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观和实践哲学:麦阿里的道德观建立在悲观的基础上,他是个极度悲观主义者。他抱怨尘世,对尘世感到愤怒,他看到的全是无法抵御的可怕的恶。在他看来,尘世把恶倾倒在它的全部居住者——无论是动物还是人身上:
在他看来,人作恶出于本性,行善出于勉为,而且有时他认为善行已经消失。尽管如此,我们看到他在诗中不断提到善行,数说它的好处。人心是喜爱善的,智者能在其中找到欢乐和幸福。然而人在善中找到的欢乐不是行为的目的,也不是它的一个原则,因为它会转化成痛苦。善应该出自自身的而不是功利的要求,善如果不服从于理性的判断就不成其为真正的善。
麦阿里对妇女有不好的看法,认为妇女是一切恶的根源,妇女无信用而又追求享受,她们是迷茫之网,尊荣会因其而丧失。他主张妇女带面纱,不受教育。
麦阿里认为社会是腐败的,充满贪欲、愚昧、欺诈、奉迎,他认为权势者不过是些贪欲的人。如果个人和社会都沉溺于腐败,那么人就只能退隐和行善。
麦阿里在本诗前言中写道:“吾写是诗勉为其难者有三:其一,韵脚按字母顺序一排到底;其二,每个韵脚字母按合口符、开口符、齐齿符、静符出现四次;其三,在每一韵脚处恪守无须恪守的‘塔乌’,‘雅乌’等字母。”因此,此诗形式已预先确定,韵脚及其排列已事先选好,它与其他诗歌不同,而且基本不是富有诗意的想象的作品。形式上异常造作,遣词十分怪异,多用双关语,韵尾恪守不必要的格律,还常使用音律、语法、教义等方面的各种学术词汇。
麦阿里作品
1.《章节与目的》
据说麦阿里写作此书是为了与《古兰经》竞比,称为《章节与目的》,是与《古兰经》的苏拉(章)与埃亚(节)相对。本书全是教诲和劝诫,由若干章节组成,每节包含行数不等的几句韵文,每节最后有一个称为目的的词结尾。据说他开始写此书是在去巴格达前,回麦阿拉后续完。《章节与目的》在内容和形式上与《鲁祖米亚特》相似。表述了他的许多不同观点,观点中存在着矛盾和混乱,恪守各种语言限制,表现了作者的语言才能,但失却自然,艰涩难读。
2.《宽恕书》
它是麦阿里写给一个名叫伊本·格利哈的人的信,作为对他来信的回答。后者在给他的去信中表达了与他会晤的热望,并询问他若干问题,这些问题涉及文学、哲学、无神论、苏菲主义、历史、宗教事务、教义、语法、语言等。在信中,伊本·格利哈猛烈攻击无神论者,竭力贬低麦阿里的朋友、一位摩洛哥大臣的声誉。《宽恕书》类似《神曲》,其舞台是天堂和地狱。本书于伊斯兰历一三二五年在埃及印行。
第一部分:伊本·格利哈游历天堂。麦阿里设想伊本·格利哈欲到天堂作一次游历,于是骑着一匹由珠宝镶成的骆驼,在天堂漫无目的地巡游,体验到其中的乐趣,也看到清算日的灾难和恐怖。他在清算场地待了六个月,直到又热又渴,精疲力竭。他坚信他能进入天堂,因为他有赎罪卷,他想如同用诗歌欺骗世人那样欺骗天堂守卫者,开始没有成功,但最后终于得逞,他重又回到天堂过富足的生活。后来又从天堂前往地狱游历,以便看看地狱里人们的情况。他乘骑了好几种天堂动物,往前走着,经过魔鬼之乡,这些魔鬼是一些信奉穆罕默德的精灵,然后到达地狱。他看到伊比利斯戴着脚镣手铐在受刑。在这次游历中,他从许多诗人和文学家身旁经过。他在天堂时,曾看到一些他预料将在地狱看到的人,而在地狱中却看到一些本应在天堂看到的人。于是他询问前者关于他们被宽恕的原因,询问后者他们为什么得不到宽恕?他们把自己的情况详细地讲给他听,回答他关于被宽恕和得不到宽恕的原因,因此本书取名《宽恕书》。
第二部分:对伊本·格利哈信的回答。在这部分他对伊本·格利哈提出的问题一一加以回答,并引申出其他一些问题。谈到关于时间、空间、轮回说、卡尔马特主张、泛神论等这些被问及的、或他提出的、或他想引起的问题。
《宽恕书》的价值:《宽恕书》表现了作者的想象力和巨大创造才能,也表现了他渊博的知识。它是历史、传闻、宗教、语言、语法的百科全书。在书中,麦阿里持讽喻的批判立场。他是一个文学、语言、历史、社会和宗教的批评家。他的批判带着嘲讽和讥刺,他的话猛烈地打中和刺伤了敌手。他以嘲讽的笔调描写有关天堂和地狱的传说以及关于宽恕的说法——有些人不够资格而进了天堂,另一些人没有罪过却人了地狱。他竭力攻击再生说,否认还魂,谴责轮回等,从而表明了他对这些问题的怀疑。他力图用表面信仰来掩饰他的怀疑,还力图用双关、僻词等表达手段来掩饰他的观点。
