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大湘西系列作品集第4卷
19007100000093

第93章 解放军对湘西土匪的围剿(6)

看来,老人显然不愿触及张平其人的丑劣恶行,或者对张平的许多坏事真的不知,我们就没再和她扯张平的话题了。

与杨灿莲座淡后,我们即在街上一家旅店歇宿了一晚。第二天早上,我们又请张平的第四个儿子张高梁带路,到其父亲的老屋去观看了一下。

从李家洞街中间穿过一巷子,往下行约100余米,迎面即是张平的老屋。这老屋全是木房,有两层,外表看来已很沉旧,里面是个四合井院子。几面正屋已经糟乱,房梁的瓦片被揭了一角,由于日晒雨淋,看起来摇摇欲坠。这房子虽己破旧不堪,但从那用料的讲究和厅房的结构来看,当年的气势还是壮观的。老屋的厢房内还设有暗道和夹壁墙,正房之外还设有粮仓、厨房、卫兵室、犬室等房子。屋外不远,南北向各设有两个石砌碉堡。其中一个于文革中已被折毁修了水利,另一个至今还保存完好。张平在修建这栋四合院大屋时,据说曾自言自语地说:“这房修嘛修在这里,哪个住也好!”守门人当时就说:“你有那么多儿子住,这叫什么话!”张平不言语,大约他也早有了这预感,这大屋是难传代住下去的。解放后,这屋果被没收,并成了乡政府的住地。乡政府前些年另修到街上去后,这个大院就空空荡荡摆在这里,没人维修没人管了。现在里面只住着两个孤寡老人,房子就更日渐破烂了。

张平盘踞在李家洞,并将司令部设在自己的大院内。其实,这大屋除了两个碉堡工事外,并无险要可以据守。所以,1950年6月下旬,解放军到李家洞后,一个冲锋就将张平的老屋攻了下来。几百土匪当场毙命不少,其余有的作了俘虏,有的逃跑了。张平带着妻子杨炳莲和10几个随从侥幸脱逃。后来,他把杨炳莲送回花垣,自己又到处流窜。杨炳莲不久被捉获,关押到了古丈县城。张平也无处可逃。最后只剩下光杆一人,到家乡在田里碰上10多岁的孩子张学意,那孩子去告密时,张平逃往小里溪,结果被追兵赶上当场击毙。

在李家洞未见岩洞,难免使人感到遗憾。这时张高梁又主动给我们带路,从其父亲的老屋往山下走,约行半里多路,在发江溪的半坡上终于见到了一个大岩洞。张高梁告诉我们,当年张平年青时为匪,曾在此岩洞驻扎躲藏过很长一段时间。那岩洞旁边还筑有土墙工事,其洞易守难攻。洞上一股泉水从岩顶上滴落下来,又形成一股天然瀑布。洞里不缺水源,又很宽大,能藏很多东西,在武器不发达的时代,住在这里确实比较安全。我们在洞内看了好一阵,拍了许多照片,才又顺来路返回街上。

与杨炳莲老人告辞的时候,她又补充我们几个有关张平的细节。张平喜欢骑马。当年大屋修成后,特地在门前置了马厩,并买了3匹马喂养。杨炳莲给这些马喂过黄豆粉和包谷粉,把这几匹马喂得膘肥体壮。张平每次进城,都要骑着马出入。特别是他当了古丈县长和国民党暂十一师长后,很爱骑马兜风。张平为何爱马,原来他是属马的,算命先生曾说他是三马之命,将来武运通达,有为将之才,但八字很凶,会伤身伤民,劫财劫色,有一克而无解。张平有点信命,他对杨炳莲说过这样的话:人生一世,不能流芳百世,我就遗臭万年。后来,他臭名远扬,果然应验了自己的话。

从2002年那次采访到至今,转眼8年过去,算来杨炳莲应是近90岁的老人了。笔者最近打电话问古丈一朋友,得知这位老人依然健康的活着,在中国,能活到现在这般长寿的土匪压寨夫人,也真算得是一个奇迹了!

姚晓丹

大湘西,一个人杰地灵、人才辈出的地方;一个民风淳朴、民俗奇异的地方;一个山明水秀、风景如画的地方。这里曾是“旧中国的盲肠”,这里有太精彩的故事,这里有太久远的历史,这里有太神秘的传说。一提起湘西,就会引发人们悠悠的情思、无尽的遐想。

大湘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蚩尤时代,但最吸引人的还是百余年来的近现代史。李康学先生、罗兆勇先生和覃代伦先生共同从这浩如烟海的历史长河中采撷了数颗珍珠,将之串联成了图文版《大湘西演义》,将湘西百余年来一些重要的人物事件,用大众容易接受的历史演义的形式,展现在人们面前,给大家提供了一个解读湘西历史、了解湘西强悍淳朴民情的图文并茂的载体。

