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微观社会主义经济研究
18984700000041

第41章 人类社会本能竞争下的生存危机(8)

(6)民族问题

苏联是在沙俄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以民族为特征的邦联制国家。因而,苏联民族问题由来已久。从1547年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称沙皇建立沙皇俄国开始到1917年被推翻,在长达370多年中,沙俄先后兼并了外高加索、中亚、波罗的海沿岸国家、西伯利亚和远东等地,使其版图扩张了8倍,征服的民族达120多个。为巩固其野蛮统治,历代沙皇均对被征服的民族实行残酷压迫与奴役,极力煽动大俄罗斯沙文主义情绪,唆使俄罗斯人鄙视、仇恨、欺压非俄罗斯民族。非俄罗斯地区的一切重要职务都由俄罗斯人担任,俄语为官方语言,禁止用非俄语出版书报,学校禁止用非俄罗斯语授课,非俄罗斯民族被迫俄罗斯化,并经常遭到蹂躏和屠杀“。

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虽然打碎了旧的国家机器,建立起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但是旧俄疆域上形成的多民族国家共同体及其民族问题却历史地遗留给了苏联。苏联党和国家为解决民族问题做了不少努力,也曾取得一些成绩,但由于历史上传袭下来的民族问题的严重性和民族关系的复杂性,加在处理民族问题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上的失误,使民族问题未能得到根本解决。苏联存在的69年中,其民族问题可谓头绪纷繁、盘根错节。

(7)政党腐败

苏联各级干部的特权现象早就存在,二次大战后逐渐形成为特权阶层,享有各种既得利益。到勃列日涅夫时期,更形成一个个”官僚氏族集团“,这些集团内部儿女联姻,官官相护,贪污渎职,使执政党与民众之间隔阂越来越大,民心尽失。有一种观点认为,搞垮苏联的不是反共分子,不是外国敌对势力,就是这些官僚特权阶层为维护和扩大其既得利益而造成的。

具体地说,20世纪80年代末,这个集团羽翼已经丰满,他们已将大量国家财富占为己有,此时,他们急切希望共产党的垮台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剧变,以便通过国家制度的公开变更,在新制度下从法律上承认他们攫取的财富合法化,并能名正言顺地将这些财富传给子孙。基于这样的认识,有的学者认为,苏共的垮台和苏联的剧变,是”一次来自上层的革命,旧统治集团中的主体部分自行背叛了以往对自己借以统治的体制的忠贞,掉头而去“。国内也有学者认为,苏共党内官僚特权阶层“在很大程度上是苏联既得利益集团、苏联上层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而产生的‘自我政变’”。

财富争波理论

总源论认为,人类社会的竞争所带来最直观的结果,便是财富的波动式转移。人类社会的竞争大多是无序的、非理性的,从而财富的竞争性波动也大多是无序的、非理性的,在一定程度上,基于人类竞争的无序性和非理性财富波动制约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有鉴于此,总源论提出了财富竞争波动理论,简称财富争波理论。

一、国家间的财富波动

自有国家时起,世界各国间的矛盾与竞争就从未停止过,如果说在人类社会尚不发达的时期,国家间的矛盾和竞争主要以战争等较为直观的方式体现的话,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则更为复杂、形式更为多样。例如,金融战、网络信息战、文化侵略、不平等贸易、人才争夺等等。这些竞争无论其所带来的直接后果如何,其深层的本质始终是对财富的争夺、对财富波动的目的性掌控。

1.战争

总源论认为,现代战争,其本质其实是一种经济手段。当一切政治性手段已经穷尽时,为获得更大的国家利益,国与国之间最终付诸战争,以战争的起因以及战争的后果而论,现代战争实则始终指向经济、指向财富。

以伊拉克战争为例。2003年3月20日,以英美军队为主的联合部队在对伊拉克发动军事行动。美国等国对伊拉克开战的主要理由是认为萨达姆政权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伊拉克当局政府践踏人权。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表示,这场战争的主要目的为:

(1)铲除萨达姆独裁政权,帮助伊拉克人民建立一个自由、民主的政权;

(2)搜寻并销毁隐藏在伊拉克境内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剿灭恐怖分子;

(3)结束独裁统治,提供人道主义援助;

