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10秒钟打造赚钱高手
18990300000008

第8章 这样最容易把握赚钱的机遇(2)

三是收听招:通过新闻媒介获取信息。特别是中央电视台的《经济半小时》和当地经济信息、市场、商品信息等,要坚持收看,收听。每家商店要根据需要和可能,设专职或兼职信息人员,专门收听、收看全世界、全国和本地的市场信息,从而掌握信息,抢先一步,争得经营主动权。

四是招聘招:根据业务需要,在本地或外地,以至全国招聘专职或兼职业务顾问、信息员,要求按期提供信息。给合理报酬,以调动积极性。

五是联系招:要与同行业或厂家建立定期或不定期的联系制度,互相交换行情。

六是采集招:企业要配备专职或兼职信息员,特别是对采购员,推销员和外出人员都要布置收集信息的任务,对有经济效益的应给予适当奖励。

先机要能够发现,先于别人看到商机,才能先人一步抢到先机。

5.趁年轻创业去

想必在某些年轻的思想中,都存在干一番事业的念头,但是往往因为举棋不定而错失了好好的机会,现在也普遍流行一句话:趁年轻创业去。

看几个例子:

黄统,25岁,私营业主。

当年从纺织类大学毕业时,全系只有他一个人孤军创业,在襄阳路盘了一间店面,当上了小老板,做起了服装生意。

几年来,他所进的服装总是很受年轻人的欢迎。创业是艰辛的,他跑遍了上海郊区和南方的服装厂精心挑选、押车运货,向已经做出些名堂的服装店店主取经,为可能出现的困难事先想好对策。他自信年轻人没有什么难得倒,付出了血汗,总会有所回报,当然物质上的回报还在其次,心理上对自己能力的肯定更让我高兴和满足。现在,他已经开始自己设计一些服装出样让厂家定做了。他的梦想是在不久的将来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品牌。

其实,大多数人还是想创业的,记得大学时候卧谈,几乎每个人都有过创业的梦想,只不过到最后更多人让梦想流于梦想,没有付诸行动,就是因为在创业方面还是不够自信,说得好听点是深思熟虑,说得不好听点就是怕这怕那,怕眼光不准,怕不谙生意经,怕创业失败,怕投资落空,怕被人嘲笑,最后还是宁愿在办公室里做些不喜欢的事情,也不愿意接受挑战,给自己一个机会创一份喜爱的事业。

其实,大多数担心都是多余的,只是因为不自信。创业精神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要相信自己的能力,有了自信才能有冲劲。

魏庐曦,27岁,公务员。

大学毕业时,学校正兴起学生创业的风潮,魏庐曦也萌发了自己创业的念头,和几个好朋友一起投资一个小型的培训学校。为此,他们分头进行了全方位的市场调研,极力说服学校的外教接受他们的聘用,寻找风险投资商,察看、租借场地,计算成本,估计风险……他在说起那段梯子的时候,总是感慨学到的东西真的是很多,对问题的看法也日趋成熟,创业冲动让他变得非常充实。

可是,就在他为这个培训学校所做的设想即将投入实施的时候,魏庐曦遭到了来自父母的反对。按照父母的想法,把他培养到大学毕业,就应该顺理成章地进入外企做一个白领,或者安安稳稳地做个公务员,而投资创业这样的事情在他们的观念里就是“个体户”,是那些没什么文化、找不到工作的人不得已而为之的营生。于是乎,魏庐曦的父母软硬兼施,一边帮他报名参加公务员考试,一边和那些同学家长结成了“反对联盟”,一起向魏庐曦他们施压。最后,这些人居然还说服了他们的风险投资商取消了投资意向,这一举动真正结束了魏庐曦的创业希望。就这样,创业的梦想被父母的反对敲得粉碎。

的确,长辈的不少观念的确有他们的道理,但是像那些千方百计靠着单位养活、也不愿意自己奋斗的想法魏庐曦不能接受。他希望老一辈人也能和年轻一代一起培养创业精神,用他们的经验,加上实干,一定能打出自己的天下,而不是一辈子做打工仔。

李林,24岁,学生。

李林在2002年夏天,与一帮朋友合伙开了一家计算机公司,主要搞一些小软件的编写,同时还兼营计算机维修与销售。近一年了,他开始体会到做老板的快乐,可以自主决定时间,过得挺滋润的。特别是刚开始盈利时,那份激动,真的没法形容。

