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背针疗法治百病
18998900000063

第63章 儿科疾病(2)

方四

1.取穴肺俞。

2.操作病人取坐位,在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取穴。局部常规消毒。将青霉素10万U加生理盐水至1ml,3岁以上用青霉素20万U加生理盐水至1ml,用5号针头沿脊椎方向斜刺0.5寸(约呈30°)。推药时稍慢,每天注射1次,每穴位注射1ml,5次为1疗程。

【治疗效果】

江慧红用方一治疗小儿肺炎40例,其平均疗程为3.2d和4.69d,啰音消失分别为1.57d和3.08d,复发率分别为22.5%和46%[江慧红.针灸临床杂志,2002,18(1):28]。王立君用方二治疗小儿肺炎60例,痊愈40例,占66.7%;有效15例,占25%;好转5例,占8.3%;总有效率100%[王立君.针灸临床杂志,1999,15(4):36]。盖慧用方三治疗本病80例,治愈68例,好转l2例,治愈时间最短3d,最长8d,平均5.5d[盖慧.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6,12(5):657]周小荣用方四治疗本病65例,痊愈50例,占72%;好转12例,占18.4%;无效3例,占4.6%,总有效率95.4%[周小荣.针灸临床杂志,1998,(8):14]。

【处方荟萃】

1.大椎、风池、肺俞、肺热(胸椎3~4间旁开0.5寸)、肺部啰音明显处(背及胸部)。用梅花针叩刺后拔火罐5~15min,每日1次,5次为1疗程(程爵棠.拔罐疗法治百病,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7:232)。

2.配穴方三:大椎、定喘、肺俞、风门、中府。高热配曲池、少商;胸痛配内关、压痛点;腹胀配足三里、上脘。用刮痧法。先刮主穴至出现痧痕为止,再随证加配穴,其中少商以针点刺出血1~2滴。每日1次(程爵棠,刮痧疗法治百病,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363)。

【按语】

背腧穴有激发卫阳,调节脏腑气血,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作用,用背针疗法,不仅能治病,还能增强免疫力,预防复发。

对于病危、心力衰竭、呼吸衰竭等重症患儿禁用方三。乙醇棉球干湿适宜,不要在罐口闪火,以免烫伤患儿,治疗后嘱患儿不要抓挠皮肤,两日内背部不要搓澡,皮肤有过敏、溃疡、水肿及皮肤无弹力者不宜使用此法。

小儿肺部的炎性病变,可使肺的有效呼吸面积减少,换气功能发生障碍,导致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产生湿性啰音,预示着有效呼吸面积减少,可能进一步加重病情,用背针治疗法,可使小儿肺通气得到改善,加快肺部炎性物质的吸收,对小儿肺炎治疗后肺部啰音的消失,有较好疗效。方法是:用元胡、白芥子、葶苈子、细辛各等份为末,白开水调取药末如梧子大,在双肺俞穴各放一粒,胶布固定,一岁小儿2h去除,一岁以上小儿2.5h去除。最长不起超3h,第2天敷药于双风门穴。轮流贴敷,至啰音消失为止[陈丽明.中国针灸,1995,15(1):12]。

第二节消化系统疾病

一、小儿厌食症

小儿厌食症是小儿食欲缺乏,厌恶进食甚至拒绝进食的一种常见脾胃疾患。中医亦称“厌食”,古称“憎食”。

【病因病理】

本病可以是慢性疾病的一种临床表现。此外,不良饮食习惯、精神因素、均可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影响食欲,造成厌食。中医认为本病多因喂养不当,偏食、过食肥甘厚味的食物,饥饱无度,以致脾胃受损,运化失调,中焦停滞所致。

【诊断要点】

1.以纳差、偏食异食、喜食冷饮、大便溏泻恶臭为主症。多见于1~6岁的小儿。

2.无主要脏器病变,无其他慢性病引起的厌食症。

3.多伴有夜卧不安,夜惊啼、盗汗等症。

4.头颅、面色、腹区呈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状。

【治疗方法】

方一

1.取穴膈俞、肝俞、脾俞、胃俞。

2.操作用梅花针法。将梅花针针尖垫上脱脂棉蘸入自制中药液,沿足太阳膀胱经叩刺,从上述穴位重叩至皮肤发红时在四穴处拔罐,每日1次,双侧穴位交替进行。

方二

1.取穴长强-大椎。

2.操作用捏脊加针刺法。患儿俯卧、术者用拇指、示指、中指抵脊背上,合力夹住肌肉提起做翻卷动作,自长强穴一直捏至大椎穴即可,如此反复五遍。当捏至第三遍时,每捏三把将皮肤提1下,每天做1次,6d为1疗程,休息1d,以后每隔1d捏1次,再捏5~7次。并配合刺四缝:消毒后,用三棱针或粗毫针,在示指、中指、环指及小指中节针刺约1分深,刺后挤出黄白色黏液,每日1次,直至针刺后不再有黄白色黏液为止。

