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日格音呼都格音希勃烽火台
勃日格音呼都格音希勃烽火台位于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敖伦布拉格镇图克木嘎查境内。该烽火台由青褐色岩石堆砌而成,石质易风化,石块大小、形状不一。烽火台主体坍塌严重,上部不规整。坍塌范围不规整,东西最大14米,南北最大18米,残高3.7米。主体现呈隆起的巨大石堆,平面及剖面形制难以辨别。烽火台南侧与院落相连,基本呈长方形,东西宽7.5米,南北长13.5米,墙宽1.6米,残高0.4~2米,门向不清。墙体使用石块错缝堆砌。烽火台北偏东27米处,自南向北排列2座2米见方的石台,间距17米,北偏西71米处有1座5米见方的石砌附属设施。
哈德呼一号烽火台
哈德呼一号烽火台位于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敖伦布拉格镇图克木嘎查境内。该烽火台外侧使用大块青色玄武岩、内部填夹灰色易风化的较小岩石堆砌而成,石块大小、形状不一。烽火台底部残存的石砌痕迹可辨烽火台平面呈矩形,剖面呈梯形,自下而上有收分。烽火台倒塌范围大体呈圆形,直径13米左右,残高5.8米。烽火台东侧与院落相连,墙体采用石块错缝堆砌,基本呈长方形,东西长14.5米,南北宽10米,墙宽1.4米,向上略有收分,门向不清。烽火台外围另筑有围院,石砌墙体,墙宽0.9米,残高0.1~1米,围院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32.5米,南北宽29.5米,东墙设门,门址宽1.4米。
阿门乌斯烽火台
阿门乌斯烽火台位于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敖伦布拉格镇图克木嘎查境内。该烽火台为石砌实心烽火台,筑于山顶之上,台体已坍塌,现成为直径12米、高4.2米的圆形隆起状石堆。台体东侧连接院落,石砌墙体,采用石块错缝堆砌,底宽1.5米左右,依地势墙体外高内低,外侧残高1.5米左右,内侧残高0.2~0.7米,院落平面大体呈矩形,东西长18米、南北宽16米,墙体倒塌严重,门向不清。台体南侧35米处起,由西北向东南排列5座2米见方的石台,形制相同,均为石块堆砌,间距在10米左右,倒塌严重,仅存底部,残高0.2~0.5米。附近地表零星散落着汉代泥质灰陶罐、盆等日用器物的残片。
夏日希勃烽火台
夏日希勃烽火台位于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敖伦布拉格镇图克木嘎查境内。该烽火台由青色岩石堆砌而成,石质坚硬,石块大小、形状不一。烽火台主体坍塌严重,由部分底部残存石砌痕迹判断台体平面呈矩形,剖面呈梯形,自下而上有收分,底部边长7.6米,上部缺失且不规则,呈隆起状,残高3.5米。烽火台北侧与院落相连,墙体采用石块错缝堆砌,底宽1.6米,上宽1.4米,残高0.7米左右,院落平面大体呈矩形,东西宽10米,南北长11.6米。附近地表零星散落有汉代灰陶片,多为罐等容器的残片。
铁布克一号烽火台
铁布克一号烽火台位于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敖伦布拉格镇图克木嘎查境内。该烽火台由青褐色岩石堆砌而成,石质松软,易风化,石块大小不一。烽火台主体坍塌严重,由部分底部残存石砌痕迹推断台体平面呈矩形,剖面呈梯形,自下而上有收分。烽火台上部现不规整,缺失严重,底部东西宽9米,南北长11米,残高4.6米。烽火台南侧与院落相连,墙体采用石块错缝堆砌,院落平面呈长方形,东西宽9.5米,南北长14.2米,墙体底宽2.2米,上宽1.8米,倒塌严重,门向不清。台体北侧26米处南北排列2座附属设施,间距11米,均在3米见方的范围内,四角筑4座边长1米的石台,坍塌严重,底部仅存。附近地表零星散落有汉代灰陶片,多为罐等容器的残片。