当初开公司,他并没有考虑很多。李林开玩笑时常说自己是高级民工,因为编程做久了,会觉得非常单调无聊,就好像是简单地垒垒砖头。如果去外企,那就更累了,一旦任务来了,就得面对机器,没日没夜地忙。这种纯技术的工作干几年也许就做不动了,李林讨厌这种感觉。

2002年李林在网上看到了一部《寝室夜话》的短片,其中有一句话对李林的刺激非常大,剧中说到建国门的男人帅气但没钱,三里屯的男人有钱又会玩,至于对像李林一样搞技术的中关村的人士的评价则是有钱但没时间。听了后李林郁闷了很久,最终决定一定要改行。

但怎么个换法却是个问题,想来想去,李林决定还是自己开公司,一面可以锻炼自己,培养领导能力,将来向管理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如果搞好的话,李林就一直做下去了,将来说不定也能成个CEO什么的呢!

李林的公司现在经营得很好,所以感觉创业有时候就要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敢闯敢干。不是有句话叫做“不让下田,怎会耕田”吗?我们只有在做的过程中才能发现自己是不是有这样的才能。总之,有机会就试,这就是创业。

所以,不妨趁年轻,做回老板,让自己的意志和想法充分地发挥,享受一下自由的快乐。一旦经历了太多的惊涛骇浪,岁月就会无情地吞噬我们的锐气、激情和斗志,我们就很难再有这份心思。那时,我们会顾虑重重,畏首畏尾。

也许,有人要说,随着我们在社会中的历练,我们会更好地为自己准备好创业的条件,因为我们有了经验和智慧。这可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我们不再会有白手起家了无牵挂的拼劲,也会不由自主地小觑了自己的实力。记得以前看过一个故事,有人把跳蚤放在一个敞口的玻璃瓶里,开始时跳蚤“噌”的一下就跳了出来。后来,又被捉回来在瓶子上加了个盖,跳蚤这回是吃了苦头,一次次都撞到了盖子上。几次后,尽管把盖子移去,但跳蚤再也跳不出来了。我想这关键是跳蚤撞了几次壁以后,就在心里降低了标准,认为自己的跳跃达不到那个高度。这对于我们人来说,又何尝不是如此?折腾久了,自己也就害怕了胆小了,哪还敢再去闯荡啊!

所以,要创业,赶早,趁着年轻!

6.把握机遇,将创意付诸行动

再好的创意若没有付诸行动,就看不到成果,便毫无价值可言。事实上,我们不要怕,只要谨慎小心,也不要低估自己的创意,很多人的成就一开始也是来自那些看起来不怎么样的想法,创意只要不关生死关头,不妨都抱着一试的心理,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成果。同时,不要小看自己的能力、再大的创意,只要肯踏出付诸行动的第一步,再一步一步往前走,便会有成功的希望。

缎带花的外销生意

一位朋友很有感慨地谈到一件事:两年前她学缎带花时,几个好友就谈到缎带花的外销生意,她本身又是学国贸的,更了解如何去开拓国外的市场。有一次,她一个高中同学来找她,在她们的谈话中得到这个创意。一年后,她们发现她已跟她叔叔合作在从事缎带花外销的生意。而两年后的今天她的那位同学——一个当初不懂得如何作缎带花如何做国际贸易的女孩子已经拥有一家很大的贸易公司,专门做缎带花及杂货的出口。因而她体认到:从今以后,把握机遇,绝不放弃任何将创意化为行动的机会。

从推销到写推销

1986年专家企管廖总就鼓励小张写书,将一次CLOSE的推销技巧写成书,这是一个很好的想法,可是碍于业务工作忙碌,小张一直静不下心来写书。1987年正好在溪头有一场两天8小时的演讲,小张很专心地花了14天的时间去写讲稿,两天下来录了八卷录音带,先是发行有声书籍,那是台湾寿险第一套有声书籍,由专家企管制作发行,1988年再从录音的内容改写,花了半年多整理成书出版,完成了写书的心愿,有了第一本书的经验,尔后写书的困难度就一本比一本减少!

做时间管理

1985年小张从老师吴董事长那里得知:时间管理是重要功课!小张对于成功的长者的建议义不容辞地接受,接着就开始着手进行时间管理,12年下来证明时间管理真的是突破成就感瓶颈的重要工具,如果当时他抱着怀疑的心态,也许他依然停留在知识的取得,或没有去贯彻时间管理的规则,就不可能完成这么多的作品了。

阻碍行动的因素

缺乏自信

身体能量不够?

