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大学论·行为规范论
19007900000014

第14章 我的大学自我徜徉(4)

建立合理的大学生实践载体体系。经过校园内实践,大学生不仅可以提高其管理技能和社会交际能力,而且还可以提高其应对风险的能力和心理素质。这不仅可以降低由于工作岗位特点、生活、思想、学习、工作的压力给大学生带来的安全风险,而且也为大学生参与就业实习基地实践积累了经验。而通过参与课题(项目)的调研,大学生不仅可以得到由政府、学校或社会组织提供的资金,而且可以带着经费参与大学生就业实习基地实践,弥补由于政府支持不足而导致的经费不足,同时,也提高了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大学生就业实习基地侧重于对大学生专业知识的深化和对职业技能的培养与职业经验的积累,能够满足大学生日益增强的直接参与社会实践的要求和提升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要求。因此,以校园、课题(项目)和就业实习基地为载体的大学生社会实践三者之间构成的良性、互动、互补的大学生社会实践体系是解决大学生就业实习基地欠缺的弥补之道。

健全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机制。从某种程度上,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可以有效解决大学生社会实践内容的专业化要求与一般性供给之间的矛盾。一方面,学校的有关部门可以根据专业的要求和特点建立一套大学生社会实践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的制定需要专业老师、学生、社会相关行业的专家和相关人员的共同参与,其内容既包括专业所要求的技术指标,也包括培养大学生基本素质的指标。另一方面,根据大学生社会实践指标体系的要求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接收单位所提供的实践岗位进行技术性考查,检验该工作岗位是否符合该专业的技术要求,尽可能做到宁缺毋滥,保证学生实践的质量。

第三节合理选择充实愉快的课余生活

“小琳子,快来,话剧社报名呐,咱一起去实现表演梦啊!”“王婷,今天老师上课讲的弗洛伊德的理论你听懂了吗?咱们一起去图书馆再查查资料吧!”

“同学们同学们,大家安静安静,下个月咱们院要举行歌咏比赛,每个班都必须参加,咱们要开始着手准备了啊!”

“张华、李晓,下周我要到县里搞调查,你们俩跟我一起去吧。”

……

当你看到如上的这些话的时候,是不是感到很熟悉?对,这就是发生在我们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这些构成了大学生的丰富的课余生活。

在我校做的一项调查中,可以看出大学生在参加课余活动方面存在不同的取向。在给出课余活动的12个选项之后,大学生作出了如下的选择。体育锻炼占19%,校院活动和工作占7%,聊天、社交占15%,课余学习占26%,阅读课外书刊报纸占10%,勤工助学占3%,上网、打游戏占11%,棋牌活动占4%,睡懒觉占3%,无所事事占1%,其他占1%,从中可以看出,大学生课余活动取向表现出有主次之分和多元化的特点。“课余学习”“聊天、社交”“阅读课外书刊报纸”“体育锻炼”和“上网玩游戏”五项是大学生课余时间的主要活动。而在这五项中,课余学习还是位居第一。

大学生课余生活的现状

由于大学学习方式和信息传递方式的改变,加之大学生活更加开放和丰富多彩,使得大学生的课余活动不再是传统的“三点一线”模式,也不是高中“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心理状态,多元化的课余生活取向成了大学里最富特色的风景。

在课余生活方面,从过去的一家三口式的家庭居住环境变成了同龄人集体生活的模式,过去的被管制式的生活变成了如今自由的生活,午夜卧谈会,逢节必聚的现象比较普遍。

调查显示,大学生很重哥们义气,把社会上的吃喝风气搬到校园里,以吃会友,以喝交友,在人际交往的认知上出现了误区。部分大学生不会理财,对消费毫不在意,勤俭节约的意识不强。时间观念、统筹观念不强,很难合理规划自己的时间。

在体育、娱乐方面,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课余生活中首选体育锻炼,这也反映出,当代大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有着比较清醒的认识。而在12个选项中,位居第四位的是上网、打游戏,可见,网吧、宿舍是大学生业余休闲娱乐的主要场所。每周上网时间在2小时以上的占84%,而且大都倾向于聊天、看电影、看新闻、玩游戏等方面,只有4%的同学上网学习。