铁布克二号烽火台
铁布克二号烽火台位于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敖伦布拉格镇图克木嘎查境内。该烽火台由黄褐色岩石堆砌而成,石质与山体相同,应为就地取材而建。烽火台倒塌严重,现成为直径14米、高3.8米的隆起状石堆,根据局部残存的石砌痕迹来判断,该烽火台平面呈矩形,剖面呈梯形,自下而上有收分,建有附属设施。烽火台东侧建一院落,东侧坍塌边缘处滑落的石块与院落西墙几乎混为一体。附近地表零星散落有汉代陶片,多为罐等容器的残片。
查干希勃烽火台
查干希勃烽火台位于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吉兰泰镇德日图嘎查境内。该烽火台是由青褐色玄武岩错缝堆砌而成的实心烽火台,石质坚硬,石质与所处山体的岩石不同,是由其他区域搬运至此的。烽火台倒塌严重,根据台体东、西两侧暴露残存的底部石砌痕迹来判断,该烽火台平面呈矩形,剖面呈梯形,自下而上有收分,底部边长8.5米,上部缺失现象明显,残高2.5米。烽火台南侧7米处有一石块堆砌的方台,底部边长约3.7米,上部缺失且不规整,残高0.6米,附近地表零星散落有汉代陶片,多为罐等容器的残片。
玛宁敖包烽火台
玛宁敖包烽火台位于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吉兰泰镇德日图嘎查境内。烽火台是由青褐色及黄褐色岩石堆砌而成的实心烽火台,石块形状、大小不一,石质较松软,易风化。烽火台倒塌严重,平面及剖面形制无法辨别。台体倒塌后的石块将底部覆盖,坍塌范围大体呈圆形,直径14米,残高3.3米。烽火台南侧与院落相连,墙体采用石块错缝堆砌,宽1米左右,院落平面大体呈长方形,东西长12米,南北宽8米,门向不清。台体西北39米处有一附属设施,在5米见方的范围内于四角筑4座1.5米见方的石台,坍塌严重,残高0.3~0.6米。附近地表零星散落有汉代陶片,多为罐等容器的残片。
恩格尔烽火台
恩格尔烽火台位于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吉兰泰镇德日图嘎查境内。烽火台由青褐色乌篮敖包烽火台岩石错缝堆砌而成,石块不规整,大小不一。烽火台坍塌严重,形制受损,由西、北侧底部石砌痕迹判断,烽火台平面呈矩形,剖面呈梯形,自下而上有收分,底部边长9.2米,上部缺失现象明显,残高2米。台体西侧与院落相连,墙体使用石块错缝堆砌。院落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15.2米,南北宽9.2米,墙体底宽2米,外侧残高1.8米左右,内侧高度在0.1~0.6米之间。附近地表零星散落有汉代陶片,多为罐等容器的残片。
阿拉格陶勒盖烽火台
阿拉格陶勒盖烽火台位于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吉兰泰镇德日图嘎查境内。该烽火台是由黄褐色、青色岩石错缝堆砌而成的实心烽火台,石块不规则,大小不一,内部填黄土和碎石。由残存石砌痕迹可辨烽火台平面呈圆形,剖面呈梯形,自下而上有收分,底部直径14米,顶部有缺失现象,直径6.8米,残高3米。烽火台北侧与院落相连,石砌墙体,院落呈长方形,东西长11.5米,南北宽8.3米,墙体倒塌严重,现呈垄状,垄宽1.5米左右,最高处1.6米左右。附近地表零星散落有汉代灰陶片,多为罐等容器的残片。
哈日希勃烽火台
