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2012年宁夏中南部地区生态移民蓝皮书
18991100000038

第38章 宁夏生态移民发展能力调查研究(2)

(二)客观因素

从客观上看,移民发展能力又与周围环境、政府支持力量有关,因此影响宁夏生态移民发展能力的客观因素主要有一下几点:

资源环境条件限制了移民安置区产业的发展。调查表明,宁夏生态移民安置初期主导产业仍然为种植业和养殖业,但是宁夏生态移民安置区多处于新垦区,土地贫瘠,立地条件差,开发、改良成本高、时间长,移民安置区普遍存在耕地资源不足、耕地质量不高的现象,移民的发展因此受到了制约,靠种养业致富难度大。

2、宁夏生态移民教育培训

教育和培训是生态移民发展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但是据调查宁夏生态移民的教育培训的开展效果并不理想。根据我们走访调查统计,有近一半(52.83%)的移民参加了技术方面的培训,然而只有13.1%的移民拿到了相关的技术培训证书,有75%的移民认为培训对其本人和家庭没有作用或只有一点作用。在与移民交谈中了解到大多是培训只是在晚饭后将很多人召集在一起,只用1~2个小时的时间将知识很笼统的传授给参加人员,对于培训后的效果没有及时的反馈,导致每个人都听了很多于己无用的知识,而与及有用的知识又不能很好的吸收和应用。另一方面,培训项目计划的制定有时没有根据移民的实际情况和市场需要制定,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培训的短期性对移民的实际就业情况并无多大改善,开始的热闹在几个月后消失殆尽,成效也不显著。同时,技术培训不扎实,缺乏后期实地帮扶、培训时间短,移民学的既不扎实也不熟练,无法真正实现就业,培训的技能并没有转化为提升移民能力、增强生活能力的有效资源。

3、宁夏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发展

后续产业发展是实现移民群众能致富的重要支撑,是关系到移民群众长远发展、增加收入的重要保障。然而宁夏生态移民后续产业的发展滞后从深层次上制约了移民发展能力。由于资源有限性,搬迁后大部分移民的生产生活不能依靠传统的农业、养殖业,而必须从事其他产业,还没有真正从思想观念上得到改变,大部分移民不愿也不会从事其他生产经营活动。加之迁入地一般为新建区或是城镇周边地区,当地社会经济并不十分发达,普遍存在中小企业发展不足,特色经济发展薄弱的现象,使得移民后续产业发展空间更加有限。在我们所调查的5个移民村159户移民中,有60%的移民在搬迁前主要以种地为生,每户平均有耕地25.34亩,另外还有15%的移民从事养殖业,而搬迁后仅只有1.5亩耕地或一个种植大棚,新的安置区规划又不宜发展养殖业,移民必须从事其他产业。然而,在“搬迁后的主要职业”这一问题上,仍然有36.48%的移民只在家干农活。另外,搬迁的移民大部分是山区的贫困户,在安置区重新生产生活后,几乎没有了资金积累,受经济困难和传统观念的影响,在缺乏资金的情况下也缺乏发展产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制约了移民发展能力。

4、宁夏生态移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公共服务供给的失衡,使移民难以获得基本的公共服务,从而导致生态移民的发展很难得到保障。在移民安置区,政府提供的公共医疗、义务教育、最低保障等基本公共产品相对于城镇来说还是有一定的差距,这些都影响了移民能力发展。首先,村中没有医务室或其他诊所,有些移民村虽然配备了相应的公共服务设施,但并没有对外开放,如盐池花马池镇北塘新村虽然建设了社区卫生服务站,但是在我们调研时并没有开门,据村民说,该卫生站并为提供服务,移民就医只能到县城去。虽然移民新村离县城不远(约4、5公里),但是一些急诊、小病等还是无法获得便捷有效的治疗;其次,在新村,除了水泥路外,看不到其他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由于撤点并校,村中没有小学,村民只能每天去县城接送孩子上下学,这样浪费了家长很多时间精力;村中没有公共借阅室和公共娱乐设施,村民缺少新型文化娱乐活动,在永宁县胜利乡杨显村由于冬季没活,又没其他文化娱乐活动,一些人嗜赌成风,造成社会风气不正,影响自我发展能力;村中虽然已经修了水泥路,但是没有配套安装路灯等设备,这使得村民的夜间活动很不方便。

