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3分钟读懂一个心理学常识
18992100000007

第7章 识人心理学——用心观察,你就能洞悉他人的内心(2)

如果一个人突然改变服装嗜好,表示心理上受了很大的刺激,心情产生了变化,与这种人相处,就要注意了,千万不要哪壶不开提哪壶。当然,也有可能是接受了新的美丽理念,有了新的美丽构想,希望给人另一种感觉。

日本东京都立大学人文科学院心理学博士、心理学教授涩谷昌三,在其专门研究非语言的沟通与空间行动学多年的基础上提出,一个女性对于服装的选择,其中隐含了很多个性化的心理特点。

心理研究表明,喜欢穿男性化职业装的女人往往表现出这样的心态:她们希望像男性一样工作,以实力决胜负,不靠女性的身份博得特权。对工作充满热情、上进心很强的人,自己的主张和与别人竞争的意识都很强烈。这类女性在离开工作场合之后,往往会解除对自己的限制,行为举止变得很淑女。

而工作时喜欢穿得很女性化的人,是把自己视为女性来投入工作的,她们希望运用女性特质赢得成功。她们有冷静计算以求得生存的特点,和外表呈现的柔弱很不一样,可以算做潜意识里很有征服欲的人。

服饰风格是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喜好和性格的,但服装和物品的颜色却更能提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喜欢穿红色服装的女性被认为是“具有丰富愿望的年轻型”,生活中她们常常感到不满足,富有冒险精神,追随流行时尚,但其变幻无常的性情常常令人捉摸不透。

喜欢绿色的女性被认为是“坚韧实际的母亲型”,生活中她们安于现状,行动慎重并很努力,但害怕冒险和超前,性格内向且常常压抑自己的欲望,在感情方面羞于主动。

喜欢橄榄色饰物的人:性格压抑,对待任何事物都喜欢往坏处想。他们比较脆弱,但心地善良,富于同情心。

喜欢紫色饰物的人:喜欢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具有艺术家的气质,但常常处于一种自我满足的状态是其最大的缺点。

喜欢褐色饰物的人:性格坚强,即使目前生活艰难,也不会放弃理想。但个性过于呆板是其最大的缺点。

喜欢暗红紫色及暗褐色、黑色饰物的人:性格内向,不喜欢交往。即使交往,留在人面前的也不是其真实的性格。这种人心里有些无法愈合的心灵创伤或痛苦回忆,导致其对人对事不喜欢表露真心。

喜欢灰色饰物的人:性格欠缺勇气,没有主见,追求高雅,有较强的审美观,性格中有贵族气。如果买东西,叫这种人帮你参谋是不会错的。

值得一提的是,注重服装色彩并喜欢复杂衣饰的人,往往比较讲究实际、有自信心,但爱支配人、感情易冲动,易陷入虚荣歧途;喜欢浅色服装和简单衣饰的人,性格常常比较内向、生活朴实、温和淑静,但容易缺乏自信、依赖心理较强,不善于独立行动。由于有的人在挑选穿哪件衣服时,会受当时心情的影响,所以,从一个人每天换穿的衣服上,往往会看出他当天的心情。

心理常识轰动效应

轰动效应是一个通过引人注目的事件,达成轰动的社会效应。如一个美女,偏要找个最丑的丈夫,让别人吃惊,或某人有意做件荒唐事,造成社会轰动。轰动效应的达成,一靠媒体传播,二靠口头传播。

明星婚恋等事件,经新闻媒体传播,往往会出现轰动效应。也有的轰动效应是世间出奇的事件引起的。一般说来,积极的轰动效应无损于他人与社会。但某些人出于不可告人的目的,捏造他人的谣言,揭露他人的隐私,传播有损他人声誉的绯闻,显然,这是侵犯人权并有害于社会稳定的。

谈吐会泄露出人的内心世界

语言仅仅作为交际工具时,其字词本身并不涉及态度指向问,但语言运用于意识形态话语,并存在于具体的语境中时,这些字词,就极容易唤起接受者的各种情绪。听者能够从一个人说话的内容和语调中摸索出说者的性格特点。

分析判断人的言语,是洞察人的心理奥秘的有效方法。从一定的意义上说,言语是一种现象,人的欲望、需求、目的是本质。现象是表现本质的,而本质也要通过现象表现出来。

言语作为人的欲望需求和目的的表现,有的是直接明显的,有的是间接隐晦的,甚至是完全相反的。对于那些直接表达内心动向的语言来说,每个人都能理解,正常的、普通的人际交往,就是以这种语言为媒介进行的,无须赘述。而那些含蓄隐晦甚至以完全相反的方式表现心理动向的言语,就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的。人与人的差别,大多就表现在这里。若能够知一反三、触类旁通,反过来想想,倒过来想想,增加点参照物,减少些虚假的东西,最后透过言谈话语,发现人的深层动机,那就说明,你比别人聪明得多。

