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背针疗法治百病
18998900000038

第38章 内科疾病(14)

临床治疗时对继发者需详查原因,同时治疗原发疾病。本病发作常与情绪和疲劳相关,故治疗期间注意勿过度操劳,避免精神刺激,勿食辛辣刺激性食物,以缩短疗程,增加治疗效果。

用方二治疗时,一般用第一法治疗,亦可用第二法,若系肝火上逆或瘀血阻络,宜用第三法为善。

三、卒中后遗症

卒中后遗症是指患者脑血管意外经过救治后所留下的一侧肢体或躯体瘫痪。中医学称之为“偏枯”、“半身不遂”。

【病因病理】

本病由多种原因引起脑动脉系和静脉系发生病理性改变所造成的一类疾病,如脑出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等,导致脑血液循环障碍、出血或异常而直接影响脑组织,并使脑组织发生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急性期后,往往造成半身不遂、语言不利、口眼斜等后遗症。中医学认为本病病因不外乎风、火痰、气、虚、瘀。虚为肝肾阴虚及气虚为本,实乃风火痰瘀,急性期以标实为主,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则以本虚为主,中经络以痰瘀多见,中脏腑以痰火风多见。病位在脑窍及经络,与肝、脾、心、肾有关。

【诊断要点】

1.有脑血管意外史。

2.脑血管意外后,遗留有一侧肢体的完全性或不完全性瘫痪,感觉丧失,口眼斜,流涎,吞咽困难,语言謇涩,大小便失禁,或一侧颜面和手足麻木无力。

【治疗方法】

方一

1.取穴胸5、7、9、11、腰2华佗夹脊穴。配穴:四神聪等穴。

2.操作用毫针刺法。患者俯卧或侧卧位,医者左手拇指沿脊柱寻摸第5、7、9、11胸椎棘突和第2腰椎棘突,在棘突下旁开0.5寸处取穴。右手持针与皮肤成75°刺入1寸(视病人胖瘦而加减),行提插补泻手法,使针感沿肋间或脊椎传导,留针20min。针四神聪斜刺0.2寸。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周。

方二

1.取穴督脉从大椎至长强。

2.操作用推拿法。患者俯卧或侧卧,医师首先用拇指或掌根鱼际按、揉正中脊柱督脉从大椎至长强各腧穴,先轻后重,从上至下,在穴位部位要停顿按、揉,反复施术3~5次,使施术部位有温热感,按、揉、擦法、滚法等可交替使用,在按、揉督脉穴时,可配合患侧肢体关节疏利法,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

方三

1.取穴大椎、筋缩、命门。配穴:风府。肝阳上亢配合谷、太冲;风痰阻络配丰隆、公孙;气虚血瘀配气海、血海;阴虚风动配关元、太溪。

2.操作用毫针刺法。快速捻转进针,针风府时针尖朝下颌方向进针1寸,有针感向上肢传导为佳,命门穴用补法,余穴采用平补平泻手法。得气后留针20min,每5min运针1次,4次后出针,每日1次,30次为1个疗程。

方四

1.取穴大椎、命门、风门、心俞、肝俞、脾俞、肾俞、关元俞。配穴:风府、天柱。患肢肩髃、曲池、合谷、髀关、足三里、解溪。

2.操作用毫针刺法。进针至常规针刺探度后行平补平泻,令局部产生强烈酸麻胀重感并向深层及四周扩散即出针。进针得气后平补平泻,留针20min,每天治疗1次。连续12d为1个疗程,疗程间体息5d。

【治疗效果】

刘瑞华用方一治疗40例卒中病人全部有效,其中痊愈32例,显效5例,占12.5%;好转3例,占7.5%。总有效率100%[刘瑞华.上海针灸杂志,2004,23(1):28]。刘丽秋用方二治疗卒中后遗症68例,对照组65例,基本治愈31、9例,显效19、15例,有效6、25例,无效2、16例[刘丽秋.针灸临床杂志,2005,21(10):43]。李保良用方三治疗本病30例,对照组30例,基本痊愈各18、9例,显效9、12例,有效2、6例,无效1、3例,有效率96.7%、90.0%[李保良.上海针灸杂志,2002,21(1):13]。郭元崎用方四治疗脑梗死恢复期60例,对照组60例,分别为基本痊愈16、9例,显著进步21、14例,进步19、20例,无变化5、17例,总有效率91.67%、71.67%[郭元崎.针灸临床杂志,2000,16(3):53]。

【处方荟萃】

1.取双侧颈4、5、6椎及双侧腰脊针治疗卒中后遗症56例2.5椎棘突下旁开0.5寸,选用28号1.5寸毫针,针与椎体成75°斜刺进针约1寸,施用补法,得气后留针30min后起针。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一般治疗3~4个疗程[敖虹.中国中医急症,2004,13(3):160]。

