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悲越天山——东干人记事
18998500000015

第15章 不尽滚滚中华情(2)

东干人的女子(尤其是农庄的女子),外婚的很少。在儿女的结婚问题上,“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中国其他华人社会已被视为是过时的,但在东干人当中,仍然流行。子女的婚姻一般由父母来决定,同时也会尊重子女的选择。年轻人在老人面前,连烟也不可以吸,这被认为是对老人的不敬。东干人的孩子较多,父母亲一般选择留在最小的儿子家中。

在东干人中,保持了中华婚姻文化中比较完整的婚礼习俗。中国的传统婚礼一般有“六礼”之说。“六礼”可追溯到古代周朝婚俗,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按现代汉语讲,就是介绍、定亲、送小礼、送聘礼、定婚期和成婚。

东干人的婚礼,继承了传统的“六礼”。同时,因东干人都是回民,所以其婚礼也接受伊斯兰教的影响。其婚俗的阶段远远超过了上述的“六礼”。一般来说,东干人子女的婚姻是要“明媒正娶”,即使少数男女自由恋爱,也要通过“明媒正娶”这一关。

东干人的子女大了,父母就开始操心子女的婚姻大事。在谈亲过程中,通常是男方家里请媒人去选好的女子家说媒。无论如何,第一次说媒,女方家按惯例给来的媒人连茶都不给喝,回答一般是“考虑考虑”,而不给任何明确答复。但如果认为男方家条件根本不够,第一次就给予回绝,这叫“断决”。若给了“考虑”,则说明女方家的态度还可以商量。

考虑期间也是关键阶段,女方家要多方调查男方家的条件、男方的品行以及在农庄里的影响。男方家的条件,当然是其社会地位(包括经济能力)。若女方家的经济社会地位高,女子又漂亮,则对男方家的要求高,起码要门当户对。男方也要识趣,自己条件不好,就不会去找条件高的女子,这是“豆腐炒大葱,一青二白”的事。在考虑阶段,女方家长一般还要征询其家族长辈们的意见,若男方符合搭配,媒人还要来提亲两三次,女方家长一般不会给媒人确定话,以免“我们的女儿没有那么容易就给了人”,但对来的媒人会以茶相待。若经调查,男方家的条件不适合,或男方的品行不好,或家族的长辈、亲人有意见,就会回绝媒人。我在中亚曾碰到一位叫艾合买的朋友,当有人托媒人要说艾合买他舅的女儿时,他在车上和他舅闲聊时就说:“舅,听说那家娃的妈厉害,脾气大得很,把女娃给那家,以后要受气呢,不要给。”

如果男方的条件好,媒人几次来说亲后,女方家一般才决定正式“给话呢”,“说色俩目”,按伊斯兰教道个平安,并请阿訇念个索勒。这期间再“订日子”。这时的“订日子”并非是订结婚的日子,而是订“送小礼”的日子。送小礼时,男方送给女方几套新衣服、衣料、枕头、单子,女方则送箱子、被子等,又请阿訇念个索勒。送小礼后,再送正式聘礼。以前是送女方几只羊(羊者,祥也),现在则送美金(500美元至2000美元)。然后,才订正式结婚的日子(即办“妥”,哈萨克语是“订婚”)。在婚礼上,要请阿訇念“尼卡哈”,从宗教上正式确定婚姻合法,也要宴请客人。在婚礼前,女方则要梳上“燕燕头”(清朝头饰),穿上自己手工绣制的衣服。女方新房里也摆好新娘绣制的带着多种花卉的被单、衣服、枕头,来证明该女子手巧心细,这是东干女子从小时,在冬天里没有农活时绣好的。东干女子也要从小学会做吃的,像东干人家里说的,“以免把女儿给了人家,人家嫌我把女儿没有教养好,啥也不会”。东干女子可以说能上能下,既能做农活、做好吃的,又能做绣花的手工活。

对于东干人的婚姻,我曾询问过一位叫舍巴的青年。舍巴在比什凯克从事旅游工作,我问起他的婚姻时,他说是父母安排的。我又问起经过,他才详细说道:“我在莫斯科上高学(指大学)时,一次,我妈给我拧(打)来太里风(电话),说‘娃大了,给你说个媳妇,成吗?’我说‘父母亲看着办’。过了一个月,我妈给我来信,寄来了女子的相片,我看了。我妈又来太里风(电话),我说‘成哩,我听父母的话’。”现在的舍巴有两个孩子,媳妇在家里。我问他:“你们不认识,不了解,就定了亲,不合适咋办?”结果,他回答说:“我想我的父母会为我好,找的肯定好,我听我父母的话。”我便沉默了。

我也被提示,这里东干人中,陕西籍的和甘肃籍的婚姻习惯又不同,以前我听到的是属于陕西人的婚俗。当我听到甘肃籍的婚姻习惯有很多条条框框时,一条条记起来,让人头痛。我想,如果真是这样的,宁可自己也不要讨老婆,麻烦这么多。后来,听我的老乡——住在红渠的罗志成讲,甘肃籍和陕西籍的婚俗,提亲过程大同小异,但甘肃籍和陕西籍的不同处主要有两条:一是在结婚那天,新娘会被娘家人的陪方和亲人等“主动”送上门来,念“尼卡哈”是在男方家念,陕西籍的则相反;二是女方家的的嫁妆,女方家的舅舅、姑姑等直系亲属都要为这位嫁人的女子准备陪礼、嫁妆,以使上门的女子“面子大”。后来,我才明白,陕西籍东干人的婚礼比较唠叨,甘肃籍则对男方比较宽松。我在新渠曾参加过一个婚礼,那一家东干人既嫁女儿又娶儿媳妇,而来接新娘的迎亲队伍一直在门口等了很长时间,儿子的新媳妇还没有被送来,我不懂情况便提意见说:“人家等了这么长时间,先到的先办事。”结果,主人家给我讲:“儿子还没迎到媳妇呢,哪里可以先打发女子?让他们慢慢等着去。”

