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微观社会主义经济研究
18984700000030

第30章 矛盾心理斗争(4)

人的需要有以下表现特征:

第一,对象性。人的需要不是空洞的,而是有目的、有对象的,而且也随着满足需要的对象的扩大而发展。人的需要的对象既包括物质的东西,如衣、食、住、行,也包括精神的东西,如信仰、文化、艺术、体育;既包括个人生活和活动,例如,个人日常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活动,也包括参与社会生活和活动以及这些活动的结果。例如,通过相互协作,带来物质成果,通过人际交往,沟通感情,带来愉悦和充实;既包括想要追求某一事物或开始某一活动的意念,也表现为想要避开某一事物或停止某一活动的意念,这些意念的产生都是根据个人需要及其变化决定的。各种需要彼此之间的区别,就在于需要对象的不同。但无论是物质需要、还是精神需要,都必须有一定的外部物质条件才能满足。例如,居住需要房子,出门要有交通工具,娱乐要有场所……

第二,阶段性。人的需要是随着年龄、时期的不同而发展变化的。也就是说个体在发展的不同时期,需要的特点也不同。例如,婴幼儿主要是生理需要,即需要吃、喝、睡;少年时代开始发展到对知识、安全的需要;到青年时期又发展到对恋爱、婚姻的需要;到成年时,又发展到对名誉、地位、尊重的需要等。

第三,社会制约性。人不仅有先天的生理需要,而且在社会实践中,在接受人类文化教育过程中,发展出许多社会性需要。这些社会需要受时代、历史的影响,又受阶级性的影响。在经济落后、生活水平低下时期,人们需要的是温饱;在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的时期,人们需要的不仅是丰裕的物质生活,同时也开始需要高雅的精神生活。具有不同的阶级属性的人需要也不一样,资产阶级需要的是不劳而获、坐享其成;工人阶级需要的是自由、民主、温饱和消灭剥削。由此可见,人的需要又具有社会性和历史与阶级的制约性。

第四,独特性。人与人之间的需要既有共同性,又有独特性。由于生理、遗传因素、环境因素、条件因素不同,每个人的需要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年龄不同的人、身体条件不同的人、社会地位不同的人、经济条件不同的人,都会在物质和精神方面有不同的需要。

第五,动力发展性。人类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中的一切活动和行动,无不在需要的推动下进行。需要一旦出现,就会成为一种支配行为去寻求满足的力量,推动人去从事各种活动,使人朝着一定的方向,追求一定的对象,以行为求得身心的满足。需要越强烈、越逼迫,由她所引起的活动动机就越强烈越有力。同时,人的需要也要在活动中不断产生和发展,随着可满足需要的对象的不断扩大以及随之而来的满足方式的不断改进,需要也不断变化提升着。从内容来看,需要的发展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横向发展,尤指需要种类的增多或缺少;二是纵向发展,主要是指需要水平或层次的高低。不可否认,人类心安理得的享用着地球上的资源的时候,就开始对月球乃至整个宇宙的资源磨刀霍霍、虎视眈眈了。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将需要系统化,提出了需要层次论。他认为,个体具有复杂多层次需要组合,基本的、具体的需要位于底层,抽象的精神需要位于上层。他最初提出需要有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后来补充了认知需要和审美需要,形成由低到高不同层级排列的需要系统。

马斯洛认为,人类各种需要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彼此重叠的,只有低层次需要基本得到满足以后,才会出现高层次需要。个人需要的发展过程像波浪似的演进,各种不同需要的优势,由低一级演进到高的一级。需要的层次越低,它的力量越强,随着需要层次的上升,需要的力量相对减弱。它们以渐进形式表现出来。

生理需要是个体维持生存的需求,包括食物、水、睡眠、空气和性,它们是个体维持生命的基本需要,也是人类需要中最重要、最具力量、最为迫切的要求。在这些基本需要中,获得充足的食物和洁净的水,要比诸如获得尊重或艺术享受等更为重要。