2.取颈、背、腰部夹脊穴。配头针运动区、足运动区。夹脊穴针1~1.5寸,平补平泻,按头针常规针法进行,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d[陈小凯.上海针灸杂志,2003,22(10):9]。

【按语】

对督脉进行施治是背针疗法治疗卒中后遗症的有效方法。有人研究证实针刺督脉经穴为主能明显地降低血黏度、血细胞比容和红细胞聚集指数,改善血液循环,以活血通络,增加脑组织供血,有利于脑神经功能恢复,可能是其取效的机制之一,同时发现其改善血液流变学的作用明显优于常规疗法[李保良.上海针灸杂志,2002,21(1):13]。

卒中后遗症是一种病情复杂的疾病,会产生很多临床症状,应用背针法对一些常见的症状也有较好的疗效:

1.偏瘫痉挛状态:取胸1夹脊穴至腰5夹脊穴。针尖向脊柱方向刺入0.5~0.5寸,用平补平泻方法。每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李新红.针灸临床杂志,2005,21(9):7]。

2.卒中后睡眠倒置:在患者背部从颈至骶部涂少量凡士林或润肤膏,用3号罐2个,每侧1个,一罐为走罐从尾骶循膀胱经直上至大杼穴,并循行至患者另一侧肢体直至皮肤微红、出汗。同时另一侧的罐在肝、脾、肺、肾等重要背俞穴处停罐1~2min以增强疗效,两罐可交替。每日1次,以7次为1疗程,休息3d后可再做第2疗程[何玲娜.中国针灸,2001,21(10):587]。

3.卒中下肢痉挛:患者侧卧,患侧在上,用毫针垂直深刺腰阳关和大肠俞,至患者下肢产生放电感,再刺丘虚穴透刺照海穴。留针30min,每日1次[王子臣.上海针灸杂志,2002,21(4):11]。

4.卒中后呃逆:取双侧膈俞穴,用5ml注射器吸当归注射液2ml,针尖向脊柱方向斜刺0.5~1寸,得气后缓慢推注药液。每穴1ml,每日2次,呃逆停止后再加强1次[巫祖强.上海针灸杂志,2002,21(4):32]。

四、头痛

头痛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一种头部的疼痛症状。中医也称为“头痛”。

【病因病理】

紧张性头痛多因长期焦虑,精神紧张,过度疲劳,引起颈头部肌肉痉挛收缩,压迫血管造成局部缺血发生头痛。也可因长期处于不良工作姿势而使头、颈、肩肌肉持续收缩引起头痛。血管性头痛分为偏头痛和丛集性头痛,一般认为可能系颅内血管神经功能紊乱引起,和血液中多种血管活性物质有关。近年认为与5-羟色胺代谢紊乱有关,并涉及中枢神经、自主神经、神经体液和酶系统。中医学认为,头痛可因外感六淫之邪,上犯巅顶,邪气稽留,阻抑清阳,气血不畅,阻遏络道而致头痛;也可因内伤诸疾,导致气血逆乱,肝阳上亢,痰浊上蒙,瘀血阻滞,气血不能上荣,脑失所养,均可发生头痛。

【诊断要点】

1.紧张性头痛部位不固定,头痛与精神紧张、受刺激或疲劳有一定关系,下午和晚上加重,可伴恶心、头晕等症。疼痛为钝痛、酸痛或刺痛且有间歇期,痛可延及颈、肩,无其他神经系统品质性病变体征。

2.血管性头痛常见于女性,多在青春期起病,呈周期性发作。往往有家族史。疼痛呈搏动性钻痛、钝痛、刺痛,多见于伴有恶心、呕吐、眩晕,每次发作数小时至数天。发作前可有畏光、幻觉、眼花等先兆症状。

【治疗方法】

方一

1.取穴膈俞。

2.操作用毫针刺法。快速进针,针尖向脊柱方向平刺,捻转数秒钟,用泻法,得气后用胶布将针固定在穴内,再敷盖消毒纱布,根据病情轻重埋针1~3d,起针后间隔2d再埋针。5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1个月。主治血管性头痛。

方二

1.取穴督脉及膀胱经穴。

2.操作用梅花针法。用梅花针叩打督脉百会至长强穴及膀胱经大杼至秩边,从上至下,速度每分钟70~80次。以督脉穴为重点。以皮肤潮红为度。隔日1次,10d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3d。

