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微观社会主义经济研究
18984700000032

第32章 矛盾心理斗争(6)

在幼儿身上,好奇探究行为非常明显。皮亚杰曾对婴儿的探究反应进行了很多观察发现,婴儿在出生数月就会拉绳子以振动小铃;在5~7个月之间,婴儿会移去盖在脸上的手巾玩“躲猫猫”游戏;8~10个月的婴儿,会查看一个物体后面或下面是否还有物体;到11个月大时,婴儿就开始用物件“做实验”了,这儿摆摆,那儿放放,看看物件有什么不同,所有这些活动都是在婴儿吃饱睡足后才做出来,这些行为并不给婴儿带来生理需要的满足,倒像是婴儿给自己创设了一种精神生活。

儿童具有各种好奇动机,一般以三种方式表现出来:第一,感官探索。主要指儿童对新奇事物进行的视、听、嗅、味等感官探索。第二,动作操弄。在感官探索基础上,进而做出动作操弄,推、拖、拍、抓、摸等动作,都属于操弄行为,更多的是形成一种触觉经验。儿童喜欢把玩具等物拆开玩弄,主要是一种探索行为,而不能简单地认为是破坏性行为。第三,好问。幼儿逐渐长大,感官的探索和动作操弄已不能满足他们的好奇动机,已经学会向他人询问,特别是在四五岁时,儿童的好问表现尤为明显。成人越是愿意回答幼儿的提问,幼儿提出的问题就越多。儿童的好奇心与母亲的教养态度、母亲的榜样和强化密切相关。如果母亲本身好奇心强、求知欲高,并经常鼓励孩子提出问题,则子女的好奇心也较强。相反,如果母亲很少与孩子交往,不去引导孩子的发现,不积极回答孩子的提问,摆出一副权威的样子,则孩子的好奇心就弱。

人类个体具有探究的兴趣和潜能,如果没有过度飞压抑和挫折,好奇和疑问会引起人们积极的探究。在科学研究中,个体的好奇、探索和操弄动机,是使艰难的探究工作得以展开并持续下去的心理基础。

好奇更为复杂和更为才、深刻的表现行为是求知、审美、实践和创造性活动等,正是这些动机,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鼓励儿童好奇心的发生与发展,对于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都很重要。不过,由于个体的好奇心行为难免要受到社会的制约,因此,个体在实施好奇行为时也需要有理性指导和道德约束。

第二,成就动机

成就动机是指个体努力追求卓越,以期达成更高目标的内在动力和心理倾向。成就动机是高级的社会心理动机,它像一台强大的发动机,激励着人们努力向上,不断获得成就。

美国心理学家默里(H.A.Murray)提出“成就需要”,并讲其定义为“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尽好尽快地解决难题”。他认为,人们的幻想会反映其成就关注。他让被试对模棱两可的图片讲故事,即用主题统觉测验(TAT)去评估被试的成就需要。所讲故事中包含有成就和控制内容的被试,他们的成就动机更高。美国心理学家麦克兰德(D.C.Mccieeeand)和阿特金森(J.W.Atkinson)等人对成就动机进行了系统的试验研究。

麦克兰德认为,成就动机都和个人的抱负水平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抱负水平是一个人在追求成就或从事某项工作时为自己所设立打到成就的目标,抱负水平高低与其早期生活形成的基本人格特质、在群体中的相对地位、成功或失败的经历。以及生活环境和接受教育的程度等都有紧密联系。

麦考兰德认为,社会成员成就动机水平的高低关系到社会经济与科技的发展速度,成就动机高的社会,往往比成就动机低的社会具有更高的生产力。他指出,成就动机是在一定社会气氛中下形成的,个体的成就动机与早期的独立性训练有关,麦考兰德做了一些成就动机培训的实例,他认为,人们的成就动机可以通过训练而提高,但培训首先应注重提高他们良好的个性品质,例如自信心、独立性、自我实现需要等。对成年人来说,成就动机的训练取决于本人自愿的程度,强迫式的训练是无效的。

阿特金森(J.W.Atkinson)的成就动机观点是一种期望价值观,这一理论认为,动机水平依赖于个人对目标的评价,以及对达到目标可能性的估计。在阿特金森看来,与成就动机有关的目标倾向(Ts)是三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用关系式表达为:

