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10秒钟打造赚钱高手
18990300000015

第15章 这样最容易获得高额回报(2)

8.小额投资巧赚钱

如今,待业与再就业人数日益增多,其中,一些人因一无技术,二缺资金,三没门路,不知干什么好,甚感困惑。其实,只要开动脑筋、注意观察、看准商机,即使小额投资,也是可以赚钱乃至发财致富的。这里略举数例,也许能起到抛砖引玉之效:

修拉链烫衣服

有一对下岗夫妇经过细心观察,发现人们由于不小心将衣、裤、裙、被、包之类物品的拉链弄坏了,很难找到修换的地方。于是商定用多年的积蓄,购买了缝纫机、电熨斗和裁剪等工具,走上街头,干起了既修换拉链又熨烫衣物的行当。结果生意很红火,有时甚至应接不暇。笔者在与他们闲聊中获悉,每更换一件上衣拉链收费5元,换裤裙拉链、缝熨裤边收费3元……他们每天可挣百元上下,扣除管理费、卫生费、摊位费及成本,日纯收入大约几十元,一月下来两人可净赚两三千元。

安装公用电话

退休工人老王,两年前,用节省下来的钱安装了一部电话,向电信部门申办公用电话。按照电信部门的现行规定,公用电话市内通话每3分钟收费0.4元,不足3分钟按3分钟收费,而与电信部门结算缴费时,则每3分钟仅收0.2元;加上长途电话和传呼,一部公用电话的收入也很可观。据他讲,每月下来都有千儿八百的收入。

开间改衣翻新店

现如今尽管居民的收入普遍增加,生活大为改善,但对一般工薪阶层及下岗待业家庭来说,毕竟仍要精打细算过日子。许多人都有这种体会:购买儿童服装让人头疼,因为现在的儿童服装价格昂贵且不耐穿。有对夫妻萌发了开设“成人旧衣翻新改童装”的想法,结果此店牌子一挂,不少家庭纷纷翻箱倒柜,把那些穿之过时、弃之可惜的旧衣服拿来改为新款童装,既避免浪费又发扬勤俭美德,小铺子几乎天天门庭若市。

摆个书报摊

有位陈姓女士,两年多前从一家工厂下岗后,在别人的建议下摆了个小摊售书卖报,此摊位全部流动资金也不过三四千元。结果,仅一年光景,她就租了一个小店面,并增加了租书、录像带、光盘等业务,生意愈来愈兴隆,收入颇丰。

经营小商品

邻居宋家,几年前两口子双双下岗,都是40岁出头的人了,一没“热门”技术,二无生财之道,三怕投资风险;但又觉得整天呆在家里,没有地方来钱不说,还真闷得慌。后来,两口子决定以手头仅有的5000元钱做本,从外地批发一些袜子、童装、玩具之类的小商品来卖。夫妻俩起早贪黑、顶风冒雨地辛勤经营,生意日渐兴旺起来,货摊也越变越大,品种不断增多,收入自然不菲。

开设面包作坊

小李高考落榜后,在父母的支持下,专门外出拜师学到了一手烤面包的技术。回来后买了一台烤面包箱及相关辅助设备,在一个居民区租了一间仅有6平方米大小的店面。作坊开张的头一天,25多公斤的面包很快被争购一空,后来由于小李为人诚实、面包质量可靠、松软味佳、价格公道,一传十,十传百,居然把作坊周围甚至几公里以外的顾客都吸引了过来,生意相当兴盛。据说,小李的面包作坊准备“鸟枪换炮”扩大经营场所,并雇用几名工人呢。

当然,小额投资可供选择的项目远不止这些,关键是能不能转变就业观念,善不善于捕捉投资信息,会不会瞄准市场缝隙大胆投资了。

9.“注意力”变热钱

读书时,班主任老师对我们的学习评语,有一条大家印象肯定很深:“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看过嘴上不敢申辩,很多人心里却不服气:要是你把课讲得精彩一些,我的注意力能不集中吗?

现代社会,信息以爆炸方式激增,而人们有限的注意力,不可能将所有的信息都一网打尽,于是信息过剩导致注意力的相对短缺,由眼球引发的心灵占有率,也就成为一种稀缺的资源。因而,要让对面的眼光看过来,没有一点视觉魅力怕是不行,就像老师要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得满腹珠玑,把知识传授得更生动;演员要集中观众的注意力,得艺高胆大,把演技磨砺得更扎实;商家要集中顾客的注意力,得推陈出新,把产品整合得更出挑。看看生意盎然的自然界吧,连鸟类也知道用羽毛和歌声来吸引异性的注意,以获得繁殖后代的优先权。

而今,许多商家的竞争已由直接经营商品转变为经营注意力,谁能吸引更多的注意力,谁就能成为市场的主宰。《财富》杂志在上海的发布权,之所以三天赚了1000万元,关键就是上海会议成为世界众多目光的聚焦,换一种杂志开会,或许就吸引不了这么多注意力。同样道理,有些明星投奔广告露一露脸,拍拍胸脯说几句遥控台词,或是附庸风雅挥一挥笔,拉拉家常出一本书,便有上百万元的“摇账”,赚的也是注意力。谁叫人家能在人堆里冒尖呢?

