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处理人脉关系必知的九大玄机
19004100000023

第23章 用关系中的玄机:善用关系,让关系资源孵化成能量(4)

懂得看时机,借势而用易成功

玄机解读:在生活中,求人办事是不可避免的,但如果只单凭自己一个人的力量而不顺应时势,借助外人,往往难以成功。这又导致焦躁心理,因为人们在不耐烦时,往往容易变得粗鲁无礼,固执己见,而使人感觉难以相处。这种行为是有害无益的,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当一个人失去耐心的时候,同时也失去了明智的头脑去分析。

春秋战国时代,秦国大举兴兵围攻赵国的都域邯郸,赵公子平原君多次写信给魏王及魏公子信陵君,请求魏国援救。魏王派将军晋鄙带领10万大军援救赵国,但又慑于秦国的威胁,便让晋鄙把军队驻扎在邺地,名义上是援救赵国,实际上是执行两面政策,等待、观望形势的变化。

平原君向魏国派出使者催促出兵救援,但魏国仍按兵不动,平原君一气之下又给信陵君写了一封信,谴责信陵君见死不救。因为信陵君的姐姐是平原君的夫人,所以平原君责骂信陵君说:“公子即使看不起我,要让我投降秦国,难道也不同情公子的姐姐吗?”

信陵君接到这封信感到非常忧虑,但无论他采取什么办法游说,都无法说服魏王。信陵君此时真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昏了头,他把自己手下的宾客集中起来,凑集了百余辆车马,想奔赴秦国,与平原君一同战死。

临行时经过夷门,见到了信陵君最器重的宾客——看门人侯赢,侯赢听了信陵君的慷慨陈辞后非但不加鼓励,反而冷淡地说:“公子您自勉吧,老臣不能随你一同去了。”

信陵君走出数里,心中很不是滋味,心想我对侯生的待遇可算得上周到了,如今我将要去送死,他凭什么连一言半句送行的话都没有呢?信陵君越想越气,就叫宾客停下来等他,他又驾车返回去找侯赢。

信陵君回来的时候,侯赢正站在门口等他,笑着说:“臣本来就知道公子会返回来的呀!”

侯赢评价信陵君带宾客赴死的举动说:“公子喜爱士人,名闻天下。如今遇到难处,就想带着宾客奔秦军,这就如同把肥肉投给老虎,你本想达到救援赵国的目的,这下子可就什么功劳也没有了!”

信陵君恍然大悟,于是向侯赢求计,利用如姬窃得兵符,调走了晋鄙的10万大军,解除了秦国对邯郸的包围。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窃符救赵的故事。

有些朋友运用人际关系办事时心急火燎,巴不得对方马上着手就办。如果对方一两天没什么动静,便有些沉不住气了,一催再催,搞得别人很不耐烦。这也不是运用关系的正确态度。

也许,对方有自己的难处,不得不慢慢作打算;也许,他对应承你的事自有安排。一旦求了人家,就要充分相信人家。

战国时,魏国的国君魏文侯打算发兵征伐中山国。有人向他推荐一位叫乐羊的人,说他文武双全,一定能攻下中山国。可是有人又说乐羊的儿子乐舒如今正在中山国作大官,怕是投鼠忌器,乐羊不肯下手。

后来,魏文侯了解到乐羊曾经拒绝了儿子奉中山国君之命发出的邀请,还劝儿子不要跟荒淫无道的中山国君跑了,文侯于是决定重用乐羊,派他带兵去征伐中山国。

乐羊带兵一直攻到中山国的都城,然后就按兵不动,只围不攻。

几个月过去了,乐羊还是没有攻打,魏国的大臣们都议论纷纷,可是魏文侯不听他们的,只是不断地派人去慰劳乐羊。

可是乐羊照旧按兵不动,他的手下西门豹忍不住询问乐羊为什么还不动手,乐羊说:“我之所以只围不打,还宽限他们投降的日期,就是为了让中山国的百姓们看出谁是谁非,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收服民心,我才不是为了区区乐舒一个人呢。”

又过了一个月,乐羊发动攻势,终于攻下了中山国的都城。乐羊留下西门豹,自己带兵回到魏国。

魏文侯亲自为乐羊接风洗尘,宴会完了之后,魏文侯送给乐羊一只箱子,让他拿回家再打开。

乐羊回家后打开箱子一看,原来里面全是自己攻打中山国时,大臣们诽滂自己的奏章。

如果魏文侯听信了别人的话,而沉不住气,中途对乐羊采取行动,那么后果可想而知,那就是:自己托付的事无法完成,双方的关系也再无法维持下去了。

由此可以看出,顺应时势,借助外力,请求他人就能以较小的代价成就较大的事情;如果在时机还没有成熟时就勉强去做,则很难凑效。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怎样顺应时势,克服自己的焦躁情绪是求人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怎样使自己变得耐心一点,在紧张的情况下也保持心平气和呢?也就是说在不同环境下怎样消除烦恼的情绪,至少对它有所控制呢?