【治疗效果】

别业峰用方一治疗厌食症50例,经20d治疗,35例临床治愈,10例好转,5例无效,有效率90%[别业峰.浙江中医杂志,1992,27(12):44]。马绪东用方二治疗本病66例,结果治愈81.8%,改善13.6%,无效4.5%[马绪东.光明中医,2004,19(3):25]。

【处方精萃】

1.先用捏脊法从长强至大椎,来回反复捏6次,再从命门向肾俞压按2次,然后从长强至大椎走罐至皮肤充血发紫为度,再将火罐置于命门、肾俞上,留罐5~10min,每日或隔日1次,5次为1疗程(程爵棠.拔罐疗法治百病,1997:250)。

2.附分穴,在平第2胸椎棘突下,督脉旁开3寸,于肩胛骨脊柱缘,俯伏取穴。采用屈指叩打法。操作时,手指半屈曲,以示、中指近侧指间关节背后轻快地叩击背部附分穴。每天1次,10次为1疗程(周荣.推背疗法,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138)。

【按语】

人体12条经脉和脏腑相连,8条奇外经脉网络于全身脏腑腧穴百脉,保持全身气血阴阳平衡,脉络与皮肤相通而内联脏腑。脏腑有病,通过脉络反应到体表相应的部位腧穴。长强至大椎各腧穴是督脉,督脉为阳脉之海,“五脏有病出于阳,阳俞在背也”,当胃肠道功能失常,可直接反应到背部,不通则痛,痛则不通,运用捏脊、推拿、针刺手法,疏通经络,去瘀活血,补泻相间,调整肌体阴阳达到治愈目的,因此捏脊、针刺、推拿治疗效果好,简便易行。

在治疗期间,应要求患儿家长密切配合,严格控制小儿过食高蛋白、高脂肪、高糖分及油炸食物,多食绿色菜肴、水果,养成良好饮食习惯。惟如此通过多种方法治疗和饮食调养,相辅相成,方能共收治病之功效。

二、小儿腹泻

腹泻是小儿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夏秋季发病较多。中医将其归属于“泄泻”范畴。

【病因病理】

现代医学认为可因饮食不当,喂养过量引起消化功能紊乱或肠道感染;或因上呼吸道感染、肺炎等;或因免疫缺陷,不能防止病原菌侵入肠道均可引起腹泻。另外,环境不清洁、卫生习惯不良、气候突变、营养不良、佝偻病及维生素A、维生素B缺乏等疾病均易导致消化功能紊乱,使肠内消化酶分泌减少,肠道蠕动增加而致腹泻。中医学认为,本病多因喂养不当,饮食不节,调护失宜,致脾胃受损,运化失职,不能腐熟水谷,从而使饮食入胃停积不化,壅滞肠胃,渐成湿热,湿热之邪下注大肠,使大肠传化失职而成腹泻。

【诊断要点】

1.大便次数增多,每日3~5次,多达10次以上,呈淡黄色,如蛋花汤样,或色褐而臭,可有少量黏液,或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口渴等症。

2.有乳食不节,饮食不洁,或感受时邪的病史。

3.大便镜检可有脂肪球,少量红、白细胞。大便病原体检查可有致病性大肠杆菌等生长,或分离轮状病毒等。

【治疗方法】

方一

1.取穴长强。

2.操作用毫针刺法。长1寸毫针针尖向上与骶骨平行快速斜刺,视患儿形体,针入0.5~0.8寸,快速捻转,强刺激,不留针,每日1次,重者每日2次,3d为1疗程。

方二

1.取穴夹脊穴。

2.操作用捏脊法。医生坐于患儿侧面,用手拇指侧面顶住其脊柱两侧皮肤,示指和中指前按与拇指相对,分别捏起皮肤,随捏随提,双手交替捻转并向前推进,即自龟尾穴起沿脊柱上行至大椎穴为止,捏脊共5遍,到3遍时每捏3下将脊背皮提一下。同时,用三棱针在四缝穴刺血。

方三

1.取穴大肠俞。

2.操作用穴位注射法。虚寒型用20%人胎盘组织液2ml,654-2注射液3~5mg,混匀。2穴各注射上述药液的1/2,每日1次。对发热型用抗腮腺炎注射液2ml,在曲池穴各注射药液1/2,每日1次。

