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背针疗法治百病
18998900000046

第46章 外科疾病(2)

【治疗结果】

李伟广用方一治疗本病230例,痊愈213例,占92.6%;好转17例,占7.4%。有效率100.0%。其中1个疗程治愈137例,2个疗程治愈76例[李伟广.中国针灸,2006,26(7):477]。程爱萍用方二治疗本病35例,痊愈5、0例,显效20、3例,有效10、15例,无效0、2例[程爱萍.针灸临床杂志,2005,21(4):16]。夏东斌用方三治疗42例,经1次治疗后,42例中痊愈6例,占14.3%;显效14例,占33,3%;有效20例,占47.6%;无效2例,占4.8%。总有效率95.2%[夏东斌.中国针灸,2001,21(3):137]。张倩如用方四治疗216例中,痊愈115例,占53%,显效97例,占45%;无效4例,占2%[张倩如.中国针灸,1997,17(10):619]。

【处方荟萃】

1.取督脉、膀胱经背部第1、2侧线。用毫针由背上经脉(由上至下)分段刺入,用平补平泻法,每隔10min行针1次,留针30min。每日1次,4d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2d[郭莹.中国针灸,2005,25(2):99]。

2.治肩背部纤维织炎,取大椎和肺俞,用三棱针浅刺,每穴3~5针,挤出少量血液,每穴0.5~1ml,再用大号玻璃火罐拔罐20min,隔日1次[李绪领.针灸临床杂志,2000,16(10):41]。

3.取肩井、胀痛处,胸椎夹脊穴、肩胛骨内侧缘压痛点、天宗。夹脊穴向椎体斜刺1寸,余穴常规针法,留针25min。隔10min行针1次,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苳友金.针灸临床杂志,1999,15(4):9]。

【按语】

用方三浮针疗法选取的阳性反应点,必须是压痛点,如果压痛范围较大,选取最痛点,一般一点一针,每次可选1~2个点进行操作;本病局部筋膜粘连纤维化、肌束痉挛,传统针刺方法留针时间相对浮针为短,一般要多次治疗,以改善局部病理变化,而浮针疗法留针时间长,留针期间仍可减轻疼痛,可持续改善局部病理变化。值得推广。

应用方四时,由于治疗造成损伤需要一定的修复时间,治疗后的第1天,往往症状有加重的趋势,需经过二三天的修复,症状才逐渐好转,故治疗要间隔一定的时间及每次不能选用太多穴点。在选择针具上,应选用较粗的毫针,以扩大创面,加强炎症的反应强度,提高效果。

四、肩周炎

肩周炎是由于肩关节周围组织因退变引起的肩关节疼痛和活动障碍的疾病。中医称本病为“肩痹”、“漏肩风”、“肩凝”。

【病因病理】

本病可能因多种原因如关节周围组织的退行性变化、内分泌失调,变态反应、外伤等引起肩关节周围组织发生无菌性炎症及退行性变,从而产生粘连,关节囊挛缩,滑囊充血、水肿、增厚等病理变化。中医学认为五十人生肝肾不足,筋骨失养,再加过度劳累、外感风寒湿邪,阻滞经络,从而导致本病。

【诊断要点】

1.慢性劳损,外伤筋骨,气血不足复感受风寒湿邪所致。

2.好发年龄在50岁左右,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右肩多于左肩,多见于体力劳动者,多为慢性发病。

3.肩周疼痛,以夜间为甚,常因天气变化及劳累而诱发,肩关节活动功能障碍。

4.肩部肌肉萎缩,肩前、后、外侧均有压痛,外展功能受限明显,出现典型的“扛肩”现象。

5.X线检查多为阴性,病程久者可见骨质疏松。

【治疗方法】

方一

1.取穴天宗。

2.操作用穴位注射法。用5ml注射器抽取丹参注射液2ml,地塞米松注射液5mg、维生素B12

注射液0.5mg,在天宗穴有酸胀感处,垂直进针,有酸胀感向肩部放射时,缓慢推药。每周2次,6次为1疗程。

方二

1.取穴肺俞。

2.操作用皮内针法。用一枚颗粒型皮内针,沿皮下将针刺入皮内,深度以针身2/3为宜,继用一小块胶布固定针柄。3d一换,5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5d。

方三

1.取穴大椎。

2.操作用针刺加穴位注射法。用5寸毫针从大椎处横刺,施泻法。再于压痛点处注入当归注射液2.5ml加地塞米松注射液2.5mg,并立即对注射点进行推拿和按摩,每3d1次,5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5d。

方四

1.取穴大椎透至阳。配穴:合谷、阿是穴。

2.操作用毫针刺法。用直径1.2mm长8寸针,沿皮下组织由大椎透至阳,配穴用毫针点刺。留针20min,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治疗效果】