在文学批评方面,他同样采用嘲讽和讥刺的方式。他涉及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在内容方面,他赞扬创新、稳健、不夸张,如他赞扬艾布·泰玛姆,因为“他是个创新者,其内容像从深海捞出的珍珠闪闪发光”。他指责安达卢西亚诗人伊本·哈尼在赞颂穆尔兹时过分夸张。他还指斥诗人们阿谀奉承。在形式方面,他批评某些诗人使用刺眼的词汇和不善挑选韵脚。尽管他在批评方面未涉及更多文学艺术内容,批评本身也未充分展开,但他的文学批评还是不乏深刻、新颖、正确、谨严之处。
书中含有的对话、幽默、谐趣,使其风格新颖、引人入胜。但本书更多是表现了作者使文趋难的造作才能。他把精力花在各种语言游戏和制奇上,过多运用怪异的诗歌、谚语、典故。他作品的艰涩主要在于语言方面,如他使用偏僻词汇,在多数韵文中,韵脚不恪守一个,而是两个或更多的字母,话中多用双关语,而且多半是僻词,更近于玩弄语言技巧和标新立异,而不是纯粹的艺术。
这就是艾布·阿拉·麦阿里。他在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人们为他分成两派:一派把他抬到最崇高的地位,崇奉他主张的一切,夸大他所说和所做的一切,他们这样做,并未仔细对他的作品加以鉴别,或经过慎重思考和深入研究;另一派认为,他的著作中真理和谬误、信仰和怀疑混杂,他的许多言论是在号召偏离正道。
不管怎样,麦阿里属于这样一类大智者,他们未能获得足够深透的学识以使他们免除怀疑和为他们焕发的思想开辟发展道路。他生活在一个雕文饰辞盛行的时代,这促使他去玩弄各种语言技巧。尽管如此,我们不能不敬佩这位盲者所遗留下的表明他伟大才华和极高天赋的重大著作。
伊本·法里德
生平艾布·哈福绥,绰号伊本·法里德。祖籍叙利亚哈马城。1181年生于开罗,自幼得双亲教养,在清苦、庄重的环境中长大。他曾研究过萨菲尔派教义,向伊本·阿萨基尔学习《圣训》,后来具有苏菲倾向,数年中离群索居,独自虔修。初期,他住在穆格塔姆山上一个名叫贫民谷的地方——一些虔诚修炼的人经常到这里隐居。后来离开那里与父亲生活在一起。父亲死后,他又重新虔修,追求精神的境界,探求事物的真源。但他什么也没有发现和探求到,于是前往麦加,在那里苦修了十五年。在这期间,他的诗才成熟,意境也趋于完美。
当他回到埃及时,被当作一个大虔之人受到欢迎,在埃及,阿尤布人特别重视开办学校和传播宗教精神,由于苏菲教派十分注重精神的教养,所以享有特别的地位。人们给予伊本·法里德盛大欢迎,各阶层都对他表示敬重,据说,连国王也曾亲自前往爱兹哈尔清真寺演讲厅去造访他。
伊本·法里德极易冲动,他的内心像一根敏感的琴弦,为任何一个美的场面而颤动——不管那是景物还是声音。这种颤动异常强烈,甚至到了近乎失魂或痴迷的程度。为此,他喜欢端凝大自然的美景,迷恋幽谷和它的寂静。他喜欢过清苦生活,用斋戒来控制内心欲望。他不屑追求尘世浮华,他为人仁爱、大方、乐善好施、容易相处。
作品伊本·法里德有一部诗集,尽管篇幅不大,但它却是最有名的诗集之一。本诗集的注家很多,大致可以分成两大派别。一部分人从字面上理解它的含义,他们认为伊本·法里德抒发的爱是尘世的、物欲的,他的情诗与艾布·努瓦斯和其他人的情诗并无差别;另一部分人理解了诗集的真正含义,洞悉诗人纯净的内心隐秘,对他进行苏菲式的解释。最著名的字面派解释家是哈桑·布里尼谢赫,最著名的苏菲派解释家是阿卜杜·埃纳·那布鲁谢赫。拉希德·本·加利卜综合了这两种解释,他的释本曾多次印行。
伊本·法里德诗集中有许多适合歌唱的诗句,也许诗人就是为歌唱而创作的。但其中最有名的苏菲派观点的诗有两首,一首是《酒颂》,起句如下:
诗人在其中歌颂了入神统一的醉意和精神快感,描述了这种醉意的状态,它能消除忧愁、充满欢乐,能使死者复生,能使病者痊愈,还能修养品德、陶冶性情。然后诗人抒发了对这醉意的爱,于是他的灵魂和它结合在一起,永不分离。