洋洋洒洒一部三十多万字历史人物传记章回体的《大湘西演义》,从清咸丰二年起笔,一直写到1952年“湘西王”陈渠珍病逝长沙止。全书以陈渠珍在政坛上的几起几落为主线,穿插描写了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真实再现了大湘西那段风雨飘摇、血雨腥风、变幻莫测的沉甸甸的历史。全书所涉及的主要人物有33人之多,这些人中既有共和国的贺龙元帅,也有名满天下的大文豪沈从文、大艺术家黄永玉;既有民国内阁总理熊希龄,也有从平民到将军的陆军中将田应诏;既有毁誉参半、亦正亦邪的湘西强人“彭叫驴子”,也有凶狠残暴的湘西“匪王”张平。这些有名有姓、有血有肉、个性鲜明的湘西闻人共同演绎了那段错综复杂的湘西历史。一册在手,读者好像走进了历史的大湘西。

本书不同于其他许多有戏说成分的演义,本书主要以历史事实为依据,尊重史实,强调史之真。作者参考了史志资料和人物传记资料,又深入湘西各县,遍访了当地民众及一些尚健在的当事人,取得了非常原始、非常真实的第一手资料,只是在细节描写方面有所艺术加工。全书既有真实的历史背景烘托,又有细腻的报告文学式的情节描写,同时对大湘西独有的上刀梯、茅古斯、梯玛神歌等一些奇特风俗也有真实记述,因而有一种厚重的历史感,有一种鲜明的地域特色。一书在手,读来恍如走进人文的大湘西。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有插图88幅,这些由湖南省少壮派摄影家罗兆勇先生拍摄的照片,起到了很好的烘云托月的作用,给读者的阅读视觉带来审美的快感。除了每章前的一幅与本章内容呼应的插图外,其余的插图集中在正文前,分为人物、遗迹、风情、风景四部分,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示了大湘西独特的魅力。读者一打开书,便能看到这些视角新颖、编排颇具匠心的照片,尤其是照片所配文字,由湘西籍出版人覃代伦先生撰写,或洒脱飘逸,或幽默诙谐,或文情并茂,妙语如珠,是大湘西天人合一历史形态中深情、靓丽、饱满且性情的一笔,图说着最本色的、最自然的大湘西。

一部《大湘西演义》,引领我们沿着时间的长河,重温了那段历史中的刀光剑影。时光流转中,大湘西的闻人带着神秘的光晕,翩翩向我们走来。虽然历史已经成为过去,但是让我们记住历史吧,让我们与时俱进,开创大湘西更美好的未来。

(原载《文艺报》)大湘西的历史画卷——浅谈李康学长篇纪实小说《大湘西演义》刘晓平李康学的长篇纪实小说《大湘西演义》最近由民族出版社出版了,送到我案头时,立即便吸引了我的视线。一是因为印刷出版质量高;二是因为书中的人和事均是写实,但情节故事却是以章回演义的艺术手法铺展开来;三是配以大量摄影图片和历史性的照片,形式很新。我当即认真阅读,花了两天空闲时间阅读完,我禁不住击节叫好:“成功了,康学出好作品了。”李康学是一位十分勤奋的作家,此前已出书10余部,却一直影响不大。但这并没有影响他执著的创作热情,他一直孜孜不倦地努力创作着,终于有了这一部洋洋三十余万字的《大湘西演义》的诞生。

可以说,《大湘西演义》的出版,填补了关于描写神秘神奇的大湘西历史题材小说的空白。《大湘西演义》无疑是一幅大湘西的历史画卷。

关于大湘西地域风情、乡土人性的作品,已有沈从文先生的著作蜚声海内外,他是一个今人仰止的高峰;关于大湘西匪患题材的作品,也多之又多,有的还改编成了电视或电影,如《乌龙山剿匪记》等;但以大湘西一个时代或一段历史时期的历史人物为原型而创作的历史题材的有影响的作品,却一直没有诞生,要么就是笔者的孤陋寡闻。从这层意义上说,康学同志从浩如烟海的历史长河中,将大湘西百余年来的一些重要的历史人物事件以广大读者容易接受的历史演义的形式展示出来,则是一种历史性的贡献。作品从清咸丰二年“田兴恕刺臂入筸军”写起,一直写到1952年“湘西王”陈渠珍病逝长沙止,全书以陈渠珍在政坛上的几起几落为主线,穿插描写了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真实地再现了大湘西那段风雨飘摇、血雨腥风、变幻莫测的历史风云岁月。书中人物多达33人,既写了共和国的元帅,也写了匪王;既有民国的内阁总理,也有名满天下的大文豪、大艺术家;但作者却以高超的艺术裁剪水平,把一段错综复杂的大湘西的历史演绎得引人入胜,裁剪得自然天成。可以说,远古的大湘西是蛮荒的,大湘西的历史就是近百年的历史,近百年来的近现代史才是大湘西最吸引人的精华部分,而《大湘西演义》反映的正是近百年来的历史,作者可谓慧眼独具,匠心独运。

