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与法律基础
19009400000002

第2章 绪论适应大学新生活开拓人生新境界(1)

著名的心理学家迪夫说,人最高的智慧就是适应环境。从高中到大学,无论是生活的环境,还是学习方式、角色地位、人际关系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每个大学新生都面临着新的挑战,每个人从生活上到心理上都要经历一个适应的过程。能否正确认识大学和适应大学,不仅关系到大学四年的发展,而且对大学生毕业以后适应各种环境、处理好人生道路上遇到的问题都有重要价值。

第一节大学及大学教育的目标

一、何为大学

大学一词在古今中外虽然广泛使用,但其内涵却各不相同。在我国古代,所谓“大学”,实为“太学”,那是指贵族子弟学习的地方,故有“大学者,大人之学也”的说法。古代中国设有“学宫”“书院”,如“稷下学宫”“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等,它们类似于我们今天的研究院,同“大学”相近,但并非现代意义的大学。“大学”一语,出自西方。在西方,大学更多地与另外一个词根(universe)相对应,universe是宇宙、天地万物、永恒的意思,那么大学就是探索宇宙永恒奥秘的地方。英国红衣主教纽曼在他的演讲集《大学的理念》中对大学赋予了新的内涵,纽曼也赞同大学(university)是一个传授普遍知识(universal knowledge)的地方的观点,但是他更进一步分析大学的词源,并根据该词在中世纪的用法,更倾向于把大学看成是各地的学生集中在一所大学里的国际性特征,而不是大学所传授的学科的普遍性特征,大学的词义更倾向于各国各地的学子在一起共同学习。正是由于中世纪具有行会性质的学生和教师联合组织的出现,使各国学子聚集在一起学习成了一种社会性现象,诞生了中世纪大学,如意大利博洛尼亚(Bologna)大学、萨莱诺大学及法国巴黎大学、英国的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都是最早出现的大学。

我国具有现代意义的“大学”,是科举制被废除以后,仿效西方办学模式而出现的。今天所设的“大学”是与小学、中学相对应的,如果说小学是初等教育机构,中学是中等教育机构,那么大学就属于高等教育机构。由于高等教育在我国也是一个理解非常宽泛的概念,对大学的理解也有广义、中义、狭义之分。广义的大学,泛指各种性质、各种类型的高等学校,是高等学校的总称,包括公立大学和民办大学、独立设置的学院、高等专科学校、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高等成人学校等;中义的大学,是指那些能够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或学位教育的由多门学科、多种专业组合而成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包括综合性大学、独立设置的各类学院;而狭义的大学,专指综合性大学,也就是具有较强教学、科研力量,较高教学水平和相应规模,能够实施本科及本科以上教育,必须设立三个以上国家规定的学科门类为主要的学科的大学,即综合性、多学科、高水平的全日制大学或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的全日制大学。虽然人们对大学的概念有种种理解,但大学的主体依然是狭义的大学概念,也就是大学是以科学思想为基础,是追求真理、创造知识的地方,大学总是严肃地、批判地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些永恒价值。而大学的功能则是要通过学术性的教学(而不是职业教育或者技术教育)和创新性的科学研究,全面地塑造学生,传承和创造人类的知识与文化,并服务于当下社会。简言之,大学就是要以培育人才、创造知识为根本使命,以服务社会、造福国民为己任。

二、大学的精神

大学是时代精神的象征,是社会良知的灯塔,也是人类精神家园和民族文化的守护者。大学应该既体现着某一时代的精神,同时又承载着人类终极的价值追求。中国的大学发展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大学精神不仅在其内容上,而且在其对中国大学乃至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的意义与作用上都具有独特性。这主要表现为由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而产生的社会忧患意识和社会参与意识。大学精神的基本内容包括自由精神、独立精神、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批判精神等几个相互联系的方面。

自由精神。自由精神是大学精神灵魂之所在,也是其他大学精神产生和发展之根基。具体地说,自由精神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思想自由,使大学成为各种观念自由发展的场所。正如蔡元培所言:“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络众家之学府也’。”当年蔡元培主持北大,便“对于各家学说,依各国大学通例,循思想自由之原则,兼容并包。无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命运,即使彼此相反,亦听他们自由发展”。二是学术自由,使大学成为自由探索高深学问的场所。学术自由主要包括教学自由、研究自由和学习自由,意指大学的探究活动要服从真理的标准。三是言论自由,使大学成为自由表达思想、观念的场所。大学应支持、鼓励公开的、自由的交流,这种自由不仅仅局限于校内,而且可以扩展到校外。“大学必须承认教员在校外即对于其教授学科范围外之各种问题,有发表言论的权利,其自由和责任应与一般的人民一样享有负担。”

独立精神。独立精神是与自由精神联系密切而又有着不同内涵的一个范畴。独立精神,正如闻朔在总结北大精神时所指出的那样,包括独立人格、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等,其中最基本的是独立人格。什么是独立人格呢?也就是先贤们所说的“君子群而不党”“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士可杀,不可辱”。独立精神之所以在大学精神中有重要地位,是因为大学是探讨高深学问的学术机构,而学术在本质上必然就是独立的自由的,不能独立自由的学术,根本上不能算是学术。学术是一个自主的王国,它有它的大经大法,它有它神圣的使命,它有它特殊的广大的范围和领域,别人不能侵犯。……假如一种学术,只是政治的工具,文明的粉饰,或者为经济所左右,完全为被动的产物,那么这一种学术,就不是真正的学术。因为真正的学术是人类理智和自由精神最高的表现,它是主动的,不是被动的,它是独立的,不是依赖的。