另一首是《长塔依亚诗》,共七百六十行,又名《神秘的进程》,因为它类似到达真主的精神之路。叫《长塔依亚诗》是和另一首《塔依亚诗》相区别。它的起句是:
诗人在其中叙述了自己的苏菲主义实践经验。这是一首精神爱的颂歌,表现了善与恶间永不停歇的斗争,表现了因看到绝对之美即真主之美而获得的最后胜利——它的美在自然和人身上的一切美中表现出来。苏菲派教徒和学者们很重视这首“长塔依亚诗”,对它的注释和评论很多。注释者有法尔埃尼和卡萨尼等。
情诗诗人伊本·法里德伊本·法里德是情诗诗人,被称为“恋者之王”。然而他的爱情是那种超脱于物质、追求一切美的源泉的崇高爱情。他的情诗自成一派,很能扣动人们心弦。
他的主张是,人要完全服从和消融于神爱之中,死亡中有复生,消融就是享受和幸福。伊本·法里德希望人们为追求这种崇高的爱而忘掉羞赧。他并不隐晦这种爱是致命的,“它的开端是相思之疾,结尾是致命之痛”,这致命之痛就是爱者的意志消融于被爱者的意志中,爱者融于被爱者的事实中。诗人在爱的路途上越走越远,使他忧思痛苦。他的爱没有同例,他的被爱也没有同例,他的爱无始也无终,他的被爱也无始无终,这是不惜一切,乃至献出生命的爱。这爱控制了他的整个躯体,终于,在受尽折磨和痛苦之后获得幸福。
伊本·法里德是位燃烧着爱情之火,有时甚至痴迷的诗人,他要表述这种爱情,倾吐内心忧思。他诗中的诗律和韵脚容不下他爱情的冲动,言辞也表不尽他的衷情。因此,我们会感到诗人处于窘困之中,于是他尽量延长诗歌,重复词句和内容,力图使词句像内容一样也具有含义,因此广泛使用双关、对偶等修辞艺术,并极尽夸张之能事。很少有诗人像他这样。他还多使用小化名词,使用对话、呼唤等具有感情色彩的语句,悲叹、疑问、惊奇、发誓、命令、否定等词句在他诗中比比皆是,他的强烈的感情就随着这些表达起伏跌宕。他忽视语言和语法,只注重爱的感情的内容,由于寓意的深远和强烈的造作,他的诗中有不少隐晦之处。他总的十分注重诗歌的音律,他吟咏自己的诗歌,按心灵的琴弦进行创作,诗律轻快,言词谐和,某些词句的重复增强了音乐感,韵尾中往往迸发出心中爱的旋律,这些使得他的诗歌富有节奏,优雅动人。
要言之,伊本·法里德是一位精神崇高、感情真挚的诗人,他的诗内容丰富,言辞雅丽,富有音律,尽管由于受当时流行的造作之风的影响,诗中不免有沉滞、隐晦之处。
艺术散文
①书信体散文
艺术散文继续发展着。文明和奢靡生活对其风格和内容发生了巨大影响,使它逐渐向修饰雕琢方向发展。就像点缀自己的衣衫、食品和其他生活内容一样,人们在文章中大量使用修辞和声韵,写作变成了单纯的造作,有时作家注重形式甚过内容。这时,也有一些大作家,由于他们具有健全的鉴赏力和渊博的学识,保持了阿拉伯修辞的艺术风格,他们的作品不像其他作家,特别是以后的作家的作品那么拙劣,这些后来的作家缺乏文化素养和正确的鉴赏力,他们的作品只是词藻的堆砌,浮华艳丽,隐晦艰涩,完全缺乏创新的内容和真正的艺术。
这个时代的著名作家有伊本·阿密德、戛迪·法笛勒,以及依循他俩风格的弟子们。
伊本·阿密德和他的学派
伊本·阿密德(970/伊360),波斯族人,生于库姆城一个书香门第。939年起,他出任布威希王朝大臣,先是侍奉鲁克努道莱,后来侍奉其子阿达德道莱,他一直担任大臣职务,直至去世。
伊本·阿密德广览博闻,了解当时各种科学,如哲学、自然科学、建筑学、谋略学等,以至被称为“贾希兹第二”。他写有关于劝诫、责怨等内容的书信体散文,还写有一些优美的诗歌。
伊本·阿密德的写作方法像他故乡流行的织地毯方法一样,注重装饰和点缀。他的文章具有华丽的形式和优美的旋律,或者说像一幅幅富有表现力和音乐感的刺绣。他的写作艺术有下列特点。
文章分段、带韵。伊本·阿密德通过骈韵和分段使文章获得音乐感。他使两个相邻的句子对称平衡,如果两个韵句较长,他便使两个句子的词汇互相对应,读完第一句再读第二句时,便会产生一种音韵上的轻快感,因为第二句的词汇与第一句的对应词汇在音韵上十分近似。
描绘和雕饰。伊本·阿密德使用声韵和各类修辞表达手段使文章富有表现力并显得华丽。他的文章中充满对偶、双关、借喻、转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