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处世锦囊.1
19004200000013

第13章 以迂为直,委婉周全的办事手法(3)

刘聪很不高兴地说:“我是皇帝,只是营建一座殿宇,竟然也要你们这些家伙来干涉!今天如果不杀你陈元达,我的殿宇不知要到什么时想才能建成!”于是传令把陈元达和他的妻子、儿女一齐押到东市去斩首示众。陈元达不服,抱着堂下的一棵大树喊道:“臣的谏劝是为陛下的江山着想。今天陛下杀了臣,如果臣的魂灵还在,也就心满意足了。将来历史不知道怎样评论陛下呢!”陈元达一面说,一面解开钱链围在树上,把自己紧紧锁在那里。武士们上前拖陈元达不动,刘聪的怒火也越来越旺。

正相持间,在后堂的刘丽华听到这个消息,觉得陈元达的谏劝是正确的,但刘聪正在火头上,也难以要他立即当众改变决定,就悄悄地派了两个中常侍暗示武士们暂时停止对陈元达用刑;同时迅速地亲手写了一纸奏疏,呈献给刘聪。疏上这样写道:“听说将军为妾营建殿宇,妾十分感激。实际上现有的昭德殿已经足够居住了,并不急于使用新的殿宇。当前陛下的江山还没有统一,国家的困难还很多,这样大量地动用人力、资财,确是必须谨慎对待的事。今天,廷尉陈元达的谏劝不是没有道理的。

自古以来,忠臣们大胆地给帝王提意见,并非为他个人打算;当然,帝王们拒绝接受意见,有时也不仅仅是为了自己。妾希望陛下仿效古代英明君主善于接纳臣下谏劝的美德,以那些昏庸君主们拒谏招祸的经历为教训,应该奖赏给陈元达以很高的爵位,用封土酬谢他。怎么能不但不接受他的意见,反而要杀他呢?陛下今天的不愉快,是由妾引起的;陈元达惹下这样的大祸,也是由妾引起的。如果大兴土木,造成民众不满,国家财力亏乏,是妾的责任,陛下杀了陈元达,落下一个拒绝良言、杀害忠臣的话柄,更是妾的责任。自古国破家亡,常常是由妇人挑起,妾每次在史书上看到这些记载,心中都很不好受,甚至恨得饭也吃不下去,想不到今天竟然发生在自己的身上,岂不是让后人评价我,也像我现在评价前人一样吗?妾还有什么面目再侍奉在陛下左右呢!妾决心死在李中堂内,以杜绝陛下因一时考虑不周而造成的错误。”

刘聪看完奏疏以后,大惊失色,立即对在场的大臣们说:“朕最近偶感寒热,情绪很不稳定。陈元达实在是大忠臣,我这样做,深感惭愧!”说罢,伸手把皇后的奏疏递给陈元达,说:“你看看,朕外有你这样的辅臣,内有这样的皇后,还有什么好担心的呢!”并且立即下令,把“逍遥园”改为“纳贤园”,把“李中堂”改为“愧贤堂”,以纪念这件给人教益很深的事。

春秋时的晋国,自晋文公即位后,发愤图强,国家迅速兴盛起来,成为春秋时的一大强国,晋文公也成了一代霸主。可接下来,晋灵公却不思振作,只图享乐,晋国的霸主地位不知不觉地就被楚庄王代替了。

晋灵公即位不久,便大兴土木,修筑宫室楼台,以供自己和嫔妃们享乐游玩。那一年,他竟挖空心思,想要建造一个九层的楼台。可以想见,在当时那种科学水平、建筑材料、建筑技术等条件下,如此宏大复杂的工程,要耗费多少人力、物力!可灵公不顾一切,征用了无数的民夫,花费了巨额的公款,持续了几年也没能完工。全国上上下下,无不怨声载道,但都敢怒而不敢言,因为这位晋灵公明令宣布:“有哪个敢提批评意见、劝阻修造九层之台的,处死不赦!”谁愿意去送死呢?

一天,大夫苟息求见。灵公料他是来劝谏的,便拉开弓,搭上箭,只要苟息开口劝说,他就要射死苟息。谁知苟息进来后,像是没看见他这架势一样,非常地轻松自然,笑嘻嘻地对灵公说:“我今天特地来表演一套绝技给您看,让你开开眼界,散散心。大王您感兴趣吗?’”

灵公一看有玩的,就来神了,忙问:“什么绝技?别卖关子了,快表演给我看看。”

苟息见灵公上钩了,便说:“我可以把12个棋子一个个叠起来以后,再在上面加放9个鸡蛋。不信,请看。”说着,便真的玩起来。他一个一个地把12个棋子叠好后,再往上加鸡蛋时,旁边了!这太危险了!”

苟息一听灵公这样说,便趁机进言说:“大王,别少见多怪了,还有比这更危险的呢!”

