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阿拉伯文学史
18994700000108

第108章 现当代文学(6)

50年代突尼斯文学中的短篇小说、长篇小说数量均不多,六七十年代以后小说才呈发展趋势。前作协主席阿鲁斯·马特维(1920—)的长篇小说《哈里玛》(1962)和《苦桑》(1967),是突尼斯现当代文学中的两部重要作品。《苦桑》描写一个村子被迫种植大麻,许多村民染上吸毒恶习,人们生活贫困,社会秩序混乱,一群青年农民团结一致,砍除大麻,带领村民与法国殖民者进行斗争。

当代突尼斯作家多数来自农村,因此表现农村题材较多。许多作品表现农村与城市的矛盾,农村的价值观(亦即突尼斯本土的价值观)与城市的价值观(在某种程度上是外来的价值观)的冲突,以及生活在城市中来自农村的人不得不抛弃传统价值的惶惑。穆罕默德·萨利哈·贾比里(1937—)的长篇小说《海浪掀波》描写主人公戴尔巴利从农村来到首都突尼斯学习后的经历。一开始即承受着农村与城市不同价值观的矛盾,各种事件的发生使他屈服于城市生活,四年后他成为一名教师,从未回过家乡,也许是有意遗忘了它。母亲嘱咐他不要接近女人,他却与女人保持着暧昧关系。随着时代发展,农村也在变化,那里的旧屋被摧毁,盖起了高楼,修起了马路。他还写过另一部长篇小说《十年的一个夜晚》。穆·本·萨利哈的长篇小说《蛛网之家》,描写一对从农村来的青年男女在城市的生活经历和遭遇。他们背着家庭、历史和传统的重负,艰难地在城市中挣扎着。他还写有长篇小说《肉体与大棒》和《运动和太阳的坠落》。有的小说也描写了城市居民在婚姻、家庭、个人追求、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方面的情景,如希萨姆·盖莱维的长篇小说《奴奴的故事》和《南方的七根支柱》就是这样的作品。

摩洛哥地处马格里布西端,长期遭受法国殖民统治。由于封建制度的束缚,精神生活长期停滞,文学发展迟缓。三四十年代报刊问世,文学开始逐渐发展。艾·拜纳菲从四十年代即开始创作以家乡非斯为背景的系列抒情小说,于1968年结集出版,名为《七个故事中的非斯》。马吉德·本·加伦于1947年出版短篇小说集《血谷》,表现摩洛哥人民的抗法斗争。他还出版过短篇小说集《阿特拉斯山下的战斗》、《如果没有人……》、长篇小说《童年》。阿卜杜·卡里姆·埃拉布是现当代摩洛哥文学的一位重要作家。他出版过短篇小说集《他安详地死去》、《我亲爱的土地》、长篇小说《我们埋葬过去》、《七扇门》、《阿里师傅》等。作品除表现摩洛哥人民的英勇抗法斗争外,还通过众多事件、场景,纷繁的社会关系揭示出摩洛哥人民的民族性格、他们建设新生活的信念和勇气。作家、诗人穆·萨巴格于1953—1964年间创作了《我的月亮》《受伤的狮子》等七部短篇小说集。穆·里苏尼于1951年和1957年分别出版短篇小说集《欢笑与泪水》《生活的春天》。还有穆·舒克里的《帐篷》、《光面包》,穆·扎弗扎夫的《夜晚对话》,哈巴比的《苦难与光明》等。这些作品从各个方面反映了摩洛哥的社会生活,如哈巴比的《个性》,以监狱为背景,表现了善与恶的斗争,揭露了社会、司法不公的现象。穆·扎弗扎夫的《行走》反映了社会历史的变迁及对人的心理影响。近期的一些小说,如艾·哈米列什的《交错》则用新的手法表现了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和他们的喜怒哀乐。摩洛哥有一批用法语写作的作家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们虽身在异国,但作品所反映的仍然是祖国社会生活的内容。今天,有的评论家把这些作品归于所谓“后殖民主义文学”的范畴。如塔希尔·木·杰隆,曾以他的小说《神圣的夜晚》获1988年度法国龚古尔文学奖。

阿卜杜·卡里姆·埃拉布(1920—),他生于非斯城,毕业于开罗大学文学院,在外交界工作多年,曾任摩洛哥委任部长。他是反法战士,独立党领导人,曾任《旗帜》报及摩洛哥作家协会机关刊物《远景》主编。他的长篇小说《我们埋葬过去》(1966)和《阿里师傅》(1971)是摩洛哥当代文学的重要之作,前者曾获摩洛哥首次文学奖。