条件资源不够

怕与懒是许多人的问题,也是许多人生命的功课,但怕与懒好像跟生命紧密连结在一起,只要生命存在它就存在,它跟渴与饿的感觉一样,都是在保护我们的生命。

小张也是从怕、缺乏自信、条件资源不够等用行动力慢慢去累积,才走出自己生命的天空的!就像他怕陌生拜访,怕上台演讲,怕人际关系,但他练习做陌生拜访,去改善推销术;练习上台讲话,去克服自己的脸红与口吃;练习与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试着面对人际冲突。

等等这些,都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当机遇来临,请不要犹豫等待,摈弃一些阻碍我们行动的因素,将创意付诸行动。

7.生意人没有犹豫的权利

要把生意谈成,并不光是你愿意飞到远方去谈生意就行,还得有泰然自若地在黑暗之中连续作出生死攸关决定的能耐才行。

大多数从主管变身成为创业家的人都不了解,在一切上轨道的公司里作决策,与在新创公司里作决策,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这是许多一流主管难以适应创业生涯的主因。其实在新创公司的环境下,决策不但更为重要,甚至小错误也可能赔上整个公司,而且连决策的本质都迥异于常。

在大企业里,经理人每天都在作同类型的决策,而且遭遇许多跟他们一样作类似决策的人;经理人的工作虽有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也不见得有决策所需的一切资讯,但他们的工作环境是熟悉的,而且熟悉的工作环境有助于自信。然而,在新创的公司里,经理人并没有这些舒服的保护层;这些经理人如果没有足够的胆识,那他们就完了。

有一个个案,一位资深的银行投资家离开了声誉卓著、坐落于华尔街的公司,加入前任同事开立的新公司。在华尔街打滚的人是不会犹豫不决的,这一位明星般的人物,凭直觉掌控价值千百万美元以上的证券,每天要决定几十件股票交易的进出。但是他离开证券交易所的那个熟悉环境之后,他的杀手直觉便弃他而去,连决定公司文具由哪一家厂商供应,他都要考虑大半天。

他是这样说的:“我每次要下决定的时候,都觉得自己的资讯还不够。”

真正的创业家都晓得,花时间来收集广泛的资料,有时太过奢侈;在某些情况下,他们可没有做这种事情的时间。真正的创业家比较在意的是,是否用已知的资讯作了最佳决策?根据一位创业家的合计,他在静下来做正事之前,得先作出150项重要决策,从为公司命名、到雇用公司的第一名员工等等,什么都有。如果当时他无法自信地一一作出决定,那么,他根本不用去开公司。

不要犹豫,抓住身边的机遇,赚钱去吧!

8.缺钱时更需投资

有不少人一生下来就家境贫寒,但后来却出现两种不同的情况:一部分人通过投资、理财,经济状况渐入佳境,过上宽裕的日子;另一部分人却束手无策,坐等机会,终身在贫困线上挣扎,更谈不上个人发展了。是否肯去投资,是否善于理财,对于缺钱者来说,其结果截然不同。

缺钱时可以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安于现状,不去设法投资、理财,其结果当然是永远没有钱,除非有天外之财从天而降。另一种选择是设法去理财、投资。而投资又可能出现两种结果:失败或者成功。如果投资不当,就会雪上加霜。这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反正是缺钱,只不过比以前更缺钱一点罢了。只要不去过度投机,而是精心筹划,谨慎从事,这种情况是可以避免的。如果投资成功,并逐渐把蛋糕做大,就可以告别那种囊中羞涩的状况。在投资的结果中,成功的机会至少有50%。而不投资,其成功机会为零。

收入不稳定的人也需要投资。收入不稳本来就是一种风险,有可能某一段日子收入中断生活顿时没有保障。一旦收入减少甚至中断,到何时才能再有收入呢?因此,为了保证自己能保持稳定的生活质量,就应该居安思危,及时作出投资、理财的安排。

9.创业的机会到底在哪

一项针对京城大型写字楼进行的调查显示,有36.71%的白领想在5年之内自己当老板。但想当老板和当上真正的老板,创一份属于自己的事业却并非易事。中国第一份创业观察报告——《GEM全球创业观察2002中国报告》显示,在2002年,参与创业的中国人中,有60%的人属于生存型创业,另外40%的创业者属于机会型创业。在GEM的研究中,37个国家和地区从总体上看,创业活动以机会型创业为主,生存型创业为辅,而中国的创业活动正好相反。在行业的分布上,中国更多的创业机会集中于零售、旅馆和餐馆。

根据全球创业观察报告的解释,机会型创业是创业者把创业作为其职业生涯中的一种选择;而生存型创业,创业者把创业作为其不得不作出的选择,创业者必须依靠创业为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谋求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