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微观社会主义经济研究
18984700000007

第7章 资源和灾源(5)

②生物资源

生物资源是在目前的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人类可以利用与可能利用的生物,包括动植物资源和微生物资源等。有的学者把生物群落与其周围环境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生态系统称为生物资源。

估计,地球上曾经有过5亿种生物。在整个生物进化过程中,生物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曾发生过多次重大变化,生物在自然选择和本身的遗传与变异共同控制下,也不断地发生分异与发展,旧种逐渐灭亡,新种相继产生,不断演化和发展而形成今日地球繁荣的生物界——丰富的生物资源。现在大约有数百万种生物,其中占绝大多数的是无脊椎动物和植物。物种的数量以热带地区最多,向两极逐渐减少。过去的灭绝大都是自然发生的,但近400年来,人类活动的影响日趋加剧,导致了大量人为的物种的灭绝。10年前全球平均每4天有一种动物绝迹。今天,每4个小时就有一个物种在地球上消失。这种大量物种相继消失的过程,不亚于过去数百万年发生的灭绝的规模。因此,如何根据生物资源的特性,合理利用和保护生物资源,就成为当前国际科学界密切关注的问题之一。

生物资源是自然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指生物圈中对人类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动物、植物、微生物有机体以及由它们所组成的生物群落。生物资源包括基因、物种以及生态系统三个层次,对人类具有一定的现实和潜在价值,它们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的物质体现。自然界中存在的生物种类繁多、形态各异、结构千差万别,分布极其广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如平原、丘陵、高山、高原、草原、荒漠、淡水、海洋等都有生物的分布。目前已经鉴定的生物物种约有200万种,据估计,在自然界中生活着的生物约有2000~5000万种。它们在人类的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人类的一切需要如衣、食、住、行、卫生保健等都离不开生物资源。此外,它们还能提供工业原料以及维持自然生态系统稳定。

生物资源是生物圈中一切动、植物和微生物组成的生物群落的总和。生物资源包括动物资源、植物资源和微生物资源三大类,其中:

动物资源包括陆栖野生动物资源、内陆渔业资源、海洋动物资源。

植物资源包括森林资源、草地资源、野生植物资源和海洋植物资源。

微生物资源包括细菌资源、真菌资源等。

从研究和利用角度,通常分为森林资源、草场资源、栽培作物资源、水产资源、驯化动物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遗传基因(种质)资源等。

1)生物资源的基本特性

A.生物资源的再生性

再生性:在自然和人为条件下,生物所具有的不断自然更新和人为繁殖的能力。再生性是生物资源的基本属性。为人类提供无穷无尽的各种产品。

B.生物资源的可解体性

可解体性:生物资源受自然灾害和人为的破坏而导致某些生物种类减少以至灭绝的特性。每种生物都有自身独特的遗传基因,并且存在于该种生物的种群之中,任何其他的生物个体都不能代表其种的基因库。生物资源破坏后难以自然恢复,从这个意义上看,生物资源是有限的。

C.生物资源用途的多样性

生物资源种类的多样性和功能的多样性,决定了其用途的多样性。

D.生物资源分布的区域性

生物总是生长在与其生态相应的环境中,而非一切地方都能生存。生物资源分布的区域性是人类进行开发利用生物资源的重要依据。

E.生物资源的未知性

表现在:很多生物还不知或不完全知道其价值;即使现在已经认识、开发的生物资源,也不是完全清楚其所有的价值,如银杏。

F.生物资源获取的时间性图

不同生物种类,获取有用物质的时间不一样。“三月茵陈四月篙,五月六月当柴烧”。

G.生物资源的可引种驯化性

野生生物资源可以通过人为的引种驯化而成为家养生物。生物的引种驯化,不仅可以解决野生生物资源获取的困难,而且可以拯救、保护濒危物种,扩大分布区,提高产量。

H.生物资源的不可逆性

生物资源属可更新自然资源,在天然或人工维护下可不断更新、繁衍和增殖;反之在环境条件恶化或人为破坏及不合理利用下,会退化、解体、耗竭和衰亡,有时这一过程具有不可逆性。

I.生物资源的稳定性和变动性

生物资源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变动性。相对稳定的生物资源系统能较长时间保持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平衡,并对来自内外部干扰具有反馈机制,使之不破坏系统的稳定性。但当干扰超过其所能忍受的极限时,资源系统即会崩溃。不同的资源系统的稳定性不同。通常,资源系统的组成种类和结构越复杂,抗干扰能力越强,稳定性也越大。反之亦然。

生物资源生物资源是农业生产的主要经营对象,并可为工业、医药、交通等部门提供原材料和能源。随生产发展和科技进步,生物资源作为人类生活和生产的物质基础,已越来越为人们了解和重视,同时生物资源的承载能力与人类需求间的矛盾也日益尖锐,故其研究已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受关注和充满活力的领域之一。

