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金匮要略》导读
18988200000010

第10章 概 论(9)

夫《伤寒论》原有热入血室,暮则谵语者,与小柴胡汤。此又承上文小柴胡汤而言,则“治之”二字即是按法当与小柴胡汤也。下文“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又因谵语常法应用承气汤攻其胃与上二焦,此谵语病在下焦血室,与寻常谵语不同,恐人误治,故戒之曰:“无犯胃气及上二焦”。意谓但治其下焦血室,而谵语必自愈,不可误治其谵语也。玩其文法自见。又如论述产后虚热烦呕的证治,认为:血者,中气之所生也,乳者,血之所变也,血虽生于中焦,尤藉厥少之气,传变而为乳。乳中虚者,谓乳子去汁过多而致虚也。中虚无血奉心则烦,心神不安则乱,阳气上升则呕。逆者呕之甚也。用竹皮大丸者,以竹茹降逆止呕,白薇除热退烦,石膏通乳定乱,重用甘草、大枣,定安中焦,以生津液,血无阳气不运,妙以桂枝一味运气血,奉心通乳,则呕逆止而中即自安,烦乱退而气即自益矣。复申明其立方之本意,“安中益气,竹皮大丸”。

13.黄竹斋与《金匮要略集注》 黄竹斋,名维翰,清末民初陕西西安人,对仲景学说有精深的研究,擅长针灸,著《金匮要略集注》,刊于民国十四年(1925)。为帮助读者掌握历代注家之长,作者从诸多注解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的经文,进行整理归纳,成为一部较全面的综合性注释本。全书资料广泛,引用精当,层次清楚、内容全面,深得仲景奥义。本书虽是集注本,很少作者自注,但其选择集注之精要,阐发脉证方药之透彻,却非一般注家所能。因此,本书是搜罗丰富而又叙理深刻的优秀集注本之一。

14.吴考槃与《金匮要略五十家注》 吴考槃,号隐亭,清末民初江苏海门人,少年即习中医经典,毕业于海门中兴医学校,对《内经》、《难经》、《伤寒》、《金匮要略》等书均多用心,1924年著有《百大名家合注伤寒论》,后又编撰《金匮要略五十家注》二十四卷,刊于民国十八年(1929)。作者深叹《金匮要略》“古学之精深,注释之芜杂,不予整理,几至歧途莫从”,遂采集自南北朝陶弘景迄今曹蔼如等五十余家《金匮要略》注家之宏论,编纂而成。作者撷英删芜,务求精确;空泛雷同,概从割弃。是书详集各家之注,并引用《素问》、《灵枢》等古籍作按语,是一部汇集较全的大型《金匮要略》集注书。解放前,吴氏在上海浦东中国医药专门学校任教,并为江海日报医药检讨编辑和人民医院特药医师,解放后到南京中医学院任教,讲授中医药知识,为仲景学说的传播和推广作出了贡献。

15.陆彭年与《金匮要略今释》 陆彭年,字渊雷,江苏川沙人,对仲景学说有深刻研究,主张改进中医,倡导中医科学化,著《金匮要略今释》八卷,刊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作者综合了前人对《金匮要略》注释的合理部分,结合个人心得体会,以浅显的语言注释《金匮要略》。陆氏除重视病因方证的分析及临床应用外,也注意引进新说,敢于大胆提出个人看法。如论述产妇郁冒与大便坚兼见的病机及证治,认为:血虚阴弱,则阳强不相匹,阴即不能猝复,唯有损其阳以配于阴。汗出所以泄阳气,阳泄而不强,然后匹敌弱阴而复于平。此亦自然疗法之一种消极救济法。盖阴阳偏胜,则为病尤亟,不若阴阳两弱,反能维持生命,徐图恢复。此外,陆氏校订《金匮要略》原文也取得了较大的成就,故该书亦是近代较优秀的《金匮要略》注本。

