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处世锦囊.1
19004200000041

第41章 求人办事会捧场(3)

在人际交往中,要想赢得上司的好感,就必须时刻留意对方的兴趣、爱好,明白上司的意图,理解上司的心思,这样才能投其所好,“对症下药”。然而,上司的意图往往捉摸不定,善逢迎者必须下功夫掌握上司的心意,揣摩。司的心理,然后尽量迎合他,满足池的欲望,甚至还能抢先一步,将上司想说而未说的话先说了,想办而未办的事先办了,把个上司乐得美滋滋的。自然,上司的回报也总是沉甸甸的。

中国自古以来就不乏谄媚高手,他们大都老于世故精通权术,因而在人际交往中颇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民国怪人戴季陶,一生疯疯癫癫,做了许多怪事,但此人经验老道精通政治权术,善于揣摩上意,很能体会蒋介石的意思,关键时刻总能帮蒋介石的忙,因而一直在民国官场立于不败之地。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在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上,蒋介石决定辞去行政院长之职,各方以为宋子文救蒋有功,行政院长非其莫属。果然落推宋子文继任,无人异议,独有戴季陶站起来说:子文同志侃侃大才,党国栋梁,将来必委重任。但在今日之情况,则天下将以为委员长以国家名器为私人酬庸之具,非爱子文之道。

这一番慷慨陈词,显得堂堂正正,无可辩驳,弄得宋子文哭笑不得,眼看到手的行政院长又白白地丢了。

戴季陶的这番话不合宋子文的心意,却很合蒋介石的心意。因为宋子文有才华,在英美方面很有影响,不愿对蒋俯首听命,这正是蒋不能容许的。因此,蒋就借戴季陶的“元老”地位阻止宋子文当行政院长。

不明白内情的人,还认为戴季陶这番话,既得罪蒋介石,又得罪宋子文,实际上蒋介石正希望戴这样说,无怪乎蒋说:“知我者,戴公也。”

由此可见,民国政坛上的斗争是错综复杂的。政客们表面上一套,背后又一套,玩得非常媲熟。

在官场上,说话办事往往不是按原则,而是一切为了个人利益,有时正话正说,有时正话反说,当下属的不是按原则办事而是要时刻揣摸上级的意图,不能认为上级说什么就是什么。这就是权术。

知识分子,特别是大知识分子,不宜当官,他们往往过于迂腐地将上级的话信以为真。1948年国民党选举总统时,蒋介石有意让胡适当候选人,胡适信以为真,实际上蒋介石不过是做做样子,让美国人看看,结果胡适空喜欢一场。其实,明眼人都很清楚,这次“选举”显然总统非蒋介石莫属,但蒋介石既想当婊子,又想立贞节牌坊,既要做总统,又要造出人们拥戴他的气氛。因此,他首先便采取以退为进的办法“坚决辞让”做总统候选人,而把胡适等人推出来装璜门面。

作为蒋介石的老搭档和把兄弟,戴季陶自然是心领神会。在总统候选人提名时,戴季陶本来抱病在身可以因病请假,但他考虑到,总统选举非同儿戏,在这关键时刻,岂能袖手旁观?因此还是带病参加了会议。

这次会议围绕总统候选人的问题,各个派系闹得沸沸扬扬。由于蒋介石的假意推辞,不少人信以为真,有人便直截了当地提胡适当候选人。

戴季陶坐在最前排,他一声不响,静静地听着两派人物的发言,同时内心也在思考着自己的对策。他深深知道,蒋介石提出不做总统候选人,是做戏给美国人看的,也是对国民党部属的一种民意测验,是争权力的一种手段。几十年的政治生涯,戴季陶对他这位把兄弟是深有了解的,以退为进,是蒋介石一贯的手法,他越是提出不愿当总统,就越说明他想当总统,在这种时候,谁要是不明真象,顺了他的话去做,那保准是会倒霉的。

想到这里,戴季陶顾不得自己重病在身,以国民党“元老”的身份登台发言。他十分激动,满脸涨得通红,几乎是用教训的口吻斥责“总裁不当总统为宜”的论调。说他们不讲政治,不顾大局,这种做法只能置中华民国于绝境。他力言就国民党的历史来说,就目前的局势来说,就国民党对国家的责任来说,都非蒋先生担任总统不可。戴季陶一番话说得振振有词,台下顿时鸦雀无声,以戴季陶在国民党内的资历和威望,谁都不敢与之争锋。于是.戴季陶一锤定音,拥蒋派占了绝对优势。最后,大会通过一项决议。蒋介石扭捏一番之后欣然接受。

