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阿拉伯文学史
18994700000058

第58章 稳定并趋于停滞的文学(4)

赛福道莱对堂弟的良好品行颇为欣赏,喜欢他的诗歌,给予他丰厚的奖赏,甚至赐给他门比季省区一块年利两千第纳尔的封地,传说这是对他一行诗的报酬。后来还命他管理门比季和哈尔兰及其全部辖区。门比季是阿勒颇的要塞,是整个国境的坚固防地。这位年轻的王子必须保卫它免遭东罗马的入侵,并打败反对他堂兄的各游牧部落的骚扰。若干年来,他一直为保卫自己和赛福道莱的领地而鞍马劳顿。这期间他仍然写诗和从事文学活动。

959年,艾布·费拉斯陷入他的宿敌东罗马之手。文学史家们对他的被囚说法不一,有的认为他被俘过一次,有的认为他被俘过两次。第二种说法比较可靠,这是对各种传说加以分析以后得出的结论,同时也是对古史学家们众说纷纭的一种折中解决办法。他的整个被囚时间是七年零几个月。第一次被俘发生在959年的库哈勒山洞中,罗马人把他解往马莱特叶附近幼发拉底河岸的赫尔舍纳要塞,但他很快得救。有的说是赛福道莱赎取了他,有的说是他自己逃跑的。第二次被俘是在962年。艾布·费拉斯在第一次得救后又参加战争,再次被罗马人俘获,解至君士坦丁堡,受到与他地位相称的良好待遇。他被囚的时间很长,而赛福道莱却视而不见,没有想到去赎取他。他给赛福道莱写去一封接一封的信,时而乞求他的同情,时而责备他。他威胁赛福道莱说,如果他继续拖延对他的赎取,他就要求助于呼罗珊或埃及的异族人和仇敌。他还写信抚慰母亲,鼓励她忍耐。这些书信满含着痛苦的感情和对祖国的思念,并提醒赛福道莱别忘了自己在为他效忠期间所作出的贡献。

历史家们没有提到赛福道莱拖延赎取艾布·费拉斯的原因。大概赛福道莱揣度到他的远大志向,感到了他称王的野心,对他的骄傲和勇武有所疑虑,因而认为他被囚禁的时间越长越好,以消减其锐气,避免其危害。直到966年他才把他赎回来。在度过了生命中的一段痛苦岁月,大腿上受了战伤,满怀着肉体和心灵的创伤后,他回到了祖国。这时,他懂得了解剖内心,揭示内心的隐秘,懂得了哭泣,在眼泪中寻求安慰。他吟唱出动人的诗歌,这是从那颗高尚的痛苦的心中挤出的浆汁,这是最优美的人类诗歌中散发出的一缕幽香,这诗被称作《鲁米亚特》(即《罗马诗集》)。

诗人被赎不到一年,赛福道莱即去世。其子萨阿德道莱即位,他是诗人的外甥,辅佐他的是他父亲的释奴格尔埃威。艾布·费拉斯决心夺取霍姆斯,据地自封,但消息被萨阿德道莱得知,他派遣一支由格尔埃威率领的军队前去征讨。艾布·费拉斯予968年4月4日在战场上被杀身亡,时年三十六岁。伊本·哈勒维提到他在临死前曾写过一首与女儿倾谈的诗:

作品艾布·费拉斯不愿将自己置于诗人行列,因为诗人是国王的附庸。他没有整编和校阅过自己的诗歌。他的老师伊本·哈勒维在宫中收集了他的诗歌,当他去世时,便附以前言和注释发表。以后赛阿里比又选辑了他的大部分诗歌,尤其是《鲁米亚特》,一并收入《稀世珍宝》一书中。

艾布·费拉斯的诗集包含了作为一个王子诗人的诗集所能包含的内容。他把诗歌作为消遣,作为内心痛苦的自白,作为对胸中矜傲、爱情、友谊、悼念、怨诉等感情的抒发。诗集中也有一些描写和哲理。诗集中最重要的部分,是他在囚禁期间所写的称为《鲁米亚特》的诗。

《鲁米亚特》:《鲁米亚特》是艾布·费拉斯在东罗马异国被囚期间所写的寄给赛福道莱,或寄给他忧伤的母亲,或寄给他朋友们的诗。它像一部日记,诗人用它记录下所发生的各种可怖事件,他与某些罗马人的辩论,他的卑屈的囚禁生活,他对远方的逝者和被伤害的亲属的哀悼,以及被囚的屈辱与往昔自由、尊荣、骑士时代优裕生活的对比。

