离的地区被宣布安全时,才可以返回该地区。为了保护生命的安全,道路有可能被封锁,如果遇到路障或者是被洪水淹没的道路,要绕道而行。要避免走不坚固的桥;不要开车进入洪水暴发区域,留在地面坚固的地方。那些静止的水域很有可能因为地下电缆或者是垂下来的电线而具有导电性。

要仔细检查煤气、水,以及电线线路的安全性,断落电线不可触摸,应通知电力部门检修。检查房屋架构是否损坏。在不能确定自来水是否被污染之前,不要喝自来水或者用它做饭。避免在房间内使用蜡烛或者有火焰的燃具,而要使用手电筒。在生命遇到危险时,要用电话求救。要及时打扫环境,排除积水,实施消毒,防止病害。

B.集体防护

第一,加强气象预测监控工作,及时发出大风警报,并提供相关防护常识,提醒人们加强防护。第二,树木可以有效地减缓风速,因此平时应有计划地在各风口和大风常登陆地区种植防护林。第三,对城市高层建筑要严格审批和检测,严防人为风洞效应。第四,加强对危险建筑、危险品仓库、能源设施等重点对象的监控,加强对交通运输调度。第五,加强对轮渡、航空运输的管制,严防各种事故。第六,加强值班制度,随时做好水面和地上救援准备。

3.水灾

水多而滥即为洪。洪水是猛兽,杀人不眨眼。还有一句俗话说欺山莫欺水,意思是山不管多久,爬久点总会到顶峰,但不要轻易淌水,一小小点的水也会轻易取人性命,也是这个道理,水一旦使起性子来,天都会塌下来。

(1)水灾的分类

水灾可分为“洪”和“涝”两种:“洪”,指大雨、暴雨引起水道急流、山洪暴发、河水泛滥、淹没农田、毁坏环境与各种设施等;“涝”,指水过多或过于集中或返浆水过多造成的积水成灾。

洪涝可分为河流洪水、湖泊洪水和风暴洪水等。其中河流洪水依照成因不同,又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暴雨洪水、山洪、融雪洪水、冰凌洪水和溃坝洪水。影响最大、最常见的洪涝是河流洪水,尤其是流域内长时间暴雨造成河流水位居高不下而引发堤坝决口,对地区发展损害最大,甚至会造成大量人口死亡。

洪涝灾害四季都可能发生。

春涝:主要发生在华南、长江中下游、沿海地区。

夏涝:夏涝是中国的主要涝害,主要发生在长江流域、东南沿海、黄淮平原。

秋涝:多为台风雨造成,主要发生在东南沿海和华南。

从洪涝灾害的发生机制来看,洪涝具有明显的季节季节性、区域性和可重复性。如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洪涝几乎全部都发生在夏季,并且成因也基本上相同,而在黄河流域则有不同的特点。同时,洪涝灾害具有很大的破坏性和普遍性。洪涝灾害不仅对社会有害,甚至能够严重危害相邻流域,造成水系变迁。并且,在不同地区均有可能发生洪涝灾害,包括山区、滨海、河流入海口海口、河流中下游以及冰川周边地区等。

进入21世纪,世界各国曾先后发生过近40次特大洪涝灾害,每次都导致上万人的死亡和千百万人的流离失所。

中国自古就是洪涝灾害严重的国家。据不完全统计,在从公元前206年到1949年的2155年间,共发生较大水灾1092次,死亡万人以上水灾每五六年即出现一次。中国的雨涝1951~1990年。中国平均每年发生严重洪涝灾害5.9次,平均受灾面积667万公顷,其中成灾面积470万公顷,死亡三四千人,倒塌房屋200余万间。1991年全国有25个省、市、区发生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农作物受灾面积2400万公顷,死亡5133人,倒塌房屋498万间,直接经济损失达799亿元。

(2)水灾的危害

水灾的危害很大,主要以下几个影响:

A.环境破坏

洪水泛滥,淹没了农田、房舍和洼地,灾区人民大规模的迁移;各种生物群落也因洪水淹没引起群落结构的改变和栖息地的变迁,从而打破原有的生态平衡。野鼠有的被淹死,有的向高地、村庄迁移,野鼠和家鼠的比例结构发生变化;洪水淹没村庄的厕所、粪池,大量的植物和动物尸体的腐败,引起蚊蝇滋生和各种害虫的聚集。

B.水源污染

洪涝灾害使供水设施和污水排放条件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如厕所、垃圾堆、禽畜棚舍被淹,可造成井水和自来水水源污染,大量漂浮物及动物尸体留在水面,受高温、日照的作用后,腐败逸散恶臭。这些水源污染以生物性污染为主,主要反映在微生物指标的数量增加,饮用水安全性降低,易造成肠道传染病的暴发和流行。

洪水还将地面的大量泥沙冲入水中,使水体感官性状差,混浊,有悬浮物等。一些城乡工业发达地区的工业废水、废渣、农药及其他化学品未能及时搬运和处理,受淹后可导致局部水环境受到化学污染,或者个别地区储存有毒化学品的仓库被淹,化学品外泄造成较大范围的化学污染。

C.食品污染

洪涝灾害期间,食品污染的途径和来源非常广泛,对食品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产生严重影响,常可导致较大范围的食物中毒事件和食源性疾病的暴发。

D.生物滋生

蚊虫滋生:灾害后期由于洪水退去后残留的积水坑洼增多,使蚊类滋生场所增加,导致蚊虫密度迅速增加,加之人们居住的环境条件恶化、人群密度大、人畜混杂,防护条件差,被蚊虫叮咬的机会增加而导致蚊媒病的发生。

蝇类滋生:在洪水地区,人群与家禽、家畜都聚居在堤上高处,粪便、垃圾不能及时清运,生活环境恶化,为蝇类提供了良好的繁殖场所。促使成蝇密度猛增,蝇与人群接触频繁,蝇媒传染病发生的可能性很大。

鼠类接触增多:洪涝期间由于鼠群往高地迁移,因此,导致家鼠、野鼠混杂接触,与人接触机会也多,有可能造成鼠源性疾病暴发和流行。

E.传染病流行

疫源地的影响:由于洪水淹没了某些传染病的疫源地,使啮齿类动物及其他病原宿主迁移和扩大,易引起某些传染病的流行。出血热是受洪水影响很大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洪涝灾害对血吸虫的疫源地也有直接的影响,如因防汛抢险、堵口复堤的抗洪民工与疫水接触,常暴发急性血吸虫病。

传播途径的影响:洪涝灾害改变生态环境,扩大了病媒昆虫滋生地,各种病媒昆虫密度增大,常导致某些传染病的流行。疟疾是常见的灾后疾病。

洪涝灾害导致人群迁移引起疾病:由于洪水淹没或行洪,一方面使传染源转移到非疫区,另一方面使易感人群进入疫区,这种人群的迁移极易导致疾病的流行。其他如眼结膜炎、皮肤病等也可因人群密集和接触,增加传播机会。

居住环境恶劣引起发病:洪水毁坏住房,灾民临时居住于简陋的帐篷之中,白天烈日暴晒易致中暑,夜晚易着凉感冒,年老体弱、儿童和慢性病患者更易患病。

4.水灾的防治

洪涝灾害的防治工作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减少洪涝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尽可能使已发生的洪涝灾害的损失降到最低。加强堤防建设、河道整治以及水库工程建设是避免洪涝灾害的直接措施,长期持久地推行水土保持可以从根本上减少发生洪涝的机会。切实做好洪水、天气的科学预报与滞洪区的合理规划可以减轻洪涝灾害的损失。建立防汛抢险的应急体系,是减轻灾害损失的最后措施。

总之,水灾防治方针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重视生态环境,加强江河上游水土保持,减少泥沙入江河量。对此,应在江河流域封山育林、限制采伐、涵养水源、治洪先要堵住水土流失这个洪灾之源。在山区做好水土保持,这是根治河流水患的重要环节,主要措施是植树造林、种牧草、修梯田、挖蓄水坑和蓄水塘等。

