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阿拉伯文学史
18994700000094

第94章 著名文学家(15)

雷哈尼的创作有两种不同风格:散文诗中的文学艺术风格和历史书中的枯燥学术风格,虽然后者也有某些艺术段落。雷哈尼学习西方作家散文诗的风格,并把这种艺术引进阿拉伯文学。他的散文诗富有音乐感、充满想象力、流畅而和谐。他的这种优美艺术品之一,是在《黎巴嫩心脏》中与杉树的对话,他请这些树木给他谈谈北风、喜雨和狂风暴雨。关于狂风,杉树说道:“狂风从山谷呼啸而起,奔突于野,在我四周飞旋。我由衷地欢迎它,于是它狂嘶而来。在我两臂问,它的怒吼渐渐变成号声、笛音。随后,在静谧的帷幕中,它静静地睡去。”

雷哈尼的历史题材文章,不大注重艺术美,比较枯燥,但却具有贾希兹的倾向,多嘲讽诙谐,风格随题材不同而变化,具有现实主义的个性特征,细致而且尖锐。

乔尔吉·泽丹(1861—1914/1278—1332)

乔尔吉·泽丹出生在贝鲁特,曾在“三月中学”就读,辍学后帮助父亲工作。他自幼喜爱科学和文学,孜孜不倦地获取知识。1881年,他刻苦攻读医学,不久又攻药剂学。徙居埃及后,他从事科学和文学活动,主编《时光》报,后被任命为情报局译员。1892年,他创办《新月》杂志,主持出版工作达二十年,直到他在开罗逝世。

乔尔吉·泽丹在历史、地理、文学、语言及小说等方面著书立说,进行创作。他的著名作品有《埃及近代史》《伊斯兰文明史》《东方名人传略》和《阿拉伯语文学史》等。

乔尔吉·泽丹在开拓近代科学史和阿拉伯文学史写作方面有着重大的功绩。他的著作是从事阿拉伯历史、阿拉伯语言及其文学史研究工作者的重要参考书。

叶尔古卜·萨鲁夫(1852—1927/1269—1346)

叶尔古卜·萨鲁夫生于黎巴嫩哈德斯村。他父亲将他送进阿贝美国中学就读,后又送进贝鲁特美国大学学习。以后他被委任主管西顿和那不勒斯两地的美国中学。

1876年,他在贝鲁特创办《文摘》杂志,该杂志于1888年迁至埃及出版,他一直负责管理和编审工作,直到生命最后一息。为此他获得了广泛的声誉,整个阿拉伯国家都享受到了这位科学和艺术巨匠的劳动成果。

叶尔古卜·萨鲁夫留下的最主要遗产是伴随他五十二年的《文摘》杂志。杂志上的许多科学性、哲学性和艺术性文章均由他亲自撰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重要文章是长篇研究《阿拉伯的和美国的名人》,在该篇研究中他把麦阿里与密尔顿、伊本·赫尔顿与默西切尔、萨拉丁与狮心王理查作了比较。叶尔古卜·萨鲁夫在移居埃及前就已编著和翻译了大量著作,如《成功之秘》《圣战》《神的哲理》《时代之镜》等。他曾和法里斯·奈米尔合译了《英雄、伟人和著名学者传略》一书。

叶尔古卜·萨鲁夫作为学者,性好探求,整日埋头于图书馆钻研学术问题和有关哲学、历史理论。他对各种学术流派和哲学倾向、历史事件和人物有着广泛了解,精通重要的古代和现代语言。

叶尔古卜·萨鲁夫在其发表在《文摘》上的学术性文章中,以活泼的科学风格,介绍了西方学者在各个领域的研究成果,并用自己的观点和实践对所涉及的专题加以论证,从而使其更具有价值。

他在《文摘》中开辟了数学专栏,让学者们对算术、代数、几何等方面的深奥问题互相探讨和解答,叶尔古卜·萨鲁夫自己则作评判。他还编写了一本天文学基础知识的书,表现了他对这门科学的广泛知识和了解。他在杂志上也曾涉及太阳系、行星、恒星、太阳黑子、彗星等问题。在这些方面他虽不是天才,却也达到很高造诣,论述清晰、简明易懂。

在物理、化学和哲学方面,萨鲁夫充当了东方与欧洲的联系纽带,他论及了这方面的所有权威,广泛清晰地介绍了许多现代论点。他在古代和近代的领域中进行了广泛探索,我们国家很少有人能与之相匹。

在历史方面,萨鲁夫属于重视古物发掘、描述其变迁、从起源本身获取资料的那些学者之列,以致你能从《文摘》中编写出有关文物历史学的书,尤其是埃及文物,萨鲁夫曾亲自对其进行考察并撰写文章。他还审慎地吸取前人成果,运用最新观点,深入地研究了民族起源及其宗谱、历史和道德。

