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步入中医之门:道少斋中医讲稿
19000300000028

第28章 中医重气化,西医重形质(2)

有人会问,别光说理论,你这方用下去了,效果怎么样啊?现在我给大家说说患者服药后的情况。

服药的第二天,其子电话告诉我说,第一剂下午3时服下,晚8时发作1次晕厥,但持续时间很短。该夜未再发作,精神明显好转,呕止思食。服完3剂,其子电话告诉我说,除第一剂当天发作1次,后未再发。仅头晕,仍乏力。嘱其再进5剂。

1月26日患者在其子陪同下自行步入病房找我复诊,还记得第一次是怎么进病房找我看病的吗?

下面是2007年1月26日二诊资料。请大家继续思考,看看该怎么转方。

查体:血压120/70mmHg,心率72次/分。服上药第二剂始,精神好转,未再发晕厥、抽搐,仅头晕,胸闷、气短,动则加剧,阵发心悸,四肢不温,舌质淡红,苔黄色腻(染苔),脉沉细代。

免费给患者做了个心电图:很规律的室上性早搏呈二联律,心室率72次/分。

大家不要小看了这规律的早搏,如果没有这早搏,心室长时间不收缩射血,无疑脑缺血缺氧,想阻止阿-斯综合征发作是不可能的。

这个病例从开始诊治,曾放在网上,请爱爱医网站学习中医的朋友一起讨论。

一诊有朋友认为是心肾阳虚,也有人认为中气下陷为患,呵呵,我们还是一起来分析。首先看看,心肾阳虚要具备哪些症状?既然是定位在心、肾两脏,且为阳虚,那么,其应有的症状是心的症状+肾的症状+阳虚的症状,根据诊断学的描述可以这么去看:心悸、心慌、失眠、多梦(心经最常见的症状)+腰膝酸软、头晕耳鸣、遗精盗汗(肾经最常见的症状)+四肢不温、形寒怕冷(阳虚症状),有朋友会问,这双下肢水肿也是肾经的症状,但从中医角度说、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均可出现水肿,所以其不具有辨证的特定性。同时,这位患者一直在用心痛定(钙离子拮抗药),这些药物最易引起下肢水肿了,有经验的学友都知道。

再看看患者的症状组成:发时感心悸、晕厥(心经)+气促不能平卧、气短不足以息(肺经)+发时小便失禁、有气要脱之感,精神极差、面色苍白、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结代(气虚气陷的症状)。通过这么一分析,大家不难理解,其病位定在心、肺,其病机为气虚下陷,心肺气均虚陷,责之什么气啊,当然是宗气了,宗气司呼吸以贯心脉嘛!

或有人要问患者有恶心、呕吐的症状,当如何解释?呵呵,那是什么症状啊?

是药症,古人称其为药毒,非病症,是氨茶碱的不良反应,停其药,症状可自行缓解。临床上要注意学会区别和抓主症以及舍其因药所致或并非主要的症。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如果定性为心肾阳虚可能难以成立。

那又为什么不是中气下陷证呢?中气下陷,病位主要在中焦脾胃,其临床辨证要点是脾气虚和内脏下垂的表现,脘腹坠胀或肛门坠重甚至脱肛,气少乏力,肢体倦怠,声低懒言,虽有气虚的表现,但少有心、肺二经的症状,其下陷多表现为脏器的脱垂,而大气下陷多为患者有气脱之感、小便失禁等症状,所以该患者不能定为中气下陷。

或问升陷汤系补中益气汤化载而来,这话说得对,这是张锡纯从补中益气汤中受到了启发,把补中益气汤中治疗中焦的药物白术、陈皮等去掉,加上桔梗一味,这一味之加是关键,桔梗载诸药上行,就补益心肺的大气(宗气)了。这正是我们要学习的精微之处!

为什么一诊方在升陷汤中加白参、山药、山茱萸呢?我们先来复习一下宗气的形成,宗气为中焦的水谷之气+自然界的清气,所以用白参、山药健中州,使中焦水谷之气化源足,宗气才能生成有源!为什么用山茱萸?山茱萸有固脱奇功,张氏说:“山萸肉救脱之功,较参芪更胜,不独补肝血,凡人身阴阳气血将散者皆能敛之”,故“山萸肉为救脱第一要药”,这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有详论,大家不妨去学习一下!