方三

1.取穴膈俞、胆俞。

2.操作用艾炷灸法。用陈艾叶捣细,做成指头大艾炷,放置在所选穴上,点燃,让其缓慢燃烧,至皮肤疼痛后,除去艾炷。每穴烧5壮,15次为1疗程。

【治疗效果】

陈龙用方一治疗血管性头痛36例,痊愈29例,好转6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陈龙.上海针灸杂志,1995,14(5):203]。李爰珍用方二治疗血管性头痛40例,对照组34例,分别治愈32、17例,好转6、12例,无效2、5例,总有效率95.6%、85.3%[李爰珍.中国针灸,1997,17(12):739]。刘柄权用方三治疗梁某,左侧头痛反复发作8年,用方二治疗45次后,症状消失(刘柄权.背针疗法,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6:52)。

【处方荟萃】

1.取双侧天宗穴,用毫针直刺0.5~1寸深,再在天宗外0.5~1寸处上、下方各刺1针,直刺进针0.5~1寸,三针成锐角三角形,留针10~15min。起针后拔抽罐10~15min,出血少量。主治功能性头痛[曹铭瑞.中西医结合杂志,1986,6(11):687]。

2.大椎、大杼、膏肓俞、神堂。配穴:百会、风池、太阳、合谷、列缺、气海、涌泉、足三里。用刮痧法。先用泻法刮大椎、大杼、膏肓俞、神堂至出现紫红色瘀点(痧痕);再配合刮百会、风池、太阳、合谷、气海、涌泉和足三里。配穴可每日刮1次,3~5d后可再刮主穴。至愈为度(程爵棠.刮痧疗法治百病,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187)。

【按语】

背针对缓解各种原因所致的头痛均有效果,对其他有明显原发病所致头痛,还应对原发病进行治疗。对病程长,反复发作的病人应坚持治疗才能取得满意效果。

背针疗法治疗头痛可以使头部血液循环改善,致痛物质得以转运和分解,疼痛得以消除。一般在1~5次治疗即可见效。对病因单纯的外感头痛、外伤性头痛疗效较好,而对病因复杂的高血压头痛、血管神经性头痛、五官性头痛疗效较差。疗效还与病程长短有关,与疾病性质有关。刺血不仅对头痛症候疗效较好,而且对与头痛有关的各类疾病也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治疗时注意防止情绪激动、紧张、焦虑、生气。避免感冒,保持充足睡眠。

注意营养,进食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五、眩晕

眩晕是目眩和头晕的总称,以眼花、视物不清和昏暗发黑为眩;以视物旋转,或如天旋地转不能站立为晕,因两者常同时并发,故称眩晕,中医学亦称为“眩晕”。

【病因病理】

眩晕为一种常见症状,可分为两大类。①真性眩晕:由梅尼埃病、迷路炎、前庭神经炎、位置性眩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听神经瘤、小脑病变、第四脑室及脑干肿瘤或占位性病变等引起;②假性眩晕:常由供血不足、高血压、低血压、心血管病、失眠、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更年期综合征、颈椎病及某些真性眩晕遗留症等原因引起。中医学认为本病的病理主要是在情志及饮食所伤,失血、劳倦过度等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导致机体正气不足,或脑失所养,或髓海不足,或聚湿生痰,皆能引起本病发生。

【诊断要点】

1.眩晕多呈突发性旋转性眩晕。睁眼时自觉周围物体沿一定方向与平面旋转,或左右摇晃。闭目时上述症状减轻。常伴有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冷汗及血压下降。数分钟或数小时后自然缓解。也有反复多次发作者。

2.耳鸣患耳初为低调吹风声耳鸣,久之则成高音调持续性耳鸣。眩晕发作时多突然耳鸣加剧,间歇期耳鸣程度自然减轻或消失。

3.耳聋早期不自觉耳聋,多次眩晕发作后加重。一般为单侧。偶呈双侧性。耳聋在眩晕发作时加重,间歇期好转。

4.头胀满感部分患者有患侧头部或耳内胀满感、沉重、压迫感,或耳周围灼热感。

5.眼震在发作高潮时观察患者的眼球,一般可见快慢相的不自主颤动。

6.听力检查显示感音神经性耳聋。

【治疗方法】

方一

1.取穴大椎——中枢。配穴:百会。

2.操作用梅花针法。用梅花针对督脉大椎至中枢及百会穴进行叩刺,频率为每分钟50次,每次轻叩皮肤立即弹起,每日1次,3次为1疗程。

方二

1.取穴大椎、大杼、膏肓俞、神堂。配穴:风池、太阳、合谷、气海、足三里、百会、翳风。

2.操作用刮痧法。先刮主穴至出现痧痕为止,再刮配穴(自上而下)。

每日1次,继刮配穴至愈为度。

方三

1.取穴大椎旁开0.5~1寸。

2.操作用挑治法。医者右手持针平刺入双侧穴位皮肤1~2mm,随即针身倾斜挑起少许表皮,将针身轻轻提起,水平晃动,左手用手术刀片沿针体切断表皮。再在百会穴上做同样操作。嘱患者卧床休息30min,隔日1次,2次为1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