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与法律基础
19009400000015

第15章 明确人生目的端正人生态度(1)

鲁迅曾感叹:“中国是古国,历史长了,花样也多,情形复杂,做人也是特别难。”做人难,难于做人,这就是人生问题。大千世界的芸芸众生,在不同人生观的支配下描绘着不同的人生。有的人高尚伟大,有的人朴实平凡,也有的人卑鄙险恶。当我们作为人类中的一员在世界上匆匆而过的时候,难免会问:人生究竟是什么?人这一生究竟该怎样活着?人到底为什么活着?这些的确是值得深思的问题,也是我们直面人生首先应该明确的问题。

第一节科学把握人性的特点

一、人性的特点

在人性的诸多特点里几乎都是来源于后天的经历,包括家庭出身、所受教育、生活经历和社会接触。它具有以下特性:

第一,人性具有自为性。人以外的任何存在物包括动物,都是按照自然界“预先设计”好的自然规则、自然程序而自在地存在和活动的,它们的本性与生俱来。而人却恰恰相反,大自然预先没有给人完全“设计”好人的生存“指令”,人的本性即人性不是神赋予的,也不是与生俱来的。人成为什么样的人,他的本性如何,关键在于他自己,在于他的行为。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人是他自己所创造的存在物。人性不是天生的,不是外物赋予的,而是自为的。所以,人不得不靠自己的努力、自己的行动、自己的创造来维系自身的存在,从而把自己从整个自然界和动物界提升出来,成为世界上唯一靠自为而存在和发展的动物。

第二,人性具有社会性。这是说社会造就了人性的形成。人性既不是来自神秘莫测的“天命”,也不是来自于人的所谓“自然本能”。尽管“人来源于动物界这一事实已经决定人永远不能完全摆脱兽性”,但人无论如何也就是最名副其实的社会动物,只有在社会中才能更好地体现出人的价值,脱离了社会的人是没有任何存在的意义的。人都是生活在社会中,人离开了群体、离开了社会不能独立生存。

第三,人性具有可变性。人不仅是一种社会动物,而且也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物。这不只是说人在身体上的进化,同样是在其他方面的,与一般动物十分缓慢的进化相比较,人类的变化是显著的。这是因为人不但有生物上的遗传和进化史,而且更主要的是人有自己的文明进化史,前人的智慧、经验、文化可以代代相传,不断积累、扩大,汇成加速向前的人的历史洪流。马克思指出“首先要研究人的一般本性,然后要研究在每个时代历史的发生变化了的人性”“整个历史也无非是人类本性的不断改变而已”。在飞速发展的社会中,人性也在悄然地改变着。

第四,人性具有复杂性。人不是一种完全脱离其他存在物的单纯的存在者。人性的复杂性来源于社会的复杂性,是人类社会的复杂性导致了人性的复杂性。并且在每个人身上也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人性的优点和人性的弱点,人性就是一个由诸多矛盾构成的复杂系统。人性的复杂性还表现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人性是不完全相同的,即使在相同或相近的社会里,每个人所表现出来的人性也存在较大差距。

第五,人性具有可选择性。人性的自为性、可变性为人性的可选择性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人性的复杂多样性,为人性的选择提供了现实的可能。与动物不同,人具有主体性,人能把自己从自然界、动物界中提升出来,并通过能动地认识和实践活动,使自己居于它们之上,做自然的主人。不仅如此,人还积极能动地认识、变革和控制社会及自身,使自己做社会和自身的主人。

二、个人与社会的互动

个人和社会是不可分离的,社会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个人是构成社会的前提。“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由此我们认识到人是社会的人,人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社会是人的社会,人在社会中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条件。也就是说,人离不开社会,社会也离不开人,只有把人和社会统一起来才能体现人和社会的关系。个人与社会之间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体,二者不可分割,是互相依存、互相制约、互相影响、共同发展的。那么怎样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呢?这始终是人生的重大课题。