二诊患者晕厥、抽搐已除,很显然,宗气下陷已经控制,遂更方如下:

白参10g,生黄芪60g,升麻3g,柴胡5g,桔梗10g,知母6g,山茱萸30g,怀山药15g,葛根15g,仙茅6g,淫羊藿10g,丹参20g。5剂。

这二诊方在一诊的基础上加用了仙茅、淫羊藿,为什么?“心气通于肾”,二诊患者头晕,胸闷、气短,动则加剧,阵发心悸,四肢不温,舌质淡红,苔黄(染苔)腻,脉沉细代。其四肢不温说明阳气亦亏,故加仙茅、淫羊藿温补肾阳以助心火,盖“心气通于肾”也,心阳有赖于元阳的温助。为什么加葛根?我们前面说过,大气(宗气)的形成系中焦水谷之气加自然界的清气所组成,葛根甘辛平,《本经逢原》:“葛根轻浮,生用则升阳生津,熟用则鼓舞胃气”;《本草正义》:“葛根,气味皆薄,最能升发脾胃清阳之气。”用葛根的目的在于将中焦的水谷精气升发到上焦,使之与清气相合,化生宗气。宗气亏虚不能助心脉以运血,故用丹参活血以通心脉。

2月1日三诊:患者诉四肢冷,难以忍受,但气短明显好转,未发晕厥,心悸未再发,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疏方如下:

白参5g,生黄芪30g,升麻3g,柴胡5g,桔梗10g,知母6g,山茱萸30g,怀山药15g,当归20g,桂枝10g,炒白芍10g,细辛3g,苦参15g,仙茅6g,淫羊藿10g。5剂。

仍以升补大气(宗气)为主,同时合用当归四逆汤温阳通脉,为什么加苦参?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苦参碱有良好的抗心律失常作用。

2月3日四诊:服上方2剂,患者心悸再加重,患者家属电话告诉我,我让患者复诊,弃未服之药。刻诊四肢明显转温暖,舌脉无明显变化。虽未发晕厥,但心电图出现了频发插入性早搏,尽管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苦参碱有良好的抗心律失常作用,但从中医的角度说,苦参性寒对心阳不足之人不宜,此为败笔。可见用现代方法研究的中医成果,如果使用时违背中医的理论,是不能取得临床疗效的!希望同道们从中吸取教训!遂疏方如下:

白参10g,生黄芪60g,升麻3g,柴胡5g,桔梗10g,知母6g,山茱萸30g,怀山药15g。

患者服此方后,心悸、气短明显改善,到本书定稿已经跟踪半年多,整个治疗患者前后服药不过30剂左右,停药后随访一直未发晕厥,生活完全可以自理。

常带患者来找我看病,每次我都免费给她做个心电图,很有意思的是,患者的窦性心率虽然很慢,但每一次的缓慢窦律后面,都很规则地跟上了一个房性早搏。

这大概就是中医的神奇之处,充分地调动了人体的潜能,使人在病理状态下失衡的内稳态达到了一个新的平衡。从整个治疗过程来看,并没有哪一味药是针对恢复窦房结功能的,而是通过辨证,寻找到患者机体内稳态失衡的关键,那就是宗气下陷,通过大补宗气,虽然没能使窦房结的功能恢复正常,但却让心房的自律性发挥了代偿作用,弥补了窦房结功能的缺陷。这病例可以说是中医治“有病的人”的良好证明。这就是中医药的神奇之处!

中医药常能发挥人体的潜能,使人在病理状态下得以维持相对稳定的生理功能,从而获得良好的生活质量,这样的病例很多。当年我在读研究生上临床时,就曾接诊了一个中央型肺癌的患者,男性,70岁,是从某医科大学附院转过来的,晚期,已经没机会做手术了。进来的时候有大量胸腔积液,呼吸困难,进食很少,很消瘦。家属说,西医院的医生断定活不到1个月了,西医院费用太高,转到你们这儿来,希望能尽量地减轻他的痛苦,延长他的生命。患者进来后,中药予以辨证施治,以百合固金汤加减,西医呢,就静脉予以支持疗法,没想到患者胸水逐渐吸收了很多,而且饮食也慢慢地恢复正常,住院8个月,快到春节了,家属是千恩万谢,做了一面锦旗送到院长的办公室,对我是赞赏有加,院长叫来人事科长,说这人是谁啊?人事科长说了一句是进修生吧,后来弄清楚了,是个研究生。呵呵,当年本来我要去广东工作,但就因这事给领导们留下了好印象,诚意留我,我就这样留校了。

中、西医治疗的出发点是不一样的,千万别在脑海中形成错误的概念,认为西医定论的东西,中医就没办法,要是那样啊,最后我们充其量也就是西医附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