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处世锦囊.1
19004200000006

第6章 活用人情巧办事(2)

民国年间,身为一世奸雄的“北洋之父”袁世凯在统御部下方面也很注重感情投资。早在小站练兵时期,他就从天津武备学堂物色了一批军火事人才。其中最著名的有三个人:段祺瑞、冯国平日、王士珍。后来都成了北洋系统中叱咤风云的人物。袁世凯为了让他们对自己感恩戴德,供其利用可谓煞费苦心。

袁世凯在创办新军时,相继成立了三个协(旅),在选任协统时,他宣布采用考试的办法,每次只取一人。

第一次,王士珍考取。

第二次,冯国璋考取。

从柏林深造回国的段祺瑞,自认为学问不凡,却连续两次没有考取,对段来说,只有最后一次机会了。第三次考试前,他十分紧张,担心再考不上,就要屈居人下,心中十分不快。

第三次考试前一天的晚上,正当段祺瑞闷闷不乐地坐着发呆时,忽然传令官来找他说是袁大人叫他去。段祺瑞不敢怠慢,立即前往帅府,晋见袁世凯。袁世凯令他坐下,东拉西扯,说了些不着边际的话。临走,袁世凯塞给段祺瑞一张纸条,段祺瑞心中纳闷,这纸条是什么呢?又不敢当面拆开看。急忙回到家中,打开一看,不觉大喜,原来是这次考试的试题。

段祺瑞连夜准备,第二天考试时,胸有成竹,考试结果一出来,果然高中第一名,当了第三协的协统。

段祺瑞深感袁世凯是个伯乐,对于自己有知遇之恩,决心终身相报。

后来,段祺瑞、冯国璋、王士珍都成了北洋军阀政府的要人。段祺瑞谈起当年袁世凯帮他渡过难关的事,优感恩不尽,谁知冯国章、王士珍听了,不觉大笑,原来王、冯二人考试时也得到过袁世凯给的这样的纸条。

袁世凯这种办法,可谓妙不可言,既可以使提拔的将士报恩,又能使没升官的将士心服口服,便于统率,还给被提拔者创造了很高的声誉。由此可见,袁世凯在耍弄权术上是个高手。

与袁世凯一样,蒋介石在用人统御方面也很有政治家的手腕恩威并济,收买人心。

蒋介石有一个小本子,里面记载着国民党师以上官长的字号,籍贯、亲缘及一般人不注意的细节。凡是少将以上的官长他都要请到家里吃饭,每次都是四菜一汤,简朴之极,作陪的往往只有蒋经国。采用这种不请别人陪客的家宴方式显得更加亲热。同时,简单的饭菜给他的部下留下清廉的印象。

蒋介石请部属吃饭后,总要合一张影。他与孙中山有一张合影像片,孙中山先生坐着,他站在孙先生背后,他与部属合影也摆这个模式,其中的用意不讲自明。他常对部属说:

“叫我校长吧!你们都是我的学生。”

如果不是黄埔生,他也很慷慨:“哦,予以下期登记吧!”这样就提高了部属的身份,起到了收买拉拢的作用。

蒋介石给部属写信,除了一律称兄道弟外,还用字号,以示亲上加亲,可以说他很懂人情世故。

蒋介石不仅熟记部属的名号、生辰、籍贯,而且对其父母的生日也用心记得很准。有时,他与某将领谈话时,往往是在他提起某将领父母的生日时,使该将领受宠若惊,十分激动,深为委员长的关切所震撼。

第十二兵团司令官雷万霆调任他职时,蒋介石召见了他,蒋介石说:“令堂大人比我小两岁,快过甲子华诞了吧!”

雷万霆一听,眼泪都快出来了,激动得声调颤抖着说:“总统日理万机,还记得家母生日!”

