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与法律基础
19009400000023

第23章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1)

优良道德传统

第一节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

一、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内容

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是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历经几千年的沉淀,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主要内容并兼容道家、墨家和法家等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的精华。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影响着代代中华民族的儿女。它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良道德的基础,将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概括起来,其主要内容为:

(一)“国耳忘家,公耳忘私”的国家和整体利益及无私奉献的精神在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国家、以民族、以人民为核心的整体主义的思想,在诗经中有对道德“夙夜在公”的要求,旨在告诉世人把为公家做事当成一种高尚的道德品德。宋代范仲淹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主张,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明末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呼吁,表现了其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情怀。文天祥历经危难,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佳话。清代林则徐高呼“苟利以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等。在奔腾不息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大公无私,顾大家舍小家的民族英雄。他们以自身行动表达着强烈的爱国爱民的奉献情怀,他们名垂青史,谱写着可歌可泣的整体乐章,对我国道德传统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强调“仁爱”的原则,追求人与人之间的伦理责任与义务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孔子主张“仁者爱人”,推崇“仁爱”原则。在人际关系中,讲求以“人”为准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要为别人考虑,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自己要想在社会上立足以达到理想目标,不要忘记帮助别人也能够达到目标。孟子提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主张。孔子认为人与人之间应以爱人作为纽带,整个社会在爱人的基础上,人与人之间就可和谐相处,社会和平。在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国人始终秉承“仁爱”的和谐原则,对外主张“亲仁善邻,国之宝也”;中华各族人民始终和睦友爱,和衷共济,形成了和谐相处,团结互助的大家庭;中国始终亲善邻邦,与世界其他各国在和平、平等的基础上建立并不断发展友好的合作关系。追求仁爱原则,推崇和谐,爱好和平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形成的美好品德和优良传统。

(三)强调自强不息的精神

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华夏儿女多英雄。在中国传统道德中,自强不息是个人锤炼的必备品质。“天行健,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司马迁受刑后,坚强奋发,留下《史记》流传千古;孙膑坚韧不息,《孙子兵法》影响至今。中国传统道德强调自强不息,以其深远的意义提醒着世人。注重自强不息,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民族精英,形成了中华民族的脊梁。

(四)讲求言行一致,强调诚信

在中国的传统道德中,诚信是道德的根本,主张“养心莫善于诚”,要求人与人之间要表里如一,诚实无欺,恪守诚信。儒家思想提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主张,教导人们要真实无妄,言而有信。中国古人认为,诚信不仅仅是一方面的,但是其根本是以诚为本,与人诚信,“信近于义,言可复也”。诚信讲究言必行,行必果,言行一致,遵守诺言,方可取信于人。

(五)注重道德践履,强调个人修养

注重道德践履时强调道德的主体在完善自身中的主体能动作用。中国历史各大家都认为人要在修身养性中塑造自己理想的人格。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不可夺志也”,主张“立志之道”,即人要有坚定的志向与信仰,并要有远大的理想和崇高的情操。孟子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说明了后天的环境对促进人的道德修养和聪明才智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吾日三省其身”,强调要克己内省,以求在道德上的不断进步。

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除了上述几条外,谦敬礼让、孝敬父母、尊师敬贤、热爱劳动、刚直不阿、勤俭朴素、见义勇为以及舍生取义、奋发图强、刚健有为等,也都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瑰宝。这些优良的道德传统对我国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已经深入人们的思维方式和风俗习惯中。在市场经济的当今,这些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仍焕发着熠熠光辉。

二、辩证的认识中华民族的道德传统

中国历史的发展环境是长期的小农经济社会,在这种封建的社会环境中发展起来的传统道德是双重性的、精华与糟粕并存的矛盾体。对待中华传统道德,不能全面否定也不能全面肯定,不能片面化,也不能绝对化,要辩证地认识中华民族的道德传统,要正确把握社会发展的方向,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上,通过分析、鉴别、取舍和改造,按照有利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利于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的原则,否定和剔除糟粕的那一部分,肯定和弘扬其精华、优良的道德传统,对当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建设和形成仍然起着积极的作用。