由于善于揣摩蒋介石的心意,戴季陶在国民党内官运亨通被蒋视为心腹。

无独有偶,与戴季陶相比,蒋如镜也算得上是民国官场上的后起之秀。本世纪30年代,暴发户蒋介石一下子显贵起来。然而,此时蒋介石根基未稳,各派反蒋声浪不绝于耳。不少人引经据典甚至捕风捉影造谣攻击蒋介石。一时间,蒋介石的身世之谜成为街头小报津津乐道的话题,政敌们也闻风而起,想借此搞臭蒋介石。这样一来,蒋介石的身世之谜便成了他的一块心病。因为蒋介石对自己的祖先是谁也不甚了解,有人说他本不姓蒋,是他母亲王氏把他带到蒋家的。在这种情况下,蒋介石急于弄清自己的祖先是谁。一时间,他手下的文人忙了起来,但他们搞出来的东西,蒋介石都不太满意。

宜兴县的县长蒋如镜是个有心人,他翻阅古籍,走访民间,决心给蒋介石弄出个祖宗来;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找到了可以取悦蒋介石的蒋氏祖宗线索。

宜兴有一蒋姓大族,始祖函亭乡候蒋澄是东汉光武帝时的婺州刺史,而蒋澄的父亲蒋横,光武帝时拜为将军,举家迁到宜兴,他的几个儿子都曾受封,显赫一时。蒋澄死后,在宜兴城内的东庙苍及官林镇附近的都山各有函亭候调一所。

蒋如镜牵强附会考证出奉化蒋氏与宜兴蒋氏同出一脉,于是上书蒋介石并呈上家谱。

蒋介石一看,高兴万分,祖上有一个蒋将军,还被封候.有这样显赫的祖宗,蒋介石就成了将门之后,正符合自己总司令的身份,而且不仅有文字记载,更有两所函亭侯词作证,比空口说话好得多。

蒋介石马上认了祖宗,并偕宋美龄亲自到宜兴去“寻根”了。

蒋如镜真可谓登龙有术。不知他是怎么想到这一点的,他这一考证,比送给蒋介石万两黄金更能取得蒋的欢心。试想,一个小小县长,想见蒋介石一面都不可能,现在却成了总统府的座上宾,真是一步登天,自此以后,仕途平坦,步步高升。

87.“捧”也应做到顺势而动

奉承别人的一个绝招是,只有谙熟了对方心理才能辨别其优缺,“须藤摸瓜”你的奉承才能准确定位,并尽可能触及其最美的那一部分。

北齐有个叫和士开的人,精于一种类似于现在的象棋的游戏——“握槊”,这给他提供了发迹的机会。

和士开父亲和安,仕于东魏,“恭敏善事人”,为人非常狡猾,很有一套恭维讨好皇帝的手腕。有其父必有其子,和士开没有辜负和安的期望。他一方面秉承了父亲的先天遗传,“幼面聪慧,解悟捷疾”;一方面又勤于后天的学习,乐于接受父亲的耳提面命,结果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士开拍马屁的功夫又远远超过其父。

北齐天保初年,高湛得宠,被进爵为长广王,拜尚书令,不久又兼司徒,迁太尉,地位显赫,权势很大。高湛是齐高祖高欢第九子,虽然在诸子中年纪尚幼,排序较远,但由于他“仪表堂堂”,所以高祖非常钟爱,因而被封以高位,委以重权。和士开见高湛未来当皇帝的可能性很大,便想方设法接近巴结高湛。

高湛喜欢玩“握槊”,于是和士开便找机会与高湛游戏。二人棋逢对手,总是斗得难分难解,越玩越上瘾,次数也越来越频繁。

高湛还喜欢音乐,恰好和士开又善于弹胡琵琶,他经常为高湛弹曲,兴致高时,还往往边弹边唱,那清歌妙曲,使高湛着迷。

高湛还喜谈笑,恰好和士开生就一副伶牙俐齿,于是便经常陪高湛胡扯闲说,和士开的甜言蜜语和淫词秽谈,更使高湛开心,二人越谈越投机,亲狎无比。和士开吹捧高湛说:“殿下非天人也,是天帝也。”高湛也对他说:“卿非世人也,是天帝也。”于是,高湛任用和士开为府行参军。