方四

1.取穴第12胸椎正中。

2.操作用艾灸法。艾绒点燃后放到艾灸盒内,用纱布(约3层厚)包好,置于施术部位(12胸椎正中)均匀地朝上下方向反复移动,至皮肤红润为度。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治疗效果】

胡明艳用方一治疗本病278例,痊愈219例,占78.8%;,有效51例,占18.4%,无效8例,占2.8%。总有效率97.2%[胡明艳.针灸临床杂志,1996,12(4):43]。吴祥刚用方二治愈44例,占98.5%,1次治愈56例,占86.2%,2次治愈87例,占12.3%,1例无效[吴祥刚.针灸临床杂志,1996,12(10):49]。李荣农用方三治疗246例,痊愈243例,无效3例,痊愈率98.78%[李荣农.针灸临床杂志,1999,15(5):32]。张驰用方四治疗本病560例,痊愈498例,占88.9%;好转54例,占9.6%;无效8例,占1.4%;总有效率为98.6%。[张驰.中国针灸,1987,(3):22]。

【处方荟萃】

1.取大肠俞,用拔罐法。取3.5cm口径火罐,用闪火法拔火罐,在大肠俞左、右各拔1罐,留罐5~10min,每日1次(程爵棠.拔罐疗法治百病,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7:234)。

2.医者用双手示中二指并行于脊柱两侧由大椎穴直推至龟尾穴,反复操作5遍,继而用双手示、中、环指指面在背腧穴自上而下做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交替移动按摩。反复操作5次,然后根据病情辨证选穴,在腧穴处做按揉和捏提法,食伤者选用胃俞、三焦俞配合清大肠,运内八卦。湿热泻选用心俞、龟尾配合清大肠,推六腑,寒湿泻选用大肠俞、大椎穴,配补脾土,揉外劳宫。

脾虚泻选用脾俞、三焦俞配补脾土,推上三关。每天l~2次[李兰.陕西中医2007,22(5):295]。

【按语】

观察表明,小儿腹泻宜早治,刚开始腹泻时用背针疗法可很快见效,病程越长,疗效越差,如有脱水及电解质失衡时,应配合补液,病情严重,体质太差,应配合药物综合治疗。

患儿勿食生冷油腻之物,哺乳期小儿其乳母应减少进食油腻食品。对虚寒型者每晚用热水袋敷腰区20~30min,以提高疗效,但应防止烫伤。

第三节神经系统疾病

一、小儿遗尿症

小儿遗尿症是指3周岁以上的小儿在睡眠中小便自遗,醒后方觉的一种病症,俗称“尿床”。

【病因病理】

在膀胱内贮存尿液不多时,大脑皮质也可主动兴奋排尿初级中枢引起排尿活动。由于幼儿大脑皮质发育尚未完善,对排尿初级中枢控制力弱,或神经系统发育延迟、遗传、器质及心理等多种因素所致的排尿反射调节失调均可发生遗尿症。中医学理论认为,小儿遗尿之因多责之于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致肾气不足,下元虚寒,膀胱气化失司,约束无权所致。

【诊断要点】

1.睡眠较深,不易唤醒。每夜或隔几天发生尿床,甚至一夜尿床数次;2.发病年龄在5周岁以上;

3.小便常规及尿培养多无异常发现;

4.X线片检查,发现部分患儿可有隐性柱裂,泌尿系X线造影可见其结构异常。

【治疗方法】

方一

1.取穴胸夹脊11至腰夹脊5。

2.操作用艾炷灸法。每侧取7穴,每次取间隔的双侧对称的3~4对穴为一组,即:第一组穴取双侧胸11、腰1、腰3、腰5椎的夹脊穴;第二组穴取双侧胸12,腰2、腰4的夹脊穴两组穴位交替使用。患儿取俯卧位,先揉按要施灸的夹脊穴每穴1~2min,自上而下摩、擦腰骶区至皮肤发红发热。然后将搓捻成麦粒状的艾炷放在穴位上点燃,不等艾火烧到皮肤,当患儿感到烫时立即用镊子将艾炷夹去,连续灸4~5壮,以局部皮肤发生红晕为止。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3~5d。

方二

1.取穴腰椎1~5,骶椎1旁夹脊穴。

2.操作用毫针刺法。患者俯卧位,医者持毫针与椎体成75°(针尖向着脊椎方向)刺入椎体下方,刺入1寸左右(视患者胖瘦而定),行捻转手法,使针感沿肋间或脊椎传导,如无传感,可调整针刺方向,再行手法,留针30min后起针。以上治疗,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3~5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