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大湘西系列作品集第2卷
19006900000080

第80章 史迹觅踪(5)

石金松哪吃这一套,她指着隆子雍的鼻子骂道:“你训到我的头上来了,难道我还怕你这个没挨刀的崽崽共产党不成?”她的话激怒了公公隆登甲,当即要把石金松退回娘家去,石金松的父母知道后,立刻跑来向隆子雍陪礼道歉,并强令女儿跪在堂前发誓,不准再说隆子雍是崽崽共产党。隆登甲心想自己花了上千银元才买回了隆子雍一条命,他仍要将石金松赶回娘家。隆子雍遂把父母拉到一边开导说:“你就原谅她了吧,把她留在这里,也逃不出我们的掌心,还可赢得个宽宏大量的名声。你把她推出去,反而封不住她的嘴,怕又会闹出渣来。再说我们兄弟之间也不好说话。亲的割不断,假的捏不拢呀!”

隆登甲一听,恍然大悟道:“真的,你说的有理。牙齿硬牙齿断,舌条软舌条在呀,软索套猛虎,猛虎难逃索呀!”于是才原谅了石金松。

隆子雍足智多谋,又能写会说。从牢狱释放回家后,他在村里教了几年书。不久,掌管一县武装大权的宋濂泉与湘西王陈渠珍为清查屯租帐目闹翻,陈渠珍出兵花垣,遭到宋濂泉部的抵抗。双方激战之时,省主席何键指使28军军长陶广插手调停,宋濂泉乘机组织苗民诉愿团向省方代表请愿,于是将吴恒良和隆子雍找来,让他俩一边准备组织诉愿团,一边组织抗屯队伍,当正副指挥。那吴恒良是哥老会首领,领头露面拖武装之事很合适,隆子雍有文化会出谋划策,为苗民去请愿要求革屯免租;心里也很乐意。于是两人都满口答允了。在宋濂泉的幕后支持下,全县召开了有各乡苗民300余人参加的解除屯租大会,举行了辨论,会上,隆子雍有理有据的阐述了解除屯租的几大理由,并将省方代表维护屯租的一些观点驳得钵无完肤,隆子雍的讲话赢得了全体苗民代表的热烈掌声。会后,省方代表不得不拟出了一个折衷的《善后办法》,决定暂行催收花垣苗区历年所欠屯租,待派员调查后再呈报处理。该(善后办法》公布后,陈渠珍觉得省府褊袒了宋濂泉,于是辞去了屯务处长之职,从此退隐去了长沙。而宋濂泉达到解脱自己的目的后,又并不想真心支持革除屯租。这时的隆子雍和吴恒良却坚持革屯,并组织人到省府请愿,原指望省府会给予解决,谁知省府却不加理睬,仍然要坚持收屯租。隆子雍与吴恒良在请愿无效的情况下,乃回乡暗中发动苗民,准备抗屯起义。不久,龙潭乡石维桢率苗民首先举义,杀掉了守备石达轩,其他乡相继响应,革屯起义的烈火就这样轰轰烈烈燃烧了起来。起义的革屯军联合起来,先后成立了湘西苗民抗日革屯军、川黔湘鄂四省边区革屯抗日军和湘西革屯抗日救国军三支队伍,前两支是花垣的,分别属隆子雍、吴恒良、梁明元等人的领导,后一支是凤凰的,属龙云飞领导。三支革屯队伍活动了约一年多时间,队伍发展到五六千人马,攻占过一个县城和10多个乡镇,打死打伤过数百上千国民党的军政武装人员。苗区的人民为革除屯租也惨遭镇压。隆子雍一家就付出过血的代价。国民党曾派兵将他的老家包围,并开枪”打死了他父亲和另外6人。隆子雍在血腥围剿中没有退缩,率部继续作着顽强抵抗。后来,国民党又采取绥靖妥协政策,答允在苗区废除屯租,实行“改屯升科”,这才基本满足了革屯军方面的要求,并同意接受整编,开赴前线抗日。在整个策划领导起义和谈判解除屯租的活动中,隆子雍都发挥了中坚作用。苗民诉愿团的诉愿书以及许多革屯军的重要文书,大都出自他之手。花垣革屯军整编后,隆子雍担任了副团长。由于军旅劳顿,隆子雍不幸患了肺病。1942年5月18日,只有37岁的隆子雍,在湘潭惠景医院病逝。死后,遗体被安葬在长沙岳麓山侧。隆子雍共有4个儿子,大儿隆从文从省8师毕业,现居台湾;二儿隆少文是个木匠,已病故;三儿隆丙文,是个抗美援朝军人:四儿隆爱文,现年65岁,两人现都住在唐家湾,且都儿女双全。