大湘西是一个人杰地灵、人才辈出的地方,这里有太多的传奇和太多的神秘。读完《大湘西演义》后,我想告诉广大关注大湘西的人们:“了解风情的大湘西,请读沈从文的作品;了解历史的大湘西,请读《大湘西演义》。”

(原载湖南·《文坛艺苑》杂志)《大湘西演义》背后的故事赵杰现在,要了解历史的、人文的、自然的大湘西,可以去读《大湘西演义》,民族出版社最近出版的这本《大湘西演义》堪称迄今涉猎湘西历史的诸多文艺作品中的权威精品,令人耳目一新,可谓“一本演义在手,解知湘西不愁”。

这部介于纯文学与史料两种不同体裁之间的作品,凝聚着李康学、罗兆勇两位作者数年调查、采访、摄影、创作的智慧与心血。背后故事,多而耐阅,选录几则,以飨读者。

一、“演义”之数字

《大湘西演义》从清咸丰二年“田兴恕刺臂入筸军,左宗棠刀下救乡党”着笔,一直写到1952年“湘西王”陈渠珍病逝长沙,时间整整跨越100年,涉及有影响的历史人物33人,全书共30.2万字,插图88幅。为了这些文字和照片,书作者李康学、罗兆勇历时二年有余,行程1.7万里路,足迹遍布怀化、常德、湘西自治州及张家界市的30多个县、70多个乡镇、100多个村落、20多个有名的大山洞、60多个有名的老屋场。其中十进吉首、六进凤凰、三进古丈、二进龙山,李康学作笔记10多本,罗兆勇用去胶卷400多个,共获得第一手资料性质的珍贵镜头5000多个,现场采访录制录音带42盒,花去1.5万元费用,同时花去的还有2000年至2002年几乎所有节假日。常常是星期六凌晨2时左右起床去火车站,赶到吉首市天刚蒙蒙亮。《大湘西演义》只是他们的第一部和第一步,他们的第二步将是完成已被业内人士看好的“大湘西三部曲”。

二、“演义”之惊险

因为都有本职工作必须不折不扣地完成,李康学在《张家界日报》社总编室工作,罗兆勇在市公路管理局工作,日常事务很多,为了“演义”,他们只好利用节假日时间。于是每次出门后,时间显得尤其紧凑和宝贵,常常是风风火火地急走急赶,行程之中免不了生出许多惊险。

最惊险的一次发生在去采访原国民党辰溪兵工厂的过程中。汽车穿越一个长长的自然山洞在洞口停住,前面就是兵工厂,一老者领着在允许范围内看了许多新鲜东西,如悬崖边当时用于无线电台通讯的联络室,石桌石椅尚存,宛如烽火岁月犹在,心存激动。采访完后,急于下山,匆忙挤上一辆客货两用的小四轮车,下到半山坡,天降大雨,路面湿滑,转弯处刹车不及,迎面撞上一辆货车,车头面目全非,边上车轮离悬崖不足三指,崖下便是万丈深渊。一车人魂惊魄散。

三、“演义”之巧合

就像生活中许多人算不如天算的巧合,“演义”中许多事也应了那句“无巧不成书”的老话。

2000年农历腊月二十七,二位作者要去龙山县采访原国民党暂编第十师师长瞿伯阶、瞿波平的家乡及后人。瞿波平是接任瞿伯阶的,目前仍健在,80多岁,曾任湖北省政协委员,居住在武汉市内。他们租车连夜从里耶赶到了贾坝乡,在乡政府巧遇一人,交谈之后,得知他就是瞿波平的外甥,二人正愁找不到瞿波平的家,得到如此领路人,有讲的都没得讲的了,二人相视,开怀大笑。那外甥讲外公刚好从武汉回家过春节,明天就可见到他。哪有这么巧的事?“师座”都从武汉回老家了,哪能迟疑?二人立马租了辆摩托车,又翻山越岭步行走了三十多里山路,从瞿波平那里获得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更巧的是去凤凰采防沈从文故乡的老人,采访完毕,两人暗忖:要是能采访到大师的表侄黄永玉就真是天意之作了。这样想着,两人就从沈从文故居不知不觉走到了那栋门牌上写着“家有恶狗”的楼外,见有许多人围在一起,凑近一看,中间老者不就是黄永玉吗?当时正值黄老先生从北京回故乡小住,二人慌手慌脚了半天才使激动的心情平静下来。

此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或曰:“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讲的都是两个字: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