16.曹家达与《金匮要略发微》 曹家达,字颖甫,号拙巢,清末民初江阴人,善词章,精医术,治医学宗《内经》、《难经》、《伤寒》、《金匮要略》,以善用经方闻名于世,是民国初年注重仲景经方,提倡辨证应用经方的代表者,著《金匮要略发微》,刊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作者参考前贤注释,并结合个人数十年临床体会,对《金匮要略》注释发挥,对《金匮要略》原文详析病理,发微方证,并附医案证诸临床。本书作者不载他人之注,直书己见,对前人注解的缪误之处,常加以修正,对次序也有所调整,并作出合理的解释。曹氏一贯倡导经方,并身体力行,倾心研究应用经方。

他也倡导新说,但强调不能偏离经方辨证施治的传统,故有近代经方大家之美誉。

二、学习方法

《金匮要略》以论述内科杂病的治疗为主,还涉及部分外科和妇科疾病,是临床医学的奠基之作。学好《金匮要略》,就是要深入掌握其基本理论、临床诊疗方法和思维方法,及其经典方剂的应用。因此,在学习方法上要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原文顺序初学《金匮要略》者,往往不识门径,感觉其内容杂乱,不易掌握。其实《金匮要略》每一篇条文的先后顺序,都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可归纳为:

“首论因、机、分类;继论症、治、鉴别;末论方证、预后。”也就是说,每一篇的第一至第二条条文,大多论述疾病的病因、病机和分类;中间部分的一些条文,多论述疾病的症状、基本治则和相似疾病的鉴别;最后一部分条文,大多论述方证和预后。抓住这些基本规律,学习起来就会条理分明,思路清晰,易于掌握。

2.注意原文写作手法原著条文文辞古奥,言简意赅,一些写作手法如省笔、倒装、夹注等需要注意。所谓省笔文法,即条文中某些词语省略,须从下文中发现上文内容。如《黄疸病》篇“阳明病,脉迟者,食难用饱,饱则发烦头眩,小便必难,此欲作谷疸,虽下之,腹满如故……”由“腹满如故”可知,“食难用饱”后,当有“腹满”。

所谓倒装文法,即条文中某些句子倒装排列,如“水气病”篇“里水者,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如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也。越婢加术汤主之。”“越婢加术汤主之”应该放在“故令病水”的后面,但若“亡津液”则不宜用本方。所谓夹注文法,是指条文中某些句子是另一些句子的注释。如“妇人产后病”篇“产妇郁冒,其脉微弱……所以然者,血虚而厥,厥而必冒……”。“所以然者”

之后,即是对郁冒机制的注释。

原文文字简洁,有很多条文证候不详而“寓证于方”,就需要“以方测证”。如“痰饮咳嗽病”篇:“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同一“短气有微饮”而方治何以有二?这必须从方药中推测出两方的主治病证。苓桂术甘汤为温运脾阳而利小便之剂,以治脾阳不振,痰饮停留,上凌心肺者,症状除短气外,又有心悸、目眩、胸胁支满、小便不利;肾气丸为补益肾气而利小便之剂,以治肾气衰微不能化水者,症状除短气外,尚有少腹不仁、腰痛、小便不利。

此外,也有很多条文病证叙述较详而未出方治,又需“以证测方”。如“痰饮病”篇第十一条:“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瞤动,必有伏饮。”此条文把外寒引动伏饮发作的证候论述的相当详细,但无方剂,据此病情,用小青龙汤发汗解表,温化里饮是比较切证的。

原文有时把同类性质的条文列在一起,以类比其不同;有时把不同性质的条文列在一起,进行对比说明;有时以一条原文说明许多问题,有时许多条文解决一个问题,因此需要前后互参,加深理解。

3.区别重点、难点、疑点原著全书有近四百条原文,可大致分为重点、难点、疑点三类条文。重点条文是一些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临床指导意义的条文,这类条文多数是在论述疾病的分类、病因、病机、治则、方药、预后及鉴别。学习时,必须反复阅读,深刻理解,有些还要背诵。难点条文是一些从字面上看难以理解,但又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的条文,应重点理解其精神,不可强硬解释。疑点条文,是指极少数或因脱简缺漏,文义未尽;或因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条文。这类条文可作大致了解。