陈升见用方一治疗本病54例,1疗程治愈42例,2疗程治愈8例,好转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陈升见.上海针灸杂志,2005,24(9):7]。孙治东用方二治疗本病32例,治愈23例,有效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8%[孙治东.中国针灸,1997,17(3):173]。安世罴用方三治疗肩周炎40例,基本治愈12例,明显好转23例,好转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安世罴.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88,(1):38]。张云飞用方四治疗274例,治愈191例,有效70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95%[张云飞.中国针灸,1990,10(6):53]。

【处方荟萃】

1.用毫针刺法。先在天宗穴处找到敏感点,用1.5寸毫针斜向上刺入1寸左右,得气后行捻转补法。针感应沿肩胛扩散至肩关节处,针尖顶住感应部位守气1min,以产生温热感,退至皮下,再向下成30°刺入1.2寸,用捻转补法,使肩关节有抽动感,守气1min,再复向上,刺法同上。无效再针肩前、肩髃、肩贞、条口穴,留针20min,5次为1疗程[陈跃来.中国针灸,1999,19(11):676]。

2.取漏肩2穴,其一在天宗穴外侧,其二在穴的外侧肩胛骨的外缘,先用拇指按压,当酸痛感到达全臂时即是该穴的位置。①皮外针法;取火柴棍2~3cm,平置于漏肩2穴上,胶布固定;适用于病程短,病情较轻的患者。②皮内针法:取皮内针2枚(或5分毫针)分别平置于2穴皮内,胶布固定;让患者转动患臂至无任何痛苦时,留针3d,然后按照压痛点的移动情况,再适当改变穴位,1周后取针即可;适用于病程较长,疼痛较重的患者[朱燕欣.中医药研究,1990,(3):26]。

【按语】

肩关节周围炎是骨伤科的常见病,应用背针疗法有较好疗效,天宗是治疗肩周炎的有效穴位,针刺天宗时刺激性较强,针感传导迅速强烈,范围广泛,可以从肩臂部传至手指,从而疏通上肢的经脉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

在治疗的同时,也应配合其他局部治疗方法,主要是功能锻炼和推拿,目的是解除粘连,其次是针刺,目的是通络止痛,其他如中药离子透入,外敷中药,TDP照射、电针、火罐、艾条灸等,均是较好的配合治疗方法,临床可选择使用。

用本疗法治疗肩周炎应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早预防,治疗期间,应尽量调整情绪,避风寒,和劳累,改变不良睡姿。在采用刺络放血后,必须运用功能锻炼,包括被动活动和主动活动以及爬墙运动等。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滑利关节,松解粘连,可产生较好疗效。

五、强直性脊柱炎

强直性脊柱炎是以中轴关节的慢性炎症为主的全身疾病,属中医学“痹证”或“腰痛”范畴。

【病因病理】

本病主要累及骶髂关节、髋关节、椎间关节、肋椎关节,以骶髂关节最为多见。其主要病理改变是关节和关节周围组织、韧带、椎间盘的钙化,最终发生骨性强直。中医学认为,先天禀赋不足,肾气亏乏,阳气不足是导致本病的首要因素,督脉空虚也是发病的一个重要因素。肾虚督空不能鼓舞卫气护身抗邪,复感外邪致痹阻脉络,气血运行不畅故出现疼痛。

【诊断要点】

1.腰椎前屈、后伸、侧弯3个方向受限。

2.腰背部疼痛或有腰背部疼痛病史3个月。

3.第4肋间隙测量胸廓活动度≤2.5cm。

4.确诊条件,出现上述临床表现1项加双侧骶髂关节X线改变Ⅲ~Ⅳ级者或出现临床表现第1项或第2、3项加骶髂关节X线改变单侧Ⅲ~Ⅳ级或双侧Ⅱ级。

【治疗方法】

方一

1.取穴督脉大椎穴至腰俞穴止。

2.操作用铺灸法。选暑夏农历三伏天,以天气晴朗,气温高,白天为佳。让患者俯卧床上裸露背部,在督脉所取穴处做常规消毒,涂上蒜汁,在脊柱正中线撒上丁麝粉(丁香25%,麝香50%,肉桂25%)。大蒜捣烂成泥500g,陈艾绒200g,并在脊柱自大椎穴至腰俞穴处铺2寸宽5分厚的蒜泥一条,然后在蒜泥上铺成如乌梢蛇脊背的长蛇形艾炷一条。点燃头、身、尾,让其自然烧灼,燃尽后再继续铺艾炷施灸,一般灸2~3壮为宜,灸毕移去蒜泥,用湿热毛巾轻轻揩干。灸后可起水疱,至第3天用消毒针引流水疱,涂上甲紫(龙胆紫),直至结痂脱落止。