被囚的痛苦对《鲁米亚特》作者的心理产生很大影响,对诗歌本身也有着深刻影响。艾布·费拉斯在安富尊荣中度过了青年时代,曾企望过光辉的未来。后来被囚,受到屈辱,理想破灭,这使他变得内向,去揭示生活的含义和注重感情。他在肉体和心灵上都遭受创伤,一切对他已发生变化,他重又回忆起幸福的过去……使他更加痛苦的是,他得知堂兄迁就那些对他处境幸灾乐祸的妒忌者和阴谋家。赛福道莱对他的忘却,一直延宕赎回他的时间,对他写去的哀求、责怨、甚至威胁的信置之不理,这一切都深深地伤害了他。他还得知,他那忧伤的母亲承受着巨大痛苦,为他在赛福道莱那里作了种种努力,结果是“手捧五内心如焚”,痛苦地失望而归。他起而责备赛福道莱,安慰母亲,嘱咐她忍耐,等候真主的恩降。直到他母亲去世,他用悲婉的哀诗来悼念她。这一切降临在一颗朴质纯真、多愁善感的心上。柔弱的感情表明了他性格中的某些弱点和多少带点女人气,这使他缺乏耐性,易受细小事件影响,为任何冷遇而痛苦,易陷入对往昔的回忆,终日抑郁寡欢、泪水常流。这颗柔弱的心虽然挚爱、多情,但也自尊、勇敢、愿作崇高的牺牲。它具有王室的尊严,虽经痛苦的折磨,但高洁不减当年。它不甘向敌人屈服,力图坚忍,直到难以掩饰和压抑痛苦,只得以吟咏痛苦消解烦愁,唤起希望,并沉浸于幻想之中。因此,在艾布·费拉斯的《鲁米亚特》中,可以看到怨诉、对困辱的囚禁生活的描述、乞怜、责备、矜傲、抚慰、悼念、坚忍、等待真主恩降等内容交织在一起。

艾布·费拉斯在《鲁米亚特》中写进了一些爱情、悼念的内容,但大量的是悲号、怨诉、思恋、对往昔美好生活的追忆,以及矜傲、争辩。但并非《鲁米亚特》的每一首诗中都含有所有这些内容。《鲁米亚特》的主要内容有:

心灵的痛苦:描写他的病痛、提到他的被囚、所感受的孤寂、境况的艰窘、他的失望、对过去日子的怀念、对亲人和忠实朋友们的思恋、对那些寡信薄义的朋友的变化的怨愤、对友谊真谛感到疑惑。尽管如此,他虔信真主,期待着他或迟或早的恩降。这些满怀热望、深沉忧伤的诗句发自那备受折磨的敏锐感觉。亲人们的延宕使他痛苦,好像他们抛弃了友爱,忘掉了信义。请听他与树上一只悲号的鸽子的对话:

怀念年迈的母亲:惋惜她的处境,与她分担忧愁,嘱咐她忍耐,信托真主,对希望抱坚定信心:

给他的亲戚和朋友:其中有怨诉,有对妒忌者们的回答,他们肆无忌惮地咒骂被囚人,对他的危难幸灾乐祸,其中许多人曾从他的友谊中得到恩惠,后来又改变了面孔,对他的不幸火上加油。因此他又发现了自己有了新的骄傲的资本,因为只有过去居于崇高地位的人才会遭到如此嫉妒:

致赛福道莱:其中有一些对这位阿勒颇王的亲属表示悼念的诗,但最主要的是请求赛福道莱立即赎他,为此他在诗中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

描绘囚禁生活和所遭困苦,以此乞求赛福道莱的怜悯。他是个习惯在广阔国土上自由生活的人,是个宁愿牺牲在战场上的高贵骑士,因此他怎么能忍受屈辱,逆来顺受,失去理想呢?赞颂赛福道莱,描写他侠义、勇于行善,提起他从前对被囚者及其家属的恩惠,现在应该以更大的功德完成其善行,把被囚者赎回来。要求赎他的这个人,并非不值得为他付出高昂代价,就是把他引为自豪也完全应该。他在困难面前百折不挠,英武盖人,以其骁勇和意志保卫了他亲属的尊荣,尽管他是他们中年纪最小的。现在伊斯兰教和整个国家仍然需要他。既然如此,赛福道莱因何听信那些妒忌者和小人们的谗言。被囚人的责怨是正当的:他难道不是曾对赛福道莱表现出全部的挚爱和忠诚,对他竭尽效力,为实现他的理想不惜驰驱、甘冒风险吗?他怎么能听信谗言、忘却他的这个亲戚,迟迟不赎他,使他母亲承受痛苦和失望呢?他怎么能忘掉亲缘关系和承诺,怎么能在被囚者遭受困苦的情况下安然自得呢:

总之,如果赛福道莱忘却他,不愿赎他,他就威胁要求助于外人。但他不愿因别人赎他而使堂兄蒙受耻辱。于是他又好言相劝,尽力感化他。

在艾布·费拉斯写给赛福道莱的诗中,可以看到语言风格的多样化,挚爱、抱怨中又有责备、自豪、求怜等,从而表现出具有深刻影响力的高度艺术技巧。

在《鲁米亚特》上树立起了艾布·费拉斯的声誉。他在其中达到了他诗歌才能的最高水平。它是诗人决心、傲岸、坚韧、虔信真主、对亲人和祖国深切思念的反映。感情的真挚和细腻,是诗歌的一个突出特点,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深挚的感情是人类的一种价值,它是不会随着时光流逝而消失的。

