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3分钟读懂一个心理学常识
18992100000011

第11章 社交心理学——你的“心”魅力,拉近心距离(2)

想与别人成为好朋友,就应该真诚地坦白自己的情感和想法。陈述自己,推销自己,心理学谓之“自我暴露”。怎样才算是表现出你的真诚呢?

真诚首先就体现在外在形象上,适当的掩饰是可行的,但过分掩饰就会适得其反。比如身体矮小的男士,如果穿上超出常规的高跟鞋“垫一垫”,会让人觉得比身体矮小还要滑稽可笑。这样让人看不出他的真诚,倒是会让人觉得他很“幽默”。如果一位皮肤黑黑的女士,涂上一层厚厚的白粉掩饰,不但不能掩饰过去,反而会让人产生粗俗不堪的印象,让人更加不愿意和其交往。

忘掉自己的缺陷,看到自己的长处,培养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把精力集中在更有意义的活动中,这样才能让你顺利迈进社交的“门槛”,让人接受你。

有的人为了提高社交能力,就会看一些关于社交方面的书,其中会告诉读者一些交谈技巧,使话说得更得法、更得体,更适合语境,这当然是很有必要的。但是,话语打动人的根本力量,来源于说话人内心的真诚。所以,只要心有至诚,即使词语匮乏、口才愚拙,也能使你的情意、你的真诚传达给对方,打动对方。

眼睛表现出来的真诚,坦荡如水,平静地注视,不用躲躲闪闪或目光垂下不敢直视。

举止的真诚,自然,大方,从容不迫,不矫揉造作,不虚伪客套,举手投足间流露出的是一副安然之态,这样会为你赢得别人的好感。

与人交往中,谁也不免会说错话、办错事,有些人明明知道自己错了,却硬着头皮不承认,甚至还要为自己争辩,致使矛盾得不到解决,彼此的隔阂不能消除,致使与对方的感情也会因此而变得疏远。“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如果你错了,就很快地、很热诚地承认。这样你获得的友谊将使你分外满足。

不论哪种交际场合,别人说话都要专心,耐心,等对方把话说完,把意思表述完整,再发表自己的见解。满不在乎地随意插嘴,一是干扰了对方的表情达意,使对方的表达未受到应有的尊重。这自然招致说话人不悦。二是使自己的话语在未出口之前,就已驶入了“片面性”的岔道——还没听完对方的见解、设想,仓促间发表的主张怎会周全妥帖、切实可行呢?

在言语交际中,专心倾听对方话语,是尊重他人和真诚待人的体现。多听少说、听时专心、听完再说,能够给自己的交际活动树立良好的形象,利于与人和谐相处;抢话、喜欢插嘴是言语交际中的坏毛病,久而久之,会铸就令人生厌的交际形象。

心理常识角色置换效应

在社会心理学中,人们把交往双方的角色在心理上加以置换从而产生的心理效应现象,称为角色置换效应。

角色,原本是戏剧或电影、电视中演员扮演的剧中人物的意思,现在已被用于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之中,成为一个专用术语,专指一个人根据社会的舆论、规范和习俗,所表现出来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每一个人都充当着不同的社会角色,有时是数个不同的社会角色于一身,但在具体交往时一般总是处于某个特定的角色中。

因此,在社会交往时,人们不仅习惯于从自己的特定角色出发来看待自己看待他人的态度与行为,而且还习惯于自我中心式的思维方式,从而引发出一幕幕角色冲突的悲剧。如果大家都能从对方的角色去思考一下,都能将心比心地换位感受一番,那么,许多冲突、矛盾就可以迎刃而解,有的根本就不是什么角色问题,这就是角色置换效应的积极作用。

人际交往应坚持“互惠”,追求“双赢”

