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能否简单化
省略一些可省去的部件、结构或使用手续,无疑值得一试。
如不用内胎的自行车、一按即得的“傻瓜照相机”、省略换档用油门调速的小汽车、一次成像照相机、即冲即饮的咖啡等,都是很受欢迎的产品。世界上有许多长篇巨著,几十万字甚至几百万字,一般人难以通读涉猎。然而,节缩本、简写本、摘要等不断诞生,吸引了很多读者,其发行量竟远远超过原著。同样地,报刊文摘、海外文摘、资料卡片类杂志也因其包罗万象而拥有大量读者。
在企业管理中,可采用淘汰法,减去那些可有可无的环节,使生产过程简化。如日本的丰田汽车厂,严格实行“准时性”管理,使前一道工序的产品,正好是下道工序所需的量,因而减少了车间储存的管理环节,降低了成本。
2.能否短途化
从燃料到能量被利用,其间必定要经过若干中间环节,技术转化的环节越多,往往效率越低,因而现代技术正向“短途化”进军。如煤在高温下与水蒸气、空气或氧气发生化学反应,便可产生可燃气体,经气化处理后煤的热值可提高1.5~1.9倍,但把煤开采出来,运往汽化厂的过程是艰巨的。有人便研究发明让煤在地下直接汽化的方法,显然,其效益是非常惊人的。现代企业结构扁平化同样可使管理“短途化”并更直接有效。
3.能否微型化
在琳琅满目的商品中,谁不喜爱那些小巧玲珑的物品?诸如微处理机、手表状的微型电视机、可以装在眼镜架上的袖珍收音机、笔记本大小的迷你复印机,甚至可随身携带的“小厕所”等。法国制成的小摩托车自重仅2.5千克,时速可达每小时80千米;日本也研制出一种“小”汽车,也小得可以一只手提着走。
4.能否拆折化
缩小的另一种途径是通过折叠、弯曲、盘卷、排放气体(液体)、拆卸等方法,让产品在非使用状况下变小。比如,折叠床、折叠伞、卷尺、拉杆式钓鱼杆、充气筏或充气房子等。
比如,市场上就有一种仅3千克重供残疾人使用的便携式轮椅,能在几分钟内拆开装进直径60厘米、厚12厘米的套袋随身携带,甚至不影响上飞机;有种扣在手腕上的微型救生垫,当在水中遇险时,拉动引线,几秒钟内自动充气弹出空气垫,并可浮起135千克的人;英国产的折叠船折叠后成一手提箱状,仅15.8千克,使用时只要一分钟便可张开。这种折叠船可坐两个大人、两个小孩。
5.能否自动化
自动伞、自动洗衣机、自动红绿灯、自动报警器、自动炊具等都是自动化的产物,高度自动化是现代技术努力的目标。如果能对一些普通原理作巧妙运用,则可做出很多方便生活的小发明。翟梅小朋友利用纸条打湿后强度降低的特点,设计成一个自动关窗装置。当下雨家里无人时,窗户会自动关闭。
6.能否省力化
机械的功能,大多是为省力而设计的。北京的董建川小朋友,受小狗上楼动作的启发,设计发明了一种可以运重物上楼的小车,称为爬楼车。法国正在研制一种“会献殷勤”的公共汽车,这种车每当靠站时,它会主动“屈膝”15厘米,使乘客上下车更省力和方便。
(六)能否调整
能否调整是指为了从事创造活动,人们不妨针对某些现有事物,想一想能否作适当调整,如改变布局、改变型号、调整计划、调整规格等的创新思维方式。
比如,重新安排。更换程序看似简单,只要运用得当,也会产生不同寻常的创新。大家熟知的“田忌赛马”就是例证。
再比如,名噪一时的某点子大王就有个精彩策划:那是当年北京某文化馆需要扩建,涉及搬迁100户居民。上级只拨给了1400万元的拆迁费,而当时城区购一套房子至少得20万元,搬迁费缺口600万元,怎么办?于是,点子大王出招让100户都搬到城外郊区去住,那儿的房子才3万~4万元一套。可住户说:“太远了,不干。”他说:“给每家配辆小面包车,干不干?”这样住户们便很乐意地接受了。
其实,北京的小面包车才4万元一辆,连房子每户花费仅8万元,搬迁费还结余600万元。后来,他又进一步建议大家将面包车集中起来成立个出租车队,既可接送住户上下班,又可做出租车业务,一箭双雕,皆大欢喜。
(七)能否颠倒
能否颠倒是指为了从事创造活动,人们不妨针对某些现有事物,想一想能否从相反的角度重新考虑,能否正反颠倒、上下颠倒、主次颠倒、位置颠倒、作用颠倒等的创新思维方式。事物总有正反两个方面,从反面去考察研究是富有辩证的创新之路。以毒攻毒、欲擒故纵、吃小亏占大便宜、缺陷成才、危机管理、废物利用等均为反向创新的经验精华。
