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2012年宁夏中南部地区生态移民蓝皮书
18991100000025

第25章 宁夏生态移民区产业发展战略分析25——以红寺堡区为个案(1)

宁夏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杜丽萍、杨国涛、周慧洁

一、引言

宁夏从上世纪80年代起,在中国政府和世界银行的扶持下就已经着手“脱贫”的创造性工程,其中,移民就是脱贫的一种手段。从1984年的“吊庄移民”起,先后实施了“1236工程”移民,异地扶贫搬迁移民,2011年《宁夏“十二五”中南部地区生态移民规划》进一步提出加速宁夏35万生态移民的实施步伐,拟投资105.8亿元对中南部地区7.9万户34.6万人实施搬迁计划。宁夏红寺堡区是宁夏生态移民集中安置地之一,也是宁夏移民规划开始较早的一个项目,是全国最大的生态扶贫移民集中区,1998年开发建设,1999年1月红寺堡开发区管委会正式成立,2009年9月经国务院批复设立吴忠市红寺堡区,行政区域面积2767平方公里,辖2镇3乡、1个街道办事处、61个行政村、2个城镇社区,从至今只有13年的发展历程。

红寺堡区的建立旨在为搬迁移民脱贫,因此该区的经济发展和人均收入的提高显得尤为重要,而产业的发展构成一国或一地区的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红寺堡区结合当地资源优势,在国家和宁夏政府的扶持下,大力发展特色产业,这些发展有些已经初具规模,有些还在起步和探索阶段,如何优化产业布局和延伸产业链,解决产业发展中的瓶颈问题将会是后续产业发展中的重点,因此对红寺堡区的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影响因素的分析及发展战略的研究极具迫切性。

论文在归纳总结有关生态移民区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研究对象进行了概念界定,对研究方法和理论依据进行了简单介绍。除理论支持外,论文还对红寺堡区的产业进行了实地调研,并根据调研资料对该区的产业发展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其中,依据波特的竞争理论对红寺堡区产业发展的竞争环境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并找到影响该地区产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因素集。最后运用扩展的SWOT分析方法计算得出红寺堡区产业发展的战略方向,根据实际的战略分析结果,分别从生产要素、产业发展模式、产业布局优化和产品销售几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发展对策。

二、概念界定及分析方法

国内外有关产业发展的研究,主要朝着两个方向进行:实证研究,以文化、信息、汽车、物流、医药等产业为主;理论研究,多以产业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为研究重心,两者中学者偏重于实证分析,主要是对某个地区或某种产业的发展途径和战略的研究,但是这些研究的对象大多是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方,针对移民区的产业问题研究相对较少。论文从产业的概念入手,对该论文的研究对象进行概念界定,并对产业发展战略的分析方法和选择方法分别进行了介绍。

(一)产业的概念

产业既可以专指工业,也可泛指国民经济中的相对独立部门,如工业、农业、服务业等,或者更加具体的行业部门,如房地产业、金融业、食品业等。戴尔·古德(2001)主编的《康普顿百科全书》将产业定义为:把原材料加工成为商品或提供有用服务的所有的工农业与服务行业的总和。简新华(2001)主编的《产业经济学》将产业定义为:国民经济中以社会分工为基础,在产品和劳务的生产和经营上具有某些相同特征的企业或单位及其活动的集合。可以看出产业实质上是指为生产同类产品(或服务)及其替代品(或服务)的企业群(或产业部门)在市场上的相互关系的集合。

由于产业的多层次性,研究者为了各自的研究目的对它进行了不同的分类。其中,费歇尔、库兹涅茨等经济学家按照产业发展的自然顺序,将产业分为:第一产业(农业和畜牧业)、第二产业(以制造业为主)和第三产业(包括商业在内的服务业)三个产业层次。这种划分方式简单明了,被许多国家所采用,也是论文划分研究对象的依据。

根据对红寺堡区的实地调研结果,综合三次产业的划分标准,对论文涉及的产业进行界定。红寺堡区的第一产业包括有种植业、林业和畜牧业。第二产业主要为电力和制造业,包括风能发电、光伏发电、农副产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和服装制造业。第三产业中的产业类型比较广泛,主要为流通部门和公共服务部门,生活服务部门以及提供科学文化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还存在缺失。