蒋介石说:“你放心去吧!到时我会去看望她老人家;为她老人家添福增寿。”

雷万霆自然死心塌地成了蒋的心腹。

韩非子在讲到御臣之求时,只说到两个方面,这自然是最主要的手段,但却很不够,有时两名动情的话语,几滴伤心的眼泪往往比高官厚禄更能打动人。因此,感情投资,可谓一本万利,是一种最为高级的统治术。

10、把你求人帮助的诚心表现出来

要得到别人的帮助,一定要表现出待人的以诚。这个“诚”字体现在很多方面,对自己孜孜以求的人保持耐心,使对方对你的行为表示同情,并由此生出好感,这样总有一天会攻克对方心中的壁垒。

想当年,曹操为了得到关羽,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送美女十人,金帛无数,更赠赤兔宝马,封官汉寿亭侯,真可谓费尽心机。

刘备为得到诸葛亮,三顾茅庐,当他第三次去的时候,关羽老大不高兴,张张飞干脆说用一根麻绳把诸葛亮捆来。刘备呵斥他们说:“汝岂不闻周文王谒姜子牙之事乎?文王且如此敬贤,汝何太无礼!”三人离茅庐还有半里之遥,刘备便下马步行。来到诸葛亮家里,恰逢诸葛亮正高卧草堂,刘备不让通报,恭恭敬敬在阶前站立了半晌又一个时辰,直到诸葛亮醒来。得到诸葛亮之后,刘备的霸业才得以成就。

公元前522年,楚国的大臣伍子胥,迫于楚平王的追杀,逃亡到吴国,投奔了吴王僚,后来被吴王僚的堂兄公子光,收为心腹。公子光因为属于他的王位被吴王僚所得,早已怨恨在心,一直预谋伺机夺回王位。伍子胥投奔吴王僚后,公子光发现伍子胥有过人的才智,大喜过望,但是,要想完成夺取王位这样的大事,仅有伍子胥是不够的,于是,公子光派伍子胥四处访贤,寻找人才。

伍子胥受命后,不辞辛苦地到处奔波,几乎走遍了吴国的大城小镇。刺杀吴王僚的勇士专诸,就是伍子胥在吴国的边境地区,一个叫做堂邑的小镇发现的。

孙武隐居在吴国,伍子胥对此已有耳闻,早就有去拜见的想法,又觉得像孙武这样的奇才大略之人,绝不是轻而易举就可以结交的,草率前去拜访,未免有些唐突,反而坏事,所以一直在寻找适当的机会。现在,自己的地位巩固了,而且有一定的声望,于是伍子胥决定前去拜见孙武。

伍子胥和孙武见面后,以十分诚恳的态度和孙武交谈。伍子胥一向富于心计,所以在谈话中,昼避开一些敏感的问题,只是以仰慕的口吻,向孙武讨教一些问题。

伍子胥说:‘我早已听到过先生大名,十分敬慕,先生的才华和出身的高贵,更是我所不及的。以先生的学问和过人的韬略,用来治国必然能使小国变大,弱国变强。而先生隐居在这荒野田园,实在是埋没了盖世奇才啊!孙武听到伍子胥的赞誉后说:“您的说法真是过奖了,实在担当不起,想我一个山野村夫,能有什么奇才呢?不过是会开荒种而已。”

过了一段时间,伍子胥再次拜访了孙武。因为有了前次的基础,谈话有了新的内容,彼此也消除了顾忌,所以越谈越投机。孙武起身将伍子胥让到了内室,谈话继续进行。伍子胥说:“我听说先生研究兵法,已经很久了,能否给予指教呢?”孙武谦逊地说:“我不过为了减少些田野生活的寂寞,看一看先人打仗的故事,哪里能谈得上研究呢?你过奖了。”伍子胥见孙武有意推辞,并不着急,继续以更诚恳的态度说:“我身怀大仇,亡命吴国,不知道未来是什么样呢。只是生就愿意结交天下豪杰,愿意听从贤士指教,先生能否满足我呢?”孙武见伍子胥确是以诚相待,如果再推辞,就过意不去了,于是和伍子胥谈了自己多年来研究军事战争的心得体会,并列举了许多战例,严密细致地剖析了成败原因。

通过这次交谈,伍子胥越发感到,要想使吴国强盛起来,父兄之仞得以雪恨,非孙武不能。

在伍子胥的精诚感动下,孙武这位有着盖世奇才的军事家,终于走出了山野田园,步入政坛,到吴国做了吴王的军师。

秦国在春秋初期还是一个建国不太久的小国。秦国的始封君非子,曾替周孝王养马,因其养马很有成绩,孝王便在天水附近封给他一块地,作为周的附庸。周厉王时,犬戎势力强大起来,逐渐向东扩张,宣王命非子之孙秦促为大夫讨伐大戎,却被犬戎所杀。于是,宣王又派秦促的儿子秦庄公继续对戎人作战。在周王室的支援下,收复了失去的土地,阻止住了戎人的东进。庄公子秦襄公继位时,周幽王被杀,犬戎进攻镐京,襄公曾出兵救周。周王室东迁,岐山以东一带的土地已无力控制,平王对襄公说:“戎人把我岐山和镐京的地方都侵占了,你向戎人攻击,都打到哪里,哪里就属于秦所有。”襄公和他的儿子文公都对戎人进行征战,秦文公把戎人赶走,夺回了被抢去的周地,从而全部据有西周关中的地盘。进入春秋不久,秦国就东与周王室为邻,南已越过秦岭,东北与晋隔河水望。