急性子的人大都不愿浪费时间,因此他们把时间安排得很挤,工作中的时间都安排得恰好,不容许有什么延误或出什么差错。不过,要想万无一失,最好还是留有一定的余地,你所参加的约会越重要,预留的时间就应越充裕。如果是一场必不可误的约会,那就应该留出大量的时间作回旋的余地。

你如果感到十分烦躁,无法理清思绪,请运用你的想象力,努力使自己深深地潜入一个宁静的身心环境,进入一个稳定、美妙的境地。一位朋友说:“当我感到思绪纷乱的时候,我就努力想象小河岸边那宁静的风景胜地,它常使我的紧张和烦躁情绪消退许多。”

克服急躁,保持心平气和的方法之一是经常检查自己是否常犯这种毛病。如果你的急躁情绪仅属偶然,你的烦恼便自会消失。但如果你总是怒火中烧,粗鲁无礼,那就应该认识到你对自己是看得过重了,以致于对任何人或任何事都不愿等待。

幽默有时也能帮助你保持心平气和,想方设法将难堪的场面化为幽默的故事,以便使对方感到有趣开心,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观察力敏锐的人,因为这样有助于你抵制急躁情绪的产生。

做个有耐心的人不容易,做到平心静气是处世态度的一种境界、一种气度和一种修养。这种修养一旦形成,对求人办事具有重大的作用,也是顺势求人最基本的要求。

朋友别滥用,别让友谊超负荷

玄机解读:滥用朋友,则没有朋友。友情确实可以为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提供动力,但它毕竟有限,需要常常加油,为了让它发挥功效,切不可让其超负荷运转,把朋友折磨的精疲力尽。倘若没完没了地找朋友帮忙,朋友也会避你三尺,朋友决不能滥用,保留到关键时刻,也是一种心机。

王毅上学时就是个很讲义气的小伙子,毕业后分配在省级机关。自从成家立业之后,他常常有一种负疚感:自己是不是有些多事呢?因为他的朋友越来越少,他们总是对朋友说,“我何时何时要到你那儿,帮忙买张火车票”,“联系个大夫”,“陪我逛逛百货公司”,“吃顿饭碰碰头”。要说这些事有多难吧,也确实没多难,要说没多大事吧,可每次总折腾得朋友精疲力尽。

王毅其实错在不懂人脉关系的利用,不懂其中的玄机。笔者分析,有以下几种误区:

误区一:出门靠朋友

人作为主体在与周围客体发生关联的时候,总会发现有的客体能够达到他的目的,而有的则达不了;很多人总是会选择前者进行交往,选择标准便是自我需要满足的程度。所以,把做生意视为“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纯粹功利交换的商人,一定会为忽视了人情而付出代价;将朋友视为“可以不讲条件”,向他提出各种要求的人,也一定不会有朋友。

误区二:没有真正为朋友着想

真正的友谊不在于共享幸福或无微不至的关怀照料,而在于危机时的关注、指点、理解与帮助。

误区三:滥用友情

关键的朋友要留到关键的时候用,不要把他们任意滥用在无关紧要的事情上,就像开枪之前要保持火药干燥。倘若你没完没了让朋友为你办事,日后真有大困难让谁帮你呢?能够帮你的朋友比什么都珍贵,珍贵之人决不应滥用。

友情确实可以成为我们前进道路上的动力马达,但它毕竟动力有限,需要常常加油。为了让它发挥功效、正常运转,请注意别让友情超负荷运转:

其一,给别人以帮你的理由。

一般的友情依赖总是打定一种没有道理的主意:“是朋友该怎样怎样。”事实上,谁都没有必须帮助你的义务,假若你够朋友,你就不该要求别人如何如何,在友情的逻辑中,上述说法应更改为“只有如何如何,才能交上朋友”。

其二,计较得失是正常的。

一个健康的人必然充分注重维护自己各方面的权益,他当然希望得到有价值的东西,选择对自己有价值的交往,想维系与别人的友情,就要让别人感到你们之间交往是对他有利的。许多人常常为功利与情义而缠夹不清,总想把自己真实的动机掩饰起夹,其结果反而是两头不到岸、一无所获。其实,积极健康的个体并非无私无欲,但能取之有道。

其三,注意到朋友的其他付出。

托夫勒说,大都市人的生活就像军营一样,上班、下班、吃饭、熄灯都是整齐划一的。不同的是,这种秩序不是靠纪律而是靠生产和生活方式决定的。你找城市里的朋友帮忙时,或许不会耗费他们的金钱,但却可能扰乱了他正常的生活秩序,为了弄车票,要耽误工作而且欠人情;为了陪你吃饭,没能接孩子,让老婆不高兴……朋友也许不好意思说他的付出与牺牲,但你若将这一切视为当然或应该,时间久了,你就不会有朋友了,因为你考虑的始终只是自己。

要想友谊地久天长,就要相互理解体谅。无论在哪里,都不能死“靠”朋友,滥用朋友。把朋友当拐杖则是贬低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