街头的银行一多,相互间似乎有点较劲的意思。老百姓看银行难免眼花,银行就得想法留住客户的目光。所以这家的电子银行刚刚开张,那家的在线银行又在扬声造势;这家“外汇宝”推出全天候交易,那家又演绎多媒体自助服务,名堂多得不得了,客户的眼珠在转来转去之间,也获得了尽可能丰富的金融服务。有家银行,功夫在诗外,办起了行业博物馆,并设计成“银行一日游”的线路,让老百姓将银行的变迁看个真切。其实银行“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注意力”也,此举既招来了社会的关注,还培养了潜在的客户群体。本来,注意力经济的生存法则,就是一波接一波的时尚潮流,大众今天拥抱的某个产品,明天或许就因其一成不变而遭冷落。

集聚注意力,说难不难,说不难也难。假如单纯为了引起公众的注意,只消跑到繁华街口歇斯底里地喊上几声就行,保准会有很高的回头率,但如此“一鸣惊人”,除了扰乱公共秩序,被路人骂声“有病”之外,能有多少实际意义?既然注意力中蕴含着财富,那就需要挖掘个中内涵,重视可持续效应,真正拉动眼球经济。现在有些营销活动,便有“猫叫一声”的倾向:一爿小店酿了几碗酒酿,就办起了酒酿节;几片家具店碰碰头,就扯出个家具节。这个节那个节,说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可一个节究竟能促成几笔生意,只有天晓得。

注意力是一杆公平秤,谁也骗不了谁。

10.让钱为你工作

小戴找到了第一份工作

1995年9月28日下午到达中山,在一个叫南头的偏僻小镇下了车,人生地不熟,小戴只好花了6块钱住进小旅社。头一晚上,遇到了10多个找工的外地人,小戴听他们讲,找工作最好去人才市场,那里招工的工厂正规,薪水又高,小戴一听窃喜,看来“广东真的是遍地黄金”。

可是第二天当小戴兴冲冲地买了门票到人才市场转了一圈之后,他一下就成了泄气的皮球,再也乐不起来。人才市场到处都在招人,不过他们要的是人才,对小戴的学历一点儿兴趣都没有。“高中毕业?不好意思,我们只要本科以上的人才”。一连问了10多个摊位,一听小戴只是一个高中生,简历都不瞧一下,客气地说:“对不起,你到别处看看吧。”一个大男人被人家不停地拒绝,小戴那个自卑的心理,更是像打翻了的五味瓶,确实是难堪至极。

看来他那想挣钱的美梦只能是个愿望。但老实就是有好运,在回旅社的路上,小戴碰上一个湖南老乡,老乡见小戴长得人高马大,看上去挺老实憨厚的,便问他在哪里上班。小戴叹了一口气,告诉他我刚来,工作还无任何着落。老乡笑着对小戴说,“假若你真能吃苦的话,我弟弟那个厂还在招包装工,你明天去试一下,我给我弟打个招呼,或许有点眉目。”小戴一听,连忙千恩万谢,能留下的话,管吃包住,一个月还有三百块工资,他高兴得差点跳了起来。

小戴作了一个晚上的美梦,第二天到老乡的弟弟所在的电器厂应聘。这个厂挺大的,1000多个员工。因为老乡的弟弟是车间主任,手下有400多人,说话管用,老乡的弟弟把小戴带到包装区,让他码了一车箱的活,见小戴手脚还麻利,便说,“明天来上班吧。”

在电器厂打包装,整天就是封口拉箱,每天有干不完的活,经常加班到凌晨一二点。赶货的时候,加通宵也是常事。整天忙碌得直不起身子。到10月底,小戴上了24天班,只领到了285元工资,心里却像喝了蜜一样甜。晚上下班早,小戴找到了在邻厂上班的车间主任他哥,想请他吃点东西表示感谢,不料他连忙罢手:“不用了,你挣钱不容易,不过今天你高兴,就你请客,我买单了。”小戴在与他的闲扯中问道:“你弟当车间主任工资应该很高吧?”他说马马虎虎,一个月5000来块。小戴一听头就炸了:“5000多?一个月有5000多,超过我十几倍,每天还不用加班。”小戴有点将信将疑。