(一)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

1.个人对社会具有依赖性

脱离社会的个人是难以生存的。因为从人的生存看,人的生存能力与一般动物相比很弱,动物所具备的生存和自我保护本能,人类大多不具备,如食肉动物的凶猛、食草动物的敏捷等。然而,人对生存条件的要求却比一般动物高得多。人从一个婴儿成长为具有独立生存能力的成人,需要十多年的时间,这期间他们依赖于家庭、社会提供的生存条件,而家庭在这个过程中也只是起到“纽带”作用,脱离社会基础,家庭也不可能为个人提供条件。

科学技术革命进一步强化了个人对社会的依赖性。新的科学技术革命把世界变成了“地球村”,人的社会性已经突破原来的地缘限制、业缘限制,向纵深发展;科学技术革命使社会分工和协作更加细化,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

社会是历史形成的共同活动形式的总和,在这种以物质生产为基础的“共同活动形式”中,社会规范是把个人聚合在一起的纽带。这些社会规范是前人经验积累和当代人选择的结果,它们先于个人,超越个人,与社会共存。我们常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社会规范一方面制约着人们的行为,另一方面也为人们提供了利益保证。

2.个人对社会具有能动性

社会是由人构成的,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没有了个人也就无所谓谈社会,那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而离开了人的奉献,也就没办法谈社会的发展。个人对社会的依赖性,并不否定个人对社会发展具有能动作用。

人作为高级智能动物,人类所独具的认识能力和劳动能力,使他们通过劳动不断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人的劳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带动生产关系的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作为社会的经济基础,它们的发展促进了社会上层建筑的发展。

正确看待个人对社会的能动作用,应该摆正两个问题:一是不要盲目夸大个人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二是不要忽略个人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尽管历史是由人创造的,但是人不能自由地、任意地创造历史,人对社会的主观能动性受制于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脱离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而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一定会受到历史的惩罚。

(二)反对“个人本位”,坚持“社会本位”

我们在看待和处理个人和社会的关系时,一定要讨论“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把谁放在第一位,以及由此决定的不同行为方式的问题。在处理个人和社会的关系时,“个人本位”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实现个人利益作为个人行为的出发点;“社会本位”则把社会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实现社会利益作为个人行为的出发点。两者是站在不同的位置而看到的。

从理论上看,“个人本位”抹杀了人的社会属性,颠倒了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人的本质属性在于人的社会性,离开社会的个人将无法生存和发展。说到底,是社会的发展决定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而不是个人的存在决定着社会的发展。所以,从个人和社会二者中必须作比较和选择时,个人应当从属于社会。同时,我们还要看到,社会是个人交互作用的产物,个人影响着社会,离开了所有的个人,社会也就不复存在。因此,我们在强调社会本位的同时,还要兼顾和维护个人的正当利益,充分调动个人的积极性。

第二节人生目的的确立

一、人生目的是人生观的核心

人生目的是人生的根本问题,也是人生观的核心问题。人生观作为人生发展的观念指导,涉及人生实践和社会生活的广阔领域,主要包括:人生目的、人生理想、人生态度、人生责任等问题。而人生目的围绕个人与社会的基本矛盾,分别从不同的侧面回答“人活着为了什么”“向往人生未来是怎样”“人生的意义何在”这样三个相互关联的根本性问题。这些问题贯穿于人生实践的全过程,成为人生实践所必然遵循的根本宗旨,支配和制约着人生实践中人们的各种具体目的与一切行为。

(一)人生目的的含义

人生目的作为人生观的基本内容之一,它要回答的是人为什么活着,活着的目的究竟是什么的问题。人们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不同理解,形成不同的人生目的。人生目的是人生的根本问题,指的是人生实践活动中关于活动或行为的对象性的自觉认识,并表现为活动或行为的自觉的对象性。人生观理论中关于人生目的的这一定义,有其深刻的科学含义。

1.人生目的是人类所特有的精神现象

人之所以和动物有区别就在于人的活动是自觉的、有目的的,也就是说,人在活动之前已经对活动的对象有一个自觉的认识,明确自己要做什么,有目的性地去做事情,而不是盲目的,并对活动或行为的结果有着预期的设想、设计,预示自己应当怎样去做。这种对行为活动对象性的自觉认识和自觉的对象性活动本身,是人类所特有的自觉的能动性。