语言是在劳动与交往中产生的,它不仅是人进行思考、表达思想与感情的工具、人际交往的工具,而且语言也能表现一个人的个性特征。而心理语言学就是研究语言活动中的心理过程的学科,它涉及人类个体如何掌握和运用语言系统,使其在实际交往中使语言系统发挥作用,并且能够从别人的话语中了解其心思。

言语行为和人的其他一切行为一样,也是对刺激的反应,是联想的形成、实现和改变,是借强化而获得的。这样,心理语言学的理论基本上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言语活动中的具体表现。

从说话内容上来分析,一个人说话条理清楚、语言明快,往往说明一个人干练、沉稳;语句拖拉、不分重点,往往说明一个人思维迟缓,做事抓不住重点;语言热烈而流畅,说明一个人热情、自信;语言冷淡而尖刻,说明一个人为人处事锋芒毕露,盛气凌人。

在口头语言方面,根据一个人的说话多少、说话方式、说话声音与风格、说话内容的真诚与否,可以看出一个人的个性特征。说话慢条斯理者,往往说明性格沉稳、不急不躁;健谈者往往说明性格外向、开朗,善于交际,也可能说明过于自负,爱表现自己;信口开河者往往表现缺乏自控力,不负责任或哗众取宠;沉默寡言者,往往性格内向,不善交往,或怕负责任,或是一种怯懦、多疑、孤独的表现。一个人说话和行为是否一致,往往可以表现出一个人诚实或虚伪的特征。

当然上述从语言判断一个人的个性,只是一般而论,而不能一概而论。

《礼记》中谈到内心与声音的关系。《礼记·乐记》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对于一种事物由感而生,必然表现在声音上。人外在的声音随着内心世界变化而变化。所以说“心气之征,则声变是也”。

一个人若是心里平静,说话声音、语调自然就均匀顺畅。一个人若是心胸豁达,和蔼可亲,说话就会有清亮和畅的声音。如果一个人内心狭隘,言语之间必有偏激之声。内心不诚实的人,说话难免会支支吾吾,这是心虚的表现。内心卑鄙乖张的人,心怀鬼胎,因此,他的声音阴阳怪气,听起来必定非常刺耳。内心宽宏柔和的人,说话声音温柔和缓,如细水长流,不紧不慢,听者如沐春风。当一个人心中不安或恐惧时,说话速度就会变快,并且层次错乱。

一个人说话声音很小,说明这个人不是很自信,缺乏安全感,是个胆小、怯懦之人。当然,也有先天说话声音就是提不上去的人。

大声说话的人,如果不是表达自己不满情绪,或者是处在混乱情境中的话,那么,他是属于明朗、爽快之人,待人真诚,从不说假话,有什么说什么,但也正是由于说话直来直去,常常在无意中得罪人,虽然他也意识到了这点,但他绝对不会因此而改变自己的说话方式。另外,他们人品正直,做事光明磊落,偷偷摸摸做事不是他们的风格。他们组织能力强,有责任心,值得信赖,因此,特别适合领导者的职务,如果他们有幸走上领导人位置,必定会将自己的才能发挥到极致,从而使事业蒸蒸日上。

心理常识霍布森选择效应

1631年,英国剑桥有一个做马匹生意的商人名叫霍布森,他在卖马时承诺:买或是租我的马,只要给一个低廉的价格,可以随意选。但他又附加了一个条件:只允许挑选能牵出圈门的那匹马。

其实这是一个圈套。他在马圈上只留一个小门,大马、肥马、好马根本就出不去,出去的都是些小马、瘦马、懒马。显然,他的附加条件实际上就等于告诉顾客不能挑选。大家挑来挑去,自以为完成了满意的选择,其实选择的结果可想而知。这种没有选择余地的所谓挑选,被人们讥讽为“霍布森选择”。

习惯性动作会无声地表露人的内心

在心理学里,一个“点”,往往可以洞悉一个人的“全部”。可以通过长相、衣服、饮食、姿态、谈话、态度、习惯、做事等方面的一个具体行为形成对他人的印象,从而作出判断和评价,来认识、了解一个人,这个过程,我们可以称为是“对他人的知觉”,即心理学上的“认知他人”。

