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2012年宁夏中南部地区生态移民蓝皮书
18991100000013

第13章 生态移民社会适应状况研究——以宁夏地区为例(1)

宁夏大学教育学院

曾祥岚

一、问题的提出

宁夏的生态移民,自古就有。但是大规模的移民始于上世纪80年代,自治区政府先后组织实施了吊庄移民、“1236工程”移民、异地扶贫搬迁移民、中部干旱带县内生态移民等,截止去年年底已累积搬迁66万人。

宁夏生态移民的研究,多数集中在对生产方式适应或宗教文化适应,更多关注的是生态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等,多是从生态系统层面和社会系统层面来研究,属于宏观层面上的研究。而生态移民的社会适应,则是对移民个体层面的研究,属于微观层面的研究内容。以往的研究结构化访谈和个案的现象学描述居多,标准化的测量较少,深层次的研究较少。本研究采用了量化的、科学的方法对移民个体的心理适应状况进行了研究,进一步拓展了宁夏生态移民研究的领域。

生态移民的社会适应是一个多方面系统性的适应过程,以往研究更多注重政府的经济和政策扶持等外部因素,而决定移民社会适应的更多因素取决于移民对外部环境因素的认识和利用,也就是说,外部因素通过移民自身的内部因素,影响移民对新环境的适应;同时,移民借助外部条件,将外在条件转化为内部动力,由被动地顺应环境变化,变为积极主动地适应新的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说,研究移民自身的心理状况、应付方式以及对社会资源的利用等因素与移民社会适应的关系,能够从一个新的角度,提供研究移民的新方向,丰富生态移民的研究理论,也能为政府进一步做好移民工作,提供有价值的思路。

二、调查对象的选取及特点

本研究我们选取了永宁县胜利乡杨显村、平罗县五堆子、盐池县十六堡、盐池县北塘新村、盐池县南苑新村、兴庆区月牙湖镇、西夏区华西镇、兴庆区红墩子、吴忠市红寺堡、中宁县恩河移民村等十个村镇的移民,先后发放了35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309份,有效率88.3%。

所调查的移民有自发搬迁和政府规划搬迁移民两大类,有新移民也有老移民,其中新移民(一年以内)约占32%,老移民约占68%;有县内移民,也有县外移民,县内移民约22%,县外移民约78%。;牧民和商人约有占15.2%;有教师、学生、医生等知识分子18.4%;打工者和以种地为生的农民74.7%。

三、影响移民社会适应的因素

1、应付方式与适应

调查发现,移民在社会适应过程中遇到困难或问题时一般采取两种方式来解决,一种是积极的应付方式,占总数的77.9%;另一种是消极的应付方式,占总数的45.6%;两种方式都采取的移民,占总数的32.3%。移民所采取的积极应付方式是积极主动地面对困难,想办法,千方百计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采取的消极应付方式是在遇到困难时,以抽烟、喝酒、逃避、放弃、认命等方式对待。

调查中,发现约有45.6%的移民采取消极的应付方式,当他们在新环境遇到困难,大多地采取抽烟、喝酒,或者逃避的方式,把问题暂时抛诸脑后,不愿意去面对,延缓了他们的社会适应。反之,这种应付方式从另一个角度看对移民可能起着积极作用,如“逃避”和“幻想”在移民应付现实困难时虽然被视为消极应付方式,但是却可以缓解他们的挫折感和无力感,使移民的心理处于暂时的保护状态,这一结果在移民的心理健康状况中得到了证实。

但是,无论是积极适应,还是消极适应,最终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适应新环境,在新地方生活下去。当移民不懂得运用积极的应付方式,便采取了以消极应付方式取代积极应付方式,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既然找不到有效积极的解决方法,就选择消极的方式,以避免内心受到更大的伤害。

因此,有必要培训和引导移民学习积极的应付方式,通过建立起积极的应付方式,不仅有助于面对和解决问题,更有助于移民尽快地适应新环境。

2、心理状况与适应

研究发现适应较好的移民有84.1%,他们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与他们所要达到的目的相比,移民似乎更在乎过程。认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学到更多,即使失败了,不仅不灰心丧气,反而越挫越勇;遇到困难,会一心一意去制定计划解决困难,迎难而上,困难越大干劲越大,这类调查对象占到调查移民的24.6%。第二,生活中有明确的目标,知道自己要做的事情,并且主动去定下一个目标,做更多的事情。具有此类特征的调查对象占44.3%。第三,积极乐观、情绪稳定。遇到不开心的事情,会很快调整好自己的情绪,他们认为任何事情都有好的一面,失败和困难能够提供解决问题的经验和教训,能够让自己变得更加成熟,这类调查对象有27.8%。

正如好的橡皮筋能够承受更大的拉力那样,心理状况较好的移民也能够承受更多外界的压力,能够更快更好地适应新环境。因此有必要对移民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引导移民增强心理弹性,促进移民对新环境的适应。