2.人生目的是社会生活实践的产物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人生目的作为人类所特有的精神现象,既不是从客观外界拿来的,也不是从心灵内部主观自生的,而是社会生活实践的产物,是人们社会实践的反映。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中,面对客观世界,认识和预测着它,估计和把握着它,以它为前提和依据来规定自己的目的,并以自己的对象性活动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实现自己的目的。

3.人生目的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人生目的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过程中主观与客观、观念与现实的统一。人是人生目的的主体,目的对象是客体。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所从事的实践活动,构成了人生目的的主体与客体的矛盾运动。所以,提出目的的过程,是由客观到主观,由现实到观念的过程,当这个过程完成以后,目的就成为实践的前提和起点。在实现目的的过程中,是对目的的主观性的否定与扬弃的过程,这是由主观观念的形态向客观现实的形态转化的过程,即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过程,这个过程的结果,就是目的地否定或扬弃了自己在形式上的单纯的主观性、观念性,而达到了客观化、现实化,即目的的实现。

(二)人生目的的作用

1.人生目的的动力作用

追求人生的意义,实现生命价值,不白白在世上走一遭,这是人们共同的美好意愿。但是人生目的与人生现实矛盾的问题是实现人生目的的过程中的突出所在。在人生目的与人生现实产生矛盾时,如何正确认识现实,面对现实,为实现人生目的开辟道路,这是人生目的的动力功能。当人们意识到为什么活着和怎样活着才有意义时,就会使人生目的转化为人生动力,无论现实多么困难和复杂,都会通过努力奋斗,寻找提高与进步,从而逐渐接近人生目的。

2.人生目的的导向作用

人生目的是人生的航标,它指引着人生的航向。一个人有什么样的人生目的,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行为和什么样的人生态度。明确的人生目的是一个人一生道路的方向和生命的目标,一个没有明确目的的人,一个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人,心中无目标,行为无方向,到头来必定是碌碌无为;一个目的明确且努力拼搏的人,心中有方向,行为有力量,必然一步一步走向成功,获得丰收。

3.人生目的的激励作用

正确的人生目的对人生实践活动有着巨大的激励作用,没有明确目的的人必然是一个整天无所事事的人,必然是一个意志松懈的人,必然是一个缺乏进取精神的人。有了明确的人生目的的人必定是坚忍不拔,意志坚强,敢于开拓人生,能激励人生总是沿着奋斗开拓的道路奋勇前进。一个人有无志向和抱负,人生目标是否远大,是否执著,是否切合实际,不仅关系到人生目的的实现程度,而且决定着人生活动的成就。

二、摒弃错误的人生目的

(一)人生目的的类型

社会条件的复杂性和人生需要的多样性决定了社会成员的人生目的是多种各样、形形色色的。但归纳起来,可分为以下几种基本类型:

一是追求享受型。这种人生目的把享乐、追求名利、权位、金钱作为最高的人生目标。坚持“人生在世,及时行乐”的庸俗观念,主张人生的唯一目的和全部内容就在于满足感官的需求和快乐,紧紧围绕物质欲求和政治权力展开。

二是迷茫虚无型。这种人生目的以虚无主义为核心,把“无追求”作为人生目标,过着“顺其自然”的随意型生活。他们回避社会和人生矛盾,信奉“平生无大志,但求足温饱”,自私、保守、目光短浅、迷茫无为,没有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是奉献有为型。这种人生目的以天下为己任,把为社会贡献和为人民服务作为人生目标,具有宽阔的胸襟、积极的心态、远大的理想和强烈的人生责任感。持有这种人生目的的人能造福于社会,引导人积极上进,奋发进取。

(二)摒弃错误的人生目的

人类的征途是漫长而曲折的,人类历史中有各种各样的人生观和人生目的。有些错误的人生目的在人类社会有着广泛而久远的影响,有的还有较为完备的理论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