灵公觉得奇怪,因为对他来说,这样子已经是够刺激,够危险的了,还会有什么更惊险的绝招呢?便迫不及待地说:“是吗?快让我看看!”

这时,只听苟息说道:“九层之台造了三年,还没有完工。三年来,男人不能在田里耕种,女人不能在家里纺织,都在这里搬木头,运石块。国库的金子也快花完了,兵士得不到给养,武器没有金属铸造,邻国正在计划乘机侵略我们。这样下去,国家很快就会灭亡。到那时,大王您将怎么办呢?这难道不比垒鸡蛋更危险吗?”

灵公一听,猛然醒悟,意识到了自己干得多么荒唐,犯了多么严重的错误,便立即下令,停止筑台。

有良苦的用心还需有良苦用心的表现,让对方知道批评者实际是打心眼里欣赏自己,喜欢自己,支持自己或是为了自己着想的等等,才能让对方心悦诚服地接受批评。所以批评者首先就要考虑,该批评是否是于对方有益的,能否让被批评者相信按照批评语的要求改进之后,于自身有益。不能诱之以“利益”的批评,会使被批评的人觉得自己改正行为是为了批评者的利益。于是对批评会有更多的抵触情绪,使原本的一片好心也因方法不当而遭人误会。

就心理学而言,一个批评与被批评的过程是批评者与被批评者在思想、感情上的相互交流与认同的过程。人在批评过程中越是尊重、理解对方的处境,就越能够获得对方对自己批评意见的重视与接受。在发表批评意见中,尊重使人懂得爱护别人的自尊心,维护其面子,不出语伤人,不逞口舌之快;理解使人学会设身处地地去替别人思考问题,讲话不自以为是,不强加于人。在接受批评意见中,尊重使人竭力认同别人批评意见中的有益部分,并予以积极的肯定。人们越是能够尊重理解人,就能越能够冷静、客观地面对别人的批评意见。从此意义上讲,尊重、理解是使忠言不逆耳,闻过不动怒的转化条件。

25、学会拐弯抹角

过分直露自己的见解会招致他人的妒恨,但也不是说因此要不分是非曲直,什么都一味地说好。忍莽直是让我们在对别人提批评意见的时候,要尽量采用别人接受的方式,同样可以达到让人改过,使事业、工作能进一步发展的目的,为什么非要吵得面红耳赤,最后犹如仇人一般呢?

自古以来忠直之士为人敬佩,为人赞扬。他们往往是以自己忠直之谏,不惜身家性命去为民请命。如果只从个人利益而言,他完全可以忍耐住自己的个性。图个高官厚禄,但是为社稷江山,为民百姓,他们不仅不能坐视不管,相反,他们忠言劝上,直言犯上。他们也知道必死无疑,但是如果只为苟延残喘于世,就不尽自己的职责,这些忠义之上是绝对不肯干的,他们是不会屈从的。可是他们直言进谏,难道就是最好的办法吗?不可能人人都如魏征,得遇到圣明的君主,更多的是遇到昏暗的王侯,所以直言当看对谁可以直言的当然要去尽自己的职责,但是木值得你去进忠言的,你能审时度势,无疑是过于迂腐、愚忠了。这时候你就要听人劝,耐性子,忍住要直言相劝的冲动,首先保护好自我,再以图发展。

隐便是最好的为官之道。人们常常指责历代官场上有那么多“尸位素餐”吃着皇粮不干事的人,在他们那一方面,却也有为自己辩护的理由:我是怕犯错误呀!于是,中国的官场上便充滞着为拿俸禄而当官,怕犯错误不干事的阶层。

到什么庙拜什么神,宦海风波险恶,最忌过份执着。常言道,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君上是在木断变换的,而今一个君上又各有其不同的主张、秉性、好恶。今日张三上台,主张严刑峻法;明日李四继位,又主张礼乐教化。作为一个臣子,对每一任上司,都要唯命是从,毕恭毕敬。对张三,你要喊“严刑峻法唯一正确,礼乐教化祸国殃民”;一旦李四上台,你要立即改口:“礼乐教化唯一正确,严刑峻法祸国殃民”。同一个君上,前后表现也可能大相径庭。刚上台时,他可能励精图治的;在位时间一长,他也许会变得耽于逸乐。当臣的,也得跟着变,他励精图治,你要积极提出治国安邦之他耽于逸乐,你要满足他的声色犬马之好。

历代的大小官员们,就是不断地在这样自相矛盾,自打耳光浮沉在宦海之上而又处于服从地位的人,是不能有自己的航线、自己的目标的,要善于观风向、辨颜色,随风转舵,好恶由人,这样才可能使自己永远处于不败之地。

叔孙通以制定了朝见帝王的礼仪而大受汉高祖刘邦的赏识,成为西汉开国初期一位引入注目的角色,《汉书》还专门给他立了一篇传记。

其实,他的崭露头角开始于秦朝,早在秦始皇时期,他便以博士的头衔为秦王朝效力了。秦始皇搞焚书坑儒,坑的就之些有博士头衔的人,当时坑的人数多在达460余人,而叔孙通居然能幸免于难,真不知他用的什么手段讨好了秦始皇。

到了秦二世时代,陈胜、吴广农民起义,二世皇帝召来了博士儒生询问对策:“南方有一些戎卒攻城夺地,你们看怎么办呀?”