正确地认识中华民族传统道德,要时刻谨记反对两种主义。一种是反对民族虚无主义,不加分析思考的全部否定中华民族的道德,对传统文化遗产持形而上学的态度,全盘否定。另一种是反对复古主义,认为要全面肯定和继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以使中国文化以“固有文化”为主体,从而来衍生出现代的民主与科学。这两种主义都是不正确的,都忽略了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虚无主义只看到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个别性,而忽视其一般性;复古主义只承认传统道德的一般性,而否定其个别性。

总之,辩证认识中华民族传统道德,就要摒弃民族虚无主义和复古主义,要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弃糟取精,古为今用,批判继承传统道德。在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基础上,综合创新,一方面对中国传统道德思想择其精华加以分析和综合,从而形成符合时代发展的新思想,并使之成为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一部分;另一方面,要积极地对世界其他各民族的优良道德遗产加以对比和借鉴,将其与中国的传统道德相结合,实现自我更新,以创造出具有时代意义的精神文明,保证我国的文化和文明充满生命力,沿着社会主义的道路健康前进。

三、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意义

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五千多年来中国文明史的沉淀,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的人民群众积累下来的历史经验,是中华民族立足于世界的精神支柱。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大潮流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大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有着非同寻常的现实意义。

(一)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革。在这些变革中市场经济形成并发展,而且引发了人们的精神面貌和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建设与发展,有利于人们增强创新精神,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竞争意识和效率意识。但是,不能否认市场经济也有消极效应和负面影响。人们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开始滋生了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的想法,见利忘义,尔虞我诈。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强调社会利益、国家利益和整体利益,主张见利思义,与人诚信。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正确借鉴优良道德,有利于避免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效应,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在党的十六大会议上,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公平正义、民主法治、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社会。如今,构建和谐社会已经成为我国治国的重要理念,举国上下都在付诸行动。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推崇“仁爱”的原则,追求人际和谐,讲究由己推人、由内及外、由近及远。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对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和长治久安具有积极的作用。

(三)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在需要中华美德丰富多彩,泽被春秋,影响深远。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道德已深入社会的思想意识和风俗习惯中,影响和制约着人们的行为规范和社会生活。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道德,对于各民族的团结、和谐发展,对于中国社会的优良道德风范的形成产生着重大的作用。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能够提高整体利益价值观的追求,提高个人道德品质的修养;能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责任感;能够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内容。所以,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加强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四)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自身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道德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为每一个中华儿女的成长提供了一定的道德环境和精神力量支撑。它曾对改善社会风气和培育美好的品行做出过重大贡献,它是中华各民族人民的“身份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有利于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有利于促使自己健康成长。

第二节新时期的优良道德

任何一个国家的任何一种道德都是在一个相对稳定和完整的社会环境下发展起来的,而且都有较为完善的体系。社会的性质不同,那么道德的要求也不相同。在我国,社会主义道德是用来调整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社会主义道德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人们的内心信念起作用,是社会稳定发展和个人做人成才的精神力量,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相结合的伟大产物,是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继承与升华,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

一、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核心与原则

目前,我国正处于深入开展改革开放以及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期,原有的道德体系也比定在这一转变是其中不断地完善以完成本身的扬弃。基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党中央在《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问题的决议》中提出了要建设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当代社会主义道德体系,而且指出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与原则。

(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为人民服务是从社会主义的本质出发而必然提出来的道德要求,是整个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社会主义道德之根本。为人民服务决定道德体系的原则、基本要求和规范的性质,还决定活动的方向和目标。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人际关系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的本子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从此内容可见,社会主义本质的落脚点就是要一心一意地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利益,发展经济,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基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并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这种条件与要求下,我国每一个行业的工作者和劳动者都是平等的,没有身份的高低贵贱的区别,有的只是社会分工的不同。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上,在社会主义本质的基础上,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国各族人民逐渐认识到自身既是服务对象,同时也是要为别人服务,以实现共同的利益。由此而形成了和谐团结、平等友爱的人际关系。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的大背景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不排斥为社会及他人服务,并且还需要通过为社会和他人服务来实现自身的利益。但是,市场经济本身有利他性,利他性和为人民服务是不能等同,不能混为一谈的。我国公有制的经济基础决定了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有其自己的目的,即为了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在国家进行宏观调控和市场引导企业的这种经济运行模式下,把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所追求的合法利润和自身的特殊要求同国家与人民的整体利益结合起来。由此可知,为人民服务贯穿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生产及市场经济的特性中,是每个市场主体在道德意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升华。只有时刻铭记和弘扬为人民服务这一道德精神,才能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