安全需要是个体对组织、秩序、安全感和预见的需要,它们是在生理需要得到相对满足后产生的需要,包括稳定、受到保护、远离恐惧和混乱、免除焦虑等,尤其是对纪律和秩序等的需要。当个体对未来感到不安或难以预测,或组织环境不稳定,以及社会秩序受到威胁时,就会产生强烈的安全需要。劳动安全、职业安全、生活稳定、避免灾难等都是人类主要的安全需要。

归属与爱的需要是个体渴望与人建立充满感情的关系,并在群体和家庭中拥有一定地位的需要,如爱情、朋友、社团活动、参与团体事务等。当个体已满足生理和安全需要后,会产生对友谊和爱的需要。

尊重需要是个体基于自我评价产生的自重、自爱、和期望受到他人、群体和社会认可等需要,它是在归属与爱的需要相对满足后产生的需要。尊重需要分为两种基本类型:自尊的需要和受到他人和群体尊重的需要。两种需要是每个人都必须得到并满足的,如果一个人无法满足自尊和被他人或群体尊重,就会产生自卑、无助、失落和沮丧等情绪,对个体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个体的才能和潜能在适宜的社会环境中得到充分发挥,实现个人的理想和抱负,并达到充分发展和人格和谐状况,表现为人追求实现自己的能力和潜能。

马斯洛认为,在个体发展过程中,各层次需要的发展与发育紧密相连。婴儿期有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但在青少年和青年初期,归属与爱的需要和尊重的需要占优势,青年中、晚期之后,自我实现的需要则占主导地位。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能够解释人的基本需要,例如,温饱问题都不能解决的人不会对玩耍花鸟鱼虫感兴趣。尽管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还存在很多问题,但不可否认,其贡献在于它对人类的需要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解释。

马克思不仅把人的需要和人性、人的本质的理论相联系,提出人的自然需要、社会需要和精神需要,以及人的劳动需要和社会关系的需要,而且进一步提出人的个体需要和社会共同需要,以及人的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

人的需要从主体的角度可以分为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个人需要是人的需要的最普遍、最基本的形式。社会是由个人及其相互作用构成的,没有个人正当的需要的基本满足,就没有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

个人需要主要是同个人生活联系在一起的。个人需要消费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需要社会生活本身。个人需要显然不能囊括人的全部需要。事实上,人生活于社会之中,客观上还必然存在着人的社会共同需要。这是由人的社会特性和社会分工决定的。

从需要的主体看,人们除相互独立的个人生产和生活外,还需要共同的社会生产和生活,需要通过群体交往和合作,实现共同的生产和生活目标。在需要的客体上,除具有可分性能够为每个人分别占有和消费的部分外,还有一类客体,它们通常具有不可分的整体性,只能为社会共同消费,如国家机器和某些社会设施。由于这两方面的原因,在人的需要中就客观地存在着不同于个人需要的另一类需要——社会共同需要。

所谓“社会共同需要”就是维护社会有机体的存在、发展以及正常发挥其功能的需要。它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扩大生产的需要。第二,共同消费的需要。第三,社会管理的需要。

人的需要从其作用上可以分为存在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

生存需要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只有满足了生存需要,人类才能存在和延续,才能实现其他需要。从社会再生产过程看,生存需要的满足,目的在于使生产中所支付的体力和脑力不断得到恢复,保证劳动者的生产得以维持和延续。生存需要的满足的目的,还在于促进劳动力扩大再生产。外延扩大的再生产要求劳动这数量不断增加,内涵扩大的再生产要求劳动者的素质不断提高。

生存需要是一切社会形态中人的共同需要,但在马克思看来,不同社会形态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生产关系性质不同,因而生存需要的内容和水平也不同。

