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声钟声,原名火仲舫,固原市原文联主席,小说家。
2011年10月10日,中华文学基金会把"中国文学之乡"的匾牌授予宁夏西吉县,全国第一个"中国文学之乡"在偏远的回族聚居县诞生了。中国作家协会、中华文学基金会、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宁夏文联、宁夏作协和中共固原市委有关领导出席了隆重的命名挂牌仪式。
"第一"的意义非同寻常,这个殊荣授予经济欠发达的西吉县,可以说在全国文坛乃至更广泛领域引起关注,不了解实际情况的人思想上产生了好奇和质疑,就连一些宁夏政界人士也怀疑这块匾牌的合法性和权威性,当然也就对其分量有所看轻。有人说,茅盾、鲁迅、郭沫若、沈从文、巴金、冰心的家乡也没有得到这个殊荣,是不是他们的家乡早就应该挂上这块匾牌了?从这个现象阐释,西吉本县也有一些人当初认为,创建"中国文学之乡",那是不可能的事,申报此荣誉是"水中捞月"。
不可能的事成为现实,这让人们不得不回过头来理性地思考这个问题。
其实,透过现象看本质,西吉县获此殊荣不是偶然,而是必然。用中华文学基金会秘书长李小慧和宁夏文联副主席哈若慧的话说,西吉县荣膺全国首个"中国文学之乡"是"当之无愧"。
一、文学离不开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社会人文环境的熏陶
文学现象离不开现实,与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民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西吉县由于地理和历史的原因,长期处于贫困落后状态,历史的记录为"苦瘠甲天下",联合国官员也评估它为"不宜人类生存的地方",因而成为"西海固"的排头兵和代名词,从而一直是党中央和国务院关注、关怀的最主要的基层区域之一。贫穷不可怕,这个县的历届党政领导班子也没有辜负党和国家的厚望,一届接一届地带领全县回汉人民做着不懈的努力,使全县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西吉县是红色文化最早渗透的地域之一,1934年8月至1936年11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西征队伍四次途经这里,转战这里,并且在将台堡实现了胜利会师,毛泽东、周恩来等开国元勋中有95%的人都在这块土地上驻扎过,播下了革命的火种,红军将台堡会师的日子——10月22日,已经被党中央确定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结束之日,西吉县实际上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结束地。西吉县也曾经是联合国粮农组织重点扶持的"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县,西吉的生态建设由此渐次走上正规化。西吉县又是回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之一,这里的回族人民在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指引下,在回汉大团结的良好氛围中安居乐业,爱国爱教,奔向小康之路。翻开西吉县历史的章页,我们会醒目地看到一组组数据,与这些数据相辅相成的是一个个殊荣,这些荣誉中有好几个"第一"。
西吉县被评为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体育先进县、全国"双拥"模范县、华夏钱币收藏第一县、全国劳务输出先进县、全国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先进县、中国马铃薯之乡、中国西芹之乡、中国文学之乡等等。西吉县的文明窗口——县文工团,从20世纪80年代起,两次荣获"全国乌兰牧骑式演出队"称号,该团6度进京演出,一次出访日本,自编自演的《牧童鞭》《土豆变金豆》等多个剧(节)目荣获全国大奖,表现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的秦腔电视剧《三姊妹》还荣获第二届"中国人口文化奖"。
透过上述不完全的纪录,我们也能领略到这个县在方方面面的努力和取得的骄人成绩,也能意识到丰厚的文化含量。
老少边穷的地域,加上中原文化与边塞文化的结合渗透,再融入伊斯兰文化,加上红色文化的熏陶,这些为文学的创作繁荣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素材,长期与贫穷落后的抗争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写作者,使他们思想认知程度达到了一定高度,不懈的追求,使他们的信念执着与坚韧,内因与外因有机结合,使他们义无反顾地坚守文学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