叶尔古卜·萨鲁夫是近代科学复兴的杰出人物之一。

路易斯·舍胡神父(1859—1927/1275—1346)

路易斯·舍胡神父生于贾齐拉地区的马尔丁城,后移居黎巴嫩,在埃吉尔的耶稣教神父学校学习,并进入耶稣教神学界。他曾到欧洲和东方各国游历,在各种书库中发掘阿拉伯遗产,后在贝鲁特耶稣教大学教阿拉伯文学。1898年,他创办《东方》杂志,一直主持出版了二十五年。由于它所发表的有价值的科学、文学和历史研究文章,使它成为东方最先进的杂志之一,堪与西方杂志媲美。

路易斯·舍胡神父以其编著的教科书、文学书和所印行的阿拉伯手抄本为复兴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不愧为它的奠基者之一。他也是在批评、研究、比较和分析方面运用科学方法的杰出倡导者。

他的主要著作有《基督教诗人》和《十九世纪的阿拉伯文学》。

穆斯塔法·萨迪格·拉菲依(1880—1937/1298—1356)

穆斯塔法·萨迪格·拉菲依生于埃及柏赫蒂姆,父亲是的黎波里人,母亲是阿勒颇人。他幼年随父学习宗教知识,十二岁才人学。大约三十岁时,他患耳聋症。1899年他被任命为塔勒赫初级法院文书,后转至“伊泰·巴鲁德”宗教法庭,后又在坦塔地方法庭任职。

他的重要作品有三卷集的《拉菲依诗集》《阿拉伯文学史》《古兰经的雄辩》《笔的灵感》——这是1934年至1937年间发表在《使命》刊物上的文章和另外一些文章的汇编。

拉菲依的大部分文章是为了维护伊斯兰教、维护埃及和东方的利益而写的。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伊斯兰教倾向,虔诚而富有激情。

拉菲依思想丰富,理性和虔诚启示他写出了许多格言和道德教诲,他以此对社会进行指导。不过他的思想亦有隐晦之处,文笔流畅,但有时也显得冗赘和僵滞。

他的叙述活泼生动,但间或也给人沉重之感,技巧上有时也不够精到。

梅茵·齐娅黛(1941—1360)

梅茵是玛利·齐娅黛的化名,她是黎巴嫩人伊里雅斯·齐亚德之女,出生在拿撒勒,后由亲人带到黎巴嫩。

其父移居埃及后,创办了《京城》报,同时着意培养她学习阿拉伯语。在父亲指导下,她开始练习写作,阅读大量书籍,听取各种讲座,直到具有很好的文化素养。

她了解多种外国文化,但仍然尊重自己的祖国,懂得它的历史、精神,热爱它的自然环境,并与它的科学家、文学家建立友好联系。她对祖国的未来坚信不移,热忱地关心它的社会福利和文化遗产。这些崇高的感情就是她创作的题材和动力,她为祖国奉献出自己聪慧的才智、细腻的感情和一颗忠贞的心。后来,她的爱国主义感情扩展到包括不同民族和宗教信仰的整个东方,她那广博的文化知识和对苦难人类的同情,使她的人道主义精神升华到完美的高度。

双亲的亡故影响了她的健康,她回到黎巴嫩治疗,后来返回埃及,1941年在那里去世。

梅茵·齐娅黛用法文写了许多文章,用英文写了一部小说《石上影》,用法文创作了一部名为《梦之花》的诗集,还从法文、英文、德文翻译了几部小说。她的重要著作还有社会题材方面的《女沙漠探险者》《平等》《少女的良机》《语言和手势》《黑暗与光明》《退潮与涨潮》等。她的大部分著作是有关社会、政治题材的文章和演讲的汇集。

梅茵写作的基本特点是富有思想性,这在她的每篇文章中,甚至叙事的和描写的题材中都反映出来。不论方法怎么不同,格调如何变化,她作品的基本内容始终是改革社会和促使民族进步。她的思想明确、温和,有时也比较深刻。这些思想特点归因于她信仰明确、具有自信心,以及为同胞服务的愿望。

梅茵注重心灵,也注重思想。她想通过情感的影响和艺术美来启发心智。她在写作中从容审慎,尽量选用能充分表达感情和想象的词句。她使风格与目的和需要相适应,忧伤爱怜时低声款语,改良、劝诫时温和责备,抨击弊端陋习时辛辣尖锐,铺叙故事时缓急自如,激越场面和歌颂祖国时则洋溢着火一般的感情。在所有这些场景中,都表现出现代风格的音律性和外国文化的影响,从而把梅茵·齐娅黛提高到为思想和文学复兴作出过贡献的作家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