研究还发现,移民的整体心理健康状况较好,平均分0.508,低于全国调查人数的均值1.78,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水平。但仍有部分移民心理健康状况不佳,占所调查移民总数的13.3%,且程度较为严重。主要表现为强迫意识和强迫行为,约有6.8%;对他人不友好,容易把别人当作对手,约占总人数的4.9%;身体某些部位经常疼痛并且检查不出有任何疾病(约有4.5%)等。其严重性还表现在同一个人可以表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症状重叠现象,这类调查对象占总数的6.5%。“心病还须心药医”,这些心理上的问题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更需要进行积极的心理辅导和干预,因此,提高广大移民对自己的心理健康状态觉察力和自我调节的能力,防范于未然是政府在搬迁移民中所需要做的一项重要的工作,通过提高移民的心理健康状况,促进移民对新环境的适应。

3、对社会支持的感受利用与适应

社会支持是一种协调的人际关系,人们即能够从这种人际关系交往中得到乐趣,获得满足。移民可在遇到生活的困境时,能否通过人际关系获得帮助、安慰或者理解的能力不同,直接影响了他们的社会适应。研究发现,移民在适应新环境的过程中,感受到外界对自己的支持和帮助有:朋友的支持、家人的支持、村干部和邻里亲戚等人的支持三个方面。从重要性和有效性上说,来自朋友的支持是排在首位的,而且朋友能够提供的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支持。与物质帮助相比,移民更需要精神上的支持和帮助。

43%的调查对象认为朋友能够真正地帮助自己,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能够依靠自己的朋友,因此他们愿意与朋友商量自己遇到的难事,自己的朋友也能够把高兴的事情与自己分享。这也是为什么来自朋友的支持是第一位的原因。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遇到困难与朋友说是因为朋友可以分担,朋友会把决策的主动权留给自己,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意见和建议。第二个原因是移民与朋友的交往程度要比亲戚更频繁,朋友之间有着深厚的友谊,共同面对过许多挫折和困难,在遇到问题的时候相互帮助,彼此信任,加上有不同的想法和人脉,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朋友能提供的支持和帮助更多。

然而,虽然朋友提供的帮助最有效,最能帮助移民解决问题,但是,仅有43%的移民能够感受到来自朋友的帮助,要低于来自家庭的帮助,有56.7%的调查对象感受到来自家人的帮助。相比之下,感受到来自村干部和邻里帮助的调查对象仅占31.1%。这说明,虽然最有效的帮助是来自朋友的,但是移民之后,来自朋友的帮助减少了,不能满足移民对朋友的需求,这是阻碍移民适应的因素之一。因此,基层政府有必要组织各种集体活动,使移民有机会结交更多新的朋友,通过不断扩大朋友圈,不断提高移民的社会支持,从而促进移民适应新的生活环境,更好地融入到新的社会生活中。

4、生产方式的改变

生产方式是本次调查中发现的影响移民社会适应最重要的因素,调查中有57.9%的移民能够适应迁移后的生产方式,如果移民能有打工或经营小商店、小餐馆等稳定的谋生方式,则适应状况较好。然而,在部分移民村镇,移民因为突如其来的生产方式的巨大变化而不习惯,没有了足够的土地或牛羊,他们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生产方式无法延续,有14%的调查对象表现出很难适应。但是,如果能够转变生产方式,就能够较好地适应新环境。调查中发现,有很多家庭,如果其中一人有一门手艺,因为迁入地务工的机会多了,他们很快就能找到工作,以打工的生产方式代替了原来种地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的转变,使得家庭经济状况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明显改善,这些移民适应得就比较好。因此,生产方式能否适应新环境,对移民社会适应的影响是巨大的。

在生产适应方面,政府对移民提供的技术培训较好地提高了移民的社会适应。在各个移民新村,政府对移民提供了诸如养牛、种菜、电焊、修理等农业技术培训或打工所需技能,帮助移民转变生产方式。另外,还有服务业的技术培训,经过多种生产方式的培训,移民的技能和谋生的手段提高了,也扩大了他们谋生的领域,能够更快地适应新的生活。相反,有些移民未能积极学习新的技能,无法实现生产方式的转变,就很难适应移民后的生活。

5、风俗习惯的适应

风俗习惯对移民社会适应的影响是本研究调查中发现的另一因素,风俗习惯的差异越大,会给移民的社会适应带来诸多困难。调查发现,有74.1%的移民能够适应新环境的风俗习惯。

本调查中,有接近1/3的调查对象是回族,不同的风俗习惯,不同的宗教和文化差异,对于移民的社会适应会产生较大的影响。首先,移民迁到哪里,清真寺就要建在哪里。因此,政府在帮助回族农民迁移之前,首先要帮助这部分移民建立起来他们的宗教场所,保证他们基本的宗教活动的开展。其次,在回汉杂居的村镇,要充分考虑到回族农民的特殊要求,在养殖动物、商品出售、餐饮服务业等方面都要考虑到回族的特殊要求,否则,回族农民会有很大的不适应。

政府在移民工作中要慎重地考虑回、汉族族在饮食和其它风俗习惯上的差异,这一点月牙湖移民新村做的就比较好。在月牙湖农民新村,回族村和汉族村隔着商业区,商业区是不同民俗不同文化的交流区,更是不同风俗转变的缓冲区,即满足了回汉的文化共同繁荣和不同风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的需要,又保存了不同民族自己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的自由空间,这样,不仅避免了杂居带来的民族矛盾和群众的不满情绪,而且有利于社会(社区)的安定、和谐,有利于加强民族团结,这样的措施更得民心、顺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