Ts=Ms*Ps*Ls

Ms:追求成功的相对稳定或持久的特质,即成功动机;

Ps:成功的可能性,指对认知目标的期望或对达到目标的工具行为的预期;

Ls:成功的诱因值。

阿特金森假定,Ls和Ps是相反的关系,人在竞争时会产生两种心理倾向:追求成功动机和回避失败的动机。这两种心理倾向的相对强度在每个人身上是不同的,有的人力求成功,有的人尽量避免失败。成就动机强的人倾向于选择做中等难度的工作,因为中等难度的工作既存在着成功的可能性,又存在着足够的挑战性,能够满足个人的成就动机:而回避失败动机强的人,则倾向于选择极端的任务,要么挑选成功可能性极小的任务,因为大家都不能完成任务,并非是真正的失败;要么挑选比较容易的任务,体味在这些任务中更有可能成功,这样可以减少个体失败带来的恐惧心理。

第三,交往动机

交往动机又称为亲和动机,指个体需要与他人亲近的内在动力。例如,个体需要别人的关心与帮助、支持与合作、友谊与爱情、承认与接纳、认同与赞赏等。这些需要使得人与人之间出现了社会行为,如结交朋友、依恋亲人加入某个群体并参加群体活动等。人类的交往动机反映了劳动和社会生活的要求。人需要劳动,需要参加社会活动,就必须与他人接近、合作、保持友谊关系。人及交往是个体心理正常发展的必要条件,只有在社会活动过程中参与人际交往,个体心理才能得到正常的发展。

大多数正常人都存在着交往的需要,交往动机水平在不同的人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交往动机高的人,宁愿选择与别人在一起而不去满足其他的动机。研究发现,当要求被试和一个同伴去完成某项任务时,哪些具有高交往需要及低成就需要的人选择的是和朋友一起工作,并不管这个朋友的能力如何;对比来说,哪些具有低交往需要及高成就需要的人,则选择一个他认为最有能力的同伴一起工作。

人类的交往活动与恐惧有关。沙赫特对人的交往需要做了一项经典研究。试验者告诉女生,她们要接受非常轻微或非常疼痛的电击。在激发了恐惧之后,让她们选择是单独等待还是与其他参与者一起等候试验开始。结果发现,两种条件下被试的选择有显著不同:预计到痛电击的学生大部分信则灵与其他人一起等候,而预计到轻微电击的学生,只有一小部分选择了与其他人一起等候。可见,高恐惧的人比低恐惧的人更愿意合群。

人类的交往活动也与忧虑有关。在一项研究中把被试分成四个组:高度恐惧组、低度恐惧组、高度忧虑组和低度忧虑组,然后进行合群倾向测验。在实验时,实验者使两个忧虑都没有任何恐惧感受,结果发现,恐惧与忧虑对合群显示出相反的效应,高忧虑的人较低忧虑的人倾向不合群,他们和别人在一起会使忧虑增加,因此,倾向回避他人。由此可见,恐惧使合群倾向增加,忧虑会使合群倾向减少。

出生次序也是影响人合群需要的重要因素。与其他孩子相比,长子、长女和独生子女的交往动机要强些,这是因为父母一般对第一个孩子关系得更多点。顿伯(Dember)的研究表明出生次序与交往动机有关。

第四,权利动机

权利动机是指力图获得、巩固和利用某种社会资源的内资需要,试图以自己的思想、意图影响或控制他人的愿望。权利动机分为两种:一种是个人化的权利动机,另一种是社会化的权利动机。个人权利动机强的人,在行为表现上多显示为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的人,喜欢参加社会活动,并尽量利用所有机会表现自己。第二种类型的人,热衷追求权位,其参政握权的目的是为了做官,而不是为民服务。第三种类型的人,往往把物质条件当作自己最高的追求价值,认为有钱可以走遍天下。

权利动机强的人在行为表现上也显示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的人,紧密关注社会群体,并努力地为社会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第二种类型的人,关心社会群体,并投身社会大众,为民服务。