后来小戴才知道,老乡说的一点没错,他弟虽然只有26岁,却是个名牌大学生,计算机很厉害,而且英语也是顶呱呱的,现负责公司的生产和开发,兼车间主任,每月连工资奖金有7000元。小戴的心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他突然明白了,挣钱也有一定的诀窍,他想到了应该让钱为自己工作;先花点钱充实自己、武装自己,把钱变成手中的工具,这样才能驾驭钱,挣更多的钱。

285元的智力投资使命运发生改变

当小戴的同事们把积蓄给家里寄出时,他拿出了285元工资,报名参加了电脑培训班。

由于那段时间活儿少,不用加班了,他有时可以大半天呆在培训中心。小戴能吃苦,又虚心好学,遇到不懂的地方,即使下班后十一二点,也会跑到培训中心去讨教。培训老师被他的勤奋所感动,便特意为他留了一台机,无论他什么时候去,这台机器24小时为他服务。从最基础的DOS入手,在一个月的时间里,他学会了Office、excel等办公软件和数据库管理,而且每分钟还可以打60来个字。有一天下午上班,因不赶货,包装组的人员又在后面,更是闲着。小戴偷偷地拿出了《office从入门到精通》,正看得津津有味时,车间主任来巡查,想藏是来不及了。脸红得火辣辣,小戴真不知如何是好,原以为主任会严厉地训斥一番,不料车间主任却笑着问他:“你懂电脑?”小戴怯生生地点了一下头。“那好,你下班后到我办公室去一趟。”小戴当时一听就慌了,不知发生什么灾难。好不容易挨到下班,进了车间主任的办公室,主任朝小戴点了一下头,指了指桌上的电脑:“你帮我把这个月的生产日报表总一下。”小戴坐下来,熟练地操作起来。由于小戴学得很扎实,四大张密密麻麻的报表,他只花了25分钟就搞定了。主任很满意,挺高兴地告诉他:“小戴,办公室现缺一个人,你明天就到办公室上班吧,职务是车间统计文员。”

就这样,在流水线干了两个半月,托那285元钱的福,他成了全车间惟一一个从流水线走向写字楼的“干部”。这下可好了,工资自然不用说,涨了一大半,有600多块,而且还可以整天玩电脑,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大胆地向主任请教。

在车间主任的热心帮助下,小戴的电脑技能得到了突飞猛进的提高。在半年的时间里,他熟悉了局域网的安装和维护,对CNC编程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公司也算一个玩电脑的“行家”。他想,只要好好干,不出三五年,也能发财致富了。

可是,在1996年年底的时候,车间主任突然问小戴想不想换个地方,车间主任告诉小戴,他有个同学在东莞经营着一家电脑公司。“正缺一个人手,假若你不介意的话,我推荐你去那上班,月薪不会少于3000元。”小戴一听,太好了,“我会珍惜这个机会的。”

让死钱变成活钱,让钱生钱

1997年春节刚过,小戴便从中山辞工到了东莞。东莞天源电脑城是东莞市电脑器材和耗材最大的聚集地,有100多家公司在这安营扎寨,车间主任的朋友军的公司是其中一家,注册资本大约是200万元,小戴主要负责产品的售后服务,帮助客户安装和调试局域网,检修散户的个人电脑,月薪是4500元。按理说,一年下来也有五六万,该知足了。可当小戴把钱往银行存时,那颗兴奋的心又被点燃了:“你看,钱存在银行里,对我来说就是死钱,可是银行却可以依靠它们获取最大的利益,它又变成了活钱;为什么我就不能把它变成活钱呢?我得继续让钱为自己工作。”于是,在1998年春节的时候,小戴第一次没有回家,也没有把一年的积蓄存进银行,而是离开了军的公司,和朋友合伙租了一个二三十平方米的摊位,注册成立了一家电脑耗材公司。小戴负责销售及售后服务,朋友主管进货。他俩一唱一和,小戴的朋友是识货的“专家”,小戴也算一个销售及维护的业务“高手”。一年下来,除出一切开支,居然也有200多万的进账!

由于售后服务很到位,客户越来越多,其中不乏一些知名公司,业务也越做越大了,可是凭小戴这个高中生的水平,真的有点招架不住了。面对日益壮大的公司,小戴不知如何去管理。由于不会成本核算,他们的成本越来越大,存货却越来越多,这对产品单价变动频繁的电脑行业,可以说是致命的打击。小戴意识到,必须去学习,不然,我的一切用不了多久就会灰飞烟灭。他与朋友谈了三个晚上,决定把公司全权委托给他经营,自己找个地方好好进修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