(八)能否组合
能否组合是指为了从事创造活动,人们不妨针对某些现有的事物,想一想能否加以适当组合,诸如原理组合、方案组合、材料组合、部件组合、形状组合、功能组合、目的组合等的创新思维方式。当前,科学、技术、生产、管理都有一种从分到合,即从整体出发的综合观念。从本质上讲,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由较为初级简单的事物组合而成的,所以,组合被认为是创造、创新的源泉。
(九)能否借用
能否借用(启发、模仿等)是指为了从事创造活动,人们不妨针对某些现有的事物,想一想能否借鉴移植为别的用途、思路或技术等的创新思维方式。这与能否他用不同的是,该方法主要是将别的发明方法用于新的发明和产品创新。因为,发明创新的主体是新型的未知的事物,仅凭自身苦思冥想总是有诸多局限与困难。而现实世界中的许多事物就可以成为我们最好的老师。
通过类比联想找到可供借鉴启迪的思路与技术,移花接木,借月生辉,就能无师自通地解决难题。同时,“能否借用”这一提问也有助于使某一发明创新向广度与深度发展,以形成系列的发明创新成果。
如:在阿波罗登月计划中,诺大的宇宙飞船要灵活可靠地在月球上安全着陆,在控制上要求很高,尽管技术上可以做到,但花费巨大。有位专家在海边散步时看到巨型海轮靠码头困难而用驳船来过渡,于是他马上有了灵感,登月船的创意也就由此萌生了。又如:泌尿科医生引入微爆破技术使体内结石粉碎而清除,免去患者开膛破肚的手术之苦。再如:山西一位建筑工人借用能够烧穿钢板的电弧给水泥板打洞,效果既快又好,还没有震耳的噪声。
四、5W1H法
5W1H法是美国陆军首创,通过连续提6个问题,构成设想方案的制约条件,设法满足这些条件,便可获得创新方案。目前,5W1H法已广泛应用于改进工作、改善管理、技术开发、价值分析等方面。
(一)5W1H法实施的程序
第一步:对某种现行的方法或现有的产品,从6个角度检查提问,即:①为什么(Why);②做什么(What);③何人(Who);④何时(When);⑤何地(Where);⑥怎样(How)。
第二步:将发现的疑点、难点一一列出。
第三步:讨论分析,寻找改进措施。
如果现行的方法或产品经此检查基本满意,则说明该方法或产品可行;若其中有某些点的答复有问题,则应对其加以改进;如果某方面有独到之处,则应借此扩大产品的效用。
(二)问题提示
5W1H法可视具体问题性质的不同,设置不同内容的设问检查。
⑴为什么(Why)。诸如为什么发光?为什么刷成红色?为什么要做成这个形状?为什么不用机械代替人力?为什么产品制造的环节这么多?为什么要这么做?等等。
⑵做什么(What)。诸如条件是什么?目的是什么?重点是什么?功能是什么?规范是什么?要素是什么?等等。
⑶何人(Who)。诸如谁来做最合适?谁能做?谁不宜加入?谁是顾客?谁支持?谁来决策?忽略了谁?等等。
⑷何时(When)。诸如何时完成?何时安装?何时销售?何时产量最高?何时最切合时宜?需要几天为合适?等等。
⑸何地(Where)。诸如何地最适宜种植?在何处做最经济?到何处去买?卖到什么地方?安装在哪里最恰当?何地有资源?等等。
⑹怎样(How)。诸如怎样做最省力?怎样做最快?怎样效率最高?怎样改进?怎样避免失败?怎样求发展?怎样扩大销路?怎样改善外观?怎样方便使用?等等。
对于最后一问“怎样(How)”,有时可扩展为两个问题,即“如何(How to)”与“多少(How much)”,也就是所谓的5W2H法。这里,“多少(How much)”问的是功能如何?效果如何?利弊如何?安全性如何?销售额如何?成本多少?等等。
(三)创新示例
某航空公司在机场候机楼二楼设小卖部,生意相当清淡。公司经理用5W1H法检查问题何在,结果发现问题出在Who、Where及When三方面。
⑴谁是顾客?机场小卖部应将出入境的旅客当主顾才对,而出入境的客人不需要上楼。在二楼逗留的大部分是接、送客的人,他们完全可以在市内大商场里挑肥拣瘦,不必到机场来买东西。