方二

1.取穴长强、腰阳关、命门、悬枢、脊中、中枢、筋缩、至阳、灵台、神道、身柱、陶道、大椎。相应脊髓节段的夹脊穴。

2.操作用毫针刺法。患者俯卧,脊柱后凸变形于能俯卧,可在其腹区或胸前垫一薄枕。长强与大椎每个患者均要针刺。长强针时针尖方向与骶骨平行,向上斜刺,腰部诸穴向上斜刺,0.5~1寸,平补平泻,15min行针1次。每次留针45min。

方三

1.取穴取胸、腰段夹脊穴及督脉上的阿是穴。

2.操作先涂上万花油,用多汁老姜切成厚薄适中的片覆盖于穴位上,用细柔艾绒做成手指大艾炷,置于姜片上灸7~10壮,每天1次,10次为1疗程。

方四

1.取穴颈4~骶5的华佗夹脊、膀胱经穴(包括1、2线)、督脉、双髋、骶部的阿是穴。

2.操作用针挑疗法。先用2%的普鲁卡因在相应穴位皮下注射皮丘,稍等片刻即可挑治。选用大号缝衣针,把针尖放在挑点中心处,缓慢进针,当针尖穿过皮肤后,可放松左手示指的压力,右手同时把针尖翘高一点,提高针体做左右摇摆动作,把挑起的表皮拉断,然后再将针尖伸进缺口皮下,挑出一些带黏性的皮内纤维,挑一点拨出一条,反复多次,直至把针口周围的纤维挑完为止。每次针挑的时间需15~30min。每次取2个穴位(左右对称),每天针挑1次,15d为1个疗程,休息3d,继续下1个疗程。

【治疗效果】

冯祯根用方一治疗强直性脊柱炎36例,经半年至一年治疗后。36例中显效11例,占30.5%;好转19例,占52.8%;无效6例,占16.7%;总有效率为83.3%[冯祯根.上海针灸杂志,2004,23(1):20]。李永用方二结合药浴治疗本病125例,经3~6个疗程治疗,其早中晚期临床分别治愈14、0、0例,显效17、16、3例,好转21、29、23例,无效0、0、2例[李永.针灸临床杂志,1998,14(4):13]。庄礼兵用方三治疗35例,显效10例,占28.6%;好转21例,占60%;无效4例,占11.4%。总有效率88.6%[庄礼兵.针灸临床杂志,1996,12(5、6):69]。罗健用方四治疗本病21例,经2~4个疗程治疗,其中6例早期患者显著好转5例,好转1例,10例中期患者,显著好转3例,好转7例,5例晚期者,好转3例,无效2例,有效率90.5%[罗健.中国针灸,1995,19(3):13]。

【处方荟萃】

1.治疗前准备姜泥(即用生姜捣成糊状)、面筋和艾绒。患者裸露背部,俯卧位。根据病程的长短,侵犯部位的不同而选择治疗部位,大多从第7颈椎始至第5骶椎。整个脊椎常规消毒,然后在正中铺设宽3cm、厚6mm的姜泥,面筋置于姜泥的两侧,用来防止艾火烫伤背部肌肉。在姜泥上铺设长蛇状的艾条(艾绒捏成)。用火点燃艾条上多个点,令其燃透为壮,每次数壮,直至患者全身有温热感为止。每5d做1次,以1个月为1疗程[罗平.针灸临床杂志,1999,19(12):29]。

2.用梅花针对夹脊穴由上而下叩刺,至皮肤潮红或微出血为度,隔日1次。将大灸粉用陈醋和蜂蜜(比例7∶3)适量调和,制成长方体,厚约1cm的药饼,置于大椎至腰俞经线上,将纯艾绒捏紧成为长条形,放置在药饼上,点燃燃尽即可,每周1次[马文龙.针灸临床杂志,2000,16(9):13]。

【按语】

在使用铺灸法时,病人常可感觉脊柱上有烧灼感,嘱病人要忍耐、坚持。

如无法坚持时,可将燃烧的艾条去除,更换新的艾条。注意勿要使艾火接触周围皮肤。如不慎烫伤皮肤,可用湿润烧伤膏敷。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无需处理。如局部出现小水疱,只要注意不擦破,可任其自然吸收。如水疱较大,可用消毒的毫针刺破水疱,放出水液,或用注射针抽出水液,再涂以甲紫(龙胆紫),并以纱布包敷。很快就可愈合,愈合后再施行铺灸。

本病经上述治疗见效后,需继续调理,以防复发,宜灸足三里、脾俞,肾俞等穴,服独活寄生汤以增强机体免疫力,并配合体育锻炼,适当活动胸、腰、骶髂等关节,才能巩固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