有30余名博士纷纷进言道:“臣民不允许聚从闹事就是造反,就是不可饶恕的死罪,请陛下立即发兵去讨!”

偏偏秦二世采取鸵鸟政策,不肯承认老百姓会起兵反对,一听这话脸色都变了,一副怒气冲冲的样子。叔孙通明白秦二世的心思,立刻上前说道:“他们说的都不对。现在天下一家,郡县的城墙、关卡早不再用武。而且上有英明的国君,下有严的法令,官吏们人人恪尽职守,四方百姓心向朝廷,怎么会有造反的人?南方那些戎卒不过是些鼠窃狗盗的小偷小摸,何足挂齿,当地的官员早已将他们拘捕杀戮,根本不必大惊小怪!”

他这番话果然讨得秦二世的欢心,结果,那些说是造反的博士们都被交司法部门审讯,而叔孙通却得到了二十匹布帛,一身衣服的赏赐,并将他的官职升了一级。

等到叔孙通返回住所,那些博士们责问他道:“你怎么那么会巴结讨好?”

叔孙通说:“你们太不聪明了,我也险些不免于虎口!”

其实,他已清楚地看出秦国即将灭亡的形势,当夜便逃出秦都咸阳,投奔陈胜、吴广的队伍去了。陈胜、吴广失败以后,他先后又归顺过过项梁、义帝、项羽,最后项羽失败,他投降了刘邦。

刘邦这个人不喜欢读书人,叔孙通为了迎合刘邦,脱掉了自己儒生的服装,特意换上一身刘邦故乡通行的短衣短衫,果然赢得了刘邦的好感。

当他投降刘邦时,有一百多名学士随他而来,可他并不向刘邦推荐,而他所推荐的,全是一些不怕死、敢拼命的壮士,学士们不免有了怨言:“我们追随先生多年,又同先生一起降汉,先生不推荐我们,专推荐一些善于拿刀动剑的人物,真不知他是怎么想的!”

叔孙通说:“刘邦现在正是打江山的时候,自然需要一些能够冲锋陷阵的人,你们能打仗吗?你们别着急,且耐心等待,我不会忘了你们!”

当刘邦当上皇帝以后,那些故日部下全不懂得一点君臣大礼,有时在朝堂上,也争功斗能,饮酒狂呼,甚至拔剑相向,刘邦显得很不耐烦,这一点让叔孙通看出来了,他便趁机建议制定一套大臣朝见皇帝的礼仪。刘邦自然同意。

这样一来,他的那班弟子都派上了用场,同时他还特地去礼仪之邦的鲁地,去征召一批懂得朝廷大典的人。有两个人读书人不愿意来,当面指责他道:“你踏上仕途以来,前前后后跟了十几年主人,都是以陈庾奉承而得到贵宠。现在天下刚安定下来,百姓死者还没得到安葬,伤者还未得到治疗,国家百废待兴,你却一门心思去搞那远不是当务之急的礼仪。你的作为完全不符合古人设置礼仪的初衷,我不会跟你一块去,你赶快走开,别玷污我!”

叔孙通一点也不生气,反而讥笑道:“真是一个腐儒,完全不懂得适应时局的变化!”

由于他的那一套礼仪极大地提高了皇帝的尊严,使得刘邦十分心,高兴地说:“我今日才体验到当皇帝的尊贵了!”

于是叔孙通加官晋级,一次便得到五百金的赐赏,成为朝廷近臣,一直到汉惠帝还恩宠不衰。

叔孙通以一人之身,能适应秦始皇之暴、秦二世之昏,陈胜之陋。项羽之威、刘邦之簿、惠帝之儒,在那样一个天下大乱、文人遭劫的年代,不只苟全性命,而且处处得意、荣通富,亦已难矣!探索一下他保身取宠的诀窍,可以发现,全在“变与不变”之间。

所谓“变”,是要在摸清上司的脾气、秉性、喜怒、好恶基础之上,不断地改变着自己的言行、对策,叔孙通对秦始采取的是“默”,对秦二世采取的是“骗”,对刘邦采取的是“捧”,对惠帝采取的是“吓”,这些手段果然都能奏效。

所谓“不变”,是迎奉的媚态要始终如一。

叔孙通由于有了这一手“绝活”,所以他能无往而不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