隆爱文还告诉我们,前些年隆从文从台湾回来,几弟兄商议,把父亲隆子雍的坟移葬回了家乡山上。第二天早上,我们又一道去该坟作了参观。

隆子雍一生为苗民谋福利,在领导抗屯起义和解除屯租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并流传有许多他的故事。如今,当地的苗民还在深深怀念他。当我们离开唐家湾时,村里的几位苗民老人还拉着我的手说:“隆子雍是个了不起的好人,他领头把沿袭百多年的苗民屯租废除了,在历史上留下了英名。这个人值得好好写一写!”

十六、石栏杆记

驱车纵横花垣吉卫,沿途见山青水秀,但景观似无独特之处。待到排吾乡时,眼前忽觉一亮,发现一块数百亩大的石林,犹如从天而降,突兀地立在路下溪沟之旁。

那石林看上去呈黑褐色,形状很有些怪异。中间一石巍然耸立,有如天梯,周围一块块奇石有点象骆驼之类的动物。一条山溪从石林旁流过,溪水清澈,叮咚作响。溪旁几丘水田中,还有几十块石柱耸立,石柱的倒影,映现在水田中,看起来颇如蓬莱仙境。

出租车司机将车停住,我与摄影师罗兆勇在这石林中盘桓了一个多小时,拍了几个胶卷才走,听当地人称,这块石林名叫石栏杆,因其形状有如栏杆,故称此名。我仔细观察,说其形状如栏杆,其实并不太准确,如果说象一个石雕的大盆景倒还比较贴切。这盆景假如生在某个城市附近,相信观者必会络绎不绝。可惜它现在立在偏僻的排吾乡内,每天少有游人观览,显得未免冷清寂寞。当然,这石林盆景虽地处荒僻,却不掩它的天然去雕饰的质朴之美。再联想到云南的石柱和武夷山的石岩,比较起那些地方的奇石景观,这石栏杆并不逊色。或许有一天,有眼光的商家来此投资开发,把这里经营成一个旅游小区,这石栏杆就会成为一个吸引游人的新亮点。

十七、不二门记

这是两座鬼斧神工造就的天然石壁。巧妙之处在于,两石顶部并拢在一起,底部却分立两侧,于是形成一座天然石门。两座石壁高达数十米,壁面光滑如削,向内的一面石壁紧傍宝塔山,向外的一面石壁下临猛洞河,中间的石门很宽,可穿行汽车,沿石门进去,还有一道长约百米的石走廊,两旁的石壁高高耸立,看去巍然壮观。那些石壁之上,还有百余处历代各类文人骚客所题刻的诗词字句。如“洞天福地”、“大千世界”、“白云门开”、“到此人皆拂,同来我亦仙”等等。其中,清光绪六年探花景元于光绪二十年所书刻的“山青海岸”及沈从文书刻的“石门天凿”较为有名。

刻在向内一面石壁上的“不二门”几个字,相传是据“不二法门”禅语之意所题写。而究竟是谁的笔迹,却似乎不可考了。

不二门上方不远,有一尊巨大的岩石,因天然酷似观音,而被称为“观音岩”。围绕这尊石岩,其下修了观音殿、地藏庵。文昌阁、玉皇殿等众多殿堂。这些殿堂中都住有僧人,每天做着佛门功课。这里供奉的菩萨以观音为主。远近朝拜的香客以女人为多,据说观音是“送子娘娘”,给观音菩萨烧香许愿,生子就会灵验。

