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不孕不育中医治疗学
19000100000006

第6章 概述中医求嗣起源与发展(2)

本时期妇产科的特点是改宋以前以求嗣为第一,而对经带之研究予以重视,因此在妇产科著作中是经带疾病在前,胎产在后,《妇人大全良方》即是将“月经序论”放在首卷首篇,并曰:“若遇经行,最宜谨慎,否则与产后症相类”。《陈素庵妇科补解》说“妇人诸病,都由经水不调。调经,然后可以孕子,然后可以却疾,故以调经为首,序于安胎、保产之前。”《本事方》说“凡妇人有白带是第一等病,令人不产育,宜速治之”,突出了经、带与不孕不育症的密切关系。同时也体现了古代医家对“种子先调经,经调胎自孕”观点的高度重视。

对于无子的病因,《妇人大全良方》中曰“夫无子者,若夫妇疾病,必须药饵。然妇人无子,或劳伤血气,或月经闭涩,或崩漏带下。右尺浮则为阳绝,或尺微涩,或少阴脉浮紧,或尺寸俱微弱者,皆致绝产。若调摄失宜,饮食失节,乘风袭冷,结于子脏,亦令无子也。”比较隋唐时期,不仅在认识上对经、带引起的不孕予以重视,而且在治疗上除沿用唐以前历代传下之七子散、荡胞汤、紫石门冬丸等外,又开创辨证论治之先河,如治妇人冲任虚寒之诜诜丸;治子宫虚冷、带下白淫之艾附暖宫丸;治妇人羸弱、血虚有热、经水不调、崩漏带下、骨蒸等疾导致之乌鸡丸等。骨蒸类今之结核病,可见此时已发现骨蒸(子宫结核)引起的不孕症。

金元时期,金元四大家分别以“六气皆从火化”(刘完素),“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李杲),“邪去正自安”(张从正),“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朱震亨)立论,创寒凉、补土、攻下、滋阴四派,学术的争鸣,促进了金元时期医学的发展,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治疗经验。在治疗妇产科疾病方面,亦突出了各流派的学术特点,如张从正每用攻下法治不孕,如其撰《治百病法》卷二,即记载治“妇人年乃二三十者,虽无病而无子,经血如常,或经血不调,乃阴不升阳不降之故也。可独圣散,上吐讫冷痰三二升;后用导水丸、禹功散,泻讫三五行及十余行;或用无忧散泻十余行;次后吃葱醋白粥三五口。胃气既通,肠中得实,可服玉烛散。更助以桂苓白术丸、散,二药是降心火,益肾水,既济之道,不数月而必有孕也”,就是佐证。朱震亨对不孕症研究较深,在《格致余论·受胎论》中指出“男不可为父,得阳气之亏者也;女不可为母,得阴气之塞者也”,并首先提出“女涵男”的真假阴阳人不能生育。在《丹溪心法·子嗣》中增补了肥盛妇人痰湿闭塞子宫和怯瘦妇人子宫干涩不能怀孕的证治。在《金匮钩玄·卷三》认为肥盛妇人不能孕育者,以其身中脂膜闭塞子宫,而致经事不能行。“可以有导痰汤之类,亦可调理药……却后服螽斯丸。”此外提出“瘦怯妇人不能孕育者,以子宫无血,经气不聚故也”,“妇人气盛于血,所以无子。前者治以四物汤,养血、养阴等药,后者治以抑气散。”充实了不孕不育症诊治的内容。朱震亨同时提出:“求子之道,莫如调经。”的观点。

明代是中国封建社会进入中后期的时期。一方面,封建礼教之禁锢较唐宋时期更为厉害,妇女地位更低;另一方面则是在明代中期以后,随着西方传教士的到来,也带来了一些科学文化,包括医学在内。

从妇产科来说,妇产科学术著作可说是繁荣时期,即使在综合性著作中,妇产科也占有很大的篇幅,至今指导着中医妇产科临床。如薛己的《女科撮要》《校注妇人良方》,万全的《广嗣纪要》《万氏妇人科》《万氏女科汇要》《万氏妇科达生编》,俞桥的《广嗣要语》,武之望的《济阴纲目》,女医家杨谈的《女科杂言》,龚居中的《女科百效全书》,岳甫嘉的《医学正印种子编》,王肯堂的《女科证治准绳》、《胎产证治》,张景岳的《景岳全书·妇人规》,等等。其中万全的《广嗣纪要》、俞桥的《广嗣要语》、岳甫嘉的《医学正印种子编》为求嗣专书。

明代俞桥所撰《广嗣要语》认为男精女血是孕育胎始的两种基本物质,精血的充盛,是孕育胎始的基本条件。指出:“夫精者,血也,水也,阴也;盖以有形言之也。

有形而能射者,则又为气为火为阳所使然也。精兼气血,兼水火,兼阴阳,总属肾与命门二脉,以沉静为平。”该论有两层意思:其一,精由血所化生,有形质,藏于肾之命门。精虽属阴,但兼具水火气血阴阳,纵欲能使气血水火阴阳俱亏;其二,精性喜沉静,其躁动与射出,则有赖于气、阳、火的鼓动。寡欲养生,心境安定,欲念宁静,则精不忘动。俞桥的精血论,这种精为阳使、清心养精的观点,给遗精、早泄、性功能亢进、不育等疾病的论治以较大启迪。

明代岳甫嘉所撰《医学正印种子编》,分男科、女科各一卷。上卷“男科”专论男子不育,载方52首。认为不育有肾之本经病与他经病之不同。肾的功能失常是不育的直接原因,七情、六淫等病因也可导致肾的功能失常,造成不育。治宜审因求本,先治他经之疾,除去病源,继以补肾。反对不辨证论治而乱用补法。肾为先天之本,靠后天脾胃运化精微不断充养。故在调补肝肾阴阳的同时,宜兼养脾胃,或先调脾胃继补肝肾。此外,还提出清心滋肾、固肾宁心、宁心疏肝、养心温肾、活血安神等治法,调理心神。总以补阴阳之虚,以平和为期。古代医家在不育用方中多加固精涩精之品,他对此提出异议:“种子之法,要在固精,而涩精之药,尤种子所忌。如龙骨、牡蛎等,可入治虚损,不入种子方。以涩则施精不全,非求嗣者所宜也。”认为涩精药须伍以疏利肾气之品(如车前子等),方可用于不育方中。其对女性不孕也有较精辟的论述。

明代万全所撰《广嗣纪要》,对男性不育主张用益精固精法,“用枸杞子、菟丝子、柏子仁以生其精,使不至于易亏;山萸肉、山药、芡实以固其精,使不至于易泄。”

对男子万全总结为“无不男”,即“天”(生殖器官短小若无)、“漏”(男子精关不固,常自遗泄)、“犍”(阴茎被割)、“怯”(阳痿)、“变”(两性畸形)。万全在《广嗣纪要·择配篇》中提出了“无不女”的观点:“一曰螺,阴户外纹如螺丝样,旋入内;二曰文,阴户小如著头大,只可通,难交合,名曰石女;三曰鼓花头,绷急似无孔;四曰角化头,头削似角;五曰脉,或经脉未及十四而先来,或十五六而始至,或不调,或全无,此五种无花之器,不能配合太阳,焉能结仙胎哉?”。“螺”类似于先天阴道不完全横膈;“文”为先天性阴道狭窄;“鼓花头”为处女膜闭锁;“角花头”为阴蒂过长,类似于两性人,故为女性生殖器官先天发育畸形导致不孕;“脉”属月经不调,或可引起不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