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背针疗法治百病
18998900000020

第20章 针刺意外及处理(2)

3.气性坏疽多发生在下肢和臀区等肌肉丰厚处,在针刺或穴位注射处发生剧痛,随之出现皮肤、肌肉大片坏死。按压针孔周围皮肤有“捻发”音,并出现水肿、皮肤苍白和发亮,重者整个肢体水肿、变色、厥冷和坏死。

4.病毒性乙型肝炎感染可出现食欲减退,恶心、上腹区不适(或肝区痛)、乏力等,部分病人有黄疸和发热,以及肝脏肿大,有压痛等。但有的病人,在针刺感染后可无明显的症状。上述病人均有肝功能改变。

5.破伤风感染就诊时表现为畏寒发热,全身不适,呈苦笑面容,说话困难,重者甚至可出现角弓反张等症状,可因窒息、全身衰竭或并发肺炎、心力衰竭而死亡。

三、处理

1.局部化脓性感染的处理嘱病人患部休息少动,抬高肢体,促进回流,减轻肿胀。不要挤压患部。适当内服或外用消炎止痛、清热解毒的药物,一旦脓肿成熟,应立即切开引流排脓,并可辅以去腐生肌之中药。

2.全身化脓性感染的处理选择广谱抗菌药物,或2种抗生素联用,剂量宜大,疗程应长。并运用支持疗法及对症处理。

3.气性坏疽的处理诊断一经确定,应进行紧急手术。手术过程中及术后,要配合抗生素疗法和全身支持疗法给予高蛋白、高热量和富含维生素的饮食,以及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等。有条件时,可用高压氧仓疗法,一般能保留患肢,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

4.破伤风感染的处理一旦发现,即转外科救治,包括应用破伤风抗毒素及大剂量抗生素,一般治疗及对症治疗等。

四、预防

1.严格消毒,包括针具、患者穴区和医者双手。在有感染病灶的部位,避免针刺。应推广一次性消毒针灸针。针刺部位,在2d内不要用生水洗涤。要杜绝隔衣进针,否则极易发生感染。

2.穴位注射和穴位结扎严格执行操作常规,将所用治疗药液,预先进行了解,不要使用失效或变质的药物。穴位埋线时,不要让肠线线头露出表皮,要求病人(或其家属)做好术后护理。

3.避免在有感染的部位进行针灸治疗。对相对容易感染的患者,应用25%碘酊涂在穴位上,待完全干后用75%乙醇拭去碘酒,乙醇干后可开始针刺。

4.施灸法时,宜避免烫伤,特别是在局部皮肤感觉较迟钝时或糖尿病患者,更应注意。出现灸伤,要注意加强护理。糖尿病病人严禁化脓灸。

第七节药物过敏

指在针灸过程中患者对所使用药物产生的过敏反应。

一、原因

1.体质原因导致过敏反应的主要原因是患者本身具有过敏体质,多有哮喘,荨麻疹史或对多种药物、花粉过敏史。

2.药物原因一般指穴位注射致敏。与所注药液中含有变应原(致敏原)有关,包括中草药制剂亦可导致过敏反应。也可能艾灸时艾叶中含有某些致敏物质而产生过敏,在穴位敷贴时也可发生药物过敏。蜂毒内所含大量的胺、肽及酶类物质,也会导致过敏反应。

3.其他原因尚有一些患者,有毫针针刺或电针刺激时发生过敏,可能与针刺调节过度,激发并引起神经内分泌系统一系列反应,使抗组胺和乙酰胆碱能性物质增多,使局部血管扩张、渗透性增加,而出现过敏症状。

二、表现

1.一般以过敏性皮疹最为常见,表现为:局限性(穴位周围区域)的红色小疹,或全身性的风团样丘疹,往往浑身发热,瘙痒难忍,重者可出现过敏性休克。过敏反应出现的时间:穴位注射常发生于即刻或不久,贴敷或艾灸则须1至数小时,最长者达10d。针刺,最短在留针后20min出现过敏,也有在取针后数小时发生。

2.蜂毒过敏:轻者表现为胸闷,心悸,头晕,眼睑水肿,体温升高,乏力,局部痒感明显;重者过敏性休克,甚至危及生命。以轻度反应多见,中度反应次之,重度的过敏性休克较少。多数为迟发反应,10min后至2d不等,即刻反应者少之。

三、处理

有局部或全身过敏性皮疹者,一般于停止穴位注射或艾灸后几天内自然消退。在此期间宜应用抗组胺,维生素C等药物,多饮水。如伴有发热,奇痒,口干,烦躁不安等症状时,可适当应用皮质类激素,如泼尼松,每日服20~30mg。