卡耐基说过:“和谐的人际关系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事实上,要想建立良好的交际关系,就要尽量减少与他人之间的矛盾,消除彼此的摩擦,就不能太自私、“吃独食”,而应坚持“互惠”,追求“双赢”。比如:在交际心态上,不要只想自己享受,不让别人舒服,更不能有“以置对方于死地而后快”的想法。要明白,我们参加社会交际活动是想为自己赢得几个朋友,而不是增加几个敌人。

在一个交际圈里考虑问题时,不能只为自己着想而不为他人考虑,也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而不考虑长远的利益。在大家意见不能统一时,可跳出“思维定势”,谋求一个折中的方案。对利益有争议时,双方要坐下来诚恳协商,必要时,不妨都作出一定的让步。

实际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需求是多层次的,可以粗略地分为两个基本层次:一个层次是以情感定向的人际交往,比如亲情、友情、爱情;另一个层次是以功利定向的人际关系交往,也就是为实现某种功利目的而交往。在交往过程中,有时是为了满足物质需求,有时则是为了满足精神需求。换句话说,人际交往的最基本动机,就在于希望从交往对象那里获取自己需求的精神上的或物质上的满足。

人际关系心理学家认为:互惠互利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互惠互利原则,既包括物质方面的,也包括精神方面的。大多数人受传统观念影响,人们在交往中更愿意谈人情,而忌讳谈功利。

人际交往的目的可以说是建立在互爱互惠的基础上的,这种人与人之间情感、心灵的来往,不求金钱,不为谋利,而是双方期望获得精神上、心理的互动,情感上的支持,这何尝不是一种互惠互利?

要想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就应该能为他人着想,付出要从自我做起。有句话说得好,将欲取之,必先予之。互惠互利,是人际交往的一个基本原则。在交往中时时想到互惠这条基本原则,积极付出,就能满足交往对象的需要,这样,才有朋友在我们需要的时候帮助我们。交往如果没有做到“互利互惠”的话,就很难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

提到“互利互惠”这个词,一般都会给人一种事务性的印象和很强的功利性色彩。可是互利互惠并不仅仅指物质的方面,不是只有在谈到“功名利禄”时才能使用这个词。在日常生活中得到他人的关照,例如,在工作上得到他人的帮助,或者下班后别人请自己吃饭等等,之后,我们就要以某种方式表达感激的心情,这也是互利互惠。

在看到给予自己关照的前辈很忙时,问一声:“我能帮些什么?”这也是一种很好的表达自己感激心情的方式,也是互利互惠的根本精神所在。

如果你从别人那里得了恩惠,反过来自己也应该给予别人报答,这就是互利互惠的根本所在,也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条件。

人与人的互动关系就像坐跷跷板一样,要高低交替。所以,人际关系要达到和谐,必须保持一定的平衡,人们最大的需求是被他人需要,在与人相处时要注意尊重对方,使对方觉得自己被人需要。任何一个好的关系都是双方受益,如果一方长期受损,或者一方长期被动地接受施予,那这种人际关系是长久不了的。

如果你求别人办事,别人帮你办了,你就要及时回报别人,这可以表明你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有利于以后的相互交往。

如果能珍惜每一次与别人的接触的机会,积极主动地关照别人,并且欣然接受别人的帮助,那你一定会有一个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并且,你的生活和你的一生也会因此而收益。

心理常识互惠定律

“给予就会被给予,剥夺就会被剥夺。信任就会被信任,怀疑就会被怀疑。爱就会被爱,恨就会被恨。”这就是心理学上的互惠关系定律。

成功的第一步就是要先存一颗感激之心。时时对自己的现状心存感激,同时也要对别人为你所做的一切怀有敬意和感激之情,及时地回报别人的善意,且不嫉妒他人的成功,不仅会赢得必要而有力的支持,而且还可以避免陷入不必要的麻烦。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就会怎样对待你。人际关系就是善意关系,人是三分理智七分感情的动物。士为知己者死,从业者可以为认可自己存在价值的上司鞠躬尽瘁。给予就会被给予,剥夺就会被剥夺,怀疑就会被怀疑,爱就会被爱,恨就会被恨,帮助别人也是帮助你自己。人生最美丽的补偿心,就是人们真诚地帮助别人之后,同时也帮助了自己。一个与人为善、一心做好事的人一定会赢的属于他的成功。