1992年,联合国环境发展大会《生物多样性公约》(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生物资源指对人类具有实际或潜在用途或价值的遗传资源,生物体或其部分、生物群体或生态系统中任何其他生物组成部分。”“最好在遗传资源原产国建立和维持移地保护及研究植物、动物和微生物设施。”也就是说明生物为我们提供食物,能源和各种原材料。调查身边的经济生物的种类,了解这些生物具有的经济价值,可以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在目前的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人类可以利用与可能利用的生物,包括动植物资源和微生物资源等。生物资源具有再生机能,如利用合理,并进行科学的抚育管理,不仅能生长不已,而且能按人类意志,进行繁殖更生;若不合理利用,不仅会引起其数量和质量下降,甚至可能导致灭种。

近代工业革命以来,由于对自然界的不当开发利用,地球系统脆弱的生态平衡已经被破坏。研究表明,现在每年大约有10000个物种消失,灭绝的速度是史前时期的100到1000倍。预计未来30年,我们将失去5%~10%的热带雨林,随之将有60000个植物品种,甚至更多的脊椎动物和昆虫灭绝。有资料显示,到2015年全世界将有255的物种趋于灭绝,地球已基本丧失自我再生的能力。

中国的生物资源约48万种。其中高等植物3万余种、孢子植物20万种、昆虫15万种,其他动物5万余种。

2)动物资源

我国具有多种气候条件,从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到热带,以及西部高原的东原带,植被随气候条件相应变化,动物生活的外界环境极为多样,因而,动物种类非常丰富,特产种类也比较多。世界现有哺乳动物20个目,4010种,而我国有14目,430种,约占全球种类的10.72%,其中有些是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下面是对我国哺乳动物资源的简单描述:

吉林、辽宁以及阿尔泰山一带的典型种类有驯鹿、驼鹿,狼獾,雪兔,马鹿,白鼬、伶鼬、猞猁、棕熊、狼、狐及仅见于新疆阿尔泰山地的河狸。还有林旅鼠、普通田鼠、蝙蝠、飞鼠、松鼠、狍、艾鼬、狗獾,小型兽如须鼠耳蝠,大棕蝠、褐家鼠等。

我国东北邻近的苏联、朝鲜、日本附近分布的种类有鼠兔科的鼠兔、紫貂、原唇、花鼠、大林姬鼠、狭颅田鼠,长尾黄鼠以及缺鼠鼹、东北兔、东北鼢鼠、沼地田鼠等。

南抵秦岭、淮河,西起西倾山,东临黄、渤海的华北区包括西部黄土高原,北部的冀热山地及东部的黄淮平原。气候属温带,冬寒夏热。属本区特有或主要分布于本区的种类为大仓鼠、棕色田鼠、林猬和麝鼹等少数种类。本地区的主要特点是南北耐湿动物在本区互相渗透。主要有猕猴和果子狸、黄喉貂等。横贯欧亚大陆湿润地带的种类如狍、班羚、花鼠、北方田鼠、大仓鼠、长尾仓鼠等在本区也有分布。黄淮平原为开阔的农耕区,动物种类贫乏,主要为几种仓鼠、中华鼢鼠、刺猬、麝鼹等。

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阿拉善,河西走廊、塔里木、柴达木、准噶尔等盆地和天山山地等地区为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属荒漠和草原地带,主要有黄羊、达乌尔鼠兔,食肉类广布种中有虎鼬、漠猫、兔狲和沙狐。有蹄类有野生双峰驼、野驴以及几种羚羊,为本区代表件种类。天山山地森林种类有马鹿、狍等。

青海、西藏和西川西部,东由横断山脉的北端,南由喜马拉雅山脉,北由昆仑、阿尔金和祁连山各山脉所围绕的青藏高原,海拔平均在4500m以上。气候属长冬无夏的高寒地带。植被包括高山草甸、高山草原和高寒荒漠。

羌塘高原动物贫乏,主要种类为野牦牛、藏羚、野驴等,青海西藏地区,自然条件垂直变化比较明显,气候随海拔降低而较温暖。高山带以下主要是草原环境。东南部有高山针叶林,动物区系中包括出现于针叶林或高山灌丛和高山草甸的种类,如自唇鹿、马踌、松田鼠、马鹿。其中狭颅鼠兔,川西鼠兔,木里鼠兔只在本区出现。其他的种类如大耳鼠兔,藏鼠兔,间颅鼠兔,红耳鼠兔、黑唇鼠兔和灰鼠兔等在其他区域有一定程度的扩展。这个地带为现代鼠兔最繁盛的中心。雪豹、白鹿鹿、藏狐、藏原羚、岩羊、盘羊、喜马拉雅旱獭、藏苍鼠等为广泛分布的种类。

