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背针疗法治百病
18998900000006

第6章 治疗作用(1)

背针疗法是在人体背部施行穴位刺激方法的一种治疗方法,由于背部的特殊性,由此产生了它不同的治疗特点和治疗作用。

第一节中医学理论

一、督脉的作用

督脉的“督”字,有总督、督促的含义。督脉循身之背,背为阳,具有统督背部之阳及诸阳经,为阳脉及全身经脉之海。主阳,为十二经脉之纲领及动力;主生肾气,主生殖功能,交通心肾,充养髓海,益脑,其主要的功能有:

1.总统诸脉督脉与人体经脉有密切联系,手足阳经与督脉在大椎穴交会,带脉出行第2腰椎,阳维脉交督脉于风府、哑门;阳中跷脉通过足太阳与督脉风府相通。所以督脉能统领人体背部及诸多阳经,成为阳脉及全身经脉之海,为十二经之纲领,并在督脉之气的统领下,对人体阴阳之气,与外界的适应进行统筹调节,以充分发挥其作用,并使人体对内外环境的变化而出现的反应保持在一定限度之内。

2.卫外御邪人体督脉,有卫外御邪的作用。张洁古曾说:“督脉,其为病也,主外感风寒之邪。”外邪中人,必因阳(卫)气虚,卫外不固,病邪始由皮毛而入于络脉,再传于经脉,而及脏腑。督脉循脊里,旁交足太阳膀胱经,并与诸阳交会,为阳脉之海,统摄诸阳。足太阳主一身之表,并与足少阴肾经相表里,肾气之运行,及卫外功能的发挥,与督脉经气的转输息息相关,督脉通畅,卫外功能则得以发挥,腠理则致密,外邪就难以侵犯,即使外邪入侵。也能祛邪解表,加快疾病的痊愈。在临床上,许多医家就通过对大椎穴或身柱穴点刺或针灸,治疗外感高热,屡获疗效。

3.升阳温脏如上所述,督脉与诸多阳经以及膀胱乃至肾均有密切关系,就可调节阳经的阳气,以供人体阳气布散,脏腑温煦。《难经》说:“命门者,诸神精之所舍,原气之所系也,”命门的功能,是督脉之气与肾中动气相结合的综合功能。肾主元阳,为命门之所,生命之根,对全身脏腑器官、四肢百骸起到温煦作用。肾要发挥此一功能,必须借助督脉的通畅以布散,才能达到温脏和升阳的作用。临床上,有人就利用督脉的这一功能,对百会和命门进行艾灸,对中气下陷以及人体阳气衰微者进行治疗,并取得良好效果。

4.益髓养脑督脉下络于肾,上络于脑,通髓达胞。肾有藏精系胞的功能,脑为髓之海,《类经·经络》云:“精藏于肾,肾通于脑,脑者阴也,髓者肾也,诸髓皆属于脑,故精成而脑髓生。”可见,脑髓赖肾精充养,而脑与髓的联系,又赖督脉经气灌注,督脉通过转输精气,益髓养脑。因此,《黄帝内经》云:“髓海有余,则转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

5.生化运营营气出于中焦,督脉通过参与肾气化和脾的运化作用,对营气的生成产生影响,为脏腑经络提供重要的营养物质。同时,通过对十二经脉的调节作用,参与对营气运行全身起到很大作用。故临床上,治疗虚劳血亏诸证,补脾养血无效者,益肾通督多可获效。

二、背腧穴的作用

1.疏导经气,调和气血邪客于形,未入脏腑,局部经气阻滞,荣血不行,或气血不调,运行不畅,甚至气滞血瘀,引起肢体肿胀疼痛,麻木痿软,脏腑功能活动失去平衡,刺背腧穴可“通其血脉,调其血气”,疏导经气,引正祛邪。如《素问·缪刺论》说:“邪客足太阳之络,令人拘挛,背急,引胁而痛。刺之从项始、数脊椎、夹脊疾按之如痛,刺之傍三疳,立已。”《素问·举痛论》指出:“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则脉泣,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痹止矣。”由于经气得到疏导,气血得到调和,使卫气通行,则邪气散乱,血气得复,诸病愈矣。

2.泻却邪气,隔拒传变背腧之脉,内通脏腑。邪客不去,内追五脏,可刺灸背腧穴泻却邪气,止其传变。此乃《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当隔,隔者当泻”之要旨。泻邪要注意病变发展的不同阶段,抓住时机。一是邪初盛于经脉,来入于内时,取背腧急泻之。如《素问·刺疟篇》所言:“疟脉满大、急剌背腧,用五脏俞背腧各一,适行至于血也”正是此意。疟疾有个由表入里的过程,针刺并泻之,可达隔拒传变的目的;二是病邪深入,迫近脏腑,取背腧泻之。

《素问·长刺节论》曰:“阴刺入一旁四,处治寒热。深专者,刺大藏,迫藏刺背,背腧也,刺之迫藏,藏会,腹中寒热去而止。”说明背腧是脏气聚会之处,故病邪迫近脏腑可以针刺背腧祛邪外出,以防脏腑受病。

3.补虚泻实,调治脏腑由于背腧穴与脏腑的特殊联系,使得这方面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用于脏腑虚弱不能抵御外邪,或脏腑被饮食劳倦,七情所伤,出现虚损病症时,可通过刺之以扶正祛邪。《素问·奇病论》记载:“胆瘴……数谋虑而不决,故胆虚气上溢而口为之苦,治之以胆募俞。”用于泻实,是指当某脏腑感受外邪而发病,表现为邪实证时,通过针刺之可驱邪外出。《素问·水热穴论'》日:“五脏俞傍五,此十者。以泻五脏之热也。”补虚即扶助正气,正气强则抗病力强,有利于抗邪;祛身邪则可以扶正。邪去正强,则脏腑安康。

三、夹脊穴的作用

1.调理膀胱经与督脉经气夹脊穴位于膀胱经与督脉之间,可以起到连接两条经脉的作用,使二者经气互相协调和平衡。《素问·骨空论》说:“足太阳之脉-夹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督脉者,起于少腹与太阳起于目内眦,入络脑,还出另下项,循肩膊内,夹脊,抵腰中……”《灵枢·筋脉》

也说:“督脉之别,名曰长强,挟膂上项,散头上,下当肩胛左右,别走太阳,入贯膂。”“会阳,督脉的主干循行、之别、其所发,均与夹脊穴有密切相关。”督脉与膀胱经均夹脊而行,督脉别走太阳,与膀胱经相互联络,别走,共主一身之阳,且五脏之背俞穴均在膀胱经上,故督脉与膀胱经穴对于调节五脏六腑之阴阳平衡有重要作用。

2.调理冲任,运行气血夹脊穴与冲脉也有密切联系。冲脉起于胞宫。

《素问·五音五味》曾说过:“冲脉、任脉均起于胞中,上循脊里,为经络之海。”

冲脉为血海、五脏六腑之海,在通行气血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冲脉上循脊里,也是夹脊穴所在之处,而任脉则“起于中极之下,循承浆与手足阳明督脉会”《奇经八脉考》三者相会,共同起到调理冲任,运行气血的作用。

3.充益脾肾调理经筋夹脊穴还与脾肾等脏腑的经筋有密切联系。手足阳明、足太阴经、足少阳经的经筋均到脊里。《灵枢·经筋》曾叙述:“手阳明之筋其支者,绕肩胛,挟脊。”“足阳明之经-上循胁,属脊”,“足少阴之经筋,循脊内。”可见,以上诸经之经筋走行皆走背脊,在夹脊穴治疗,自可对人体相关经筋起补益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