到秦穆公时,秦国已具备了较为强盛的经济力量。于是,穆公开始积极展开对外军事、政治斗争。然而,秦国要向中原发展,首先接触的便是晋国。

当时,晋献公也正在扫灭周围的小国,开始为晋国图霸奠定基业,国力日盛强大。如何与晋国交往?秦穆公经过一番思索,决定采取联姻的策略,与晋国建立和好的关系。于是,穆公让大夫公子繁代其向晋献公求婚,请求晋侯将长女伯姬嫁与穆公作夫人。穆公的请求得到了献公的应允。由此秦晋两国以婚约为纽带,和好相处。并拥立夷吾为君,即晋惠公。

联姻外交,利用姻亲纽带巩固双方的关系,这一谋略自古至今都被世人推崇和选用。通过姻亲纽带建立起来的关系,一般来说,比较牢靠,即使有裂痕也较容易修补。当然,这要排除美人计式的姻亲。美人计与联姻外交的区在于,美人计意在迷惑对方的视听,消磨对方的志气,削弱对手的威望,最后达到俘获对手;而联姻外交是施计者主动请求缔结秦晋,并以达到双方和好为主要目的。

联姻外交,说到底还是一种诚意的表现,对方很难拒绝你诚意的恳求。在现实的求人办事过程中,如何体现出你的诚肯呢?请务必牢记以下三点:

第一,该主动到对方那进而去求见,而不应被动地等待或颐指气使、发号施令让别人到你这里来。

第二,约见时,你要先于对方到达,并要等对方,不要让别人等你。

《史记·留侯世家》中记载,有一老父想要有所教于张良,老父与张良约见时,两次张良都去晚了,张良因此遭到了老父的责怪:第三次约见时,张良再也不敢去晚了,就在约定地点等老父;老父到后,于是就送给了张良一部《太公兵法》。当然,这里要求张良等老父,除了因为有一层求助关系外,还有一层长幼关系。

第三,在对方实施帮助完华时,你要向对方表示致谢,这一点是千万不可忽略的。

如果有机会,你还要主动给予对方帮助,以示报答。投桃报李,礼尚往来是交际的一个原则。求方应牢牢记住助方给予自己的帮助,做到“受恩莫忘”。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这是交际中品德高尚的人所应遵循的准则。“毛宝放龟而得渡,隋侯救蛇而获珠”,这些神话传说就是对这种报恩精神的浪漫化写照。

11、用人情压他,让他不好意思拒绝

求人办事,总希望对方能尽心尽力。这说明只有获得了对方的心,才是最高级最理想的求人境界。

战国初期名将吴起,很懂得收揽人心。

有一次军中一位士兵生了脓疮而痛苦不堪,吴起看到这种情况,俯下身去用嘴把脏乎乎的脓血吸干净,又撕下战袍把这个士兵的伤口仔细包扎好。在场的人无不为大将军的举动而衷心感动。

这位兵士的老乡后来将这事告诉了兵士的母亲,老人听后大哭不已。

别人以为是感动所至,老人的回答出乎意料。她说:“其实我不是为独生子的伤痛而哭,也不是为吴将军爱兵如子而哭。前年,吴将军用类似的做法用嘴吸取过我丈夫的脓血。后来在战争中,我丈夫为报将军的恩德,奋勇作战,结果死在战场了。这次又轮到我儿子,我知道儿子命在旦夕了。我为此而哭。”

这位老妇人从自身以往的经历中,对儿子的命运有不祥的预感,你看这吴起厉不厉害?

徐志摩还在7岁的时候,就已非常聪明,且对语言及文学方面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但直到15岁了,他还觉得自己在这方面的学习长进不大,迫切需要一位精于此道的老师来指点他。

当听说有一位叫梁子恩的人在这方面很有造诣时,他很想投入其门下去学习,但苦于没有人从中引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