(二)生态移民概念

生态移民的概念最早出现在国外,是由环境难民的概念转化而来的,Essam E1-Hinnawi在1985年首次将环境难民定义为:由于显著的环境崩溃导致人们的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甚至生存受到威胁,从而不得不选择迁移的人。对因为难民一词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是指那些自身的财产、生命不能得到本国政府的保护,从而不得不离开自己的国家以寻求其他国家保护的人。因此环境难民这个概念自提出以来就备受争议,后来这个概念逐渐被环境移民所取代。环境移民又称环境迁移人,联合国难民署2007年将环境移民定义为由于不利的环境、生态和气候的变化,导致人们的生命、生活、以及自身财产受到严重威胁从而被迫离开原来生存地的人。为了强调移民与难民的区别,这个定义的移民仅指在本国范围内的迁移人口。除了环境移民外,一些学者开始使用生态移民,表示由于环境和其它因素共同作用而出现的人口迁移。生态移民中除了包含生态之意外,还暗含有经济之意,这正好表达了环境移民诱因的复杂性。Reuveny(2008)使用生态移民,表示因环境恶化(包括环境退化和自然灾害)导致的人口迁移。到目前为止,有关生态移民的相关定义,都没有得到一致认同。

在我国,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由于人口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才开始出现生态移民的概念,与国外生态移民不同的是,我国的生态移民是由政府主导的,相同的是迁移的原因和国外是一致的。另外,我国学者对于生态移民的概念的界定也不相同,尽管如此,这些概念所包含的内容及表达的思想大概是一致的,比如对生态移民发生的原因的认识基本是一致的,是因为人们生存的生态环境恶化,或是因为人们居住的生态环境不适宜人类居住,而发生的人口迁移。李宁、龚世俊、葛根高娃、乌云巴图(2003)认为生态移民是由于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而导致的人口迁移,不同的是李宁和龚世俊更强调人口过多、过集中超出了环境承载力致使环境恶化。

相对地,生态移民的目的是为了改善迁出地的环境,为了改善迁出地人们的生活境况。刘学敏(2002)与皮海峰(2004)提出的生态移民的概念就强调了以上目的,他们都认为生态移民的目的在于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重点在于生态脆弱区人口、资源和经济的协调发展。皮海峰的生态移民的概念在指出移民目的的基础上,还提出迁出地生态系统恢复的具体措施,比如:实施全面禁耕、牧、渔、猎、伐、和禁采,实行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退耕还湿和退耕还水,因此,皮海峰对于生态移民的概念界定相对比较全面。除了强调迁出地的生态环境外,还有学者同时强调了迁入地的生态环境的保护,这使得生态移民的概念更加全面。方兵和彭志光(2002)更强调生态移民的多目标性,他们认为生态移民既要保护迁出地的生态环境又不能破坏迁入地的生态环境,同时要保护迁入地当地原有居民的利益。

结合以上的文献和红寺堡区的实情,本文将生态移民定义为:或由于不断增加的人口压力超出生态环境的承载力使得生态环境持续恶化或由于天灾、历史等其他原因导致的生态环境不适宜于人类居住形成的该类地区自然资源低质化、人们生活贫困化的现象,从而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和矛盾所发生的被动的或主动的迁移活动。

(三)产业发展战略分析方法及选择

1.战略分析方法

(1)外部环境分析法(PEST)

PEST分析是对宏观因素作分析,具体的分析内容会有差异,但是一般都应对政治(Political)、经济(Economic)、技术(Technological)和社会(Social)这四类主要外部环境因素进行分析。政治环境一般从法律、政府和法规的角度进行;经济环境一般从经济增长、货币与财政、利率、汇率、消费与投资等角度进行;技术环境一般从技术变革、产品生命周期和新技术构想角度进行;社会环境一般通过人口、地理分布、教育、生活方式、社会价值、生态保护的分析获得。可以看出,这种分析方法主要是从定性的角度分析的,缺乏定量的准确性。