哈日希勃烽火台位于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吉兰泰镇德日图嘎查境内。该烽火台为石砌实心烽火台,筑于山地边缘的台地之上,采用青灰色块石堆砌,台体已倒塌,上部缺失且不规整,外缘及四角垮塌,现呈高2.8米的隆起状石堆。根据南侧散乱块石中暴露出的石砌痕迹判断,台体自下而上有收分,平面呈矩形,立面呈梯形,底部边长约8米。台体西南侧连接院落,石砌墙体,院落平面大体呈矩形,东北至西南宽13米,西北至东南长18米,西北侧墙体与台体平齐,东南侧墙体的东北端折进与台体相连,台体处于坞壁北侧角,墙体倒塌严重,大块石少见,现呈宽1米左右的散乱石垄,残高不足0.5米,门向不清。台体东南相连东北至西南7米、西北至东南11米的房屋基址,石砌墙体,坍塌严重,石块散乱,墙呈垄状,垄宽约1米、高约1米,门向不清。烽火台西南45米处起,由西向东排列3座石砌设施,依次间距为54米、43米,石台倒塌严重,现呈隆起于地表的石堆,大块石少见,底部边长5米,残高不足0.5米。
台体附近未见遗物。
乌篮敖包烽火台位于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吉兰泰镇德日图嘎查北2.2千米处。该烽火台为石砌实心烽火台,筑于山顶之上,采用黄褐色块石堆砌,台体大部分现已坍塌,散落的块石将底部覆盖,现呈高2米的隆起状石堆,坍塌范围东西最大10米、南北最大5米。根据南侧散乱块石中暴露出的长2米、高0.5米的石砌痕迹判断,台体自下而上有收分,平面呈矩形,立面呈梯形。台体南侧与院落相连,墙体损毁严重,仅存底部加筑的台基遗迹,大体处于东西长8米、南北宽5米的范围内,台基残高0.7~1.7米。附近地表零星散落着汉代泥质灰陶罐、盆等日用器物的残片。
豪依尔哈日音希勃烽火台
豪依尔哈日音希勃烽火台位于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吉兰泰镇额然陶勒盖嘎查境内。该烽火台为石砌实心烽火台,骑山脊而建,采用青灰色块石错缝堆砌,台体自下而上有收分,平面呈矩形,立面呈梯形,底部边长7.5米,台体大部分倒塌,上部缺失,块石散落后将底部覆盖,现呈高2.4米的隆起状石堆,东北、东南两侧底部石砌痕迹自散乱的块石中暴露于外。台体东南侧连接院落,院落平面呈矩形,西南至东北宽7.5米、西北至东南长11米,石砌墙体,采用块石错缝堆砌,倒塌严重,大量散落的块石和滞留的沙土将坞壁内部填埋,现呈平台状,高1.4米左右,门向不清。台体东南36米处、48米处各有1座石砌设施,均为3米见方,坍塌严重,仅底部遗迹隆起于地表,残高不足0.4米。附近地表零星散落着汉代泥质灰陶罐、盆等日用器物的残片。
塔塔拉音希勃烽火台
塔塔拉音希勃烽火台位于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吉兰泰镇额然陶勒盖嘎查境内。该烽火台为石砌实心烽火台,筑于山丘之上,采用红褐色块石错缝堆砌,块石之间填充黄土稳固,台体自下而上有收分,平面呈矩形,立面呈梯形,台体上部已坍塌,散落的土石将底部覆盖,现呈底部直径14米、高3.3米的圆形隆起状土石堆,自散乱的块石中暴露出边长8.5米的台体上部外侧石砌痕迹。台体东侧与院落相连,院落平面呈矩形,东西长15米、南北宽10米(院落南北尺寸应与台体底部相同),石砌墙体,现已倒塌且石块严重风化,散落的土石将坞壁内部几乎填平,现呈平台状,高0.3~1.2米。附近地表零星散落着汉代泥质灰陶罐、盆等日用器物的残片。
塔木苏格敖包烽火台
塔木苏格敖包烽火台位于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巴音诺日公苏木哈日木格太嘎查境内。该烽火台为石砌实心烽火台,筑于山顶之上,采用青灰色块石堆砌,台体已坍塌,上部缺失,散落的块石将底部覆盖,现呈底部直径18米、高3.5米的隆起状石堆,上部相对平整,直径7米左右。台体被人为扰动迹象,牧民拆取块石堆砌石圈并立有铁质航标架,初始平面和立面形制无法辨别。附近地表零星散落着汉代泥质灰陶罐、盆等日用器物的残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