在大学生的课余活动中,各年级大学生由于心理发展水平、对生活的适应性以及学习任务不同,所以不同年级的学生的活动取向有明显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各活动项目加权选择率的排序不同,“课余学习”被二、三年级学生排在第一位,被一年级学生排在第二位,而“聊天、社交”被一年级学生排在第一位,而在二、三年级学生那里却退居第三位。

二是各年级主导取向有差异,三年级的主导取向为“课余学习”,一年级的主导取向却是“聊天、社交”。

三是各年级对“课余学习”“聊天、社交”“上网、打游戏”“校系活动和工作”“勤工助学”等五项的取向有明显的差异。我校大一、大二学生课余活动的主导取向普遍是“课余学习”,其次为“娱乐社交”。

如何营造健康、积极向上的课余生活

针对大学生课余活动的种种情况,如何使他们走上健康、积极向上的课余生活的道路,学校和学生自身都应该努力创造好的环境。从学校方面来看,学校是学生生活和学习的主体环境,这要求各高校必须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好的“学风”和安静的环境。当然学习的软硬件设施都要能满足大学生学习的需要,学校在教学设施上的投入要放在首位。好的“学风”形成既有学生的原因,也有学校的原因,这要求学校要从思想上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努力学习。

与此同时,引导大学生积极合理地安排课余时间也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当代大学生趋向于认为课余时间应由个人去安排,无须学校去管。所以对于大学生课余时间安排各高校采取引导的方式,在学校的各种传播媒介采取启发诱导方式,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课余生活方式。

倾听大学生们的心声,也是贴近学生,走进学生生活的一个重要环节,从主客观双方具体情况来看,大学生课余时间中存在着学校、社会客观条件的制约性与学生主观需求的多样性的矛盾。大学生希望“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业余文化活动,健全各种管理制度来加以引导”,而且大学生也热切要求能利用课余时间走出学校,走向社会,参加社会上的实践活动,从而了解社会,培养自己的能力,为日后能有效地胜任各项工作打下基础。

从学生自身来看,大学校园的课余生活丰富多彩。除了日常的教学活动之外,还有各种各样的讲座、讨论会、学术报告、文娱活动、社团活动、公关活动等。这些活动对于大学新生来说,的确是令人眼花缭乱。要合理地安排课余时间,首先对自己在近期内的活动有一个理智的分析。看看自己近期内要达到哪些目标,长远目标是什么,自己最迫切需要的是什么,各种活动对自己发展的意义又有多大,等等。然后做出最好的时间安排,并且在执行计划中不断地修正和发展。

另外,最好能专门制订一份休闲计划,对一些较重大的节假日和休闲项目做出妥当的安排,这样能使自己的休闲和学习有条不紊地交叉进行,使身心得到有效地放松和调适。而且,一旦制订出了既愉快又切实可行的休闲计划,那么在这一时间尚未到来之前,心情会是愉快而充实的,能精神振奋地投入学习和工作之中。

我们希望那些至今仍然让时间悄悄溜走的同学们,珍惜自己的青春,以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对待自己的四年大学生活,好好度过自己的大学时光。当我们蓦然回首的一刹那,没有悔恨和遗憾。

课余时间仅是大学生活中的一个小插曲,但却充分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的生活观念。他们以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来填充和丰富他们的课余时间,展示了他们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生活。身为21世纪的当代大学生,更应该通过积极参与大学的课余活动,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增强自主创新意识,提高社会应变能力以及心理承受能力,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陶冶情操,完善素质,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增强实际动手能力。

第四节情感纠葛进退两难的爱情生活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受西方的“性自由”“性解放”思潮的影响,社会上鱼龙混杂的性文化泛滥,传统的爱情观、两性观、婚姻观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怀疑。高等学校作为一个小社会,也受到了这种思潮的影响,对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婚恋观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的影响尤为突出。

大学生的恋爱观

当代大学生谈恋爱有以下两种不同的观点。一是对待恋爱比较认真,认为恋爱应以感情为基础,他们一般心理较成熟,有一定的责任心,彼此比较了解,恋爱是在朋友的基础上,互帮互助、日久生情而建立的。

二是对待恋爱态度不认真,不是真心的。这类大学生认为谈恋爱就是为了玩一玩,为了满足各种欲望。他们基本上没什么责任心,恋爱双方彼此不甚了解,也没什么感情基础,因而这种恋爱是短暂的,结果也是不愉快的,甚至是可怕的。一旦双方感情破裂,恋爱关系结束,男女双方便反目成仇。