(2)波特的竞争优势分析模型

波特(Michael Porter)(2002)在其经典著作《竞争战略》里提出了五力分析模型,主要用来分析本行业的企业竞争格局以及本行业与其他行业之间的关系。行业现有的竞争状况、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客户的议价能力、替代产品或服务的威胁、新进入者的威胁这5大竞争驱动力,决定了企业的盈利能力。但是该模型更多是一种理论思考工具,而非可以实际操作的战略工具。后来波特(2005)在研究国家竞争力时又提出了著名的“钻石模型”,这一模型用于分析一个国家某种产业为什么会在国际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具备了实际操作性。他认为,决定一个国家某种产业竞争力的因素有四个: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表现和企业的战略、结构、竞争对手的表现。他认为,这四个要素具有双向作用,形成钻石体系在四大要素之外还存在两大变数:政府与机会。机会是无法控制的,政府政策的影响是不可漠视的。

论文认为产业发展的研究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提升产业和区域竞争力,因此在研究红寺堡区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时借鉴和发展了这一理论,它成为论文的一个理论基础。

2.产业发展战略选择

(1)SWOT分析

哈佛安德鲁斯(Andrews)1971年在《公司战略概念》一书中提出这个分析框架。SWOT是英文Strengths、Weaknesses、Opportunities和Threats的缩写。SWOT分析实际上是对企业内部和外部条件各方面内容进行综合和概括,进而分析组织的优劣势(内部)、面临的机会和威胁(外部)的一种方法。优劣势分析主要是着眼于企业自身的实力及其与竞争对手的比较,而机会和威胁分析将注意力放在外部环境的变化及对企业的可能影响上。在分析时,应把所有的内部因素(即优劣势)集中在一起,然后用外部的力量来对这些因素进行评估,它常常被用于制定发展战略和分析竞争对手的情况。

但是该理论也存在着缺陷。从上面的介绍可以发现,传统的SWOT分析法具有明显的缺陷。首先,它只能定性的分析,形成的经营或管理战略比较模糊,据此所作的决策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决策者的主观判断。其次,对四个指标没有侧重点,未对其重要性进行区分和排列,将所有的机会和优劣势等同考虑,因此对于分析的结果也难以进行界定。

(2)改进的SWOT量化分析模型

为了克服以上缺陷,后来的学者做了很多修正和改良。Kotler(1998)等人提出分别根据外部因素的吸引力及其成功概率来划分机会和威胁,根据内部因素的实际水平和重要性来划分优势和劣势。王秉安(1995)采用定性和定量结合的方法,运用菲德尔法、矢量法、梯度、极坐标及四半维坐标系等数学工具构建了以优劣势力度、机会威胁力度和战略强度系数为定量分析体系的SWOT营销战略分析模型。Mikko Kurttila等(2000)将层次分析方法与传统的SWOT分析相结合,对各个战略要素的重要程度进行了区分。黄昕,周世植(2000)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其进行了改良,减少了主观因素。

改良后的模型虽然在分析工具上可能存在着差异性,但是基本分析思路差异性不大,大致思路如下:第一,收集信息,进行影响因素或者环境分析;第二,提炼关键因素(优劣势因素,机会和威胁因素),组织专家打分;第三,SWOT各个单因素力度的计算;第四,SWOT各个总因素力度计算;第五,构建SWOT战略四边形;第六,战略向量的计算,战略类型的战略方位角(θ)的计算和战略强度:(ρ)的计算;第七,战略地位的制定(θ,ρ),并据此选择战略决策。

三、红寺堡区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红寺堡区自1999年建立管委会以来,产业布局和发展都取得了很大进步,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农业为主,积极发展服务业,大力开发旅游业的产业发展模式。尤其是2008年红寺堡区党委、政府确定和实施3211计划(包括30万亩葡萄,20万设施农业,10万头黄牛,10万亩经果林)以来,产业和经济发展有了快速提高,但是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不足。通过对红寺堡区产业发展现状的论述,可以为后面的分析提供现实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