当表现为面色苍白,大汗淋漓,脉象细微时,除肌内注射抗组胺药物外,可肌注或静注肾上腺素,必要时,注射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药物。

四、预防

1.询问病史针灸前,应仔细询问病史,了解有无过敏史,特别对穴位注射或艾灸有无过敏史。

2.预做试验穴位注射时,应按肌内或皮下注射常规进行,对一些已知可引起过敏反应的药物(如青霉素,链霉素,普鲁卡因及维生素B1等),均应先做过敏试验并证明无反应者,方可使用。如原有穴位注射过敏者,则应慎用艾灸疗法。对行蜂疗者也必须做过敏试验。

3.慎察先兆针刺、艾灸或穴位注射过程中,如出现过敏反应先兆时,应立即停止艾灸疗法或注射。

4.预作准备,针灸诊室应准备适量抗过敏的药物如出现过敏性休克,有生命危险,应要求诊室既有急救的药品与器械准备,又要求医者具备初步的急救技能,尤以辅助科的配合更为重要。

第八节气胸

气胸是指针具在胸部或背部刺入过深,损伤肺组织而导致的一种意外事故。

一、原因

1.穴位的原因根据解剖学,在背部第10胸椎以上,侧胸第9肋以上,前胸第7肋以上,以及锁骨上窝、胸骨切迹上缘的穴位,均可因针刺不当而导致气胸。同时胆俞、阳纲等穴,虽然在背部11椎附近,但当病人做中等度呼吸时,针刺过深也可损伤肺脏。

2.病理原因患有肺气肿疾病时,肺脏体积增大,容积增加可达正常的2倍,肺泡张力增高,涉及穴位增多,针刺胆俞、脾俞、三焦俞、肾俞亦可导致气胸。桶状胸,致使刺道变短,即使按常规尺寸针刺,往往也会伤肺。

3.操作原因

(1)针刺过深:在肺脏投影部位,针刺过深或方向不正确,就有刺伤肺脏的可能。尤其对一些年老瘦弱,有肺气肿等慢性胸肺疾患的病人,更易发生气胸。

(2)体位不当:在立位或其他不能持久的体位进针,针体在肌肉的牵拉收缩下也随之活动,易发生气胸。损伤及肺。

二、表现

气胸,大多在针刺过程中或针后即可出现证候。亦有在针后半小时至数小时内甚至24h始发作,气胸可分为轻、中、重三种。

1.气胸的症状

(1)轻度气胸:一般无明显的自觉症状,或有胸闷气憋、刺激性咳嗽、活动时胸部有牵拉样痛。

(2)中度气胸:胸肋刺痛,胀闷不舒,呼吸困难,持续剧烈的咳嗽,心悸不宁,不能平卧。尚有相应的肩背部、上肢沉痛及活动受限等。

(3)重度气胸:被针侧胸背部强烈刺痛,疼痛可向同侧的肩及手臂放射或向上腹区放射,并出现呼吸极度困难,四肢厥冷,烦躁出汗,神志昏迷等。

2.气胸的体征轻度气胸,体征不明显。中、重度气胸,呼吸速率加快,心率增加,可有鼻翼扇动。气管及心尖冲动均移向健侧,患侧肋间隙饱满、胸廓膨隆、呼吸活动度及语颤减少或消失。叩诊呈过清音或浊鼓音。呼吸音减弱或消失,健侧呼吸音增强。

3.X线检查气胸部分透亮度增加,无肺纹,肺向肺门收缩,呈透明团块,其边缘可见发线状阴影的脏层胸膜。肺萎缩程度可从10%~90%不等。如为血气胸,则可见液平面。

三、处理

1.留针期间患者出现胸痛及呼吸困难等症状,应立即拔出针具,并安静休息。

2.凡是患者在针灸后短期内(1~2h)出现明显胸痛、呼吸困难、肺萎缩在20%以上、胸膜腔内呈正压者(或在诊断性试穿时,针栓被气体自然顶出),经观察症状有逐渐加重趋势,均应立即排气。并对症治疗。

3.使用药物抗感染治疗,有咳嗽时,给予镇咳药,以防继续漏气。

4.对症状严重需转院者,在转院之前或转院过程中进行必要的胸腔排气。护送的医务人员应携带胸穿用具,以备途中抽气,在紧急情况下可在一般的穿刺针头针尾部缚一指套,消毒后刺入胸腔,用胶布固定在胸壁上,然后将指套顶端剪一2~3mm小孔,解决应急排气,防止途中出现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