(4)保护伊拉克的石油及其他天然资源。

但是包括部分美国人士在内的很多舆论认为原因并不单纯。如伊斯兰共和报等媒体表示美国已经被犹太集团操纵,占领伊拉克仅仅是庞大侵略计划的序曲而已。美国前联邦储备局局长格林斯潘在其回忆录中称,基于政治原因,他不方便承认众所周知的事实,即进攻伊拉克是为了石油资源;2011年2月15日,当年向美国及德国透露伊拉克藏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情报人员首次承认一切均为谎言。到2010年8月美国战斗部队撤出伊拉克为止,历时7年多之后,美方最终没有找到所谓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反而找到萨达姆政权早已将其销毁的文件和人证。

无论美国如何否认其侵略行径,不可否认的是,伊拉克是地区大国,处于中东的中心地带,石油储量居世界第二,在中东的地缘政治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在这个极具地缘政治经济意义的区域,铲除一大强烈反美的地区性强国,对美来说具有长远的战略利益。美国有官员曾公开声称:伊拉克是美国在中东建立军事基地的最佳位置。

从20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基本上失去了控制世界石油市场供应的主动权。西方国家主要通过国际能源组织和节能技术消极地应对世界石油市场的波动,反制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配额生产机制。而此次”倒萨“战争的胜利使美国在一定程度上重新控制了世界石油市场主动权。伊拉克石油资源储量仅次于沙特阿拉伯,位于世界第二,是世界石油市场举足轻重的供应者。20世纪60年代末(1968年7月革命后)至70年代初,伊拉克对该国石油资源进行国有化,西方石油公司基本上退出了对伊拉克的石油资源的控制与开发。伊拉克在此后积极参与”制造“了阿拉伯国家”石油武器“,多次通过对石油的限产、提价和禁运企图实现政治目的。直至2002年还通过停止石油出口一个月声援巴勒斯坦人反对以色列的斗争。此次美国”倒萨“战争的胜利无疑使伊拉克的石油资源重新回到西方(特别是美国)的控制之下。掌握伊拉克的石油权必将对控制整个海湾地区的石油供应、甚至对OPEC成员国的石油政策也将产生重要抑制作用。

海湾国家的石油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2/3,出口量约占世界石油出口总量的44.5%。而这一地区的石油生产国占了OPEC成员的2/3,是OPEC最主要的石油输出国,OPEC控制着世界石油出口的80%,而沙特阿拉伯一国就占OPEC日产量的1/2左右。海湾地区最重要的产油国伊拉克、伊朗是美国指控的”邪恶轴心“成员,沙特阿拉伯在”9·11“事件后与美国的关系产生了严重的信任危机。美国担心自己与整个世界严重依赖于沙特阿拉伯的石油政策将是相当脆弱的。因此,控制了伊拉克,对于摆脱严重依赖沙特阿拉伯石油的局面和控制世界石油供应的主动权有极大的战略意义。美国前中央情报局局长伍尔西(此人被美国国防部推荐为在伊拉克战后重建上担任重要角色)对德国《明镜》杂志发表的谈话充分地反映了美国的这一战略意图。伍尔西说:“……但是这(指对伊战争)不仅仅关系到美国对石油的依赖,而且还关系到全世界对石油的依赖。从短期看,我们的最根本的薄弱之处在于沙特人有可能很快削减或提高石油的开采量……沙特人对油价的升降起着决定性的影响。我们必须把石油武器从中东抢过来。”((美)詹姆斯·伍尔西:《我们必须把石油武器从中东抢过来》)

伊拉克战争对美国从中东人手中抢过“石油武器”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有了亲美的新伊拉克政权,沙特阿拉伯、伊朗和利比亚将失去决定世界石油价格的重要能力。美国如果能进一步遏制伊朗(这将是美国在这次“倒萨”战争后要解决的问题),世界石油将重新回到20世纪70年代以前西方控制的时代,但不同的是此次美国具有单独的控制权。这对另外的世界产油大国如委内瑞拉、俄罗斯也将产生重要的经济制约,这种制约对这些国家的政治和外交走向也可能产生制衡作用。委内瑞拉的查韦斯被认为是拉美的第二个卡斯特罗,有着强烈的反美和平民主义的倾向,美国能控制世界石油市场,至少查韦斯政权的作用将被进一步削弱;而俄罗斯尽管在近年来与美国拉近了关系,但美国如能在石油上有效地制约俄罗斯,这对今后迫使俄在重要国际问题上支持美国将增加了筹码。最后,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油价对世界其他经济体仍具有重要影响,其他经济体不稳定也会波及美国经济。如果美国能控制世界原油的供应,不仅可以减少美国经济受石油影响的不确定性,而且还可以在这种控制下从世界政治经济中获得巨大的权力与租金,有助于控制未来的竞争者。