我在对东干人的婚姻习俗了解中,感到东干人的婚姻不止“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那样简单。第一,婚姻大事中穿插了许多因素,如父母亲的责任、家庭意见、男女长相、经济社会地位等,从婚姻礼俗上都可以看到“金花配银花,西葫芦配南瓜”,就像广东话讲的“单眼佬(独眼龙)看告示,是一目了然的事”,而“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是不可能的”。第二,由于这样复杂慎重和神圣的过程,使婚姻关系更稳定。东干人的立家概念强,离婚率非常低,因为婚前的审慎,几乎避免了不光彩的离婚现象。这对于现代离婚率高、自由恋爱中“先上车,后补票”的不庄重及许多婚姻悲剧,应该有些启发。另外,东干人中并没有固定的媒人,媒人是从亲戚朋友中选的,媒人的口才和地位是必不可少的;同时,没有结婚前,传统习惯和伊斯兰文化的要求是一样的,“男女授受不亲”,“非礼勿思,非礼勿视,非礼勿动”。

讲求信用,庄风质朴。

在东干人的农庄中,庄风非常好。大家劳动勤快,讲信用,几乎有“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庄风。我几次将贵重物品如摄像机、照相机遗忘在没有上锁的车上,但没有丢失过。东干人讲,没事,东干庄上的车不需要安锁,没有人动你的车。伊斯兰教鼓励的净身、做正当事,在他们身上体现的很深。

追求知识,蔚然成风。

东干人鼓励孩子读书、念经,接受教育。东干人的孩子在上完学后,男孩子一般都去清真寺念四五个小时的经,有些甚至住在清真寺,费用由群众捐助。在营盘有7座清真寺,而在新渠只有1.2万人,却有十几座清真寺。

注重宗教,干净卫生。

由于东干人都是穆斯林,因而他们信仰虔诚,清真寺数量很多,即使在他们喜欢捕鱼的池塘旁,也修建了清真寺。伊斯兰教规定要干净卫生,他们的外貌看上去整洁明亮,精神焕发。

勤劳勇敢。

生活在农庄的东干人,都种植蔬菜、小麦,这些农活都要按季节来做,不能马虎。东干的生意人,跑遍整个中亚甚至俄罗斯,勤劳是他们致富的诀窍。

东干人还保持了中华民族的一些传统习俗和食物。

东干人多数是务农的,所以他们把中国的农历也继承了下来。春夏秋冬的时令变化使农业活动紧密地与时令联系在一起。东干人仍然知道“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有些人还说:“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按农时劳作,培养了他们的勤快和质朴。

东干人和海外其他华人一样,继承了中国有名的民族饮食文化。东干人的吃喝是很有名的。一位东干文人比喻说:“世上最通用的钱是美金,最通行的话是‘昂格利世’(英文),最多的货是中国货,而最好吃的是东干人做的饭。”东干人正式请客,都有一套学问。先让客人用些茶点,如糖果、核桃和茶水;然后才上主食,如花卷、馒头和炒菜,主食更是多种多样,青椒炒肉、四喜丸子、混沌羊肉汤、手抓羊肉、韭菜包子、长面条、碎面、羊肉水饺、酥馍馍、酥饼子、水煎包子、凉粉和凉拌黄瓜等应有尽有;最后再上水果,如葡萄、苹果、杏子、梨和石榴等。

我多次被东干人宴请。刚开始时,不知道这些讲究,刚端上来的茶和菜肴就狼吞虎咽下去,吃饱后才发现,更好的佳肴还在后头。后来参加东干人的宴席,我几乎是每道菜肴都要尝一尝。

据说,早期的东干人刚过来时,以风味特别的菜肴而出名,沙皇尼古拉曾专门请东干人去莫斯科皇宫克里姆林宫制作美味佳肴。据史书记载,当时几个有名的东干人厨师带着东干人种的蔬菜,如茄子、萝卜、香菜、青菜等,在皇宫里做了几道东干人的名菜,如四喜丸子、油饼、凉拌黄瓜丝、凉粉和黄焖羊肉等,沙皇吃了非常满意,当场下令对东干人“二十年不征兵、不征粮”。并把最早的东干人村庄营盘村以他的名字命名为“尼古拉耶夫卡”,把骚葫芦命名为“亚历山大洛夫卡”,一直延续至今。

东干人也会做有名的菜肴“十三花”,即十三道菜,以纪念早年牺牲的十三太爷马化龙,他是在正月十三遇害的。据东干人讲,他们在1987年纪念过来俄境110周年时的东干人大聚会上,菜样达150多种。东干人的有些菜肴也受当地吉尔吉斯人和俄罗斯人的影响,如“散拉”菜,从维吾尔族人那里他们还学会了制作“抓饭”。在比什凯克市、阿拉木图、塔什干,甚至俄罗斯境内,都可以看道东干人开的饭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