⑵小卖部设置在何处?原来旅客出入境,都是经海关检查后,直接从一楼左右两侧走了,根本不需要走二楼。小卖部的位置没有设在出入境旅客的必经之路。
⑶何时购物?出境旅客只有当行李经海关检查并交航空公司托运后,才有闲情光顾小卖部。而原来机场安排旅客临上机前才能将行李交运,这样就从时间上限制了旅客。
由此可见,小卖部生意不佳的原因是:
⑴未把旅客当主顾;
⑵小卖部的位置偏离了旅客的必经路线;
⑶旅客没有购物的时间。
该公司针对这三点,提出了改进措施:以旅客为主顾,调整海关检查的路线和行李交付时间。此后,小卖部的生意兴隆了。
五、和田十二法
(一)和田十二法的产生
和田十二法,又称聪明十二法,是我国创造学者许立言、张福奎在对奥斯本的检核表法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创造发明,特别是上海和田小学创造教学的实际,与和田小学一起提出来的。1991年上海创造学会正式将其命名为“和田十二法”。
他们在回顾这一技法提出的过程时指出:“为推动我国广大群众的发明创造活动,我们考虑到一方面要在成人中普及创造技法,另一方面还要在少年儿童中进行创造技法的启蒙教育,于是我们想,能否提供一种老少皆宜、两全其美的普及型的创造技法呢?我们选择了‘检核表法’,结合我们国家的情况和少年儿童的特色,将检核表法改造提炼为十二个‘聪明的办法’,供人们在思考问题、进行发明创造时,按顺序核对思考,从中得到启示。”
(二)和田十二法的具体内容
⑴加一加:是指针对某件东西,考虑可否在这件东西上添加些什么?需要加上更多时间或次数吗?把它加高一些,加厚一些,行不行?把这样东西跟其他东西组合在一起,会有什么结果?
⑵减一减:是指针对某件东西,考虑可否在这件东西上减去些什么?可以减少些时间或次数吗?把它降低一些,减轻一些,行不行?可省略、取消些什么吗?
⑶扩一扩:是指针对某件东西,考虑将其扩大、扩展,会怎么样?
⑷缩一缩:是指针对某件东西,考虑将其压缩、缩小,会怎么样?
⑸变一变:是指针对某件东西,考虑将其改变一下形状、颜色、音响、味道、气味会怎么样?或改变一下次序会怎么样?
⑹改一改:是指针对某件东西,考虑其还存在什么缺点?还有什么不足之处需要加以改进?它在使用时是否给人带来不便和麻烦?有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吗?
⑺联一联:是指针对某个事物(即某件东西或事情)的结果,跟它的起因有什么联系?能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吗?把某些东西或事情联系起来,能帮助我们达到什么目的吗?
⑻学一学:有什么事物可以让自己模仿、学习的吗?模仿它的形状、结构,会有什么结果?学习它的原理、技术,又会有什么结果?
⑼代一代:是指考虑一下,还有什么东西能代替另一样东西?如果用别的材料、零件、方法,代替另一种材料、零件、方法,行不行?
⑽搬一搬:是指把这件东西搬到别的地方,还能有别的用处吗?这个想法、道理、技术搬到别的地方,也能用得上吗?
⑾反一反:是指如果把一件东西或一个事物的正反、上下、左右、前后、横竖、里外颠倒一下,会有什么结果?
⑿定一定:是指为了解决某个问题或改进某件东西,为了提高学习、工作效率和防止可能发生的事故或疏漏,需要规定些什么吗?
以上“聪明的办法”,是利用“信息的多义性”和“消息的可塑性”,启发人们进行“广泛迁移”的概括性联想。这些联想的“表层信息”看似不同,而实际上其“深层信息”中具有共同的成分或性质,因而在它们之间建立了某种联系。
这些联系的建立,将导致“简略的”演绎,从而提高了推理过程和解决问题的速度和质量。它“略去”了推理的“论证因素”(论证“为什么”人们要按某一方式去做),有助于激发人们在检索、提取、加工信息(包括实物信息)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创造性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