人文精神。大学的人文精神就是指大学所倡导的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己关系时的价值观以及建立在这种价值观基础上的行为规范。具体地讲,大学的人文精神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高扬人的价值,追求人自身的完善和理想的实现;重视终极追求,执著探索超越现实的理想世界和理想人格;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以及永恒的道德精神;坚持理性原则和主体意识;谋求个性解放,并建立自由、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科学工作者在科学研究和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它既包括从事科学研究的一系列行为规范,如一些学者提出的普遍性、公有性、无私利性和有条理的怀疑论、实证性、客观性等原则,也包括从事科学研究的价值追求,把真、善、美的高度统一作为科学研究的最高价值准则。科学研究是大学的重要职能,大学是开展科学研究、培养科学人才的重要基地,科学家在科学研究中所形成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通过教育、感染而内化为一代代学人的精神气质,形成了他们的科学良心和科学道德。

创新精神。大学从产生之日起,就是探索、发现、传播新知识的场所。正是为了探索和发展高深学问,才有了“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索学问的行会组织”这一最初意义上的大学。大学的创新精神,一是指向科学研究,它通过鼓励开拓科学这个无止境的疆界,取得大量开拓性的成果,培养大批的科学家、发明家;二是指向社会发展,大学以新思想、新制度改造社会,推动社会的进步;三是指向人才培养,它把培养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人才作为自己最根本的任务;四是指向大学自身,一代代学人不断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大学的理念来改造大学、发展大学,使大学成为时代精神的体现者。

批判精神。大学的批判精神是指大学以真理为唯一标准的价值观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追求真理、批判错误、纠正错误的行为规范和精神气质。这种批判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从文化传递的视角看,大学是整理、保存、传递、发展文化的场所,无论是哪一项活动,都要以批判的眼光看待文化;其二,大学是各种思想观念兼容并蓄、自由发展的场所,各种思想观念是在批判与反抗批判的交锋中发展的;其三,大学作为探索高深学问的机构,应当在社会批判和监督中发挥自己的独特作用。大学从产生之日起,就不是消极地顺应时代,而是以理性、智慧为武器剖析社会、批判社会、构建社会。大学是以理性透析社会的明镜,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这可能是大学批判精神的精髓所在。

以上所说的大学精神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大学精神,具体到每一所大学,由于特定的历史传统、社会环境、学校目标和任务等方面的差异又会有着其独特的大学精神,每一所大学也会根据自己的实际而对自己的大学精神做出别具特色的界说和解释。

三、大学教育的目标

蔡元培先生在其《教育独立议》中早就告诫我们:“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

在现代社会——一个多元、平等的社会,一个推行民主与法治的社会,一个社会变迁和社会流动日益加速的社会,一个需要竞争与合作的社会,一个其活力与综合国力取决于全民创新能力的社会,我们的大学需要培养有灵魂、有头脑、有专长,能够创造幸福生活和服务社会的人。

培养具有理性精神的人。理性精神包括这样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理智的好奇心,强烈的求知欲,寻根究底的探索精神;二是批判精神,怀疑精神,不轻信、不盲从、不唯书、不唯上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俗话说得好,“谣言止于智者”。谣言之所以能够止于智者,是因为智者不会轻信,总是习惯于用自己的头脑去分析、去判别。

培养具有广博、深厚的基础文明教养的人。拥有知识并不见得就有教养。只有当知识转化为个性特征和人格特征,只有当知识转化为行为习惯并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之中时,知识才成为了个人的教养。一个人的基础文明教养越广博、越深厚,他所具有的创新能力就越强。

培养具有某一领域的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如果说,具有广博、深厚的基础文明教养是博的问题,那么,具有某一领域的专门知识和技能就是专的问题。博与专的问题是人的成长中必然会遇到的。“博”的重要性就犹如挖井,如果井口很窄,就不可能挖得很深,高山之所以“高”,就在于它基底的雄厚。但“专”的价值也是很大的。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使得我们在分析、看待任何问题时有一个独特的视角,也就是专业的眼光;二是使我们在分析、看待问题时能保持在一定的层次、一定的深度上。

培养能有效地表达自我的人。表达自我的能力,就是与人沟通的能力,展示自我的能力。“表达自我”,不仅包括口头语言的表达、书面语言的表达、身体语言的表达,而且应该包括待人接物、衣着仪表等,甚至应该包括所有的创造。而所谓“有效”,有这样两个维度:充分地和体面地。

培养具有自我延伸(迁移)能力的人。自我延伸的能力,也就是不断扩大自己的生活舞台,并成功地扮演各种社会角色的能力。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能力(判断力、鉴赏力、洞察力、学习能力、创造力等)的发展;二是社会关系的发展。我们能想什么,能做什么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也正是在这一意义上,马克思说,“从其现实性上说,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社会关系有一部分是给定的,有一部分则是生成的。一个人的发展,不仅包括能力、个性人格的发展,也包括他的社会关系的发展。

培养具有自由责任意识与能力的人。“自由”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既有“内在自由”和“外在自由”之分,还有“消极自由”(free from,避免做什么的自由)和“积极自由”(free to,可以去做什么的自由)之别。这里所说的“自由”是与“选择”和“责任”相联系的,没有选择的自由,我们就无法对其行为追究责任。具有自由责任的意识与能力,意味着具有自主选择的意识和能力,并具有承担责任的能力。这意味着犯了错就勇于承担后果,不逃避,也不推卸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