第三种类型的人,以服务为目的,对社会公益与福利怀有深刻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不同人对权利的渴望程度有所不同,权利需要高的人,喜欢支配、控制和影响他人,喜欢对别人“发号施令”,注重社会地位的争取和影响力的获得。权利需要是影响、控制他人的一种愿望或驱动力。权利需要强的人,喜欢具有竞争性工作或任务,并且希望能有体现自己较高的社会地位的场合或情境,会追求出色的优异成绩。但是,他们这样做并不像具有高成就需要的人那样是为了个人的成就需要的满足,而是为了获得社会地位与某种权利,或与自己已有的权利和社会地位相称。权利动机既是一种控制驱力,又是一种影响力,来自于能够改变他人行为的资源,诸如职权、地位、知识、专长以及个人的人格魅力。因此,权利动机是领导者和管理者获得成功的基本要素之一。

第五,利他动机

利他动机又称为助人动机,是个体出于自觉的、有利于他人而不期望给予任何报酬或奖赏的内在动力。助人动机会导致有助于他人的亲社会行为,而利他行为一般需要满足一下三个条件。一是助人者的行为是有利于他人为目的。二是助人行为是个体自觉自愿的,而不是强迫的,或者是自己不情愿的。三是助人者自己行为本身作为结果,而不期待外界的奖赏。以上三个条件含有助人行为之后,行为者自己在内心产生了作为满足的结果,诸如满意、愉悦、高兴和快乐等自我体验。

利他动机是由各种各样的动机引发的,例如,对某事感到自己必须负起责任;对某个人的请求,必须给予关注并努力满足其需求;由于曾经接受了某人的帮助,现在觉得要回报自己受到过的恩惠等。因此,要真正了解一个人的利他动机,以及由此动机所表现的助人行为,就必须把握对其行为起支配作用的内部动机。只有具体分析引发个体利他行为的认知因素,才能够了解与判断个体的助人行为的性质。

影响利他动机及助人为乐的因素有:社会文化的价值观和社会行为规范,不同的社会文化有不同的社会价值观行为规范,从而会引发不同的利他动机,并表现出不同的助人行为。另外,社会上是否存在利他或助人的榜样人物,社会环境中涌现出很多助人行为榜样,就会促使他人去模仿或受到暗示去进行仿效。一般来说,利他动机及助人行为还与个体的道德发展水平、稳定与深厚的情绪情感以及优良的人格特质紧密联系。

动机是人的活动的推动者。它体现着所需要的客观事机可以由当前的具体事物所引起。如感到寒冷的人,有取暖的需要;附近的木柴、引火物等,能引起他产生烤火的动机。可是引起动机的,远不限于当前的事物,也可以是事物的表象和概念,甚至是人的信念和道德理想等等。例如对真理和正义的坚信和热爱,个人的责任感或事业心,在一定条件下都能成为推动人去从事活动的动机。物对人的活动的激励作用,把人的活动引向一定的、满足他需要的具体目标。

人的动机的性质是各种各样的。不同性质的动机,可以对人具有不同的意义,具有强度不同的推动力量。行动的方式、行动的坚持性和行动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动机性质的制约。

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与人的需要相对应,动机可分为天然的动机和社会性动机,或称“物质性”动机和“精神性”动机。社会性动机按其内容的不同,可以有物质生产活动的动机、科学活动的动机、文化艺术活动的动机、社会政治活动的动机。艺术活动动机还可分为艺术欣赏和艺术创作的动机,如此等等。按照动机的社会价值,又可分为集体主义动机和利己主义动机等。可见人的动机是十分丰富而多样的。

动机在人类获取资源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人类获取资源活动的动力和方向,既给人的活动以动力,又对人的活动进行控制。具体来说,动机对人类获取资源的活动具有指引、激励、维持调整的作用。(1)引发作用:人类的各种各样的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资源获取活动也不例外。没有动机也就没有活动,它对活动起着发动作用。(2)指向作用:动机就像指南针一样,它使活动指向一定的对象或方向,朝着预定的目标前进。随着地球能源的不断短缺,人类便产生寻找新能源或替代能源的动机,人类的研究活动便指向对新能源的探索,进而有了对风能、核能、太阳能的开发和利用。(3)激励作用:动机对活动发动和强化的作用。不同性质和强度的动机,对活动的激励作用是不同的。高尚的动机比低级的动机更具有激励作用,动机强比动机弱具有更大的激励作用。一般来说,由公共需要或国家意志出发的动机往往比私人动机更具有激励性甚至煽动的作用。对资源的需要一旦上升到国家意志,其获取的动机往往来得更凶猛、更持久,所带来的结果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是不可估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