爱情作为人类所拥有的共同精神财富,对于每个个体来说,都是无私的、公正的。但是实际上人们对爱情的获得程度、体验和方式是不一样的,这与个体自身的素质、知识修养、能力等方面有关,并受到各自的恋爱观的制约。恋爱观由恋爱的原因、动机来决定。上述错误的恋爱观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失去奋斗目标与前进的动力。进入了高等学府,有些学生新的理想尚未建立起来,出现了理想真空地带,表现为混日子,得过且过。有位学生坦言:“进入大学以来,我的思想很消极,什么目的都没有,终日无精打采,仿佛人生一点意义都没有,头脑一片空白。”这一表白,反映了很多大学生心中的苦闷,缺少学习动力、目标,于是转到谈情说爱,聊以消磨时光,寻求快乐。

好奇。存在试一试的想法,大学生处于青春期中后期,生理机能基本成熟,心理机能趋于成熟,精力充沛,渴望与异性交往。在中学时学习压力较大,未充分显示出来,现在主体意识发展了,个体发展必然会在个人生活中得到具体体现。

排解孤独、寂寞。校园文化生活单调,课余生活枯燥乏味,三点一线成了每天的全部,再加上家庭的干预与影响较中学时大为减弱,对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适应性较差,以致感到孤独、无聊、空虚、寂寞,一些学生为了释放多余的精力、寻求精神快慰而谈恋爱。

追求性刺激。当前社会上格调低下的性文化泛滥,尤其是随着网络的发展,网上的世界正处于无栅栏状态,黄色的信息随处可看;另外,西方的“性自由”“性解放”思想,影响了部分大学生的两性观,把追求感官刺激作为与异性交往的原因与目的。

攀比心理作祟。有些大学生谈恋爱纯粹是从众心理、攀比心理作祟的结果,看到别人出双入对,心里难以保持平衡,随大流,赶紧找一个,以满足虚荣心。为以后的人生积累经验。有的大学生认为,“大学里谈恋爱,如同种试验田,取点儿第一手经验,为以后成熟的爱情打基础”。

发展健康的恋爱行为

恋爱言谈要文雅,讲究语言美

交谈中要诚恳坦率自然,不要为了显示自己而装腔作势,矫揉造作;不能出言不逊,污言秽语,举止粗鲁;相互了解,不要无休止地盘问对方,使对方自尊心受损,否则只会使人厌恶,伤害感情。

恋爱行为要大方

一般来说,男女双方初次恋爱,在开始时常感到羞涩与紧张,随着交往的增加会逐渐自然与大方。这个时期要注意行为举止的检点。有的人感情冲动,过早地做出亲昵动作,使对方反感,影响感情的正常发展。

亲昵动作要高雅,避免粗俗化

高雅的亲昵动作发挥爱情的愉悦感和心理效应,而粗俗的亲昵动作往往引起情感分离的消极心理效果,有损于爱情的纯洁与尊严,有损于大学生的形象,同时对旁人也是一种不良的心理刺激。

恋爱过程中要平等相待,相敬如宾

不要拿自身的优点去比较对方的不足,以此炫耀抬高自己,戏弄贬低对方,也不宜想方设法考验对方或摆架子。这些都可能挫伤对方的自尊心,影响双方的感情。

善于控制感情,理智行事

恋爱中引起的性冲动,一方面要注意克制和调节,另一方面要注意转移和升华。参加各种文娱活动,与恋人多谈谈学习和工作,把恋爱行为限制在社会规范内,不致越轨,使爱情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

爱的能力与责任

迎接爱的能力

包括施爱的能力和接受爱的能力。一个人心中有了爱,要敢于表达、善于表达,这是一种爱的能力。一个没有爱心的人是个自私自利的人。一个人面对别人的施爱,能及时准确地对爱做出判断,并做出接受、谢绝或再观察的选择,这也是一种爱的能力。缺乏这种能力的人,或是匆忙行事,或是无从把握。大学生要具有迎接爱的能力,就应懂得爱是什么,有健康的恋爱价值观,知道自己喜欢什么,需要什么,适合什么。就应对自己对他人保持敏感和热情,就应主动关心他人,热爱他人。当别人向你表达爱时,能及时准确地对爱的信息作出判断,坦然地作出选择。能承受求爱拒绝或拒绝求爱所引起的心理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