四、提升宁夏生态移民发展能力的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移民后续发展宣传,促进移民自主发展能力的积极意识

调查发现,政府在实施生态移民搬迁前对生态移民政策进行了广泛宣传。但是,当移民顺利迁往移民安置区后,政府在移民如何实现后续发展方面宣传力度不够。所以移民群众往往认为,是政府要就搬迁的,所以一切事物要由政府来管,一些自己本可以解决的问题也要求政府负责解决。被动心态使部分移民产生了“等、靠、要”的依赖心理,具体表现在在经济发展途径的选择上徘徊不定,生产生活缺乏计划性,就业存在观念偏见等,总体上缺乏自主发展的积极主动意识。所以,相关政府部门应该建立一个长期的、持续性的宣传机制,运用强有力的宣传来打破传统思想对生态移民群体的影响,解放思想,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从业就业观念,建构正确的、有计划的生产生活,促进移民提高自主适应能力和积极主动的自主发展能力。

(二)强化移民教育技能培训,提高移民自身素质

生态移民发展能力之所以得不到提升,移民自身文化素质不高是重要因素,另外,移民技能的提高也是是移民发展能力提升的关键因素。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教,教育和培训是生态移民发展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政府应根据移民特点和当地实际,以市场为导向,开展移民教育和培训工作:合理安排移民科技培训项目和技能培训方式,根据移民需求及安置区具体状况,提出适应移民发展新生机模式的培训方案和计划。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强化移民基础教育,构建教育长效机制

开展移民教育技能培训的基础在于农村基础教育。各级政府要不断加大对生态移民乡村基础教育的投资力度,进一步完成基础教育设施建设,改善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以保证学生顺利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如果在学校教育上力度不够,投入不足,那么第二代、第三代移民文盲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层出不穷,后期的培训将会步上现在培训困境的后尘。因此,抓好学校阶段的教育既是基础工程,又是提高移民素质的重要方面。

2、加强移民技能培训力度,强化针对性生产技能培训

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移民安置区移民提高发展能力、早日致富的关键措施。调研了解到各县市对移民的培训多集中在种植、养殖技术、建筑工的培训。而移民中非农业劳动力的比例要高于农业劳动力,所以以后进行培训时对非农业的剩余劳动力有一定的针对性,制定培训计划时要考虑移民需求以及移民安置区产业发展和用工需求,减少培训工作的盲目性。另外,应当对所有无从业经验的移民进行培训,以便他们在安置区能迅速进入角色,早日适应新岗位需求。由于移民中初中以下文化成俗的人数量比较多,所以培训是要适当按文化程度、年龄、性别,甚至是接受培训者的个人意愿,对培训对象进行划分,然后根据培训对象的接受能力,安排与之相适应的培训知识内容。

3、加强残疾人教育培训,尽量使他们自立

残疾人往往被视为家庭的累赘、社会的负担,其受教育的权利常常被忽视。为此,应让有一定劳动能力的残疾人接受特殊教育,要针对他们自身的情况分类给予教育培训:对于知识水平比较高的残疾任您可以给予高水平的技能培训,比如修理电器等;对于文盲或者小学文化程度的残疾人给予基础技能培训,比如种养殖等;对于那些不能自理的残疾人需要多方给予救助。尽量使有条件的残疾人实现姿势凄厉和无条件的得到相应的救助,以减轻家庭的负担。

总之,对于移民的教育技能培训要坚持培训与实践相结合的理念,实行有目的、有去向、面向市场的培训,培训结束后要及时安排实践应用或上岗就业,使其新获得的技能有发挥作用的空间,是指真正成为提升移民发展能力的有效资源。

(三)强化社会保障机制,营造良好的提升移民发展能力的生活环境

自治区政府“十二五”生态移民规划中提到,生态移民搬迁后,与当地居民享有同等的教育、医疗卫生、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紫衫等社会保障政策。要更加关注移民安置区弱势群体,积极建设服务型的社区管理模式,努力实现社区居民困有所助、难有所帮、需有所应。针对移民安置区的特殊情况,地方政府要着力强化公共服务水平,让弱势群体享受到机会平等的公共服务。要进一步推进移民安置区公共实施健身,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公共事业发展,为移民充分参与经济、政治、文化活动等提供保障。这样,移民提升发展能力的生活环境得到保障,从而实现“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