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阿拉伯文学史
18994700000101

第101章 二次世界大战前后文学(2)

《灵魂归来》描写开罗老区一户普通人家的生活,其家庭成员有教师哈纳菲(一家之长)、弟弟阿卜德、妹妹宰乃布、堂兄弟萨利姆、侄子穆赫辛、佣人马布鲁克等。穆赫辛为到开罗求学,住在叔叔家中。他父亲是北方农村一个显著乡绅,家境比他叔叔富裕,因此他在开罗能过着无忧无虑的自由生活。这一家人平时都挤住在一间大房里,邻居是一位退休军医,他女儿赛尼娅是个漂亮姑娘。穆赫辛认识了她并爱上她。阿卜德和萨利姆也爱上赛尼娅。这样,堂兄弟之间、叔侄之间便产生了矛盾和摩擦,关系搞得很僵,过去的那种融洽和谐的气氛荡然无存。穆赫辛假期回到家乡农村,看到农民们辛勤劳动,用自己双手和智慧在建设着国家,看到农舍里人和牲畜和谐地生活在一起,与大自然浑然一体。他在父亲家里听到一位法国考古学家和一位英国水利专家对埃及古老文明的推崇,使他感到无比振奋,并期待着有人能把这一文明和精神发扬光大。他怀着兴奋的心情回到开罗。这时,赛尼娅爱上了一个富商的儿子穆斯塔法,宰乃布曾经暗恋穆斯塔法。而赛尼娅夺走了她的意中人,便对赛尼娅满怀忌愤。穆赫辛没能挽回他与赛尼娅的关系。为了争夺赛尼娅,一家人过去四分五裂,如今没有赛尼娅,又重新团聚,和睦如初。1919年大革命爆发,兄弟子侄们全都积极投入,或散发传单,或在秘密集会上发表演说。结果除宰乃布外,全都被捕入狱,后在穆赫辛父亲的周旋下才被释放。这时的境况与小说开头十分相似,全都一个接一个地躺着,像一个人一样。

这部小说在当时有着重要的意义。它首次以文学形式表现了埃及民族精神,揭示了在埃及人民中蕴藏着巨大的凝聚力和创造性。这一家象征着埃及人民。虽然会在某些问题上产生分歧,如在对赛尼娅的爱情上,但分歧消除后,便团结一致;当祖国需要时,他们会毫不犹豫地为之挺身而战。小说既以现实生活为素材,又具有强烈的象征性,并以农村和农民为主要表现对象。农民是这个国家的主要成分,在作者看来,他们是埃及文明最集中最完美的化身,不仅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明,而且一定能创造出现代文明,重要的是克服掉自身的分裂主义、个人主义,将所蕴含的潜力凝聚在一起。家庭成员吃住一起,甚至生的病都相同,这展现了埃及人民是一个整体。赛尼娅这一形象取材于古埃及神话伊西丝女神的传说,作者用她来象征埃及。当人们出于私利对待埃及时,必然产生分歧,甚至分裂。正是他们四分五裂的时候,赛尼娅离开了他们。赛尼娅引导丈夫从事创造性的工作,这代表了一种正确的方向。很明显,小说有着作者本人生活经历的成分,但这是一部真正的艺术小说。有的评论家将它归于思维小说一类。它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民族情绪和爱国精神,对处于西方殖民占领下的埃及来说,其意义不言而喻。这是作者维护和宣扬东方精神和价值的艺术化表现。他呼唤的是真正的灵魂归来。但小说场景不够开阔,事件主要发生在主人公或邻居家庭中,情节较为简单,人物形象也欠丰富多彩。小说发展没有完全依靠情节本身进行,内容和形式失之和谐,这与作者旨在表现他心中的理念有关。由于主题重大,艺术总体上是成功的,不失为一部具有重大意义的作品。甚至可以说,它是20世纪初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埃及和阿拉伯文学中最重要的小说。

《乡村检察官手记》是作者根据作乡村检察官助理时的一段经历,以日记形式写成的小说,揭露了农村司法制度的丑恶和腐败。故事从一起枪杀案开始。检察官带领一干人前去调查,发现一个四十多岁的村民欧老万被人枪击,奄奄一息,被送往医院抢救。在提审有关证人时,证人中有欧老万的一个16岁的小姨子丽玛,欧老万说是丽玛向他开的枪,之后便死去了,而丽玛忽然失踪。检察接到匿名举报,称欧老万两年前死去的妻子是被人掐死的。检察官开棺验尸,确系被人掐死。不久在河中发现丽玛尸体。这使案件无法进行,不了了之。检察官只好向上备案:“因作案人不明,作悬案处理。”还加上“警察局必须继续侦察”等字样。小说中这个案子只是一条串线,围绕它穿插着许多大大小小的案件。在处理这些案件中,作者表现了乡村司法制度的腐败和丑恶。调查案件时总是按一套死板程序行事,不顾伤者的死活对其进行没完没了的询问。一个住在开罗的法官,每天上午匆匆赶来判案,然后乘中午十一点的火车返回开罗,行前还将大包小包东西带回去;他对“犯人”不管有理无理,一律罚款,原告、被告根本找不着他。司法腐败还表现在法庭辨认凶手时经常出错,将无辜的人逮捕判刑;宗教法官则借当公家开办的药房经理之机大肆贪污,侵吞公款;警察局长、村长、办事员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只关心私利;乡村医院和医生,对死了人根本不问原因,只知收钱开掩埋证,等等。作者愤怒地写道:“我知道在埃及,人的生命是分文不值的,因为那些应考虑这些人的生命的人是很少对此加以考虑的。”全书的日记不过短短十几天,但所披露的司法不公和腐败,乡村生活的落后和愚昧,各级官员的冷漠和麻木不仁,农民被压迫受欺凌的情景,则十分触目惊心。作者的讽刺手法有时十分尖锐辛辣,有时似乎过于夸张,但这种漫画式的描写在总体上是成功的,使人物和事件得以形象化和典型化。尽管有评论家认为作品中主人公的态度不够积极,但这并不影响作品的价值,它通过文学形式批评、讽刺、揭露了社会弊端。小说语言幽默典雅,风格轻快活泼,是埃及近现代文学中的一部重要作品,也是哈基姆最杰出的作品之一。