第二,扭转重库轻堤,重建轻管的倾向。增加防洪投入,提高防洪工程标准,尽快扭转江河防洪能力普遍偏低的被动局面。修筑江海堤围,做好防治屏障,并建立排灌两用抽水机站。

第三,疏通河道,还地于水,提高防洪行洪能力。消除堤坝内人为障碍物,严禁和限制围湖造田、围海造田,坚持退耕还湖,加快江河的水电工程建设进度,尽快发挥工程防洪调蓄的作用。

第四,增强水患意识,提高大江大河防洪除涝能力。在江河的上游和各河流汇集的地方兴修水库,拦蓄洪水,调节河流夏涝冬枯的变化。

第五,切实抓好计划生育,防止人口剧增。

第六,提高气象、水库的监测、预报水平,准确预报洪涝灾害的发生和变化。

5.寒害

寒害主要指热带、亚热带作物在冬季生育期间温度不低于0℃时,因气温降低引起作物生理机能障碍,导致减产甚至死亡的一种农业气象灾害。寒害多发生在我国华南地区,该地区冬季常遭受冷空气影响,造成强烈降温,对香蕉、荔枝、龙眼、甘蔗、橡胶等华南主要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危害严重。热带作物遭低温侵袭而受的损害。主要发生于冬季。一般最低气温在10℃左右即已轻微受害,4℃~5℃左右将严重受害。不同作物受害症状不同,橡胶树受害后顶芽叶片嫩梢焦枯,树枝或树干爆皮流胶、干枯,根部死亡;椰子则出现叶枯、果凋甚至全株死亡。

热带作物寒害可因天气特点分为辐射型与平流型两类。前者是寒潮冷锋过境后,在冷高压控制下的晴朗、静风夜晚因辐射降温而造成;后者是由于冷平流强且持续时间长、气温低、风速大而造成,一般持续10~20天,平均气温在10℃以下,橡胶树会因而大量死亡。

6.寒害的防御

防御寒害的主要措施有选择避寒宜林地、营造防护林、采用耐寒品系等。苗圃可设置防霜棚、风障等;对小苗可搭盖防寒罩、培土;对幼树可采用包扎塑料薄膜、稻草防寒筒以及主秆基部培土、修枝和树脚涂封等措施。

7.地震、海啸、火山

A.地震

地震,是地球内部发生的急剧破裂产生的震波,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地面振动的现象。地震(earthquake)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在古代又称为地动。它就像海啸、龙卷风、冰冻灾害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灾害。大地震动是地震最直观、最普遍的表现。在海底或滨海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波浪,称为海啸。地震是极其频繁的,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550万次。地震始终都是人类生存所面临的重要灾害之一,我国历史上曾多次发生地震,其中仅明朝以来,有史可查的大地震就达11次之多:

1556年中国陕西华县8级地震,死亡人数高达83万人。是目前世界已知死亡人数最多的地震。

1668年7月25日晚8时左右,山东郯城大地震震级为8.5级郯城大地震,波及8省161县,是中国历史上地震中最大的地震之一,破坏区面积50万平方公里以上,史称“旷古奇灾”。

1920年12月16日20时5分53秒,中国宁夏海原县发生震级为8.5级的强烈地震。死亡24万人,毁城四座,数十座县城遭受破坏。

1927年5月23日6时32分47秒,中国甘肃古浪发生震级为8级的强烈地震。死亡4万余人。地震发生时,土地开裂,冒出发绿的黑水,硫黄毒气横溢,熏死饥民无数。

1932年12月25日10时4分27秒,中国甘肃昌马堡发生震级为7.6级的大地震。死亡7万人。地震发生时,有黄风白光在黄土墙头“扑来扑去”;山岩乱蹦冒出灰尘,中国著名古迹嘉峪关城楼被震坍一角;疏勒河南岸雪峰崩塌;千佛洞落石滚滚……余震频频,持续竟达半年。

1933年8月25日15时50分30秒,中国四川茂县叠溪镇发生震级为7.5级的大地震。地震发生时,地吐黄雾,城郭无存,有一个牧童竟然飞越了两重山岭。巨大山崩使岷江断流,壅坝成湖。这次的地震对汶川地震应该有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