和士开与高湛这两个浪荡子,如同前世有缘,一拍即合,合则难分,形影难离。到后来,高湛的兄长齐显祖文宣帝高洋对此实在看不下去,谴责高湛与和士开“戏狎过度”,不许高湛过多接近和土开,将和士开远徙长城。但高湛不断在文宣帝面前为之求情,后又授和士开为京畿士曹参军。

北齐孝昭帝驾崩,高湛继承大位,是为武成帝。和士开长期企盼的日子终于来到了。本来,高湛在继位之前与和士开的关系已经火热,即位之后,和士开对他更是“奸谄百端”,因 而武成帝高湛视之如心腹,宠爱一日胜似一日。和士开得宠的程度,简直是空前绝后的。高湛刚一即位,和士开便加官进爵。后来,那高湛简直到了一刻也离不开和士开的地步,前后赏赐,更是“不可胜数”。

当然,了解他人心理,不仅要抓住对方大致的心理活动而且要于细微之处下功夫,利用细小的刺激来影响其特定情形下的心理,从而使你的奉承既巧收“润物细无声”之效,又有极强的针对性。

清朝的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其文治武功,彪炳史册,开创了大清帝国的全盛之世。但在其后期统治中,清帝国逐步进入了衰落时期。在这个由盛转衰的过程中,被人称为“乾隆朝第一权臣”的和珅之专权乱政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和珅,钮枯禄氏,满洲正红旗人。其父常保本是不知名的副都统,和珅少年时贫穷而无所依恃,至乾隆中叶,还不过是八旗官学生,只中过秀才。以这样的基础,和珅要出人头地几乎是不可能的。乾隆三十四年和珅却沾了祖上的光,开始摆脱困境。他的高祖尼雅哈那有军功,故他在父亲死后承袭了三等轻车都尉之爵。这一世爵给和珅带来了相当可观的收入。三等轻车都尉的岁俸为银160两,米180石,和坤有了这笔固定的收入,就可以安享中等以上的生活了。但这还不是主要的,一世爵给和坤在政治上带来了更大的好处,为他提供了——条接近万岁爷的便捷之径。因为他的高祖足是开国功臣,其后人就有可能随侍帝君,因此和珅袭三等轻车都尉不久,便于乾隆三十七年间受三等侍卫,其职责是协助侍卫处扈从皇帝。

乾隆四十年是和珅—生中的重要转折点。在这一年,和珅巧逢机缘,得见天颜,奏对称旨,甚中上意,从此便攀龙附,飞黄腾达。

一日,乾隆帝大驾将出,仓促间黄龙伞盖没有准备好,乾隆发了脾气,喝问道:“是准之过?”皇帝发怒,非同小可,时间,各官员瞠日相向,不知所措,而和珅却应声答道:典守者不得辞其责!”他声音洪亮,口齿清晰,语言干脆。

乾隆皇帝不禁一怔,循声望去,只见说话人仪态俊雅,气非凡,乾隆不仅更为惊异,叹道:“若辈中安得此解人!”问出身,知是官学生,虽然学历不高,但毕竟乃渎朽人出身,在侍卫中也属风毛麟角了。乾隆皇帝重视文化,尤重四书五经,对一些读过四书五经的满族生员,当然更加另眼相。所以一路上便向和砷问起四书五经的内容来。这和坤原本学无术,可对四书五经倒稍能记忆,居然“奏对颇能称旨”。因此,和砷进一步引起了乾隆帝的好感,遂派其总管仪仗,升侍卫。从此和坤官运亨通,扶摇直上。一次偶然的机遇,便和坤铺平了升迁之路。

耐人寻味的是,和坤登上政治舞台之前的第一声叫喊,便是整人之语。仓促间一时未能找到黄龙伞盖,这本来是小事一件,然而和坤却小题大作,以一副义正辞严的架势指责起“典守”来。“典守者不得辞其责”.—语双关,它不仅是对“典守”的指控,也有白荐其能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