《我们埋葬过去》以非斯城为背景,描写一个资产阶级家庭的生活及这个家庭成员各自不同的人生道路。泰哈米是个靠剥削农民起家的财主,住在城市。长子埃尼酷肖其父,酷爱钱财。泰哈米占有女仆雅赛米娜后,生下一子马哈姆德。马哈姆德长大后当了律师。次子阿卜杜·拉赫曼参加反法斗争,坐牢两年更坚定了他争取祖国独立的信心。他不仅与父亲发生争执,也与审判革命者的马哈姆德产生分歧。小说还塑造了泰哈米之妻哈杜姬、他的处女妹妹法蒂玛、小儿子阿·拉梯夫、女儿阿以莎以及革命者阿齐兹、农民盖杜尔夫妻等众多人物形象。马哈姆德因车祸身亡,泰哈米也因病死去。阿卜杜·拉赫曼在墓地上得知祖国独立的消息,便自语道:“我们埋葬了过去!”《阿里师傅》则描写了非斯城的下层社会。阿里从小就在面粉坊、洗染坊、纺织厂当徒工,受尽欺凌,饱尝苦难。他在有法国工人工作的纺织厂了解到工会的作用,学会了争取工人自身的权利。在反法斗争的洪流中,他积极组织工人群众参加斗争,工会组织成为独立运动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1954年阿尔及利亚人民开展武装斗争,经过八年艰苦卓绝的战斗,于1962年取得独立。

阿尔及利亚长期受法国统治。阿尔及利亚现代文学可以明显分为法语文学和阿拉伯语文学两大部分。独立(1962)前后,特别是1954年爆发反法革命斗争后,境外的阿尔及利亚法语作家写作了大量作品,产生了狄布、马默里、卡梯布·亚辛、费拉翁等重要作家。后来有女作家阿西娅·杰巴尔及其长篇小说《急不可耐的人们》、《新世界的儿女》。阿语文学在二次世界大战前即已产生。二次大战后,里达·胡胡创作了短篇小说集《阿里·哈基姆的驴子》《有灵性的女人》,表现妇女的不幸遭遇,对资产阶级的虚伪、腐败进行揭露。独立后,阿语文学发展很快。阿·拉尔吉比的短篇小说集《造反的人们》,祖·瓦尼西(女)的短篇小说集《静静的人行道》等多为表现民族解放斗争的题材。现当代文学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两位作家:伊本·赫杜格,他除创作了著名的长篇小说《南风》《昨日的终结》《天亮了》外,还著有短篇小说集《阿尔及利亚阴影》《七支烛光》《作家》等,广泛反映阿尔及利亚的社会现实,在表现农村生活上尤为出色;塔希尔·沃塔尔,他出版过短篇小说集《心中的烟云》《创伤》《烈士本周返回》,长篇小说《拉兹》《地震》《骡子的婚礼》《清廉总督返回他的聪明位置》(1999)等,表现了阿尔及利亚的革命斗争,以及独立后面临的在土地、妇女、社会发展方面的问题,其作品有深厚的历史感、使命感和进步的现实主义倾向。他使阿尔及利亚现当代文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塔希尔·沃塔尔(1936—)出生在一个农村家庭,曾在突尼斯宰顿大学深造,1956年投身民族解放运动。1963年至1983年他一直在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阵线机关工作,现为“贾希兹文学协会”负责人。

《拉兹》中的主人公拉兹曾是一个弃婴,相貌丑陋,一身肮脏,经常与一个法国军官来往,人们以为他为法国人拉皮条,都看不起他。其实他在为革命工作,搜集情报,并偷偷将法国军营中的阿尔及利亚士兵策反出来。他被捕后受尽严刑拷打,始终坚强不屈;出狱后仍接受革命领导人泽丹(共产党人)的领导,参加袭击法国军营的斗争,表现十分勇敢。他原来是泽丹的儿子,泽丹因早年流亡法国,离开了拉兹母子。革命者内部由于出现矛盾和意识形态分歧,解放阵线领导人马斯欧德(伊斯兰教徒)逮捕了泽丹,分裂革命队伍。拉兹目睹父亲被绞死的悲惨场面,忍住悲痛,继续参加斗争。其他不同阶层的群众,如盖杜尔、哈姆、巴尔图什等都以不同方式与法国殖民者进行斗争,拉兹的母亲也被杀死。革命终于取得胜利,但拉兹仍和从前一样,一无所有,四处流浪,靠领救济粮生活。小说尖锐反映了阿尔及利亚革命的艰苦、复杂的历程。革命胜利是成千上万的战士用鲜血、牺牲换来的,作者似乎以此在告诉人们不要忘记那些为革命作出贡献的普通群众。小说首次用阿拉伯文反映了阿尔及利亚的武装斗争,在阿拉伯文坛产生了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