西南区包括四川两部,昌都地区东部;北起疗海、甘肃南缘,南抵云南北部,即横断山脉部分,西至喜马拉雅的南坡针叶林带以下的山地。境内布满高峡谷,地形起伏大,自然条件的垂直差异显著。因而本地区动物也以明显垂直变化为特征。大熊猫和小熊猫为本地区的典型代表,特别是大熊猫科为我国特有,大熊猫分布于横断山脉的中部和北部,并向东延伸至秦岭南坡,小熊猫分布于整个横断山脉,并向西伸至喜马拉雅山,以及缅甸等国。食虫目的(鼠句)鼹、多齿(鼠句)鼹、长尾(鼠句)鼹、甘肃鼹、川(鼠句)、蹼麝(鼠句)等单型属种类和非单型属中的背纹(鼠句)(鼠青)、四川水麝(鼠句)和几种长尾(鼠句)等,种类的分布范围,与大熊猫分布范围大致相同,均从横断山脉为分布中心,故横断山脉是较古老的动物保存得最多的地区。因而可能是物种保存中心或形成中心。类似于大熊猫分布范围的还有白臀鹿,啮齿类中包括鼯鼠、灰鼯鼠、掠足鼯鼠、侧纹岩松鼠、四川田鼠、沟牙田鼠以及多种绒鼠。类似于小熊猫分布范围的有羚牛、林麝、在啮齿类有丽鼯鼠,黑白鼯鼠。主要分布于喜马拉雅山南坡有塔尔羊、锡金松田鼠、锡金长尾(鼠句)和印度长尾(鼠句)。此外还有长尾叶猴、红斑羚和菲氏鹿。以上种类中,大多为我国所特有。

四川盆地以东的长江流域:西半部北起秦岭,南至西江上游,除四川盆地外,主要是山地和高原。东半部为长江中下游流域,并包括东南沿海丘陵的北部,主要是平原和丘陵。北界自秦岭、伏牛山,大别山向东,大致沿淮河流域南部,而终于长江以北通扬运河一线。本区特有的种类不多。在东部丘陵平原区分布广泛的种类有穿山甲、短尾猴、小灵猫、食蟹檬、金猫、黄鹿、毛冠鹿、水鹿、鬣羚、赤腹松鼠、中华竹鼠、大鼯鼠、红白鼯鼠以及多种家鼠。限于本区特有种类有黑鹿、樟、白鳍豚,此外只分布于西部山地高原地区的种类尚有金丝猴、羚牛和扫尾豪猪。

华南区:包括云南与两广南部,福建省东南合海一带,以及台湾、海南岛和南海各群岛。在我国范围内动物中,主要代表性动物有:几种长臂猿、懒猴、熊猴、几种叶猴、亚洲象、熊狸、大斑灵猫、椰于猫。广布科中的毛猥、背纹鼬、豚鹿、鼷鹿、野牛、兰腹松鼠、巨松鼠,笔尾树鼠、长尾攀鼠等等,其中有许多只限于云南最南部。在亚南热带地区代表性科中有树(鼠句)、棕果蝠、银星竹鼠等。

3)植物资源

中国植物资源丰富,据60年代初的普查,按单项用途一种一次计,共2411种,尚不及全国植物种类的1/10。植物的资源按用途可分为食用、药用、工业用、保护改造环境用和种质资源5大类。

食用植物资源:包括直接和间接(饲料、饵料)食用的植物,可分为7类。

A.淀粉、糖类植物。如橡子、薯芋、魔芋、蕨类、葛根、百合、慈姑、菱等,是中国野生淀粉植物中较主要的种类。各种橡子种实淀粉含量多在50%以上,可供食用及酿酒等。含糖及甜味植物有龙眼、荔枝、柿、枣、罗汉果、马槟榔、甜茶(石栎幼叶)等。

B.蛋白质植物。包括小球藻、叶蛋白、食用菌类、四棱豆、派克豆等。

C.油脂植物。初步查明全国野生油料植物含油量在15%以上的约1000种。其中木本油料含油量在20%以上的约300种,能够食用的百余种,如蝴蝶果、油瓜、榛子、文冠果及各种野生油茶、核桃、松子等。

D.维生素植物。以各种野生植物为主,如猕猴桃、阳桃、沙棘、山楂、海棠及蔷薇属的许多种,其鲜果一般每百克含维生素200~800毫克。缫丝花(刺梨)可达2000毫克。

E.饮料植物。除茶叶、可可、咖啡三大饮料外,还有若干地区性饮料植物(主要是代茶植物),如云南的扫把茶,四川的白茶,广东的布渣叶、鸡蛋花及中国传统的槐花、桑叶茶、菊花茶、金银花等。

F.食用香料色素植物。苏仿木、茜草、红花、姜黄等为中国传统食用色素。香茅、木姜子、花椒、茶辣及砂仁、三奈、八角、桂皮等为中国特产调味香料。

G.植物性饲料、饵料。包括大部分禾草类、豆科植物的枝叶荚果、构树叶、高山栎、各种野芭蕉、芭蕉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