人体是一个信息发射站,人的动作、姿势等是一种非文字语言的通讯手段。从人的习惯动作上,就会发现一个人的性格、气度等内在品质。矫揉造作、装腔作势的人,总是故作姿态;傲慢的人,走起路来往往摇头晃脑,目空一切,大模大样;谄媚者,往往是低眉顺耳、卑躬屈膝的样子;谦虚的人往往躬身俯首,愿意虚心向别人请教。

肢体语言往往比口语沟通内容更具可信度。换句话说,要伪装语言符号容易,但伪装身体符号就困难多了。一个人的面部表情和身体姿势、习惯动作,往往更能体现一个人的个性特征。

从吃饭上来说,吃东西狼吞虎咽的人,大部分个性豪放,精力旺盛,办事果断,待人真诚,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但有时会热情过度。吃东西时有脸孔朝上习惯的人,往往反应迟钝,常会为芝麻小事与人争得面红耳赤。吃东西慢慢嚼慢慢咽,一副“泰山山脚于前面目不改”的样子,这种人往往不拘小节,凡事大而化之,对别人的过错不大在意,遇事冷静,很少判断错误。

一个人的身态语言的表达,和他的心理因素有莫大的关系。而人类在生理上的差异,必然又会影响到他的心理因素。所以,虽然作为人类共有的身态语言,在它的表达上,也会因性别不同而产生微妙的差异。比如,女性的温柔和男性的刚劲,就是因性别的不同而在身态上表现出来的不同点。另外,除了生理上的因素以外,流传至今的社会观念,以及男女在经济、社会地位和文化教育各方面处于不同的境地中,也对各自身态语言的表达和使用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这是无可否认的。

一个人的肢体语言往往能反映其对他人所持的态度。比如握手这个动作。有一种握手方式叫击剑式握手,所谓“击剑式握手”,就是在跟人握手时,不是正常、自然地将胳膊伸出,而是像击剑式地突然把一只僵硬、挺直的胳膊伸出来,且手心向下。很显然的,这是一种令人不快的握手形式,它给人的感觉是鲁莽、放肆、缺乏修养。僵硬的胳膊,向下的掌心,都会给对方带来一种受制约感,因而,彼此很难建立友好平等的关系。所以,我们在与他人握手时,应避免使用这种握手方式。

有的人握手是主动握手者先用右手握住对方的右手,然后再用左手握对方右手的手背。也就是说,主动握手者双手扣住对方的手。这种握手称为“手扣手式握手”,它在西方国家常被称为“政治家的握手”。这种握手方式适用于好友之间或慰问时,它表达出的是热情真挚的信息,但不适于初次见面者,陌生人或异性见面时,用这种方式会让人觉得你有什么企图。

敷衍的人视握手为应付公事。握手仅把手指头伸向别人,毫无诚意可言,说明这人做事草率。粗犷的人握手时比较狂野,这种人意志坚定,秉性刚强。

有的人总是抚弄自己的耳朵,这是一个密谋计策的人的标志,当他计划下一步行动时,就会有这样的表现。这从某一方面说明他是一个正直、有责任感的人,善于运用规则条例,而且往往会获胜。

说话时身体挺直,两腿交叉跷起,表示怀疑和防范。当一个人对某件事情充满期待和渴望心理时,常常会情不自禁的摩拳擦掌。面临选择而犹豫不决时,一些人往往会用手挠脖子,一些人则会用手搔后脑勺。

有的人坐着时不断摇脚,这显示他精力充沛,随时随地准备行动。情绪容易高涨,做事缺乏耐心,脾气火暴急躁,一下子就变得兴冲冲。他很容易哄,也善于取悦别人,只要不需要花太多时间的话。当然,有时候也表示对对方说的话不感兴趣,他觉得很无聊。

有的人坐下时,一只手撑着下巴,另一只手搭在撑着下巴的那只手的手肘之上,且架着“二郎腿”的人:大都不拘小节,面对失败亦能泰然自若。不过,如果你被这种人迷惑住,他会厚颜无耻的去逃避责任,甚至对你使出各种利己而卑鄙的手段。

上面所谈到的一个人的身体姿势和动作的特征,可以单独地表现一个人的某一方面的个性特征,也可能配合起来协调一致地起作用,表现一个人的独特风格。

应该注意的是,在重视个性心理的外在表现时,不要忽视了解性格的其他方面的表现。因为在实际生活中,人的心理个性的外在表现具有不确定性,不能仅根据一个人的外在表现就给一个人的心理个性作结论,只有综合考察才能准确的把握一个人的个性特征。

心理常识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是指在多种刺激一次出现的时候,印象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后来出现的刺激,即交往过程中,我们对他人最近、最新的认识占了主体地位,掩盖了以往形成的对他人的评价,因此,也称为“新颖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