2.金融战

所谓金融战,指的是利用货币资金、融通手段在军事或非军事领域进行和实施的战争、战略、战术及战役,争取利于本国或本集团的利益。现代世界经济中,金融的地位极为重要。金融业是否发达是区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显著标志。金融业的不断发展能为一个国家的经济从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时代迈向以服务业为主的后工业时代创造必要条件。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战不仅决定着企业的生死存亡、军队的胜败得失,还决定着国家与民族的强弱兴衰!

自产生货币和资本的融通以来,金融领域的争夺或者厮杀,无论是规模还是其最后产生的财富效益,绝不亚于历史上任何一场战争。在现代国与国的竞争中,利用金融手段攫取利益已经不再是什么秘密。

金融战所使用的工具,主要有两件:汇率和泡沫。如果把汇率比作强攻城头的军队的话,那么泡沫就是混入敌城的奸细。当然,也不能忘记石油武器的作用,石油是工业的血液,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其作用不亚于粮食的国家稳定的作用,国际金融势力通过操纵油价的任意波动,疯狂的制造经济泡沫,掠夺他国财富。另外,他们还大力宣扬所谓的经济自由化,特别是金融自由化;他们通过各种方式要求各国政府减少对经济和企业的管制,说什么管理经济要靠“市场那只看不见的手”,以清除那些阻碍经济自由化的壁垒,以便他们更加容易的解体他国经济。

以美苏争霸为例。冷战后期,苏联对石油出口的依赖很大,只要国际油价下降,苏联的出口换汇能力就会下降。于是,美国开始从国际油价上入手做文章。美国派出中央情报局局长凯西到利雅得会见沙特亲王,要求沙特支持美国把油价降下来;美国则保证沙特的国家安全会,并向沙特出售一些尖端武器。之后,美国用尽一切办法来缩减石油需求,甚至缩减了美国的战略石油储备。此外,美国还要求西欧及日本在油价上涨时抛售战略石油储备,稳定油价。1985年,沙特国王法赫德访问美国,美国又要求沙特多开采一些石油以继续压低油价。为了给沙特一点甜头,美国政府向法赫德透露,美国财政部准备在未来12个月内让美元贬值1/4。这可是个套利的好机会,沙特狠赚了一笔。当然,对美国投桃报李是肯定的,1985年夏末,沙特正式通知里根政府,它准备增加石油产量。国际石油价格应声暴跌。当年11月,每桶原油的价格从原来的30美元跌到了12美元。对苏联来说,这绝对是个坏消息,石油价格下跌造成苏联的出口换汇能力严重下降,美元贬值也让苏联手里的美元的实际价值严重缩水。

除了压低油价外,美国还针对苏联出台了一系列措施:

利用巴统委员会来限制西欧对苏联的关键技术出口:包括先进计算机及其电子部件、光纤、半导体和各种冶金方法,限制西欧的公司把工厂迁入苏联境内,所有与苏联签订的价值超过一亿美元的合同都要自动交委员会审批,扩大该委员会从成立以来制订的禁运清单……

利用经合组织等国际机构来限制给苏联提供的贷款,1983年3月,巴克利到欧洲访问,与西欧国家把苏联重新定义为“相对富裕的国家”,而不是原来的“中间借贷国”,并且停止了对较富裕的国家的贷款提供补贴。如此一来,苏联从西欧借的贷款利息从原来的7%~8%上升为17%(17%利率武器)。

鼓励西欧国家利用各种替代能源,减少对苏联天然气供应的依赖,1983年春天,美国还将一项协议强加给了国际能源机构,限制欧洲从苏联进口的天然气比例,规定西欧从苏联进口的天然气不得超过其能源需求量的30%。

到1985年时,苏联的外汇收入锐减,苏联原来指望从西欧获得的出口贷款、硬通货和技术也全部泡汤,苏联从西伯利亚通往西欧的天然气管道工程也因此而被推迟,原计划这条天然气管道可以从1985年起给苏联每年带来上百亿美元的收入。当然,如果到1990年第二条管道也完工,每年就可获得150亿至300亿美元的收入。然而,由于里根政府的搅局,苏联修建第二条天然气管道的计划彻底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