从观音殿下的公路再往里行数百米,即可到不二门温泉。其水恒温40℃,正适沐浴温度。温泉处建有专门浴房,游人到此,洗浴一番,可尽扫身心疲惫,精神为之一振。其水据称又含多种微量元素,且有多种治疗功效。

不二门景区距永顺城南仅15公里。2002年1月26日,笔者与友人罗兆勇结伴到此一行,是为记。

十八、边城茶峒

1到过花垣茶峒的人,无论是谁,大约都不会不承认这里最美的地方当属西门渡口一带。那碧绿的潭水,古朴的渡船,古色古香的建筑以及远处葱郁的山林,一切看上去都那么赏心悦目。特别是遇到晴日夕阳西坠之时,那硕大的太阳和火红的晚霞在远山背后映照,连同河边的人与物一道在水里晃现幻影,看去真如置身到了蓬莱仙境。

2002年初冬的一日,我曾与友人在这样的落日之时,风尘仆仆地走到这边城游览,并在那条木制渡船上,观赏到这绝妙的风景而陶醉过许久。我们借船工的木棒用力拉过铁索,将船驶过去又驶过来,脑子里一面想象着《边城》中翠翠、爷爷、大佬、二佬及船总顺顺等人的形象和故事。心中感觉兴致盎然,乐趣无比。固然,《边城》中的那个渡口及人物都属虚构,但茶峒的这个真实的古渡口却确实己存在过数百年了。据说,很早之前,有一位穷青年来到这里没有钱过渡,他到街上乞讨了点钱才渡过河去。这青年当时对天发誓,如蒙老天护佑,以后走运有了钱,一定要捐修一条渡船,作义渡不收过渡人一分钱!后来,这位青年去当兵,渐升“都司”的官职,他果真寄了几百银元,帮古镇买了渡船,又买了几十亩田让人租种作为船工的生活收入。从此往来行人过渡就再不收费了,这习惯一直传到了如今。

2过去的茶峒水运很方便,一条绕镇而过的清江水汇入酉水再入沅江。往上通达四川秀山县,往下经花垣、保靖、桃源、常德直抵长沙。在湘川公路没修通之前,这里水路的远输一直显得十分繁忙。那时,往来如梭的船只曾为这个古镇带来了种种经济贸易,湘川边境的特产如桐油、茶油、木材、生猪、五倍子等各类药材,源源不断地从这里向外起运。而由下至上运来的布匹、棉纱、盐巴、煤油、糖果等货物,则从这里卸船入镇,在集市上进行批发或零售交易。由于贸易的红火,使古镇的小河街显得一片繁荣热闹。沿河滩外,停满了各种大大小小的木船。河街上人来人往,各种客店、伙铺、杂货店、布庄摊前,到处都有人头攒动。

如今,这河街码头的昔日之景却早已消失。那无数的运货木船不见了,水手纤夫也不见了,连同吊脚楼上翘首而望的怨妇妓女也不见了。河街显得冷泠清清,唯一没变的是集市贸易还在继续,但那人数规模也似乎比从前要小一些了,货物交易的品种也与过去有所不同了。这河街上一切变化的原因,似乎要归因于现代公路交通的四通八达,因为即使在这偏避的湘川边城,现在坐车都比坐船要快捷。

现代公路建设的兴起使茶峒的水上航运歇了业,也使茶峒的河街码头冷清了。这种变化到底是好还是坏,似乎还不能匆忙去下结论。只有一点可以肯定,事物总是在不断地起着变化,兴旺了或是消失了,都合乎自然发展规律,而在自然的变数面前,人们其实无能为力。

3夜晚宿在茶峒河街的旅店,遥见远处一山,问老板娘此山叫何名,答曰香炉山。“是不是真的有香炉?”“当然真有!”老板娘道:“那山顶有个石柱,有丈多高,每天天快亮时,石柱缝隙中冒出烟来,所以才叫香炉,不信你可去看嘛,这是最有名的胜景!”“香客多不多哩?”“怎么不多!

解放前那香炉山烧香拜佛的人不知有多少!上面的殿阁好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