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从火车站到博物馆:城市生存手记
19006200000021

第21章 网购

李小懒说,我来说我说的网购吧。刚开始的时候我没有网银,没有信用卡,也没有支付宝,我每次要买东西时,就把网址发给一个姐们,那个姐们对这些东西都特熟练,所以每次都让那个姐们帮我买,而且,也不需要每次都麻烦地马上把钱给她,都是积攒到一定数目再给。刚开始觉得这是很爽的一件事,这样很方便在网上购物,可当需要把钱还给那个姐们时,我又觉得这是件很让人诧异的事,因为想不起来自己怎么花了那么多钱。我充分信任那个姐们,每次买东西花了多少钱都是不作记录的,而且,我真的属于那种大大咧咧的女孩,真的缺乏作记录的能力。那姐们也绝对靠得住,她每次都把我的消费情况记在一个小本子上,当每次面对数字迷茫的时候,她都果断地拿出她的小本,因为上面的记录能让我产生记忆犹新的感觉。那个时候真的有些崩溃,当每次消费又不需要自己付出些什么的时候,也就是说在没有限制的条件下,我会不遗余力地去消费,而过些时日,当看到账单后,又不遗余力地想跳楼,一次我在办公室大喊一声后,一个箭步冲向窗户,那力道,真的需要几个体格健硕的老爷们拼死拉扯方能制止。

聂小歪说,小懒的经历很充分地说明了,网购有风险,下单需谨慎,尤其是对于一些脑残的孩子。现在,我们越来越多地在网上购物,我们去当当和卓越买书,去淘宝买生活用品。有的时候我们会有点茫然,就想知道别人都买了什么,于是就去看排行榜,看什么东西被买得最多。我们会认为能上榜的就一定是好东西,有的时候,我们还去看评价,看别人是怎么评价某一商品的,如果评价得好,我们就会相信,就会选择,就会下单。可恨的是,有些奸商也会披着消费者的马甲去评价,比如,网上卖的《每天用一点神奇催眠术》这本书。

有人是这么评价的:廖老师是我见过的最好的心灵导师,推荐大家读这本书,如果有机会参加他的“身心合一”催眠课程那就更棒了,会让你受益终身的。

有人是这么评价的:书里说经过作者的催眠,你可以开天眼,看到鬼。你可以想象自己把癌细胞消灭掉,然后癌症就好了。你可以想象自己乳房大,然后乳房就真的很大了。知道这些内容,买不买大家看着办吧。

这种两极分化很大的评价让人崩溃,本来我是想买这本书的,但看过评价之后,犹豫了很久,最后疯掉了。

与之性质相类似的是炒作。比如,某部电影要上映了,就会在门户网站上爆料,说女主角貌似怀孕了,说女配角被导演潜规则了,说在某地发现了男主角的私生子,又说导演的老婆跟男配角在一起吃饭到深夜,另一男配角跟他老婆同时参加某活动但相互之间没有交流,总之是充分发挥了想象力,捕风捉影,扑朔迷离,赚足了眼球。之后,电影真的上映了,导演出来了,说我这部电影要卖几个亿,不达到这个目标我就去西单表演裸奔。如果影片没像导演说的那样票房几个亿,这个时候导演也有说辞:我这在伦理片里是卖得最好的。让我痛心的是,对任何一部影片,无论它多么感人、多么深刻、多么有意义,似乎媒体和导演关注的只有票房,票房成了评价一部电影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

之后,某位作家出了本书,有人评论了,说,在中国要是听不到这位作家的这种声音,中国就完了;有人评论说这是我看过的最好的一本书;还有人说简直好得不得了,太棒了。但也不全是正面评价,也有人爆料,说该作家的作品涉嫌抄袭。总之,评价和爆料总是能引爆眼球的,就看谁说得更邪乎了。

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排行榜、托和炒作”的时代。

范小西说,聂小歪说出了部分的社会现实。还记得我们前面说过的“娱乐至死”吗,在我们小的时候,门口有个卖冰棍的,我们只能去买他的冰棍,不买可能就没得吃了。可是网络已经让我们的选择极大化,我们轻松一点就会找到一种商品的所有报价,在物质没有极大丰富的时候,信息已经极大丰富了。所以,不管你愿不愿意承认,在网络社会,谁最能吸引眼球,谁就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