赞美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

世界上有一种东西人人都想得到,也都有能力大大施舍,可是有人却往往吝于付予,这就是赞美。不论是口头赞美还是书面的赞美,只要是赞美之词,都能给人带来好的心情,帮你打开交际之门。赞美是同批评、反对、厌恶等相对立的一种积极的处世态度和行为,它能快速拉近交际双方的距离。

赞美是对别人关爱的表示,是人际关系中一种良好的互动过程,是人和人之间相互关爱的体现。它是深藏在每个人内心的渴望。渴望被人赏识是人最基本的天性。既然渴望赞美是人的一种天性,那么,我们在交际过程中就应学习和掌握好这一处世智慧。交际中,有相当多的人不习惯赞美别人,由于不善于赞美别人,或得不到他人的赞美,从而使交际缺乏温情和热度。

赞美是对人的肯定,获得赞美是一件令人快乐的事,表示大众接受自己的行为或某种观点,是人人都期待的一种外界反应,受到赞美的人往往会受到鼓励,更具干劲,心情愉悦。有的人把赞美看得特别重,甚至胜过生命和财富。也有的人把赞美看得很淡然,面对别人的赞美,只会一笑而过。我们可以从一个人看待赞美的态度来观察他的内心世界。

有的人听到赞美,乐于接受,并且会在接受别人赞美的时候用适当的好话答谢对方。这种人心地单纯,胸怀坦荡,好助人为乐,凡事能够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如果朋友陷入困境,他们会慷慨大方地给予朋友及时有效的援助,和朋友一起共渡难关。他们懂得肯定别人的优点,别人非常愿意和他们相处,因为和他们相处是快乐的。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赞美是一种有效的交往技巧,能有效地缩短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心理距离。在办公室共事,一般人往往容易注意别人的缺点而忽略别人的优点及长处。因此,发现别人的优点并给予由衷的赞美,就成为办公室难得的美德。无论对象是自己的上级、同事,还是自己的下级或客户,没有人会因为你的赞美而动气发怒,被你赞美的人一定会心存感激而对你产生好感。如果你既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又经常去赞美别人,相信你的人际关系会越来越好,你还会觉得工作是如此快乐,生活是如此美好。

记得有个故事,讲的是一对平凡的夫妇常常互相抱怨,可是,有一天,丈夫开始赞美妻子。丈夫说:“你知道吗?老婆,我有个柜子很神奇,每次拉开那些柜子的抽屉,我都一定找得到我要的袜子和内衣裤。多谢你这些年来把家打点得那么妥当。”

妻子开始时不知道为什么,感觉莫名其妙,觉得丈夫非常奇怪。但随着生活慢慢继续,妻子开始变得自信,并且开朗起来,慢慢的,家里面的抱怨减少了,妻子开始回馈丈夫的赞美,并且努力让自己做得更好。

一句话可以把人送入坟墓,也可以使人起死回生。一句话救人的事例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罕见。一位享有声誉的老师曾经总是用训斥来督促那些未能完成作业的学生。久而久之,学生听腻了他的责骂,这样督促毫无结果。后来,另一个老师建议这位老师最好去表扬那些完成了作业的学生,这位老师欣然采纳建议,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不仅完成作业的人数大大增加,而且上课时,师生双方都很轻松愉快。这是因为赞美能使人的情绪平静,感受到被关爱的感觉,从而愿意为爱努力。

有的人并不相信小小的赞美能够取得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事实证明,赞美就是有那么大的功效。人是渴望赞美的动物。在与他人相处时,要满足他人的这种渴望,多赞美别人。如果说,批评与鼓励都是催人上进、激人发奋的手段的话,在许多情况下,适当的奖励往往能收到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