在戏剧创作上哈基姆也取得很高成就,是埃及戏剧文学的奠基者。他创作了多部哲理剧(或称思维剧),还写了系列社会剧。1950年出版的《社会戏剧集》收入他创作的21部戏剧。

哲理剧《洞中人》(1933)的故事取材于《古兰经》。在罗马帝国国王达格亚努斯时期,两位信奉基督教的大臣米西尼亚和马尔奴什为逃避不信教国王的迫害,逃到山洞躲起来,随同他俩的还有牧羊人叶姆利赫和一条狗。他们在洞中沉睡了三百年。醒来后,以为只是次日的清晨。牧羊人出去买食品,发现了异样。米西尼亚爱着公主贝丽斯卡。他赶往天宫与她幽会。看见塔尔苏斯国王的女儿贝丽斯卡,以为她就是达格亚努斯国王的女儿贝丽斯卡,因为她俩长得一模一样。米西尼亚要拥抱贝丽斯卡,使她惊惶不知所措。公主老师明白事情原委,知道三百年前曾有三位圣徒逃人山洞,而公主对圣徒充满崇敬之情。米西尼亚明白眼前的一切已不属于他,便悻悻返回山洞。这时马尔奴什失望归来,他去寻找妻儿,却了解到他们在三百年前就亡故了。三人在洞中又相继死去。公主贝丽斯卡决心效法她三百年前为米西尼亚列情而死的老祖母,也走进了山洞。哈基姆所表现的是人与时间的统一和矛盾。人与时间的联系并非是抽象空洞的概念,而是由各种关系、价值所联系的。正是由于这种关系和价值,时间对人才有意义,否则时间对人就不存在。人要控制和战胜时间是不可能的。人如果在属于他的时间之后仍然存在,那时间已不属于他,那不是真正的存在,因为那种关系和价值已不复存在。如果引申开去,谁只凭过去的联系和价值生活,谁注定要失败。戏剧的文笔细腻,对话生动。其中对公主的塑造尤为成功。

哲理剧《山鲁佐德》的故事受启发于《一千零一夜》。它从一千零一夜以后讲起。宰相女儿山鲁佐德用故事感化了国王山鲁亚尔,从此他不再是一个杀戮成性的暴君,而是一个大彻大悟、不惜一切追求理性的智者。为此他离宫出游,几乎走遍世界诸国。山鲁佐德想尽一切办法也无法把他拉回人的世界、肉体的世界,他一直生活在他永远实现不了的绝对理念之中。他的追求以失败而告终。本剧是上一部剧的延伸和完善。作者要说明的是,人如果离开他生活的空间去寻求绝对真理,则注定要失败。人如果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像山鲁亚尔从纯肉欲走向纯理智,也不能适应生活。对一个民族也是这样,如果它只生活在虚无的不切实际的梦幻中,将是一个死亡的民族。

社会剧《契约》(1956)表现农民在欢庆即将签订的土地租约,但如果钱交不齐,就不能与比利时公司签订土地租赁契约。穷人只好向高利贷者哈吉先生借钱。财主哈米德来到村子。为了不让他抢走租赁契约,大伙儿只好又借贷,给他150镑钱,让他打消签约念头。哈米德看上了美丽姑娘玛布鲁克,说要雇她去照看小儿了。玛布鲁克与青年农民马赫鲁斯相爱,但因父亲将钱全部交了契约金,无力办嫁妆,二人无法完婚。聪明的玛布鲁克为了保全全村农民利益,答应了财主要求。几天后,玛布鲁克从开罗回到农村,告诉大家,那天财主哈米德并不是来强签契约,只因为汽车坏了才顺便路过村子,结果大家把钱白白送给了他。为了防止哈米德使坏,也为了争取最后两天签约时间,玛布鲁克假装染上霍乱跑了出来,并报警让警察封锁了哈米德家整整两天。农民纷纷揭发高利贷者哈吉的种种罪行。而哈吉为保护自己不受惩罚,答应不要农民还债,还为玛布鲁克置办嫁妆……这时契约签字,农民用聪明才智实现了自己愿望,载歌载舞欢庆又可在租到的土地上耕种。

哈基姆创作年代跨度较大,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仍在写作,一些有影响的作品如《迷惘的苏丹王》《喂,爬树人》《人各有食》等均创作于60年代。但几部重要代表作,都完成于30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