谢里夫·拉迪

生平谢里夫·拉迪是阿里的后裔,生长在巴格达。他受巴格达学者的教诲,在教义、教仪、文学及其他学科方面具有较高素养。

他生活在一个动荡、混乱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巴格达蒙受着深重的灾难,年轻的诗人也横遭不测。他的父亲被拘禁在波斯的一个城堡里,从979年一直关到986年,全部家产被查抄。他生性敏感,热爱他的父亲,对父亲的遭际深为悲痛,为此写过一些伤感的诗歌。

谢里夫经历了三个哈里发时代,他们是穆蒂尔、塔依尔和戛迪尔。塔依尔时代是波斯人和突厥人斗争的时代,那时德莱姆人统治着伊拉克。谢里夫表面上对德莱姆人和突厥人表示忠诚,内心却对塔依尔满怀深情,真诚地赞颂他,因为他认为塔依尔是代表阿拔斯光荣残存部分的阿拉伯人。塔依尔给诗人丰厚的赏赐。塔依尔死后,诗人写了几首诗悼念他。后来他又赞颂戛迪尔,但不久便离他而去,因为哈里发指责他倾向于阿拉维人和法特梅人,于是他便转而赞颂其他臣宰和国君们。

谢里夫创作颂诗不是为了谋利,而只是表明他卷入了波斯和伊拉克之间的政治斗争,他写颂诗是为了政治目的,是为了适应动荡的形势。同样,他与大臣和国君们的接触,也不是为了物质利益,而是为了另一种更高的利益,即他想成为一个能解除政治灾难的举足轻重的人物,企望着登上哈里发宝座。他的部分目的得以实现,他成了希贾兹、波斯、沙姆等地区与伊拉克之间的联系人。

谢里夫死于1016年6月26日,葬在巴格达郊区他的住地。谢里夫一生廉洁自尊,志向高远,但命运并未帮助他实现崇高的志向。

作品谢里夫写有多部著作,大部分已经遗轶。重要著作有,《先知作品中的隐喻》,初版于巴格达时,是一个被歪曲的本子,后麦哈姆德·穆斯塔法主持在开罗出版;《古兰经类似的经文解释真谛》,在纳贾菲出版;《古兰经隐喻简释》《特性之书》《巴格达法官传闻》;他编辑了阿里的《修辞坦途》一书,我们在研究阿里时已经提及;他还留传下一部诗集,由几位文学家编辑后,于1307年在贝鲁特印行。

谢里夫的诗歌:谢里夫·拉迪创作的诗歌是出于内心需要,是发自炽热的感情和心灵的慨叹,不是把它作为谋利和献媚的手段。诗人热爱和追求崇高,但时世并未使他实现自己的希望,而是让他备尝失败之苦,然而这并未使他变得卑贱和忘掉家族悠久的荣耀。他的诗歌是他对爱和恨的感情的抒发,是他对矜持和自尊的歌颂。朝觐季节和朝觐之路启示他创作出《希贾兹之歌》;被排斥在权力之外的阿拉维人和其他人的遭遇启示他创作出《什叶之歌》;他曾身患重病,对鬓发渐白表示不安,并在诗中多处加以描写;朋友和亲人死亡,使他在《悲悼之歌》中抛洒诚挚的热泪;他那悠久而尊荣的家史使他创作了《自豪之歌》。他的诗歌始终是他心灵的反映。

古人曾说:一个初习文者,只有当他熟背了库美特的《哈希姆人之歌》、艾布·努瓦斯的《颂酒诗》、艾布·阿塔希叶的《苦行诗》、伊本·穆尔塔兹的《比喻诗》、布赫图里的《颂诗》、谢里夫·拉迪的《希贾兹之歌》之后,才能得到提高。

《希贾兹之歌》包括约四十首诗,抒发了诗人青年时的感受。当时,朝觐季节和朝觐之路启发了他的诗歌才能。它包含了他全部情诗的特点。

谢里夫诗集中最优美的感情诗是他的悼念诗。它可分为三类:悲悼亲人和朋友、悲悼君王和权贵、悲悼卡尔巴拉的殉难者①。

谢里夫还在少年时,便知道自己的身价。他了解自己是一棵大树上的一枝,他的权利被蔑视,他的王位被篡夺。他在成长过程中,两眼一直紧紧盯着哈里发宝座和帝王权杖。他不断听到有关他家族的故事,他的心为祖先的荣耀而振奋,他感觉到自己巨大的诗才,内心具有很少为其他诗人同时具有的高尚和自尊,胸中充满了勇敢和无畏,这使他产生了为崇高事业冒险的精神,于是他在诗中歌唱他的光荣。他的自豪诗可分为两个重要方面:夸耀部族和夸耀自己。

谢里夫用他的诗歌来赞颂君王和权贵。他赞颂过塔依尔哈里发和戛迪尔哈里发,赞颂过布威希王朝的国君们,如舍莱夫道莱等。他还特别用了四十多首诗来赞颂他的父亲。他的颂诗虽然具有实际利益的宗旨,但并非为了谋利。他不依循古人的传统在诗歌前面加上爱情的开场白,悼念遗址等,却以抱怨时光易逝、自豪,或以某些充满感情的诗句起始,然后转入被颂者,多描写战斗、杀敌场面,随后又夸耀自己和自己的行为,以博得被颂者的同情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