4.背诵重要条文读书要背诵,由来已久,《素问·著至教论》曰:“黄帝坐明堂,召雷公而问之曰:子知医之道乎?雷公对曰:诵而未能解,解而未能别,别而未能明,明而未能彰,足以治群僚,不足以治候王。”杨上善注云:“习道有五:一诵,二解,三别,四明,五彰。”解,即粗解其意;别,即能分辨其条理;明,即能深入理解其精奥;彰,即能阐发其义理并能应用。可知习医之道首先应该从背诵开始,然后才能深入地理解、运用。

“不背一点书,是没有功夫可言的”(刘渡舟)。“不要以为朗诵是没有意义的事。无论是《内经》篇文或医论、脉诀、药性赋及方歌,多读才能成诵,口诵心维,才能牢记……通过背诵,还可以调济苦读苦忆的紧张心情,得到舒松和愉悦,更有助于对经文的记忆与巩固”(徐荣斋)。苏轼云:“诗书不厌千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

可见,背诵有助于加深理解。

人一生中记忆力最佳的时期是在青少年时期。不少名老中医都结合切身体会谈到要在青少年时期多记多背,为日后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背诵虽为学医启蒙阶段的捷径,“然畏难而中止者,十常八九”(刘季三)。陈耀堂感叹地说:

“近年来各中医学院学生能背诵《内经》或《伤寒论》者极少,有些甚至连《内经》的文字还不能看懂,这样怎能登堂入室呢?”岳美中深有感触地说:“要把主要的经典著作读熟、背熟,这是一项基本功……背得熟和背不熟大不一样。比如对《金匮要略》、《伤寒论》,如果能做到不假思索,张口就来,到临床应用时,就成了有源头的活水。不但能触机即发,左右逢源,还会熟能生巧,别有会心。否则读书时明白了,一旦遇到故障又记不起,临证时就难以得心应手。”因此,青年人应该汲取名老中医的经验和教训,不要错过背书的最佳时期。

《金匮要略》中一些重要条文,不仅十分简练,而且寓意深刻,反复阅读直至能够背诵,是十分必要的。

5.旁参有关医著张仲景在撰写《伤寒杂病论》时,把《内经》、《难经》的理论作为杂病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所以学习《金匮要略》首先必须参考《内经》、《难经》,才能深研精究张仲景的学术思想和理论精髓。其次,《金匮要略》与《伤寒论》同出于《伤寒杂病论》,两书尤如一源两歧,一木两枝,关系密不可分。两书中重复的条文有57条,重复的方剂有44方,有联系的条文和方剂也比较多,因此在学习《金匮要略》时,还要参考《伤寒论》,与有关条文对照学习,才能使我们对《金匮要略》有关方证的认识更加全面。

此外,还可适当阅读一些参考书和注释本,一则有助于理解原文,二则对某些问题的溯本求源有重要意义。可参考的书籍如《医宗金鉴》、尤在泾的《金匮要略心典》,魏念庭的《金匮要略方本义》,陶葆荪的《金匮要略易解》及日本人丹波元简的《金匮要略辑义》等。

6.验证于临床实践《金匮要略》是一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著作,学习时,仅从理论方面探讨是不够的,还需要联系临床实际,加深理解,学以致用。原著年代久远,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不可能完美无缺;又经散佚、辗转传抄,错误脱简在所难免。所以学习时应该实事求是地根据现有水平加以继承和整理,对目前难以理解的问题,可以阙疑,不必强硬解释,以免有失原意;另一方面应该在熟练掌握原著内容的基础上,适当参考有关内伤杂病的文献,以及有关应用原著方剂的医案,以弥补原著之不足;此外,还应吸取现代科研成果,使原著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不断的补充和发展,从而在临床实践中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