享受需要是在人生存需要基本得到满足的前提下形成的一种旨在提高生活质量,优化生存条件的需要,是唯有人类才有的需要。

享受需要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在生存需要活动及其对象中产生的享受要求。

享受需要的第二个方面是与生存需要活动及其对象没有直接联系的需要。例如人们对于日常生活中某些妆饰品的审美需要。

在未来社会“劳动会成为吸引人的劳动,成为个人的自我实现”,劳动和享受之间的对立是不存在的,劳动是欢乐的源泉。

发展需要是人们为了自身的完善和文明程度的提高,为了增强人的自由个性而产生的需要。

发展需要既表现为劳动者在诸如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等精神领域内自由发展的需要,又表现为劳动者在物质领域内自由从事劳动的需要。劳动需要在生存需要中是谋生的手段,在发展需要中则是发展的目的本身,是为了在自由劳动中发展其才智与创造力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在这里,重要的不是劳动的物质结果,而是劳动过程,是劳动过程中积极的精神体验。

一是我们不能以木然的态度对待人与社会人与集体的关系,参与到集体中是人的需求。

二是知识经济社会中,人的生存需要的内容和水平。

三是发展需要是人的需要之一,也是向善、求真、求美的人性表现。

四是由于人的需要是人的本质力量增强的需要,就是体现在劳动的需要和社会关系的需要上。只有满足人的需要,才能促进人成其为人的发展。如果把学习看作劳动,那么学习也是人的需要,是知识经济社会的基本的常见的劳动形式,那么在学习中的分享交往的社会行为也是人的需要所致。

再对人的需要做个小结,从人性角度来分,有自然需要、社会需要和精神需要;从人的本质力量增强的角度来分,有劳动需要和社会需要;从需要的作用来分,有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实际上不管哪种形式的需要的存在,都是通过劳动和劳动中社会关系的构建而产生和得到满足。

另外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又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因为是在生存需要的满足的过程的劳动中,或在满足了生存需要之后,才可能产生享受需要,享受需要实际上是一个对美的鉴赏、是一种情意投入过程的需要,如果没有生存需要,就很难有享受需要,没有享受需要,也很难有发展需要,或很难满足发展需要,或很难产生有创造性过程的自我实现的发展。

从某种意义上说,在社会性软件所营造的小实体大网络的空间里,满足了数字个体小实体存在的需要,这就需要进一步劳动或说学习,以产生和满足作为个体的享受需要,就是对知识的鉴赏,形成自己的品味风格,另外还有就是通过学习积累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以增强知识经济社会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增强的需要。这里虽然说的是数字个体,但这绝不是一个抽象的人的个体,而是现实意义上的基于实践的个体。

2.动机的作用

人从事任何活动,总是由于他有从事这一活动的愿望。愿望是人对他的需要的一种体验形式,它总是指向未来的能够满足他的需要的某种事物或行动。它既表现为想要追求某一事物或开始某一活动的意念,也表现为想要避开某一事物或停止某一活动的意念。

愿望总是指向于一定的对象,指向引起这种愿望并满足这种愿望的事物。当愿望所指向的对象激起人的活动时,反映这种对象的形象或观念就构成活动的动机。因此,凡是引起人去从事某种活动、指引活动去满足一定需要的愿望或意念,就是这种活动的动机。

动机是指激发和维持个体的行动,并使行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内部动力。动机一词源于拉丁文movere,即推动的意思,它是一个解释性的概念,用来说明个体为什么有这样或那样的行为。

动机是可以有意识的,也可以是无意识的。动机虽然不能进行直接观察,但可以通过分析个体的任务选择、对活动的努力与坚持程度,以及言语表述等外部行为表现,间接推断个体的行为动机。可见,动机概念中含有个人行为的直接原因、个人由目标引发行为的动力以及个体明确自己行为的意义。

动机的产生必须具有内在条件和外在条件的共同作用。

引起动机的内在条件是人的需要,动机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某种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推动人去寻找满足需要的对象,从而产生个体的活动与行为动机。如果说,人的需要是个体行为积极性的源泉的话,那么,动机就是这种源泉和实质的具体表现。例如,学生的学习动机,就是学生学习需要的具体表现;再比如,人的吃喝行为,就是满足人的饥、渴的内在需要。动机和需要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离开需要的动机是不存在的。当需要在强度上达到一定水平,并具有满足需要的对象存在时,就引起动机。可以说,需要是动机形成的基础,动机是由需要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